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051983
大小:1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7
《浅谈中学语文优秀教学中背诵训练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训练的运用-中学语文论文5/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训练的运用-中学语文论文5/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训练的运用-中学语文论文5/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背诵训练的运用◎沈伟强在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曾经为了应付考试而陷入误区: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忽略了背诵;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培养,忽视了知识的积累方面。可幸的是,在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重视背诵,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
2、法,培养提高作文能力。”这一要求就充分肯定了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很多的声情并茂、经典的诗文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得到了编排,并要求学生背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优秀诗文。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目,以苏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为例,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文就已经达40篇,这些数字都可以看出背诵训练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其作用有如下两点:一、读书百篇,其义自见语文学习的规律,基本过程就是朗读、背诵、理解、写作。如
3、果没有背诵这一中间环节,没有一定量的储存积累,那么,理解、写作就变得几乎不可能。而实际上,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宋代的朱熹就特别强调“自然诵”,他认为“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而怎样才算是熟读呢?“熟”须是“十分烂熟”,那么要读多少遍呢?朱熹也未作规定,只是说:“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那么,也就是要一读再读反复读,直到文章内容了然于心,并达自成背诵的境界,而自然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读者就把书的营养化为自身的血肉,将所知化为所有,
4、使其附着渗透于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种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诗文,既有千古传诵的名篇,也有典范的现代文。这些诗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学生们一经熟读背诵,把这些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结构、行文气势等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在他们平时口头表达或写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涌到舌头或笔尖,使他们的所思所感,逐渐地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只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背诵训练,使学生潜心背诵名篇佳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文字的意思,而且可以成就他们“锦心绣
5、口,字字珠玑”的才思。正如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说的:“有几百篇文章烂熟于胸,就好比打仗时有千军万马在身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当然,我们提倡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在我们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读书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读书时,既要继承背诵名家名篇的传统,又要抛弃古代私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如不应出现像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绘的学子们读书的情形: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连句读都分不清,其中的意思更
6、不用说理解了,这样的读,这样的背,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是应该舍弃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背诵训练呢?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必须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背。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背的前提---读对和理解却有所忽视。他们往往只是活生生地死记硬背。前面说背诵有助于课文理解,反过来,对课文的理解得透彻,学生背起来才会流畅。为了让学生背得容易,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课文时就应该对需要背诵的部分的重要性加以强调,分析时尽量让其充满趣味性,并指出文段的规律性来点拨引导。如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背的是课文第二段即描写春
7、夏秋三个季节的百草园的无限趣味。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点讲解,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百草园春天时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夏天时的“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秋天时的“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翻开断砖来,有蜈蚣、斑蝥”。再列出写作的顺序: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教师这么一引导,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学生背起来自然也就不难了。对现代文如此,对古诗文也一样,如教师在要求学生
8、背柳宗元的散文名篇《小石潭记》之前,应使学生先理解课文大意,再结合内容分析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闻乐伐取见)——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形岸势)——小潭氛围---记下同游者。这样下来,学生就可以很快根据这一提示把课文背下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