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考试专用

训诂学考试专用

ID:35019389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16

训诂学考试专用_第1页
训诂学考试专用_第2页
训诂学考试专用_第3页
训诂学考试专用_第4页
训诂学考试专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训诂学考试专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2、“牂羊坟首,三星在柳”前一句是“歇后语”,后一句是“借喻”。3、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有《尔雅》、《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4、《埤雅》(宋·陆佃)《方言》(汉·扬雄)5、史记三家注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李善注和五臣住。6、李善注的特点: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7、朱熹的四书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8、泮读为畔

2、(假借)9、读为、读曰的功用是“易其字”,“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10、毛传:“思,辞也”(是虚词)11、“凫,雁丑”(类属)1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朝,如字”。朝应读“zhāo”.13、庸谓之凇,转语也。(转是音转)14、俞樾的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15、借“谷”为“榖”是借用。16、“人涉否”,“”为“āng”的假借。17、连绵词从来源看,译自西域——葡萄、玻璃。译自梵文——刹那、夜叉18、无羽毛以御寒暑(偏义合成词,偏寒);几至成败(偏败);即有缓急(偏急)19、

3、缓急、祸福、存亡——偏义合成词20、判断是互训:吹嘘、讽诵、歌咏、奉承、意志、追逐21、“暨,日颇见也”用的训诂方式:义界22、“辍(暂时停止),车小缺复合者也”23、释义的方式是(义界):《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说文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衣部》“衰,草雨衣也”《说文车部》“榖,辐所凑也”。24、《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释义方式:义界25、《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训诂方式(设立义界)26、《尔雅释兽》“兄,似牛,犀,似豚

4、”训诂方式(义界)27、“盗,逃也”训诂方式(推因)28、《周礼》“伏祭”,“伏”是“副”的同音假借,也可选“杀”。29、“伏腊”——“伏”是“杀”30、“负,背也,置项背也”采用的训诂方式:(推因)31、段玉裁说:“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余义焉。守其本意,而弃其余义者,其失也固”32、“哈尔滨”(满语);“吉林”(满语);“齐齐哈尔”(达斡尔族语);“拉萨”(藏语)33、汉语的外来词分两种:1、来自国内各兄弟民族的2、来自国外的34、来自西域——蒲萄、苜蓿、狮子35、来自印度古语(梵语)——佛、浮图、菩

5、萨、三藏、和尚、沙门36、来自佛教——“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现在、因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阿加佗(药神)。37、译自马来语——槟榔38、译自爪哇语——仁频39、来自西洋语言——阿芙蓉、鸦片、火轮舟、火轮车、铁辙、量天尺、千里镜、自来火、千斤秤40、来自外来语——刹那、瞬间、弹指、须臾41、“蝗虫”应当为“虫蝗”42、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声训)43、雨,羽也,若鸟羽之动则散也。(声训)44、月,阙也,满则阙也。(声训)45、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三史”。

6、后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又称为“四史”。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成果。3、黄侃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意思是: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4、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5、《庄子》用“野马”和“尘埃”的重复说法来加强对污浊环境的描写。6、训诂的核心——解释字词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

7、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8、汉代人的章句,弊在言繁词碎,但于明章旨、析段落、理线索、揭大意等方面颇有可取。9、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有《尔雅》、《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10、《埤雅》(宋·陆佃)《方言》(汉·扬雄)11、音义兼注的专著有《经典释文》(唐·陆德明)12、形音义合解的专著有:《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玉篇》(南朝梁·顾野王)13、汉代训诂大家有:汉代的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14、《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解

8、释音义。15、史记三家注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李善注和五臣住。16、泮读为畔(假借)17、读若(读如)这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为比方之词。18、俞樾的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19、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20、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名方言,寻语源。21、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以文害辞”22解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