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264309
大小:14.7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2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教具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过程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第一课时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2.赞美春天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
2、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二、板题《咏柳》,解题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3.简介贺知章。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三、自读古诗,初步释
3、疑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A.“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B.“妆”,打扮。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4、?(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B.“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
6、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六、学习本诗生字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7、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4.学生练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齐背《咏柳》。二、板《春日》,释题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2.简介作者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