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

ID:1906948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3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_第1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_第2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_第3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_第4页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美学毕业论文 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哲学美学论文题目:静了群动,空纳万境——试论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摘要]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静观和观照所指涉的是同一审美现象,但两者意义又各有侧重。在静观中,“静”在“观”前,意味着静是审美直观的前提条件、预备状态;在观照中,“照”在“观”后,强调的是审美直观的所观、所见及其开启澄明的审美世界。静观和观照的两个意义重心共同构成了审美静观、观照的不可或缺的两个要点,彰显出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重要

2、意蕴: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本真世界的澄明。  [关键词]审美;静观;观照;美学意蕴  在当代汉语语境尤其是美学研究中,静观、观照是两个被频繁使用却少被反思的概念;与其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比较,学界的对两者的理论梳理虽有一些,但仍显不足。从美学研究的角度看,静观与观照的意义重心虽然各有侧重,但大旨归一,很多时候可以等同互换;尤其是“审美观照”“审美静观”两种用法,基本没有区别。在保留静观、观照各自意义侧重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考察审美静观、观照的美学意蕴。  虽然审美静观与审美观照所指不二,但两

3、者的意义侧重点却大有不同。在静观中,“静”在“观”前,意味着“静”是审美直观的前提条件、预备状态;在观照中,“照”在“观”后,强调的是审美直观的所观、所见及其开启澄明的审美世界。静观和观照的两个意义重心共同构成了审美静观(照)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点,彰显出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重要意蕴: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对本真世界的澄明。  一、静观:在虚、静中超越  (一)静观中的“虚”与“静”  历代关于静观论述极多,对“静”及“静观”内涵的解释也多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显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虚”“静”不分,两者分别从虚与

4、实、动与静的角度切入,都是描述审美静观时相同心理、精神状态的常用范畴。二是都凸现“虚”“静”之于审美观照的重要意义——非独方法论、本体论而且具有生存论的重要意义。  所谓“虚”“静”对于“静观”的方法论意义,就是指“虚”“静”是实现审美静观、达至审美观照的方法、途径。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第16章)就是把“致虚极,守静笃”作为实现“观复”观“万物并作”的途径,即“‘静’是‘观’的有效前提”。[1](P101)要达到“虚”“静”的前提还需要具体的功夫和措施,老子称之为

5、“涤除”,即悬置、清除可能遮蔽道体的各种因素;所谓“涤除玄览”“涤除玄鉴”,就意味着“涤除”作为“玄鉴”“玄览”的具体功夫,中间的状态就是“虚”“静”。所以从“涤除”到“虚”“静”再到“玄鉴”“玄览”“观照”,展示了审美静观的具体过程。对庄子而言,而在虚静中观照万物、身与物化正是作“逍遥游”、实现绝对自由的不二法门,而“心斋”“坐忘”则是在详细描述如何实现虚静的具体功夫:如关于“心斋”的描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

6、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如关于“坐忘”的描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所谓“虚”“静”对于“静观”的本体论意义,就是指“虚”“静”是审美“静观”“观照”得以发生的本源、本体,具体到审美活动中的内在结构来说,审美主体的“虚”“静”对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审美客体的呈现既具有本真性和至上性,又具有本然性和先在性。老子明确把“无”作为道的本体,一部《道德经》开宗明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第1章)正是这“玄之又玄

7、”的“无”之道体,化衍出天、地、人、文,所以不但在人类先天宇宙论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且在人类后天的文化活动中也要顺道而行、归根返朴、无为而无不为。“无”的道体本身就蕴含着“虚”“静”的特征,所以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要“致虚极,守静笃”;《管子·心术上》有“天之道虚,地之道静”,可谓是对老子贵无虚静思想的点睛之笔。庄子讲“虚静”则多于讲“无”,“虚静”的本体意义更加明朗,除了“心斋”“坐忘”内蕴归返虚静之意外,更有直接点明虚静为天地万物之本的论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

8、……夫虚静恬然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在魏晋南北朝玄学与佛学交汇融合之际,老庄之“无”与佛教之“空”发生了颇有趣味的对话,或以“无”释“空”,或以“空”释“无”,在中国思想史上形成了“虚”“无”“空”意义颇多交汇的传统。如僧道安即以“本无”为宗,所谓“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和“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就是对玄学、佛学进行格义互训。虽然道家之“无”与佛教之“空”有教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