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ID:38988949

大小:45.5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23

《蒹葭》赏析_第1页
《蒹葭》赏析_第2页
《蒹葭》赏析_第3页
《蒹葭》赏析_第4页
《蒹葭》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蒹葭》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蒹葭》赏析那河畔芦苇苍苍碧色,是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的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关于《蒹葭》,诗中的描写太朦胧、太隐晦,诗中的本体并没有很明确的喻体,对伊人的定义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本体的境界极高,因此这首诗自古以来就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一下四种: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求贤说,三是祭河说,四是爱情说。《毛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因此第一种说法起源于《毛诗》,这种说法认为诗人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而清朝时的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主张说:

2、“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所以他认为这是诗人求贤之说,将“伊人”当做了有才能的贤人,这便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颇为新颖,将“伊人”看作神人,这说法可能是来自于苏雪林,因为她曾说过:“此乃秦人祭河之诗,所谓‘伊人’,不过诗人心理上构成之幻影,与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乃相同之物。”然而更多的人把这首诗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有一首主题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其词悠远绵长、轻灵惆怅,简直就是《蒹葭》的白话演绎。很显然,琼瑶是从《蒹葭》这首诗获得想象和灵感的。在她眼里,《蒹葭

3、》里荡漾的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这里面有如梦似幻的意境,朦胧美丽的爱情,充满着喜悦、惆怅和叹息。程俊英、蔣见元在《诗经注析》如是说:“我们认为是情诗,是从诗中那种难与人言的思慕情致而推测之。”这最后一种说法也恰好非常迎合年轻人的胃口,男女之间的爱恋情欲在青年时是最旺盛的,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把它但做是对爱情的追求。在看《蒹葭》时,很多人都会都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这样自己的的情感就会跟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也就有了“不知我梦蝶,还是蝶梦我”。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诗的主题由于作品与我们的时空性距离,加上起表达的朦胧性,有

4、多种的解释也不足为怪。特别是有的作家出于不得已的原因,运用各种意象掩盖自己真实的思想,这种作品就更加晦涩难解。如果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如果我们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又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描写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仿佛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场景,更加烘托出其孤寂怅惘的心绪,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战国时楚辞家宋玉在《九辩》中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中国传统的文化一直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所谓“悲秋”的主题。深秋的气象往往会感发

5、人们的落寞悲伤之情,因此下文那样描写诗人的心理活动更添一份悲的气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又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这八个字,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蒹葭》中的本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伊人”,是一个在清秋苍茫之地,不能索知具体所在的人——相貌行止,均不见提及。反复的“溯洄从之”是诗人不断地追求,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应出诗人总是不能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诗歌永远是源于生活,而这“伊人”也必定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哲学

6、的角度看,“伊人”可以是诗人人生中的主观追求,而“溯洄从之”则代表诗人的执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则正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困难,使得诗人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企及自己的理想。各种无奈的行为出现于是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由此而生,也恰好呼应清秋的寂冷与苍茫。这首诗说的本体——你虽知它应在、必在、可在,却不能知其所在,行至河湄却宛在水中央。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词解作“人生的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7、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其实在《蒹葭》中就已经包含了这其中第一、二境界了,而这第三境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正是诗中主人公所没有达到的。因为有这种不能企及的地方,所以诗人创造出一种似花非花、空灵而又飘渺的意象。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将我们生活中所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灵巧道出;而一句“宛在水中央”与“在水一方”虽

8、然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却不显重复、冗长,而是更有韵味,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曾有人研究过,这首诗无论是从手法、角度、美感、韵律、描写上,还是从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