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

ID:35051812

大小:1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7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_第1页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_第2页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_第3页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_第4页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诗歌鉴赏中几个近似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中学语文论文5/5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中学语文论文5/5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中学语文论文5/5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尹忠萍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白,抒情往往曲折幽杳,方式方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古典诗词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至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等。本文试图用常见的诗句来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用这些词语。一、从触景生情说起首先,我们

2、先来看岳飞的这首《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首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金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心境。我们先看这首词如何抒情。首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所以,后面写起来后所见所感。在静夜里,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日里郁积的愁情便一起涌上心头了。这里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而触发诗人内心情怀的,这就是触景生情。

3、这里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人内心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一切便都涌上心头了。再比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与表予心?骆宾王为小人所害,身陷囹圄,他生性耿介,有豪侠心,相信自己的高洁和正直。蝉在诗词意象中是高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其诗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高洁。这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很经典地写出了由景“西陆蝉声”到情“客思深”

4、的过程。这便是触景生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只要稍加注意,我们会注意到上面引用的两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的是“实景”。是因为见到这样的景物了,就被触发了与此景物有关联的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并非如此。这两个词语尽管有表述上的不同,其生发情感的心理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先有情感,再凭借景物抒发出来。前者更体现了“借”的特点,所谓的“为情造景”,作者是用寻找或者营造那个景的方式来抒情,却不一定是眼前的实景。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柳色新”可能是所见,也未必是所见,诗人这

5、里是要凭借“柳”这个词来表示离别的留恋之意。还比如杜甫的《望岳》,作者写了山的雄奇之后,再写内心的雄心壮志,他用一个“会”——应当,来写想象中的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里的“凌绝顶”和“众山小”不是眼见的,而是作者为抒雄心而做出的想象,正是“为情造景”,这是比较典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更侧重于先有景,再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中的过程,很多时候,“寓情于景”接下来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难以区分哪个先哪个后,而是情与景的彼此交融。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6、,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写春天夜雨,对于心忧黎民的杜甫来说,一场春雨自然让他内心欣喜。这首诗我们不说它是“触景生情”,原因在于作者看到下雨了就写它是“喜雨”,是就雨来写雨,并没有因此景而触发内心郁积的其他情绪,它不具备看到景物引起内心波动的特点。作者通过写雨来赞颂雨,来表达因为下雨而带来的欣喜之情。所以,这可以成为“寓情于景”。从写作的心理机制上来看,触景生情是景物引起情感,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是先有情感,再把情感放到景物描写中。而情景交融并不是写作过程中的创作心理,而是阅读者从中感到的某种心理愉悦。这样,我们发现情景交融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当作品中

7、景与情达到某种高度的协调统一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三、托物言志前面说到了“借景抒情”,这个词在字面上和“托物言志”是近义词,也常常被学生混淆。仔细体会,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情”和“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情感、情愫、情绪;而后者是志向和抱负,是一个人的人格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次,前者是“景”,是眼见之物,却未必是一个完整的“景物”,写作者往往攫取与情感相近的多个景物;而后者往往体现在某一个事物上,作者把它作为抒发志趣的载体。例如辛弃疾写的《咏梅》,我们不便于说这是“借景抒情”,作者在这里写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志趣,是作者生命中所坚持的道德操守,他寻

8、找到可以寄寓这个坚持的“物”——梅花,然后对梅花进行了全方位的在塑造。所以,托物言志更像是谋篇的艺术手法,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