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平 3) 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4) 课程理论 4、 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② 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③ 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
3、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杜威 ② 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③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
4、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 ② 基本主张: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文档实用标准③ 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
5、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 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2、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① 学习者的需要 ②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 学
6、科知识及其发展 3、 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 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对内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 课程内容即教材 ②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③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验) (三)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 1)
7、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 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②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③ 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 ④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⑤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 ⑥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验、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 (四) 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