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1916
大小:4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7
《“境”的认识论意蕴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境”的认识论意蕴内容提要: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人们多关注它的人文内涵。其实,境的概念还有着重要的、彰显着中国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认识论意蕴,这就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境即对象化的整体,对对象按境的方式进行认识和把握,其实质是对对象进行整体的、质的认识和把握。境不仅可作为直观性把握的对象,也可通过模型化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模式就是这种功能性模式的范例。相对境的认识论,西方哲学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关键词:境;整体;
2、质;直观;功能性模型;认识论意蕴一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境之成为哲学范畴首先是在佛学。在佛学,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觉、认识的对象,即所谓色、声、香、味、触和法处。相对于主观精神,又被称为外境。唯识宗将六识扩展为八识,其中第七末那识缘第八藏识为境,第八藏识即阿赖耶识缘根身、器界等为境。由于整个世界都可作为主观精神的认识对象,境实际上包含了世界一切现象。佛学对世界万象的分类有两个主要系统,即“三科”说和“五位”说。三科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学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
3、种成分。其中,色蕴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万物,具有质碍、变碍的性质。作为构成人体的成分,具体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声、香、味、触等五境和无表色。所谓受蕴相当于感觉、感受。指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引生的各种相应的感受。由于外境对个人有顺、违、具非等三种不同的情况,受就表现为乐、苦、舍三种不同的主观感受。想蕴指认识直接反映的影相及据此形成的种种名言概念,相当于理性认识、概念活动。行蕴指意志活动。行,意为造作,即由触境引起主观活动,经过思虑、筹划、决断,形成相应的语言和行为。识蕴具体指眼、
4、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前五识分别依靠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了别、认识外界事物,意识则具有思量、思虑作用,大体相当于理性认识。十二处包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内六处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外六处为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十二处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则构成十八界。佛学认为,十八界涵盖了一切宇宙现象,是对整个世界现象的分类。“五位”说是以法为单位对于现象的分类。法的意思是轨持,即有自性和质的规定性,并且可以被人所认识,实际上就是构成一切现象的单纯成分。在三科分类法之后,从法的角度对一切现
5、象进行分类的方法受到了重视并且趋向完备和细密。在大乘佛学产生以前,关于法的学说,以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影响为最大。按照其学说,一切现象被分解为五位七十五法,即五类七十五种元素。这五类是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行法四十六,无为法三。其中,无为法是无造作、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因而是不生不灭的恒常存在。其它四类都属有为法,是因缘和合而成、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五位七十五法的学说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宇宙要素论学说,用以解释说明一切现象。按照这一学说,法是单纯的、各各分离的,其中有为法在时间上没有持续性,只是刹那间的存在,也
6、就是说,每一刹那都有数个法存在。法是一切现象的单纯的构成元素,一切对象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法构成的。其构成法则就是缘起,即诸法之间处于相依缘起的状态。因此,“整个世界过程因而是七十二种精细的、瞬时即消的构成元素(有为法)的合作过程。”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13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佛学的缘起思想以构成论的形式得到了具体化,即任何对象都是由某些特定的、瞬时存在的法和合而成的,并不存在自主的、恒常的实体。三科和五位的分类方法都有着“现象学”的特点,不同于以种属概念为基础的、对于世界万象的结构性和层
7、次性的分类。其中,“三科”说以人的认识为中心,以认识对象、认识器官和认识功能共同成为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在这里,认识对象、认识器官和认识活动成为平列的内容。“五位”说也是如此,物质现象(色法)、认识功能(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法)和概念范畴(不相应行法)牟宗三认为,“不相应行法与心建立不起同或异之关系,与物也建立不起同或异之关系。此在西方就是范畴,为形成知识的形式概念。”见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均处于平列状态,甚至没有“内部的与外部的世界的区分。”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
8、小乘佛学》,1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可以说,佛学对于世界万有现象的罗致和分类不是以种属逻辑为基础,而是以意识现象为基础的。在这种分类体系中,认识似乎是“两个元素(法)之相互关联地闪现而进入存在”,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1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感性认识中的色、声、香、味、触等五境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