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ID:1152880

大小:730.4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1-08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_第1页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_第2页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_第3页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_第4页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2015-07-21国际儒学联合会作为历史范畴的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历史上的儒学思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有消极的成分。因此,辩证地研究儒学思想的历史演进,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一、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早期的儒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冲破了旧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兴起,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缙绅先生”。他们峨冠博带,号称“师儒”,熟悉古代的诗书礼乐的古训和仪式,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不

2、是“史”、“卜”之类的文化官吏。从这些人中,儒家蜕化而出,其创始人便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他开私人办学的先河,并把“仁”作为儒学的基本范畴,开始了关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诸方面的重大课题,即人的价值的探讨。这是孔子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首创功绩。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的八派,其中的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都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因此,早期儒家亦可称之为“人学”。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

3、,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对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表明孔子提出了“人”的问题。他力求树立一个新的完善人格的标准。冲破血缘关系的“友”,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论语·季氏》)认为与正直、信实、见闻多的人交友,是有益于“仁”的。曾子也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不仅如此,孔子在为学的范围内,他阐述了人的独立思考作用,力求把人从祖先神崇拜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

4、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以“和”与“同”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之一。君子能兼容各种见解,但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处处盲目附和,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基于此种广泛吸收而又独立思考的精神,孔子整理五经旧文,并依据旧有的鲁国史书修《春秋》。总之,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孔子从道德伦理、治学修养等方面论述了“人”的理性作用和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作用。这种优良的学术传统,推动了“人学”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他说:“人之

5、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在这话的后面还有“教以人伦”四个字;“人伦”即人的道德观念。在孟子的儒学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观念的核心,“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仁”的意思,就是“人”。“仁”与“人”相合,就是“道”。换言之,“道”即是“仁”与“人”的统一,自然本质的人与伦理观念相结合,使自然本质退居于次要地位,道德化的人性成为主导,这就是孟子理想的“仁”。任何人都不能超越他所面临的历史现实,孟子虽然从道德方面论述了人与人的关系,但当时的历史并没有

6、准备好条件让杰出的哲人们去阐述人的社会存在,因而他只能把“仁”归结为一种心理状态,这就是他的著名命题:“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章句上》)荀子在“人学”上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他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礼乐制度的关系。在他的心目中,一个完善的人首先是在同自然界的分化过程中实现的。如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

7、天论》)这是历史上多么卓越的命题!荀子所谓的“至人”当然不是指本能的人,而是指自觉的人。从“明于天人之分”这一点来说,他已经发现了自觉的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要改变这种人性,使之去恶从善,就必须依靠社会制度的完善;其中的“礼”(各种制度规章的总称)是不可少的,但是“礼”必须要有“乐”的配合,因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不过社会上总有一些礼乐所不能教化之人。对于这种人,就必须以“刑罚”禁之。总之,荀子更多是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价值和“人”的完善。二、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

8、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他附会《公羊春秋》,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