《蒹葭》观摩课记录

《蒹葭》观摩课记录

ID:40758547

大小:16.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7

《蒹葭》观摩课记录_第1页
《蒹葭》观摩课记录_第2页
《蒹葭》观摩课记录_第3页
《蒹葭》观摩课记录_第4页
资源描述:

《《蒹葭》观摩课记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观摩课记录l活动时间:10月11日l活动地点:九年级教室l参加人员:全体教师l主讲人:苑苗苗l活动过程:   1、讲课之前进行说课,让教师对本课进行熟悉。 2、苑苗苗授课《蒹葭》,利用电子白板上课。l授课过程:一、 定向·诱导   1)导入: 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是从《诗经》开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诗歌-------《蒹葭》。 2)内容上品味诗韵 a. 介绍课文出处:《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风”

2、是各地的民间歌谣。b. 朗读诗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播放课件)c.朗读指导: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这就要读出节奏感和音律感。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凄清苍凉的秋景,这种景色衬托出诗人心中惆怅之情;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追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二、自学·探究 1)讲解学习目标:a.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b. 学习掌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c. 背诵诗歌2)出示自学思考题 (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本诗运用了哪种

3、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学生自学,老师辅导 三、展示·答疑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对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方法,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辅导。1)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 可望而不可即。细玩诗味,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

4、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地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地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地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 四、拓展·延伸 全诗的结构和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四言为主,节奏感强,具有整齐美。 2) 双声叠词、重章叠句的运用。 诗的二、三章,仅将“苍苍”改为“萋萋”、“采采”;“为霜”改为“未晞”、“未已”;“一方”改为“之湄”、“之涘”;“长”改为“跻”、“右”;“央”改为“坻”、“沚”。所换的字,都

5、是第一章的同义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一致的,这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而且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五、反馈·总结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蒹葭》是其中的名篇。诵读这首诗应当用心感受诗人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领略《诗经》反复叠唱的艺术风格。六、古诗今唱,体味诗歌意境。 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l老师进行评课。 l各位老师谈谈自己在五步教学法方面的困惑。 l校长总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