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

ID:34894452

大小:2.29 MB

页数:57页

时间:2019-03-13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_第1页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_第2页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_第3页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_第4页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AnalysisofMYC,BCL2geneabnormalitiesandclinicalprognosisinpatientswithDLBCLconcurrentwithhepatitisBvirusinfection作者姓名:刘志何专业名称:内科学指导教师:白欧教授学位类别:医学硕士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3日前言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

2、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两大类。其中,以NHL为主,占所有淋巴瘤的85%~90%,而NHL中,又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最常见,占NHL的30%~40%。淋巴瘤发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病毒学说颇受重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与淋巴瘤发病之间的关系成为淋巴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已有文献报道HBV是DLBCL发病的潜在病因,同时文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阳性DLBCL患者临床预后比乙型肝炎病毒阴性DLBCL患者差。MYC、

3、BCL2基因与DLBCL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大多数文献报道伴MYC、BCL2基因异常的DLBCL患者预后差,乙型肝炎病毒阳性DLBCL的不良预后是否与MYC、BCL2基因异常相关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初诊乙型肝炎病毒阳性DLBCL患者的MYC、BCL2基因异常表达情况,并与乙型肝炎病毒阴性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与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和预后相关因素(IPI评分、分子亚型)是否存在差别;进一步探讨乙

4、肝病毒阳性DLBCL患者不良预后是否与MYC、BCL2基因异常表达相关。I中文摘要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MYC、BCL2基因异常与临床预后分析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MYC、BCL2基因异常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性。方法:42例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男性26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52岁(13~77);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17例,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25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应用FISH技术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切片行MYC、BCL2基因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阳性DLBCL患者的临床预后与MYC、BCL2基因

5、异常表达的相关性。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临床特征性别: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男:女为1.8:1.0,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男:女为1.5:1.0,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758)。年龄: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与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均以年龄≤60岁的患者为主,分别为82.4%和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临床分期: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与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均以中晚期患者为主,分别为64.7%和52.0%,两组临床分期无显著差别(P=0.414)。2.预后相关因素:IPI分层: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与乙型肝炎病毒

6、阴性组IPI≥3分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2%及8.0%,两组中高危/高危患者比例具II有显著性差异(P=0.029);分子亚型: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non-GCB患者比例为70.6%,高于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52.0%),但差异无显著性(P=0.228)。3.MYC、BCL2基因异常: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MYC基因异常发生率为23.5%(4/17),BCL2基因异常发生率为29.4%(5/17),其中,MYC基因分离重排发生率为17.6%(3/17),基因缺失发生率为5.9%(1/17);BCL2基因分离重排发生率为23.5%(4/17),基因缺失发生率为5.9%(1/17)

7、。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MYC基因异常发生率为16.0%(4/25),BCL2基因异常发生率为4.0%(1/25),其中,MYC基因分离重排发生率为12.0%(3/25),基因缺失发生率为4.0%(1/25),BCL2基因异常发生率为4.0%(1/25)。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MYC基因异常患者的分子亚型均为non-GCB,而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MYC基因异常患者的分子亚型均为GCB。4.生存分析:截至2015年3月,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共38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阳性组13例,乙型肝炎病毒阴性组25例,乙型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