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ID:34951579

大小:127.41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14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_第1页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_第2页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_第3页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_第4页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案《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

2、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五行既是物象,又是

3、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

4、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3、孔子思想文档实用标准文案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1)关于天命和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5、(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③礼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孔子的“仁”的思想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恕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3、克己复礼春秋时代极为

6、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孔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2、辩证法思想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3、认识论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用言于行孔子

7、的政治思想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孔子的教育思想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之,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反对固持己见不耻下问。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4、教育内容

8、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

9、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4、孟子思想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1、人禽之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强调仁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文档实用标准文案二、孟子的“仁政”学说1、理论基础: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2、具体措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