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

ID:34751260

大小:3.34 M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3-10

上传者:U-24835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_第1页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_第2页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_第3页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_第4页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已致谢。本论文及其相关资料若有不实之处,由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黼糙名:咝逛必解3月习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本人作为学位论文作者了解并愿意遵守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在导师指导下创作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西安理工大学所有,本人今后在使用或发表该论文涉及的研究内容时,会注明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如下使用权,包括:学校可以保存学位论文;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西安理工大学对学位论文全部内容编入公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本学位论文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办理。经过学校保密办公室确定密级的涉密学位论文,按照相关保密规定执行;需要进行技术保密的学位论文,按照《西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技术保密申请表》内容进行保密(附《西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技术保密申请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敝储虢地导师虢』碡淞年3月矽日 摘要论文题目:学科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呼俊迪沈瑁副教授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青年亚文化最早在欧美形成并迅速流行,随之通过大众媒介迅速传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及青年亚文化,对我国青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速了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各种亚文化现象在当代文化领域掀起了巨大的震荡。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一方面,大学生在当前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接受着社会主导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所处年龄阶段、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特殊性,导致社会主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作为受青年亚文化影响的当代大学生,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和上一辈有很大差别,甚至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精神追求上亦与他们迥然有别,以他们为主体又创造了许多具有当代特点的青年亚文化,具体可表现为“网游、恶搞、迷族、动漫”等亚文化现象。这些亚文化现象正日益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的影响着社会主文化,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因此,文章主要以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为基础,全面分析目前青年亚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可能性、具体表现、存在问题及教育措施,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西安王12_y-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AbstractTitle:TheEducationResearchontheInfluenceofYouthSubculture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ValuesMajor:HigherEducationName:HuJundiSignature:Supervisor:AssociateprofessorShenXuanSignature:YouthSub.cultureswasfirstformedinEuropeandtheUnitedStatessincethelast1950s,andquicklybecamepopular,followedbythemassmediatospreadrapidly.Inrecentyears,withtheglobalizationoftheeconomyandcultureofWesternvalues,ideology,lifestyleandyouthsubculturesofOuryouthhadagreatimpact,and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youthsubculturesasamajorplayerincollegestudentvarioussubculturessetoffahugephenomenoninthefieldofcontemporarycultureshock.Thestudentpopulmionisthehopeforthefutureofthestateandsociety.Ontheonehand,thestudentsinthetraditionaleducmionsystem,toacceptthedominantsocialcultureofbaptism;otherhand,duetothestudentpopulmioninwhichage,levelofknowledge,theparticularityofpsychologicaldevelopment,leadingtothesocialistcultureinfluenceonstudentscontinuetoweaken.Asyouthsubculturesinfluence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notonlyinmateriallife,andthelastgenerationareverydifferent,eveninthepursuitoflife,worldoutlook,values,spirit,andtheyarevastlydifferenttomainlycreatedmanyyouthsubcultureswithcontemporaryfeatures,specificperformancefor”onlinegames,spoof,fans,family,animationsub-culturalphenomenon.Thesub—culturalphenomenonisincreasinglyoutintherealworld,constantlyinfluenceofsocialistculture,andpeoplehadtofaceproblems.Therefore,thearticleismainlybasedonthestatusofcollegestudentsvaluessurvey,thepossibilityof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currentphenomenonofyouthsubculturesimpactoncollegestudents’valuesfromthefourparts,specificperformance,problemsandeducmionMmeasures,andasabasistoproposethattheretargetededucationmeasuresprovideusefulinspirationforthe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valuesEducationpractice.Keywords:YouthSub—culture;CollegeStudents’Values;ImpactIII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V 目录1绪论⋯⋯⋯⋯⋯⋯⋯⋯⋯⋯⋯⋯⋯⋯⋯⋯⋯⋯⋯⋯⋯⋯⋯⋯⋯⋯⋯⋯⋯⋯⋯⋯⋯⋯⋯⋯⋯⋯⋯⋯⋯⋯⋯..1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l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3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51.3.1研究内容⋯⋯⋯⋯⋯⋯⋯⋯⋯⋯⋯⋯⋯⋯⋯⋯⋯⋯⋯⋯⋯⋯⋯⋯⋯⋯51.3.2研究方法⋯⋯⋯⋯⋯⋯⋯⋯⋯⋯⋯⋯⋯⋯⋯⋯⋯⋯⋯⋯⋯⋯⋯⋯⋯⋯51.4论文的创新点与论文框架⋯⋯⋯⋯⋯⋯⋯⋯⋯⋯⋯⋯⋯⋯⋯⋯⋯⋯⋯⋯⋯.61.4.1论文的创新点⋯⋯⋯⋯⋯⋯⋯⋯⋯⋯⋯⋯⋯⋯⋯⋯⋯⋯⋯⋯⋯⋯⋯⋯61.4.2论文框架⋯⋯⋯⋯⋯⋯⋯⋯⋯⋯⋯⋯⋯⋯⋯⋯⋯⋯⋯⋯⋯⋯⋯⋯⋯⋯62青年亚文化概述⋯⋯⋯⋯⋯⋯⋯⋯⋯⋯⋯⋯⋯⋯⋯⋯⋯⋯⋯⋯⋯⋯⋯⋯⋯⋯⋯⋯92.1青年亚文化的内涵⋯⋯⋯⋯⋯⋯⋯⋯⋯⋯⋯⋯⋯⋯⋯⋯⋯⋯⋯⋯⋯⋯⋯⋯.92.1.1文化⋯⋯⋯⋯⋯⋯⋯⋯⋯⋯⋯⋯⋯⋯⋯⋯⋯⋯⋯⋯⋯⋯⋯⋯⋯⋯⋯⋯⋯⋯⋯⋯⋯⋯⋯⋯⋯92.1.2亚文化⋯⋯⋯⋯⋯⋯⋯⋯⋯⋯⋯⋯⋯⋯⋯⋯⋯⋯⋯⋯⋯⋯⋯⋯⋯⋯.102.1.3青年亚文化⋯⋯⋯⋯⋯⋯⋯⋯⋯⋯⋯⋯⋯⋯⋯⋯⋯⋯⋯⋯⋯⋯⋯⋯.102.2青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lO2.2.1融合性⋯⋯⋯⋯⋯⋯⋯⋯⋯⋯⋯⋯⋯⋯⋯⋯⋯⋯⋯⋯⋯⋯⋯⋯⋯⋯..112.2.2颠覆性⋯⋯⋯⋯⋯⋯⋯⋯⋯⋯⋯⋯⋯⋯⋯⋯⋯⋯⋯⋯⋯⋯⋯⋯⋯⋯..112.2.3转化性⋯⋯⋯⋯⋯⋯⋯⋯⋯⋯⋯⋯⋯⋯⋯⋯⋯⋯⋯⋯⋯⋯⋯⋯⋯⋯一I12.3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112.3.1芝加哥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112.3.2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132.3.3“后亚文化”理论及研究⋯⋯⋯⋯⋯⋯⋯⋯⋯⋯⋯⋯⋯⋯⋯⋯⋯⋯⋯..142.4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形态⋯⋯⋯⋯⋯⋯⋯⋯⋯⋯⋯⋯⋯⋯⋯⋯⋯⋯⋯⋯152.4.1求奇——恶搞⋯⋯⋯⋯⋯⋯⋯⋯⋯⋯⋯⋯⋯⋯⋯⋯⋯⋯⋯⋯⋯⋯⋯..152.4.2求新——网游⋯⋯⋯⋯⋯⋯⋯⋯⋯⋯⋯⋯⋯⋯⋯⋯⋯⋯⋯⋯⋯⋯⋯..162.4.3求异——Cosplay⋯⋯⋯⋯⋯⋯⋯⋯⋯⋯⋯⋯⋯⋯⋯⋯⋯⋯⋯⋯⋯⋯.172.4.4求特——迷族⋯⋯⋯⋯⋯⋯⋯⋯⋯⋯⋯⋯⋯⋯⋯⋯⋯⋯⋯⋯⋯⋯⋯..18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213.1价值观⋯⋯⋯⋯⋯⋯⋯⋯⋯⋯⋯⋯⋯⋯⋯⋯⋯⋯⋯⋯⋯⋯⋯⋯⋯⋯⋯⋯⋯213.1.1价值和价值观⋯⋯⋯⋯⋯⋯⋯⋯⋯⋯⋯⋯⋯⋯⋯⋯⋯⋯⋯⋯⋯⋯⋯.213.1.2价值观的特性⋯⋯⋯⋯⋯⋯⋯⋯⋯⋯⋯⋯⋯⋯⋯⋯⋯⋯⋯⋯⋯⋯⋯.21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价值观的类型与功能⋯⋯⋯⋯⋯⋯⋯⋯⋯⋯⋯⋯⋯⋯⋯⋯⋯⋯⋯⋯..223.2社会核心价值观⋯⋯⋯⋯⋯⋯⋯⋯⋯⋯⋯⋯⋯⋯⋯⋯⋯⋯⋯⋯⋯⋯⋯⋯⋯243.2.1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界定⋯⋯⋯⋯⋯⋯⋯⋯⋯⋯⋯⋯⋯⋯⋯⋯⋯⋯⋯..243.2.2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成⋯⋯⋯⋯⋯⋯⋯⋯⋯⋯⋯⋯⋯⋯⋯⋯⋯⋯⋯..243.3大学生价值观⋯⋯⋯⋯⋯⋯⋯⋯⋯⋯⋯⋯⋯⋯⋯⋯⋯⋯⋯⋯⋯⋯⋯⋯⋯⋯263.3.1大学生价值观⋯⋯⋯⋯⋯⋯⋯⋯⋯⋯⋯⋯⋯⋯⋯⋯⋯⋯⋯⋯⋯⋯⋯..263.3.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263.3.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31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334.1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之可能⋯⋯⋯⋯⋯⋯⋯⋯⋯⋯⋯⋯⋯334.1.1文化结构本身的影响⋯⋯⋯⋯⋯⋯⋯⋯⋯⋯⋯⋯⋯⋯⋯⋯⋯⋯⋯⋯..334.1.2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34.1.3青年亚文化的特点⋯⋯⋯⋯⋯⋯⋯⋯⋯⋯⋯⋯⋯⋯⋯⋯⋯⋯⋯⋯⋯..344.2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354.2.1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和个体化⋯⋯⋯⋯⋯⋯⋯⋯⋯⋯⋯..354.2.2价值取向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354.2.3价值主体上追求社会和个人统一⋯⋯⋯⋯⋯⋯⋯⋯⋯⋯⋯⋯⋯⋯⋯..364.2.4价值实现上侧重于物质追求⋯⋯⋯⋯⋯⋯⋯⋯⋯⋯⋯⋯⋯⋯⋯⋯⋯..364.3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374.3.1价值观多元化引起价值危机⋯⋯⋯⋯⋯⋯⋯⋯⋯⋯⋯⋯⋯⋯⋯⋯⋯⋯374.3.2个人主义倾向严重⋯⋯⋯⋯⋯⋯⋯⋯⋯⋯⋯⋯⋯⋯⋯⋯⋯⋯⋯⋯⋯..374.3.3理想信念模糊⋯⋯⋯⋯⋯⋯⋯⋯⋯⋯⋯⋯⋯⋯⋯⋯⋯⋯⋯⋯⋯⋯⋯..394.3.4对社会发展前景认识不足⋯⋯⋯⋯⋯⋯⋯⋯⋯⋯⋯⋯⋯⋯⋯⋯⋯⋯..39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4l5.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415.1.1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提供广阔空间⋯⋯⋯⋯⋯⋯⋯⋯⋯⋯⋯⋯..415.1.2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新的挑战⋯⋯⋯⋯⋯⋯⋯⋯⋯⋯⋯⋯⋯⋯..415.1.3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造成阻碍⋯⋯⋯⋯⋯⋯⋯⋯⋯⋯⋯⋯⋯⋯⋯⋯..425.2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435.2.1加强品格教育、艺术教育、慈善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435.2.2正视青年亚文化,增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工作的时效性⋯⋯⋯⋯⋯⋯⋯485.2.3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50结论⋯⋯⋯⋯⋯⋯⋯⋯⋯⋯⋯⋯⋯⋯⋯⋯⋯⋯⋯⋯⋯⋯⋯⋯⋯⋯⋯⋯⋯⋯⋯⋯⋯⋯⋯⋯⋯⋯⋯⋯⋯⋯⋯⋯..53j目:[谢⋯⋯⋯⋯⋯⋯⋯⋯⋯⋯⋯⋯⋯⋯⋯⋯⋯⋯⋯⋯⋯⋯⋯⋯⋯⋯⋯⋯⋯⋯⋯⋯⋯⋯⋯⋯⋯⋯⋯⋯⋯⋯⋯⋯..55参考文献⋯⋯⋯⋯⋯⋯⋯⋯⋯⋯⋯⋯⋯⋯⋯⋯⋯⋯⋯⋯⋯⋯⋯⋯⋯⋯⋯⋯⋯⋯⋯⋯57附j录⋯⋯⋯⋯⋯⋯⋯⋯⋯⋯⋯⋯⋯⋯⋯⋯⋯⋯⋯⋯⋯⋯⋯⋯⋯⋯⋯⋯⋯⋯⋯⋯⋯⋯⋯⋯⋯⋯⋯⋯⋯⋯⋯⋯..61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63II 1绪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整篇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框架,为后文论述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极其特殊的社会研究背景和历史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当代青年为主体的“网游”、“恶搞”、“粉丝”及“动漫”等亚文化现象在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震荡。与西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相比,席卷中国的这股青年亚文化缺少历史的厚重,多了些恣意的浮夸,而其借助新型的大众传媒技术,网络、电视、手机等一切可利用的传播媒介向外渗透和扩展的特点,使青年亚文化本身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在受青年亚文化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趋向复杂化,很明显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正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用性措施,进一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1.1.2研究意义当代大学生急切的想进入社会并担任社会角色,他们不满足于旧的社会事物,企图通过求新求奇,促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但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他们并不愿意被现有的社会同化,渴望可以用符合自己个性的特殊立场理解社会。最终他们会以叛逆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现有文化的颠覆或叛逆,会找到摆脱成人社会化的途径。这些途径和方法大多具有非主流文化的特性,比如对前卫的叛逆行为,对明星想象性的认同,对虚拟世界的游戏等。因此,开展对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a.理论意义首先,青年亚文化作为上个世纪英国伯明翰学派研究的重点论域,对当时英国社会出现的症候起到了很好的解释作用,为当局者解决青年问题提供了借鉴。目前为止,世界上尚存的亚文化著作多是出白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学派在青年亚文化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已经成为目前亚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本文参考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的理论研究,在利用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国内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分析。其次,研究青年亚文化只是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分析的影响背景。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是尚未有论者涉及的领域,即使是英国伯明翰学派也不过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立足于青年亚文化对当时的青年如果影响,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偏重于社会学研究。本选题试图突破价值观教育单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而对价值观教育进行拓展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以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作独特的分析,以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文化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原因、影响表现、影响结果等,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b.实践意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只有抓住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才能顺藤摸瓜,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从而减少不利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而青年亚文化正是这样的影响因素,以它为基点可以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控制,最终制定相应对策。同时通过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力的分析,才能正面回答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非议,重振教育者的信心,唤起他们直面大学生问题的勇气。1.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论文立足于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涉及到几个方面:青年亚文化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为何会受到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等。下面,用青年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为切入点分别作国外、国内两个方面研究现状的阐述:1.2.1国外研究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例如英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改良社会,使得人民的生活改善,但同时传统的英国社会在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从60年代起保守的英国文化开始受到叛逆青年一代的冲击。开始产生了嬉皮士、流行音乐、甲壳虫乐队等种种能在一时间风靡英国继而影响到全世界的各种流行青年文化现象,对青年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兴起于美英两国,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在20至60年代的亚文化研究;第二阶段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在60至70年代以当时本地区的不同青年亚文化现象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深刻的见解;第三阶段是英国伯明翰学派在80年代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以英国伯明翰大学为研究中心形成了著名的“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研究”。在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了解这一阶段的英国青年亚文化不仅是对青年亚文化历史的回顾,而且是研究当代青年文化和亚文化理论所不可缺少的部分。b.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国外学者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价值观进行了研究。Rokeach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values)和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values)。工具性价值观是指关于理想行为方式的观念和信念,通过它个体可以获得生存的理想终极状态,如和平的外部世2 1绪论界、舒适的个人生活等,它包括了道德价值观和能力价值观。终极性价值观是指关于终极目标或生存理想终极状态的信念和观念,是值得个人追求和奋斗的,比如负责任的和自我控制的等。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对价值观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中人们会有不相同的价值取向,多种社会变迁导致了价值观念的转变。山国外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价值观教育做出了阐释。如英国《道德教育杂志》主编莫妮卡·泰勒认为,价值观包括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验,包括精神与道德的教育、社会与文化的教育、宗教性质的教育、文化多元化的教育、跨学科领域,尤其是个体、健康和环境方面的领域、各种精神生活和广泛的社群关系等④美国学者托马斯·里可纳认为:价值观教育是用爱心和责任心奠基起来的品德教育。@西方国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有:“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学生导向、圆桌时间的研究、公正团体、道德发展阶段论、直接教育和特殊学习计划、价值观辨析、集体讨论、课外小组活动、批判性推理、主题日和故事叙述法等。近年来,在西方学校常用的两种价值观教育途径是:一种是把价值观教育贯穿在课程中,另一种则是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中。西方价值观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德洛尔对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作出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包括四个重要的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促使了各种关于“LearningDo”的著作诞生,对整个西方价值观教育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2.2国内研究现状由于主文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占据的强势地位和国内形势,造成亚文化在我国没有充足的表达空间,所以各种亚文化现象也未能引起学者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青年亚文化获得了释放,并且以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呈现于大众的视野,对我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a.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中国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最早开始于香港和台湾。20世纪90年代初港台学者就开始涉足青年亚文化研究。一方面是对西方国家亚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步引入和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当时后现代语境下亚文化现象的关注和人文介入。香港学者们运用社会学理论对青年亚文化进行研究,强调对亚文化身份的思考。主要的议题有:传媒与青年亚文化、少女流行文化、无厘头文化、反抗学校、消费文化等等,这类议题整体在研究模式上表现出较强劲的态势,同时比较注重政府组织、民间机构与学术团体的整合。而台湾学术界侧重以大众传播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青年亚文化,参与者大都为教育界人士、高校学术团体和①温星.大学课堂教学中价值观教育内容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A].2008,8②莫妮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5)③托马斯·里可纳著,刘冰、董晓航等译.美式课堂一品质教学学校方略[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64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些民间机构,缺乏政府机构的引导,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意识形态特色、激进的民间立场和百家争鸣的态势,讨论的议题较分散,主要关于边缘人群的亚文化形式如虐恋亚文化、高危险群体、青少年问题、恋物癖等。①中国内陆学术界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0年且大部分依附于社会学,长期处于社会学的边缘地位,没有形成跨学科研究的规模。目前主要以《青年研究》杂志和“中国青年研究网”为研究核心,体现出明显的学术参与及政府导向模式,进入21世纪后主要的研究课题才逐步的开始着手的。但是总体来说这些课题研究相对单一,篇幅普遍较小,跨学科的研究更少,没有将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作用论述清楚。因此,从我国的实际社会生活出发,对我国本土青年亚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有待不断加强。实际上,由于青年大学生处于青年亚文化的域场之中,他们不可躲避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面对现实生活中青年亚文化的各种诉求,许许多多的困惑摆在了青年大学生的面前,他们要在社会系统中寻求属于个人的表达空间,在文化系统中接受多种文化模塑,在人格系统内备受各种规则的煎熬。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大有文章可做,摆脱价值观教育形式与内容不符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b.关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对价值观的研究,其中多为对价值哲学的研究。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则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此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始介入。此时的研究者所以“青年”“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对“价值观教育”的概念还无法清晰的界定。研究者大多是从各自的角度模糊的使用价值观教育,或者直接回避对其的概念界定。在研究上也对于价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区分。同时对价值观是否可以教育还存在分歧。一部分学者对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定义。李斌雄把价值观教育定义为:对接受教育者的价值观理论进行教育、价值观念进行培育、价值心理进行引导和价值活动进行控制的活动。其中教育核心是价值观念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王逢贤把价值教育定义为:能够促进人的价值素质提高与发展的高级社会活动。其实质是培养人的价值的教育或创造真善美的价值教育。刘济良把价值观教育定义为:用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引导人们运用社会公认的的价值标准来判断社会事物、人生以及个人的生命和生活,教育人们以正确的方式理解社会的功能、认识人生的真谛,正确的理解人生的价值,学会关注个人的精神生活,形成自己个人信仰,培养健全的文化精神,养成关爱情怀,学会文明生活。②对于价值观是否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问题,西方学者大都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否定通过外力塑造价值观教育。我国学术界持两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第二种是认为价值是不能被教授的,但价值观却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目前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冲击,同时在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不断出现,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①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当代传播,2007-09-15②廖小平,陈建越.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4).4 1绪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措施等问题,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多种多样价值观的存在,容易致使大学生信仰产生危机和价值观导向迷失。多元化的大学生价值观容易造成价值观冲突,为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机会,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丧失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一些研究者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究。综合前辈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价值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革在不断地变化,尤其是在受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研究的。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必须随之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把大学生的价值观至于文化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考虑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也是选择本研究论题的原因。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如下:1.3.1研究内容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近年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各种亚文化现象在我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震荡。在受青年亚文化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变得异常复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相应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措施,为进一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青年亚文化的概述。主要包括青年亚文化基本概念,与主文化的关系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价值观的概述。主要包括价值观的基本概念、结构、作用、分类及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对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分析。主要包括影响的原因及现实表现。第五部分是针对青年亚文化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六部分是总结整篇论文,同时指出存在不足。1.3.2研究方法本文将在理论和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分析方法:一是文献法。广泛的收集论文相关资料,系统的梳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成果及当代大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进展情况,形成自己的研究主题和论文框架。二是文本研究法。通过结合现有的青年亚文化的著作,分析文本的内在涵义。三是定性分析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原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深入了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受青年亚文化影响的现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全面剖析价值观教育,从而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四是综合研究法。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综合,实现科学抽象,最终实现本研究论题的总体目标及基本构想。1.4论文的创新点与论文框架本文中的创新点和论文的框架如下:1.4.1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论文将按照把当代大学价值观的培养至于青年亚文化背景下的思路,从当前大学生因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所呈现出各种的现象入手,通过实例的挖掘、整理和分析,表明在制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青年亚文化的影响。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目前学术界尚无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养的研究。本文着眼于对青年亚文化的文化自身影响力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维度进行阐释,探求其理论创新成果,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一个新的借鉴。1.4.2论文框架6 1绪论绪论青年亚文化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措施以家庭为主的教育措施以社会为主的教育措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结论图1-1论文框架1TheframeofthiSpaper青年亚文化的内涵青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形态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之可能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 2青年亚文化概述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结构中必然不可缺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文化,青年一代的文化以其青春性、多变性和挑战性的特征有别于位居社会主流的成人文化;而相对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边缘性的亚文化特征。目前,在我国青年亚文化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青年亚文化的内涵青年亚文化是以青少年群体利益为出发点,反映青少年的时代需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文化的分支,所以对青年亚文化的内涵研究必须首先从文化开始。2.1.1文化西方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e。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含义也不断的变化。目前不同学科和学派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文化的内涵的多义性已经被众多文化学者所认识。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著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文化和文明是指包括道德、法律、知识、信仰、艺术及其他做为人类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性在内的复合整体。∞然而由于这个定义缺乏有关“物质文化”的内容,所以被后来的一些文化学家进行了修正。其次,各种各样的人类成就都是由社会文化所构成的,包括事物的存在形式;文化的最基本核心包括传统思想和与传统思想有关的价值。著名的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以“是否满足人类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定义文化,他认为,“构成文化的真正要素是社会制度,这个真正要素有相当的永久性、独立性及普遍性,是人类活动的组织体系”。1916年以后,我国学者对如何给文化定义进行了激烈讨论。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这种生活的样法包括三大部分即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蔡元培在《何为文化》的著作中指出“文化就是人生发展状况”。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的著作中指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的有价值的共业也”。通过对中外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涵义不同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和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或社会观念形态,它将文化的中心与人类的思维层面相关联即同与人类大脑有关的事物如价值、知识、思想、心理等;中义的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具体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社会制度。这三种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虽然不同,但却有其各自的认识价值和存在价值,①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5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某个具体的问题领域研究时,关键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和主旨导向。2.1.2亚文化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subculture”的汉译,在使用上尚未形成差别)有许多表达概念,“早于1886年亚文化一词被提出。国内外对亚文化的研究界定都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弥尔顿·M·戈登认为,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分支,它综合了一系列社会要素,如阶级地位、地域差异、种族背景和宗教归属,但是当它综合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时就会对其社会成员产生综合性的影响。戈登指出,当使用亚文化这一概念时必须清楚的区分相互独立的亚文化和从属于同一亚文化的相对独立部分。这个理论被后来的学者不断使用,如美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艾伯特·科恩在著作《少年犯罪者:帮伙文化》中就有使用。广义的亚文化,指社会文化整体中的所有次属文化,其中既包括与主文化相一致的部分,也包括与主文化相背驰的部分,与主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亚文化统称为同一亚文化,相背驰的部分被称为不良亚文化。狭义的亚文化,是专门针对不良亚文化而言的,目的是强调其与主文化的差异、对立、偏离的内容,主要指在一个社会中某些群体存在的与主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把主要内涵限定于越轨亚文化。2.1.3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这个术语里包含了两个关键部分,即“亚文化"和“青年”。青年就意味着可以用生命的激情和智慧去化解一切格式化和现成化的风俗、习惯、制度,以促进社会文化与精神生生不息的变动。亚文化是指与现存的社会主文化格格不入,暂时处于次要文化地位,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对主文化的叛逆和颠覆,与主文化既融合又背驰的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是年轻人为了区别于主文化而创造的具有他们自己特点的文化,是最有活力和冲击力的一种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具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叛逆性和颠覆性的特点。因此,青年亚文化现象是一种偏移主文化的亚文化,它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抵触所产生的结果,震动了主文化的稳固地位,是青年人将自己与其他的社会群体区分开来的象征体系,是青年人情绪宣泄的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青年心理和价值观有密切的关系。青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冲突最早表现在青年人与长辈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上。2.2青年亚文化与主文化的关系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文化而言的,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与主文化不同,处于文化权力关系上的从属地位,是文化整体里的次要的部分。不同价值观的青年群体是多样化的青年亚文化存在基础,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不同阶级和阶层、职业、年龄、方言地域、宗教、民族等青年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青年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是受到政权支持的主流官方文化。而青年亚文化则是生长在这棵主文化树干之外的旁枝末节,它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青年亚文化,必定与主文化有着的特定lO 2青年亚文化概述关系。这里,我们用同一与偏离来加以说明。如果把社会主文化比作是巨大的文化引力场,青年亚文化便是在其引力圈内活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候、某些方面会贴近引力本体,在某个时候、某些方面又会偏离本体,既不会重合归依,也不会脱轨而去。青年亚文化的这种抵抗加合作的姿态,使得其与主文化之间存在以下关系:2.2.1融合性社会中的各类文化在相互对立时也是互相协调的,主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并不是完全不同质的、截然分开和分明的。青年亚文化具有其特有的活力和创造性,在对主文化的排斥和抵触中会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形式,它们自身也经常会在不断的颠覆中被吸纳入到社会主导的文化中,两者的共同存在相互融合丰富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2.2.2颠覆性青年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主文化所倡导和支持的不同,在社会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在社会文化整体里占据次要部分。不同价值观的青年社会群体的存在是多样化的青年亚文化存在的基础,因此这些青年群体为了维护他们自身所崇尚的价值观和拥有的利益,就必然会通过另类的行为举止挑战颠覆与社会主文化相符合的观念和价值观。2.2.3转化性青年亚文化并非总是保持相同的状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时间阶段,它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并且曾经的社会主导文化经过时代的嬗变也可能会转化为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通常是指那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文化形态,所以它的兴盛也就昭示着一种总体社会文化的分崩离析。在主文化不再能够控制其他各种文化类型的时候,在主文化对不同文化持有宽容和开放姿态的时候,或者是在主文化本身已经千疮百孔的时候,青年亚文化特别易出现井喷,揭露主文化想要遮掩的东西,打破被压抑的种种生存状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青年亚文化形式。2.3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有关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西方要先于中国近半个世纪。当下国内为解释层出不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所借鉴和参照的理论及试验模式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与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西方青年亚文化研究糅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通俗文化研究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2.3.1芝加哥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作为最早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自1920年起就开始对移民、犯罪青少年等亚文化群体展开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60年最终形成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了芝加哥学派对于“越轨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的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作为最早对亚文化群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自1920年起就开始对移民、犯罪青少年等亚文化群体展开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60年最终形成了芝加哥学派对于“越轨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的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芝加哥学派早期的领军人物之一罗伯特·E·帕克在1915年所写的《城市》一文,就开始注意现代城市社会当中各种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从1921年到1931间,帕克指导自己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者、青少年犯罪者以及犹太移民等。他们要考察这些群体之问的冲突与调控关系,考察群体成员的交际、休假、隔离及生活等出现的变化。最终他们发现在快速进化的都市中,传统的社会结构与道德规范正在消亡,对都市新出现的人际关系已经丧失约束力。传统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无法对新产生的各种职业和各类缘群体进行约束和监督,因此,产生了大量越轨亚文化群体和越轨亚文化行为,其中以移民家庭中的青少年为主。罗伯特·E·帕克用“社会解组”理论来分析青年亚文化群体产生的原因,为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这种对美国社会边缘群体的现实生活的调查开创了亚文化研究的调研史,把移民家庭中的青少年和社会下层工人等非主流群体纳入了社会学的研究。总之,“青年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和正式出现,与芝加哥学派关于“越轨”青年群体的研究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米尔顿·戈登是第一位自觉分析考察“sub—culture”一词的含义及构成的社会学家。他在1947年出版的著作《亚文化概念及其应用》一书中将“亚文化”概念的产生追溯到三年前出版于纽约的《社会学词典》中“culture—sub—area”一词。他认为这个词与“亚文化”十分相似,是指在一个文化区域中具有独特且完整文化特征的区域。美国社会学家艾伯特·科恩在其1955年出版的著作《越轨男孩:帮伙文化》中,专门阐述了自己的亚文化观念,同时理论层面详细的探讨了越轨青年亚文化现象。科恩利用“问题解决”理论(假设)即个人行为的目的都是为解决自己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来系统的探讨各种青年亚文化现象。他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少年为了逃避社会地位挫败带来的痛苦,就创造了亚文化,并利用各种异常的行为表达方式来解决地位挫败问题。科恩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推崇的是物质上的成功、个人利益实现为目标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和评判标准,这对于出身下层的青少年来说无疑被排斥到了主流社会之外。这些青年人因无法满足社会要求的地位标准,就被主导社会所否定。这时,越轨亚文化通过向他们提供能满足社会地位的需要,而帮助青年们解决了地位问题。这些年轻人因与占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相互矛盾,而无法融入现有的社会体系,于是他们开始成群结队形成帮伙文化体系。最终,他们形成了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背离的价值观体系,这也成为越轨亚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霍华德·贝尔继续关注研究越轨人群,他在著作《局外人》中提出“标签理论”。该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尤其是占据强势地位的群体。这些群体是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将边缘人群排斥在外,如果这些人群12 2青年亚文化概述违反了自己制定的规则就等于越轨,会被贴上标签。英国学者斯坦利·科恩利用“标签理论”的原理,对英国传媒所认定的两类所谓“妖魔化”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摇滚乐迷和摩登族)进行研究,并出版了著作《民间恶魔与道德恐慌》,在书中深刻的揭示了“妖魔青年"这一标签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深层关系。1970年,约翰·欧文结合美国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化语境,对“亚文化”概念再次进行了扩充与修正。他认为,亚文化的概念可以单指某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也可以指某种生活方式和行为表现、社交空间和公共的观念。总之,芝加哥学派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研究为青年亚文化的概念注入了生动且具体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对亚文化概念的界定对研究边缘青年群体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是在对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结构之间关系的探讨方面存在理论缺陷,对边缘青年群体的主动叛逆及相应的行为表现未作更深入的分析。2.3.2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从1970年开始,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中心转移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者们在该校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对青年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著名的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做了重大突破,并且扩大了文化研究领域,在亚文化、流行文化、种族、教育、就业保障和妇女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青年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该研究从阶级、性别、种族等多重理论视角出发,在更深刻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分析各种各样青年亚文化行为的象征(风格)意义,特别蕴含在“仪式抵抗”行为中的政治实践意义。伯明翰学派除借鉴芝加哥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外,同时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从社会历史语境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的“文化与社会”的学术研究传统。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要研究“亚文化”就必须得确定“文化”概念的范围。根据雷蒙·威廉斯从社会学角度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达艺术或学识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而且表达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霍尔对此定义作了进一步推进,认为“文化"概念有其明确的实践和物质旨向,指的是社会群体形成自己独特生活模式并且给他们的社会和物质生活经验赋予表现形式的一个社会层面⋯⋯“文化”是以有意味的形式和形态去认识或客观展现群体生活的一种实践。不难发现,霍尔等人更强调文化所包含的那些有意味的符号化表现形式,这一点与青年亚文化群体夸张化、仪式化的行为举止表现更为切合。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与“阶级”有密切关系,“在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群体是社会阶级,并且在最基本、虽然也是最间接的意义上说,最主要的文化结构也将是‘阶级文化’”。他们反对笼统使用“青年文化”这一术语,认为其掩盖和压抑了许多差异(尤其是阶级差异),主张使用更具阐释力、更能体现不同阶层青年真实处境的“青年亚文化”概念。因此,伯明翰学派对于各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分析,必然涉及到阶级、世代、性别、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种族,甚至性倾向等诸多维度。他们眼中的青年亚文化,也都必然是带有阶级色彩、代际冲突、性别差异或种族特色的青年亚文化,而决不是公众话语仅从年龄或消费等表面特征区分出来的大一统的“青年文化”。换句话说,伯明翰学派分析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必然要考察它与“父辈”文化、所属阶级或种族的文化、社会主文化以及自身的性别(甚至性倾向)、其生活的区域和从事的工作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考察这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产生的错综复杂的渗透关系。到1970年中期,伯明翰学派开始综合运用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所提倡的文化霸权理论、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提倡的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资源。其中葛兰西主张的文化领导权、文化抵抗思想,对这一时期的伯明翰学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方向性影响。结合符号学理论,他们逐渐将“青年亚文化”看做个别小众的青年社群展现日常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看作一套构成青年小众群体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系统——“风格”(style)。风格不仅包括某个群体衣食住行所需的各种“物”,也包括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物”,及这类群体共同制定的言谈举止方式等各种符号要素。伯明翰学派将阶级、代际、性别或种族等带有社会阶层冲突张力的维度都融合到“风格”这一概念之中,从“风格”中发掘那些处于边缘的弱势青年亚文化群体所具有的“仪式抵抗”潜能。在对这种“仪式抵抗”肯定的同时,他们还要警惕社会强势群体和商业文化对青年亚文化风格的“收编”。1970年末,伯明翰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迪克·赫伯迪格在他的名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当中,不无遗憾地承认:现有的所有亚文化风格的抵抗性,最终都会被时尚工业所收编或者商品化,都会失去战斗锋芒而变成折衷的东西。正如《亚文化之后》一书的编者所概括的,伯明翰学派在此既看到了青年亚文化的成就,也看到了其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显然,伯明翰学派由于对青年亚文化寄予了太多的情感和政治期待,在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法则时难免会感觉有些无奈。无论如何,他们对于青年亚文化所作的这些富有开创性和想象力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彻底改变了成人社会对于下层阶级青年日常生活方式的看法,而且会启发并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研究者去探究青年亚文化独有的奥秘和魅力。2.3.3“后亚文化刀理论及研究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在英美国家盛行,导致阶级观念和阶级政治不断衰落。而同时全球性消费模式却显示出同质化色彩,意识符号消费和互联网文化在全球的日渐勃兴,出现了各种各样新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和青年亚文化“风格”这些新出现的群体和代表其风格的行为在当今(后现代)社会中以多重混杂的形态呈现出来,这对伯明翰学派所坚持的阶级亚文化和种族亚文化理论是一种明显的挑战。如1970年后期的英国朋克族:有些并不完全是对抗的,如滑板运动族、冲浪族等,而只是为了克服在社群当中日常生活刻板模式所带来的束缚。到了当今时代,伴随着各种夜总会文化的崛起,伴随着科技虚拟因素的大量渗入,亚14 2青年亚文化概述文化群体日益多元化、短暂化,这一概念原来被赋予的“抵抗”意义、阶层区分意义,在无处不在的符号消费时代都变得更难以落实。因此,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学术界就有学者开始新造“后亚文化”这样的概念,试图重新掌握对这种充满流动性、分裂性和混杂性的青年亚文化身份的理解。“后亚文化”理论的提出,目的是阐释青年亚文化群体处在复杂多变的新传媒时代和日益普遍的文化符号消费时代中所产生的身份混杂现象,如虚拟的网络社群身份、文化符号消费影响下抵抗意识的消逝等。2.4当代青年亚文化的主要形态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青年亚文化以空前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青年亚文化刚好与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文化选择的求新、求异、求奇、求特等特点相互迎合,所以导致当代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介对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比此前所有的媒体都要广泛、深刻和迅捷很多——直接影响到青年亚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传播方式,促成了青年亚文化的盛行。2.4.1求奇一恶搞当代青年在文化选择上的求奇性使恶搞这种亚文化现象迅速风靡。恶搞又被称做“KUSO”,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亚文化。具体而言,它经历了“KUS卜库索(酷索)——恶搞”的演变过程。追溯之,“KUSO”一词源自日本,是日语“<子”的罗马拼音,原意为“可恶’’的意思,是用于发泄不爽情绪的口头语。④KUSO这个词之所以风行起来是因为日本电玩界的“认真玩烂GAME”风潮。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理所当然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在这些游戏中,有些游戏烂到让玩者想哭,却因其极端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此时,KUSO开始具有“搞笑、讽刺”和“恶作剧”的含义。转化到了港台地区,KUSO立即成为网络上的常用词语。由于音译的方式比较简单,能很快流通,因此,KUSO在使用中时常被译做“库索(酷索)”,主要指一些对虚拟的动漫、网络游戏、个人照片或者影视节目进行篡改的幽默式恶搞行为。新世纪前后,当“KUSO”,进人内地时,它被翻译成“恶搞”,恶搞的对象不单仅局限于对网络游戏、个人照片的篡改,而更多的是反映了了人们用一种调侃、讽刺或游戏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进行另类解构的创作风格。我国恶搞的先驱当属《大史记》三部曲。《大史记》这部作品是由“大话文化”演变而来,它的出现与风靡表明在我国“大话文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互联网BBS等媒体上以大话的方式来瓦解经典文化,对经典文化母本的形式进行篡改和主题偷换,以戏谑性模仿的方式,瓦解母本的意义。因此,《大史记》系列开启了我国恶搞的先河。2006年胡戈的一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使得恶搞迎来了它的视频时代,并在我国掀起了恶搞的高潮。①(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M].吴松江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34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总之,恶搞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广为传播,是因为当代青年一代在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构、颠覆传统的话语方式。比如,制作《无间道之萨达姆秘史》时的作者于鹏仅26岁,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时的胡戈也才3l岁,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而跟青年人相比,老一辈更容易受千百年来传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拘束与规范,因此,无论是其表现的内容,还是表达的话语方式往往都是严肃、认真、内敛和不苟言笑的。与之相反,当代中国社会带给青年人多元化的文化,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成长,在俏皮中生活。同时,随着言论自由越来越普及,青年一代一直都渴望寻求一种最便捷、不同于传统的话语方式来释放压力,而恶搞这种颠覆和反叛形式恰好让他们找到了一种轻松而幽默的话语方式来释放现实生活中所积聚的压力。2.4.2求新一网游当代青年在文化选择上的求新性促使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娱乐游戏方式。随着社会文化与媒体技术的急速发展,游戏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游戏在信息化浪潮的侵袭下,演变成了一个虚拟的时空系统,玩游戏的人和这个系统进行互动,并且在其中寻求快乐。与传统游戏面对面的互动相比这种方式更自由,其行为结果也可以通更加直观的方式来计量。因此,游戏在当今时代被更生动地成为“虚拟的狂欢场”。正是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电子游戏、电视游戏、手机游戏和电脑游戏等全新的游戏形式应运而生,并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中的电脑游戏更是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成功地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拥戴,一跃成为当前最受关注也最具有影响力的游戏形式之一。网络游戏又被称为“在线游戏”,专指“利用互联网做为传输媒介,通过游戏运营商的服务器和玩家的计算机进行游戏信的交换,目的是实现娱乐和休闲、相互交流并获得虚拟成就感”,它为游戏参与者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娱乐空间,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可以完全忘却自我,肆意地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游乐场里,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由自己来支配和主宰,每一场人生都可以不断重来。只要肯付出时间和金钱,人们就可以从电脑游乐场里获得无穷的快乐。据相关部门统计,随着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拥有1300万名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2年6月4日发布的<<2011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众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人;如果再加上非城镇籍网瘾青少年,人数大约在3329.9万人。如图2-1显示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的目的是玩网络游戏。另外,根据相关公安司法部门统计目前青少年犯罪75%都与严重的网瘾有关。虽然这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并不都是产生于游戏族,但由于网络游戏包含的逼真画面、玩家互动赢得的英雄感及个人归属感,加之包含在其中的暴力和色情元素绝对会使缺乏自制力的16 2青年亚文化概述青少年深陷其中。另外,当前网络游戏监管的不利,很多劣质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大量的流入市场,显然这必然会对青少年游戏玩家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看动浸、电彩、下载啬承■——_—●———————————————_一60.s聊夭或交友■■——■●●—————■——■■■———I57.9玩弼终游戏—■■———————————■■■■47.2《学习或工作———■■■—●—●—●——_43.6获取信患———————————●—一39.5通信或瓣络—■—————一21.10lO203040506070表2-12011年青少年弼瘾调查状瑰(喁)Tab2一I2011youOtaddictlOllstatusofn艟invesllgation(ee)2.4.3求异——怕sPlay当代青年在文化选择上的求异性使得他们想通过另类的服饰扮演表达自己内心对传统角色的不满与颠覆。Cos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简略写法,Costume的本义是戏服、戏装和扮演,Play则是活动、游戏、场景的意思。CosPlay这一词语,用来特指真人对ACG(Animation、Comic、Game,即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的角色或人物进行扮演、模仿的游戏,简称COS。①Cosplay的中文译名主要有三个,即“服饰扮演”、“角色扮演"、“真人秀”,其中“角色扮演’’的译名使用最为普遍。Cosplay是一种专属于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参加活动的玩家通常被称为“Coser”。Coser一般会自制或购买角色的服装和道具,通过服饰、化妆、姿态、行为、语言等表现方式在现实的真实环境中重现那些自己喜爱的虚拟人物和角色。参与Cosplay活动时,他们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CN(CosplayName)。近几年,随着CosPlay爱好者的逐日增加,全国各地举办了许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2001年,华义公司凭借其在大陆网络游戏领域的影响力,以旗下主力游戏产品《石器时代》为名号,举办了“2001年石器最佳CosPlay大赛”,更多人见识到了CosPlay的魅力。2003年,广州“YACA”动漫协会成立,这也是华南地区第一个CosPlay的舞台。此后,广州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动漫展会和CosPlay活动。在全国其他城市,北京、上海、长沙、西安等,CosPlay活动也办的风生水起,不亦乐乎。2005年元旦,湖南长沙举办了该市第一个CosPlay聚会——长沙新春动漫游戏嘉年华。随着此起彼伏的CosPlay活动的举办,再加上成千上万的COS作品的出现,中国的Coser人数逐年增多,CosPlay被国内动漫迷视为最精彩的活动之一。U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事CosPlay扮演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尤其以家庭背景良好、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生活在繁华大城市,从小接触和喜欢日本动漫,有着较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的大学生群体为核心。他们选择CosPlay这种充满挑战性、新颖别致、富有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动漫的热爱,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可以颠覆自己真正的现实身份,追求虚拟世界中的完美。在CosPlay的世界中,青年人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样式、传播方式以及游戏规则,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文化。2.4.4求特——谜族当代青年在文化选择上的求特性使得他们在偶像崇拜和事物迷恋上容易倾向于时尚化和个性化。“迷”表示对某人或某一事物产生特殊爱好而沉醉、陶醉;在中国,“迷”即粉丝;“迷族”是指是由单个“迷”即“粉丝”的集合体;“迷文化”是指迷族的实践形成的文化。迷族有着悠久的演变历史,这可以从他们崇拜的偶像变迁历程中看出来。∞偶像自古有之,而对偶像的崇拜也因偶像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古代,以至于有“潘安掷果”、“看杀卫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中国,崇拜的偶像以及偶像崇拜两者的变迁也有着清晰的脉络。从“五四”运动到1980年期间,偶像开始以平均每十年一两个典型的频率出现,或被主观树立,中国人的崇拜从过去的圣人、文人崇拜开始转变方向。雷锋、保尔·柯察金、焦裕禄、陈景润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偶像代表。但是,这些大都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大力进行宣传的结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在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有统一向分化、由教化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私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那个时候开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港台娱乐明星大量涌人内地,如堪称大陆最早娱乐偶像的邓丽君,1983年香港无线《射雕英雄传》中的演员翁美玲、黄日华,Ck海滩》中的周润发,高唱《我的中国心》的张明敏,费翔、张雨生等。自此之后,我国产生了与粉丝有着直接联系的“迷星族”。时下,中国步入了名副其实的选秀时代,各种选秀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风潮。从2004年到2007年之间,中国选秀节目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再到兴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巧也标榜了粉丝的成长历程。伴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粉丝们经历了从刚开始的崭露头角——渐成气候——走向正轨的发展轨迹。其间充满了欢乐、艰辛和泪水,也不乏残酷、批评和争议。从“玉米”“凉粉”“盒饭”到“芝麻”(2006年《超级女声》冠军尚雯婕的粉丝)、“格格”(《我型我秀》人气冠军师洋的粉丝)、“甲壳虫”(《加油,好男儿》中蒲巴甲的粉丝),这些极具个性的称谓成了走俏一时的粉丝表征。在秀场的背后,形形色色的粉丝队伍,在短时间内以几何数字蹿升,并如春风化雨般迅速成长和扩散开来。目前,我国粉丝的人数仍在不断的增长,这使祖国的文化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当前粉丝力量的日益膨胀而产生的忧虑,即迷文化做为有别于①杨雄.当代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6818 2青年亚文化概述社会主流意识文化的青年亚文化阵地,其中包含了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异甚至相悖的因素。不可否认,通过粉丝各种具体的行为表征,我们看见了迷文化的蓬勃生机,它的确使传受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透明。但与此相伴的是,因为过度的偶像崇拜所引起的病态追星行为也并不鲜见,如“杨丽娟追星事件”,这些迷文化现象中的极端案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1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任何群体都必然拥有能体现自身特点的文化,有所有群体成员公认和信仰的价值观。社会上的任何个体,都是各种文化的产物,都具有各种自己接受并遵循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出现,都发起于每个群体成员的共同的文化认识,由于大家所持有共同认可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的理想目标才能聚到一起。”①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必然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仰的价值观。3.1价值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在报刊上使用很多,人们可以在网络媒体和各级领导的文件里,甚至在街头的广告中看到它。但是,什么是价值观?它有什么特性和功能?能分成哪几类?这些问题的答案是研究价值观首先必须解决的,是研究价值观的基础。3.1-1价值和价值观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即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人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给社会及他人所能带来的需要。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基本价值所持的观点、信念和理想的总和,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它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他人的意义和价值。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是否有可利用的价值,有何种可利用价值的判断,具体表现为由于主体的需要、利益、愿望、情感及追求不同,所以导致人们在选择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时各不相同。价值观十分重要,它是就像藏在人们心里用来衡量事物轻重和权衡得失的天平或尺子。对于社会角度而言,价值观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能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就个人角度而言,价值观是个人生活和事业中的最重要最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价值观作为人们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其本身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最终拥有积极和健康的生话,而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引到人们误人歧途。3.1.2价值观的特性价值观具有一般观念的共性,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又与一般观念不同,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性。价值观是主体利益需要的内化,它受到社会生活特别是主体利益和需要的影响和制约,即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第二,历史性。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不同历史时代,由于生①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J].复旦教育论坛,2005(1).21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力水平、社会经济体制、科学文化水平、外来思想的影响、社会风气等等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当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价值观念就会与新的时代发生冲突,这就是所谓价值冲突、价值碰撞、价值失衡、价值错位。经过多次冲突、碰撞、失衡、错位,或者按旧有价值观念改变社会环境,或者调整原有价值观念,使之适合于新的时代特点。第三,群体性。价值观往往为一定群体所共有。某种价值观在某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带有某种特点,但由于受相同历史环境的影响,某一价值观并非只是有某一个人所具有,而是具有群体性。第四,规范性。价值观与一般观念不同,它是具有精神约束力,目的是告诉人们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价值观带有规范性,内在包含着要求人们“应当”如何,“不应当”如何,是一般性的规范,不是具体规范。它的规范性与价值规范的具体规范是不同的,后者更具体,可操作性更强,且带强制性。第五,稳定性。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价值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文化氛围影响积淀而成的,是以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形成的一种观念模式。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它的形成往往会受到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价值观念的稳定性,突出表现在当它受到其他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时,往往很难改变。一种价值观形成后往往长期不变,甚至多少代人相承袭。相同的价值观具有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模式,往往以一种惯性或定势方式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第六,凝聚性。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凝聚性,是因为价值观包含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价值观相同的人,具有相同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所以在面对同一现象时会做出大概相同的评价。价值观不同的人,由于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规范、价值追求不同,在思想感情上必然相互排斥。价值观的凝聚性具体表现为当一种价值观念形成后,对具有相同价值观念的人具有亲和性、吸引力、凝聚力,而对相反的价值观念具有排他性。3.1.3价值观的类型与功能价值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与层次,它对人的行为、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有其重要功能。8.价值观的类型第一,从价值观的主体看,有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和全球(类)价值观。价值观都是主体的价值观,反映主体对事物价值的认识。主体除了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还以群体和类的形式出现。个体价值观是个体基于理性思考对事物所做的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是个人对于特定事物价值的认识。群体价值观是以一定的群体为主体,基于群体特定的年龄特点、阶层地位、职业生活和文化认同等共同性所形成的对于事物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群体的价值观反映了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认识,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全球(类)价值观是反映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共同生活中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追求,它是人类共同生活22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的需要,超越了阶级、民族、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的对立。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财富。第二,从价值观的内容看,可以分为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位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等。同时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等都是价值观的特定内容,而且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是一切生活领域价值观的基础和灵魂。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认识,价值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也被称为“人生价值观”。第三,从价值观的范围看,也有学者将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通称为“公共价值观”,它们反映的是公共领域生活的价值准则。人不仅在公共领域从事社会的再生产,也在个人领域从事个体的再生产,因此,也有“个体价值观”,如交往价值观、消费价值观、审美值观、婚姻价值观等。公共生活是公民的共同生活领域,应该遵循公共价值观。但对于个体生活领域而言,在不违背公共价值观的前提下,价值观应该反映个体的人生追求和生活选择,具有多样性。第四,从价值观的性质看,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非主流之分。但是正确的、先进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就与主流价值观相等同,换言之,把主流价值观也不一定都是先进的、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判断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先进,归根到底要看它如何反映和反映了什么样的主体利益、条件和需要,是否同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趋势相一致。b.价值观的功能第一,定向功能。价值观的核心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它能够使个体拥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人,自然地就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决定价值选择方向,从而使主体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第二,动力功能。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个体前进的动力。价值追求的内容是包括对个体利益的追求,能激发个体的热情和意志,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价值信念能够鼓舞个体的精神,激励个体的行动。价值观所产生的价值标准、价值规范,指导人们做出价值判断,也推动着人们树立一定的价值目标。第三,权衡功能。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取舍,选择和评价的依据,是对事物价值权衡的标尺,不同的人对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和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评判标准,是比较笼统的标准,不具备精确性;其权衡功能往往是白发的。所以,价值观的权衡功能是一种习惯性,自发性权衡。第四,调节功能。价值观的调节功能与权衡功能相联系共同起作用。价值观的权衡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而人们在进行调节时,也必然需要一定的价值标准,所以调节功能是运用一定价值标准进行调节。调节作用是价值观的定向功能、动力功能、权衡功能的综合作用和集中表现,而且是由观念调节到行动调节,从而对个体自身行为及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社会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概念的界定和构成的分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科不同、视角不同,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就不相同。这里主要从人们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出发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行阐述。3.2.1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界定社会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对个人的道德生活而言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又被称为“基本价值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运用的、被证明是正确的价值观。3.2.2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构成每个人人生中不可规避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角色是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单个人具有的固有抽象物,而在社会现实性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包括了所有的社会关系。”∞根据人的社会关系作用的不同对象,人具有三类社会关系包括对人、对事和对己,这三种关系也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基本道德关系。“处世之德’’指人如何处世方面的最基本价值观;“行事之德’’指人如何处理事方面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为人之德”和“立身之德”指如何处理涉及自我方面的道德观念即为人最基本的价值观与立身最基本的价值观。“为人之德”指个人如何做人并形成自己相应的价值观。“处世之德”是人在行为活动中,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复杂关系、与隶属社会群体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核心价值观。“行事之德”是指个体在承担义务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每一个社会人在一生过程中都不能回避的道德关系。“立身之德”指的是个人对待自己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态度,是一种指向自我的核心价值观。按照“为人一处世一行事一立身”的理论框,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a.诚信一“为人之德刀的核心价值观“为人之德”的核心在于诚实守信。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为人之道是“诚信”,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定程度的诚实信用,高尚的人格培育就无从谈起。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们道德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规范,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总之,诚信乃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它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b.尊重与责任一“处世之德一的核心价值观“处世之德”的核心在于尊重和责任。“尊重”指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平等,甚至包括对人以外动物生命以及非生命世界的尊重。尊重是处世之德的根基。要和他人、社会群体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i卷[M].人民出版社,1972,1824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及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尊重对方。然而,仅有尊重是不够的,要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还需要随他人、社会群体和自然持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尊重和责任是相互联系的,责任是一种付出,付出的多少依赖于道德自觉,而能唤醒这种自觉性的是尊重。尊重是处世之德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更是基础性的价值观。c.公正与关怀一搿行事之德一的核心价值观公正是对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是非、善恶的一种道德认识和价值评价,是人类调整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公正包括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两重含义。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我们所探讨的公正主要是与个体道德相关联的个人公正。所谓个人公正,既指个人行为的一种根本原则,也指个人的一种优良品德,主要表现为个人为人处世能以社会的法律、规章、惯例为准绳,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直做人,公允办事,从而保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公正(个人公正)不仅是“行事之德”的一种道德价值观,而且是核心价值观。“关怀”源于道德哲学中的“仁爱”思想,是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并“尽你所能地关心、帮助每一个人”。与“公正”相比,“关怀”这一概念更多强调的是一种道德情感。它与公正一并组成了“行事之德”的核心价值观。当代教育也非常重视公正和关怀的道德价值观,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学会关心”的主题,告诫人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的健康成长。①d.珍爱生1争—一搿立身之德刀的核心价值观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生命珍惜和关爱,才能使生命不断地走向完善和辉煌。人来自于动物,但有别于动物。动物的生命是单一的,而人的生命是双重的,既具有动物的本能生命、自然生命,也具有人所特有的超自然、超本能的生命。人生命具有双重性,这表明人不仅仅有动物性,还具有精神、伦理道德及理性等抽象的、超动物性的特点。前一种属性体现了自然和本能的生命,后一种属性体现了社会和精神的生命。人的生命是自然与社会生命的统一体,其中自然生命是道德生命的基础,道德做为一种社会生命,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本于生命.而在一定意义上又高于生命”。自然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而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是入之为人的根本品质。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别就是因为其不仅是自然肉身,更是超自然生命的存在。这种超自然的生命才促使人的肉体生命更具有意义,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因为人对生命意义所持有的精神追求,这种超生命的特性使道德变成为人的必需品。总之,道德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拥有道德的生活是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必然选择。没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道德以自然生命为基础,但并不局限于自然生命,而是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指向价值生命的无限性。①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命与道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是道德教育的载体,是道德教育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了生命就没有道德教育可言。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育人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和世俗,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3.3大学生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主要是指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正在接受教育的全日制在校1—4年级的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先进青年的代表,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对国家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3.3.1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事物的基本价值所持的观点、信念和理想的总和,是大学生用来衡量事物轻重和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导向作用。3.3.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大学阶段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在受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影响,亚文化和主文化相互并存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文化背景。面对这种文化冲突与融合,大学生会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他们的价值观现状如何,为了给确切的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本文在结合前辈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五各部分,并以设计题目编制了调查问卷。在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本科及研究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3份。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大一(4l%)、大二(22%)、大三(21%)、大四(15%),其中文科(40%)、工科(43%)和理科(17%)。性别比例为:男生(63%)、女生(37%),问卷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进行了调查,为了有利于直观的统计结果,均采取四舍五入只保留整数位,下面是具体的调查结果:a.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它主要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怎么样活着才有意义等人生基本问题。本次问卷主要侧重了解大学生对人生、幸福和职业等方面的看法。(1)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自我倾向严重如表3~1,在回答“你认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各种价值观都存在,这说明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他们不拘泥于主流价值观,开始在纷杂的世界中探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排在前三位的是“健康的身体”、“尊严与名誉”、“事业成功”,所以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人生观是健康的。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表3一l对“你认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回答结果统计(%)Table3一l”Doyouthinkthatlifewhichthemostimportantisthe”answerresultsStatistics(%)选项财富权利与地位尊严与名誉婚姻与家庭健康的身体事业成功其他第一位322295761第二位5329232118l第三位114。152211j342合计1996654‘89584如表3—2显示,男女性别的对比分析后,男同学和女同学对前六个选项的排序是一样的,但在具体各项的数值上有明显区别,尤其是“尊严与名誉”、“财富"、“权利与地位"选择上,男同学明显比女同学有着更强烈的需求。其比例分别是13%-与10%,4%与2%,3%与1%。表3-2性别与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比较T{lble3—2Genderandcameinonechoice你认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位)(%)选项财富权利与地位尊严与名誉婚姻与家庭健康的身体事业成功其他合计男43134263154女21105252146合计642395152100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人生价值趋向自我,较多的强调个人发展,“国家和社会”排在“家庭”“个人事业”“知足常乐’’的后面,而且其中有57%的认为努力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能有一个好前途。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增强,但却不具备良好的价值辩证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认知意识。由于大学生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在认知行为上容易出现片面性和极端性。(2)大学生的幸福观体现为传统和现代共存大学生对人生幸福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如表3-3,对“你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的回答结果统计,回答“和睦家庭’’、“平安幸福”的占37%,“事业成功,理想实现”的占29%,“知足常乐”的占15%,“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占14%,“高富帅”的占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事业和家庭是最重要的,这说明受我国传统“成家立业”观念影响较为严重。这点男女性别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在实现幸福的途径选择上,53%的大学生选择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和奋斗得来的,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希望独立自强的特点。表3.3“你认为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回答结果统计Table3-3Answered”Whatdoyouthinkisthegreatesthappinessinlife”resultsstatistics2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工资收入、社会地位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社会体现。如表3—4,对“你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科技专家、知识分子”占3l%,“企业家”占18%,“自由职业者”占15%,“国家公务员”占11%,“军人”占7%,“公司职员”占3%,“工农阶层”占最小的比例2%。可以看出在职业选择上,性别差异影响巨大。对于“选择职业工资待遇所占比重”时,选择“十分重要,是首选”占19%,“较重要”占73%,“不重要”和“不考虑工资待遇”的占19%、1%。社会地位也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会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中39%的大学生认为“工农阶层社会地位低、太辛苦、收入少”。由此可见工资收入、社会地位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表3-4“你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回答结果统计Table3.4”Whatisyouridealcareer”answerresultsstatisticsb.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指大学生对政治事务、政治现象、政治行为等的基本评价、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的准则。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大学生对于政治现实和理想的评价。(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导,但存在新的变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其中97%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这部分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各项国家政策,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中73%的大学生认为“八荣八耻”非常重要,有89%的大学生认为“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据统计87%的大学生都认为虽然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很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在观念上,还应该表现在个人行动上,其中63%的大学生“经常看新闻联播”、“十分关心国家事务”。在回答“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深造,学成之后愿意回祖国吗"时,68%的大学生选择了“愿意报效祖国”,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和行动保持一致;但也有6%的大学生选择“留在国外发展”;26%大学生认为应该“先比较国内外的条件和待遇,然后再做出选择,这说明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和行为选择上还存在着言行不一。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甚至是东方文化所崇尚的精神,其做为传统文化的内核延续到今天。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冲突时,52%的大学生选择“根据重要性做出权衡后决定”,有43%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可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这种认同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另外,5%的大学生选择“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必须保护个人利益"。总之,大学生对个人和集体关系的认识,已经不再是28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传统的服从集体了,而是不断的增强对个体利益的强调,甚至认为“集体利益应服从个人利益”。(2)大学生信仰复杂化,主导信仰有所动摇共产主义信仰是当代的主导信仰,是党和国家所提倡的。但是值得担忧的是其主体地位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受到动摇与侵蚀。对“你是否信仰共产主义"回答,有37%的大学生选择“是”,36%的大学生选择“不是”,27%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回答“你认为其他同学的入党动机是什么",5%的大学生选择“对共产主义的信仰”,36%的大学生选择“为人民服务、社会做贡献”,42%的大学生选择“得到政治资本,便于以后工作或从政”,有9%的大学生选择“大家都入党,随大流”,7%的大学生选择“其他”。c.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结构与关系都是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来形成的。因此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商品市场的自由竞争、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如下:(1)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看待金钱,希望通过正当途径追求金钱,但少数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金钱观指人们对金钱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金钱观丰富多样而且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的金钱观也是同样。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财富的作用和价值,17%的大学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也是万万不能的”,24%的大学生认为“钱是个人能力的象征,赚钱不需藏掩”;8%的大学生不赞同社会上的“金钱至上”,认为“金钱是身外物,凡事都讲钱是道德沦丧的表现”;但3%的大学生赞同“有钱能使鬼推磨”。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反对“义大于利"的说法,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只重视精神追求,而是更加追求物质实惠。(2)在消费观方面,已经是绝对的追求“勤俭节约",大学生对较高认同“提前消费”消费观指对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涉及的消费、节约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49%的大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应该通过提前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这种认同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研究生比本科生的认同度高。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节约呢?在回答“你是否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过时了”这一问题时,选择“过时”的大学生占5%,而54%的大学生认为“永远不过时”,41%的大学生选择“困难时期才需要”。这表明“勤俭节约”这一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其已经不是绝对的主流。另外,大学生对“提前消费”表现出较高的认同,甚至导致了校园内的攀比成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前消费”并不是绝对错误,它符合现代消费观念,但关键是必须“适度消费”。把节约和合理消费相统一,这样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性的健康发展,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勤俭节约美德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发展需求。d.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价值观冲突可以解释为异质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2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生活在当代中西方文化剧烈冲击与交流的时代,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也必然深受这两种文化冲击交流的影响。(1)大学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与和批判并存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47%的大学生赞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不能抛弃,仅有4%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太保守的、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调查数据显示,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多于西方文化,仅有3%的大学生认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多于我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和较高的认同度。虽然大学生较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同时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部分,应该进行选择性摒弃。(2)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较普遍西方文化通过全球化大量进入我国,加之各种大众传媒对其的广泛宣传,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冲击。据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的生活已经受到西方文化或西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另有13%的大学生认为个人生活已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在回答“你更喜欢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的问题上,67%的大学生喜欢看国外电影,远远高出喜欢看国产电影的人数。e.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大学生对生活的看法、态度、追求和信仰不单主导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还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发展。细节决定成败,生活价值观无时无刻在发挥着它巨大的影响力。(1)大学生的交友观趋向理性与务实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其周围都有属于自己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些亲疏有致、远近有别的各种关系共同组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生也不会例外。回答“选择朋友的标准”问题,大学生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可以相互帮助”(80%),第二位是“人品好”(70%)、“志同道合”(70%),“相貌好"和“地位高”排在最后,分别是7%和5%,表明大学生的交友观趋向务实,并且侧重人格素和情感因素。在“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79%的大学生赞同“相互帮助、尊重与理解”,8%的大学生认为“根据他人对我怎样而定”,4%的大学生认可“做自己该做的,与他人无关”,7%的大学生选择“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去做”,这些都表明了当代大学生交友观的复杂性。(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不容乐观社会公德指每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渗透着公德意识。回答“你对日常生活中:乱闯红灯、随地吐痰、拒不让座等不文明的行为怎么看”时,76%的大学生选择“丧失社会公德,必须强烈谴责”,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很强烈,仅有21%的大学生选择“指出就可以了,不必大惊小怪”,另夕t-3%的大学生认为“没什么大问题,只是习惯不好”。该调查说明当地大学生强烈谴责那些缺乏社会公德的现象,但事实上他们自己中间却存在着大量缺乏社会公德的人。之所以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受整个社会30 3大学生价值观概述大环境的影响,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社会公德的监督和惩罚机制还不完善,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没有得到激励,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没有得到惩罚,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意识淡漠。(3)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行为脱节诚信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要求。大学生是如何看待诚信的?调查结果显示,99%的大学生认为诚信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表明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诚信意识和观念。其中46%大学生认为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完全可能或有可能达到诚实守信,选择不太可能和完全没可能的占34%。大学生一方面希望社会诚信,但另一方面却又做不到诚信,这种相互矛盾的心态致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完全诚信的信心,也缺乏自觉的诚信行为,必需依靠某些规范来约束自己,例如考试时会签“诚信保证书”等。3.3.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展开的价值观教育,即一定社会、阶级按照其设定的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从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预期变化,实现社会化的活动。通过价值观教育,向大学生传递为人、处世、行事、立身的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成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和成为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的道德素质。a.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价值观教育是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需要。④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必须拥有一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政治信念,它是维系和团结民众的基本前提。如果缺少价值观,就会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如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和精神危机,社会生活将一片混乱。大学生做为青年中的优秀团体,是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归结点,只有把青年问题解决好,社会的发展才有希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深入时,重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社会都意义深远。b.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由于思想不稳定,价值观还未定型,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对其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价值观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可以从容不迫的面对许多重大人生问题。所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①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53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青年亚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尤为突出。4.1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之可能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之中之所以出现对青年亚文化的追捧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亚文化的文化本质属性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所属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4.1.1文化结构本身的影响人的生长和生存总是受一系列文化环境活动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讲,人在文化中受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其中,表层结构包含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和文化意志三部分,是特定时代文化中感性色彩较浓厚的意向层面。深层结构则是指由众多文化价值观念组成并且总是不自觉和无意识地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在文化心理的两个层次中,深层结构具有文化评价的功能,对表层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文化评价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逐渐对各种文化现象产生是非之辨和善恶之心,也可以说开始对文化现象产生某种特定的认识与看法,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认知。社会文化体系不同,赋予文化现象的意义就不同。因此,人们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就会对同一文化现象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人的文化认知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感,这种受特定文化制约的态度体验,即文化情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并且逐渐形成被本文化认同且独有的文化情感方式。特定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情感,则会产生特定的文化意志,这就是文化行为意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包括情感和意志在内的整个心理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会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就是说,文化会影响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情感及行为。由此可见,由于青年亚文化是青少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所以它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青年亚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总是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无条件、不自觉、无意识地影响着每一个成员,使他们逐渐成为能够在这种特定文化中成长和发展的文化个体。因此,可以说青年亚文化是大学生道德和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制约着其道德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4.1.2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于形成的阶段,对文化选择上倾向于求新求异求特求奇,渴望得到理解、得到关爱、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其心理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a.自我意识的增蟊,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自我意识指人对自身的认识及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它综合了认识、情感和意志,33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是人心理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学阶段是青年真正的自我认识时期。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所具有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注重对个人的体察和分析,注重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注重自我确立,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个人的独特见解。虽然他们关心社会发展,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愿意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努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能力,导致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不能十分切合实际,带有幻想色彩,不能深刻、准确、全面的认识问题的本质,表现出片面性和幼稚性。b.思维活跃,情绪强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独立思考,坚持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在处理问题时具有执着精神。由于青年人精力旺盛和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增加了许多新的需求。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他们新产生的需要和价值判断就可能发生矛盾冲突。但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情绪往往变化较快而且异常强烈,他们既可能为因一时成功而欣喜如狂,也可能会为了某次小失意而一蹶不振。但是他们往往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进行心理闭锁,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暴露在长辈面前。o.富有理想,向往真理在改革开放的当代,大学生都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积极的追求充实人生。但是由于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容易出现失衡,较多的考虑自我价值和个人的前途,而对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考虑较少,他们追求理想的动机趋于功利化。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更注重通过个人的奋斗实现理想。d.意志水平不稳定,叛逆心理较强多数当代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确立奋斗目标,并根据它制定自己的行为计划,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奋斗目标。大学阶段的独立生活和自由的学习环境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处理具体问题时,理论和实践不能达成一致,无法独立做出正确决定,意志力不稳定。在缺乏正确理想和行为指导时,叛逆心理较强,容易导致大学生迷信错误的却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4.1.3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一是边缘性。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大学生群体喜欢避开家庭、学校,不愿意和成年人交流内心真实想法的群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交流、学习、工作、休闲的方式,以他们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往往游离于传统的社会主文化之外,形成弱势的、边缘的青年文化。而这种边缘性又恰恰成为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最喜爱的文化形式。如恶搞、追星、网络游戏等各种极具诱惑性的文化传播活动,已经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日常生活。二是时尚性。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青年亚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它甚至改变了人类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传统的生活、交流方式,延伸了现有的人类活动空间。另外,青年亚文化所特有的跨时空性、互动性、超地域性和及时性,促使本身对文化具有求新求奇求异需求的大学生变成当代时尚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不断的推动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蓬勃发展。三是颠覆性。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渴望自我表达、敢于颠覆权威,但是他们的反抗性往往缺乏正规发泄的途径,而且也不被社会主文化所认同。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特点恰好为大学生的自我宣泄和反抗提供了文化群体的支持和认可。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青年人常常否定或者说不追随主流文化,对社会主文化价值规范往往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具有强烈的反主文化倾向。四是批判性。青年充满活力、思维活跃,不愿墨守成规,总是以置疑的眼光看待传统和现代社会,特别是对一些事件往往有不同寻常的看法,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行为表现,发出青年自己的声音,对社会舆论造成影响。4.2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在文化多元化、信息高速化的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传播,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的外围世界。在各种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4.2.1价值目标由理想化转变为现实化和个体化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体利益,个体应该轻视物质利益,注重精神层面追求。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目标由理想化向现实化转变,能够理性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总之,大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明确的人生规划,能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但是也有许多大学生重视自身的价值和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过去崇尚奉献的理想主义转为注重物质享受,如在对复旦大学能源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等四个学院191名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收入(98人,51.5%),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56人,29.4%),排在第三位的是名誉地位(37人,19.1%)。①4.2.2价值取向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视野日益拓宽。计划经济时代集体利益至上的一元价值观被多元的价值观所替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人们的生活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承认,这一方面为利益主体的多重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价值观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有学者分析认为,目前社会上有五种价值观,即民本位价值观、权本位价值观、欲本位价值观、钱本位价值观、个人本①文萍,李红,马宽斌.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和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65—70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位价值观。Ⅲ这充分发映出随着市场经济下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作为社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但是同时各种不良青年亚文化也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从入校是就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和知识积累,但其根本目的是毕业时可以增强个人的就业能力,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变为个人实际利益。这种追求实际效益的价值取向受到大学生的广泛的认同,但也同时造成了大学生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4.2.3价值主体上追求社会和个人统一在主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具体体现在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大学生价值主体性意识增强当代大学生崇尚独立个性独立,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能力,能把自我需求的愿望付诸于实践。他们拒绝盲目选择提前制定好的价值预设,反感和抵触模式化、相同的价值标准。更愿意根据自身的价值体验选择个性化的价值观,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价值评价活动。在当代社会,受各种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更加理性化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与社会协调一致的特点。这种价值观念既不完全按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决定自我价值取向,也不完全用自我实现的程度确定自我价值,而是希望做到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共赢。当代大学生企图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共赢”、“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并重”、“义利同济”的理想状态,体现了他们既重视实效又重视现实的价值取向。b.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人价值辩证统一从本质上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内在统一性。在已经消除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首先必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保障个人的社会权益;其次要倡导及鼓励个人奉献、敢于创造、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自觉地为了社会需要而牺牲个人利益;最后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权益,给个人提供必需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把个人享受和个人贡献联系起来,进行按劳分配。如果个人的合理利益需求长期被无端漠视和抹杀,个人利益总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就势必伤害了个人创造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个人价值和整体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相互作为条件和支撑的。通过个体的价值实践活动,大学生实现了社会价值,而整体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始终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只有通过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创造活动才能真证的实现自我价值。单独地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行的,因为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就是个人价值的必然延伸,所以必须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形成两者的良性循环。4.2.4价值实现上侧重于物质追求物质价值指人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包括经济方面的利益、物质生产和个人生活、肉体①王能昌.现阶段我国社会价值观述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12—1436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生理的维持、社会人身保障、生态条件等性质的价值;精神价值指人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包括心智情理需要的满足、思维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增长、信仰和理想的实现、情感的发育、人与人之间志趣的联系、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等。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属于两个不同层次且不同形态的价值。物质价值是人类最基本需要——繁衍生息的根本保证,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精神价值则是能够满足人最高端的需要——精神需要的价值形态。如果一个人只注重物质需求,丝毫不在乎精神需求,没有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向外,那么这个人本身也就失去了做人的价值。当代的大学生在实现价值时,既不忽视物质价值追求精神价值,也不放弃精神价值沉陷于物质价值,企图将两者有机的统一和结合,共同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导向,但由于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亚文化的影响,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冲突时,当代大学生往往会选择后者。4.3青年亚文化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快速变更和信息量的不断增长,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在迅速的传播,与主文化相互交错、相互碰撞,相互斗争,相互发展。处于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感官式的“快餐文化”的同时,必然会产生思想困惑和矛盾,甚至出现迷茫,甚至直接导致价值观的混乱,表现出价值观扭曲的异常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4.3.1价值观多元化引起价值危机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文化思潮和价值冲击,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亚文化的巨大传播力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致使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间的宗教信仰、价值取向、文化类型、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等相互的碰撞。虽然我国当代大学生白幼接受的都是一元价值观教育,他们已经了解、熟悉并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仍处于形成过程中,还保持着不稳定和“可塑”的状态。受世俗价值观影响,缺乏判断力的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的多元时产生了价值危机:第一,夸大与扭曲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青年亚文化没有国界,表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与限制自主性特征。这个特征恰好和一般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解放的心理相一致。青年亚文化的这种颠覆性和叛逆性使得部分大学生总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满足自我的需要为标准,完全按照按自己的意志来处理问题。他们把不良亚文化崇尚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转化成与他人实际交往中的行动,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就非常容易堕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泥潭。第二,价值判断观念混淆。由于不良亚文化的巨大诱惑力,大学生容易被其华丽的外表所迷惑,慢慢的丧失价值判断,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4.3.2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成长环境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相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断的寻求自我的飞跃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新时3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期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在追求个人价值的时,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谋福利,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无视甚至极端的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尤其是受到西方“人本主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都崇尚“凡事都按我的个人意愿行事”、“能为我所利用,才有价值”的为人处事法则,这种思想具有较强的片面化,而且当这种思想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导致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致使个人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冲突。这类大学生在日常接人待物时完全用是否满足个人的利益为度量衡,漠视其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自私狭隘,缺乏现代大学生应该有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课”的课题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为研究课题,对国内一些高校进行了调查,浙江大学4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为了自身利益而奋斗,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选择坚持为自身利益而奋斗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2.9%和45.7%。针对“只关注自己需要的人都是小人,以他人的利益为重的才是君子"之类的问题,49.8%的学生认为毫无道理和依据,23.7%的学生持观望和中立的态度。①该项调查的结果充分反映出目前有部分大学生仅重视个人而忽视集体,陷入个人私欲的泥潭,完全无视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需要肩负的历史重任,缺乏远大的个人理想和抱负,已经堕入了极端的个人主义误区。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具体原因如下:首先,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许多大学生。很多大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感到困惑和迷茫,他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消极亚文化理论尤其被“金钱万能”和“利益至上”思想严重影响,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享乐,除此之外的事情不存在任何意义。有调查显示,不赞成“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的大学生占37.4%,不确定的占26.3%;对“个人需要是小事,国家的事需要是大事”选择不认可的有46%;对于“主观为个人,客观为他人”表示认可的占44.5%,29%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对“家庭幸福比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更重要”表示认同的占35.6%,其中92%的大学生认可“公与私都应该兼顾”“奉献和索取是平衡的”;对“毫不利己,专f-IN人"表示反对的大学生占82.8%;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应该发生矛盾”的大学生占91%,面临矛盾冲突时选择优先照顾集体利益的大学生占52%。该调查结果首先反映出当代部分大学生集体观淡漠,表现出追求实际利益的务实倾向。其次,反映出大学生个人至上的价值观。由于当代大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关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行为惯势。即使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变化,他们也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化惯有的思想观念,仍然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出发来处理问题。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当代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和择业的时候不会把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而仅仅从个人的需要出发,只考虑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就业,而根本不考虑急需人才支持的西部和偏远的地区。除此,根据表4—1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毕业后期望从事行业的排序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崇尚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实用。①宋洪兴.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A].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38 4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表4-1大学生对毕业后从事行业的期望排序Tab4—1TheexpectationsSortofstudentsengagedinindustryaftergraduationl金融证券业24.2%2商业13.7%3高新技术产业9.7%4国家机关9.1%5瞑疗甲毕、|旷6.7%6教育6.6%‘7IT行业6.4%另外,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注意自己集体意识的培养,觉得自己存在的最主要价值就是为了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完全被他们抛到脑后,贪图享乐,不思奉献,只是一味的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无视他人、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最后导致大学生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甚至当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会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去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①4.3.3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出必须用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国家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当代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但是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现象,对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进行否定和产生动摇,对我国是否能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等问题产生疑虑和担心。因而不断出现注重物质利益,轻淡理想信念;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社会责任的情况。武汉大学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的研究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回答“你信仰什么”的问题时,66.2%认同“实用主义”,13.1%大学生认同“共产主义”,12%大学生认同“享乐主义”,4.1%大学生认同“功利主义”,4.6%大学生认同“个人主义”。这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因理想信念缺失,对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责任认识不清,价值取向过于现实化。尤其是受社会不良亚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错位,不但没有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引领作用,反而对社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和危害。4.3.4对社会发展前景认识不足纵观历史,人类社会总是按照高一级社会形态会代替低一级社会形态的历史规律发①http://www.chinanews.corn/2004(3)3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展,不按照人类的意志为转移,逐渐地向前发展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继续引领全国人民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目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青年亚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严重,一方面这对于大学生更好地全面了解各种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一些对社会主义发展不利于的思想也在侵袭着大学生的头脑,动摇着他们的信仰。当前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部分大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的态度,对社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对我国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阶段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产生了疑问与畏难情绪。北京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课题“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景“十分有信心”的占51.3%,“相对有信心”的占44.1%,“缺乏信心”的占3.8%,“没有信心"的占0.9%。其中有49.2%和47.8%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是在继续走资本主义的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主义逐渐走向趋同”表示认同。这一结果客观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逐渐淡化,对是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不清。由于大学价值观教育的滞后,致使一些同学认为,价值观教育和自己没有关系,不但不积极主动地追求真善美,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缺少了正确价值观理论的指导,这些大学生会片面、简单的认为,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就是一种弱肉强食和尔虞我诈的残酷竞争,就是向资本主义发展。另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不公平不合理的丑恶事情增多,极大的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相反西方国家依靠经过几个世纪积聚的巨大财富而形成的福利化社会和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加上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的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不断经历着反复与曲折。这些都让一些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持质疑的态度,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不正确的,资本主义要优越于社会主义。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步到位,也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教育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全方位、多层次、持续不断地培育,也就是需要一个整体系统过程,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育者应该以此作为契机和切入点,更新教育理念及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从大局、战略的高度出发,努力把握好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轨迹,了解他们的思想困惑和发展规律,以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手段、有效的德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不断推进校园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5。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面对青年亚文化对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作为教育者应该转变思路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特殊需要,正视青年亚文化影响的客观性,把握教育锲机,对现有价值观教育体系作出相应调整,以消除不良亚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5.1.1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提供广阔空间大学生的不健康心态一般会通过其行为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亚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偏离了社会主文化的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和大学生的注意。对此,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以主文化为核心,其他文化形式并存的多元文化氛围。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使其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虽然当代我国的青年亚文化发展不尽完善、存在消极影响、与主流文化发展不符以及叛逆等问题,但是青年亚文化能通过极具特色的形式创新大众文化,并通过现代媒介如网络、博客、手机、电视等方式传播,被更多的人接受,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充实了大学生文化生活,使其心灵需求得到满足。随着大学生个体思维更加活跃,他们渴望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多参与其中的机会,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因此,一些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受到大学生的追捧,这些节目增加了大学生获得成功的几率,甚至帮一部分人实现了明星梦。大学生对这种较为“民主”的形式比较满意,这些较大众化、较为公平的参与方式体现了大学生对公平竞争形式的重视和向往。通过这些节目,大学生能独立自主的表现自己,依靠自身努力和公平竞争取得成绩,这种形式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自身价值。因此,对于这种节目不应盲目喝止,而是应该合理引导,使之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5.1.2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对于形式越来越多样且更具特色的青年亚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剥夺其生存的空间。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也更加丰富,外来信41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也带来巨大挑战,由于信息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信息垄断已经基本不存在。反观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我们能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青年亚文化受到主流文化排挤的现象。青年亚文化既然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说明青年亚文化是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需要的,而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原则性强、理论性强、内容上不能与时俱进、理论落后于大学生实际需求、其忽视大学生内心发展需要,无法提起大学生们的兴趣。这就使得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受到新的挑战。5.1.3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造成阻碍在看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发展有积极推动的作用下,也要注意青年亚文化诸如以自我为中心,享乐主义和自发性等缺陷,这些不足是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违规和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加之,媒体对青年亚文化不加鉴别的炒作和宣传,使得我国青年亚文化夹杂了社会不良因素,使得青年亚文化层次不齐,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浮躁、随意的心态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戏谑和排斥心理。主流价值观是一种需要与受教育者产生共鸣的价值观形式,具有经典性和权威性的特点。但是目前青年亚文化群体流行的浮躁心态与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相悖,他们无法冷静接受主流文化的引导,体现出的是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例如,某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基本没人写跑题,学生们都能言之有物,并且发挥了各自想象,这说明这种假设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青年学生焦灼,浮躁的心态。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时缺乏严肃、庄重的态度,普遍比较浮躁,就更谈不上与主流价值观产生共鸣了。第二,大学生们奉行的娱乐至上的态度影响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有重要作用。语言以其便捷的特性应该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方式,其表达可以简洁、生动、活泼,但内容应该深刻、严肃,知识体系应具有严格的逻辑性。但是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语言却已趋于非主流,大学生们往往为了达到搞笑、个性的效果,经常用相反的方式表达,将语言的严肃性,经典性变为恶搞,夸张的笑料。比如:网络上对《西游记》中的唐僧和孙悟空进行恶搞,说孙悟空的保镖职业危险,没前途;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坐过牢;没有背景,无房无车。而唐僧是国家公务员;有皇帝兄弟;精通外语;长的帅:有宝马。这样对经典著作的曲解和恶搞只为满足其娱乐的心态,明显阻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因此,大学生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一旦混入了消极亚文化,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造成阻碍。第三,过度逆反心理消解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和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直接引导作用。年轻人通过学习和效仿榜样的行为,在实际行动中产生共鸣,能极大提高其思想认识,有利于其价值观塑造。此外,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模仿42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榜样的倾向,这种秉性源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因此,在青年价值观培养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从众心理,发挥榜样和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这种教育形式形象、具体、生动、较灌输式教育更容易接受。所以,榜样和示范作用是引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方式。但是,也有很多大学生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篡改名著,恶搞榜样和模范,使许多经典恶俗化,以满足自己反叛的心理。这种过度的逆反心理和无原则的恶搞是对主流权威价值观和榜样的颠覆,这就使得大学生不能以严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经典和榜样,严重消解榜样的示范作用,甚至产生反作用,阻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5.2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必须要在社会各方面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优良环境。因此,为了形成教育合力,就要把客观教育和主观教育紧密结合,首先,必须对传统价值观教育进行改革,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选择特点,引进新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艺术教育、慈善教育、美育等,丰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其次,必须正视青年亚文化,通过控制增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工作的时效性;最后,大学生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在积极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践行于实践中,最终促进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5.2.1加强品格教育、艺术教育、慈善教育,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指学校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学校教育依然是国家实现教育制度的主要根本和渠道,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校教育不仅能够对个体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播文化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而且能够为个体提供一定的价值标准与社会行为规范,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全面、系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和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具有更强地社会引导功能和规范功能。教育为本,德育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其中把对青少年的品格的培养放在首位,而现实的学校教育则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弱化了品格教育,品格教育已经成了虚无缥缈的教育,唯分数论、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学校教育已经变成了单纯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应该坚持品格教育首位,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选择特点引进新的教育思想,建立学生品格培养机制,同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慈善教育、美育,以此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了解并把握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价值观教育。a.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教育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与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43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部分。①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改革加大品格教育艺术教育、慈善教育和美育的内容,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1)加强课程目标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的具体要求。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界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就是说,是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在培养成具有何种思想政治品德的人方面所具有的某种预期。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从总体来说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不断地贴近客观实际,贴近中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但是,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课程目标尚存在以下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过度关注世界观方面的目标,对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他们进行世界观方面的引导,而且需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绝不能顾此失彼。第二,缺少对自然尊重方面价值观相关的课程目标。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价值观容易被人们所识,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中加以接受,而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则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中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这一缺陷很显然是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人类社会普遍认识到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空间,对这一空间的破坏将会影响在这一空间内所有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第三,缺乏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常注重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品质,缺少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国际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国际和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快步走向世界、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的中国来说是不利的。第四,在心理维度上缺乏情感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目标,强调对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感方面目标的设定。情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不把情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的价值观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要求我们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上述误区中走出来,以育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为指导,关注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设定尊重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①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044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设定责任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引导大学生关爱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自觉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设定,实现认知和情感的平衡。(2)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有目的的选择各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体系,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的核心要素。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涉及内容的特殊性,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设计一般采取国家课程的方式进行。这种课程内容的设计方式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域差别比较大,不同地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是有差异性的。采取国家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方式,容易忽视不同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性,由此导致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针时这种情况,我们认为采取国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导性课程内容而不是强制性内容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省市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他们根据指导性课程内容,结合本地区大学生的实际制定本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具体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第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过分重视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较为忽视大学生对艺术、对美的价值追求;比较注重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其科学性、真理性,但不少问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实际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回答与解释;课程内容缺乏溯及力和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用科学的理论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回答与解释这些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才有针对性,才有说服力,才有吸引力。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一是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相对忽视道德教育内容;二是比较重视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相对忽视现实政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三是比较重视世界观教育,相对忽视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的教育;四是比较重视对系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学习和掌握,相对忽视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和实现政治社会化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无疑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应注意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好上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才有吸引力,才可能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引导作用,才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3)增强课程设计科学性,促进核心价值观培养所谓课程设计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分,形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各类教材的过程。缺少课程设计这个中介环节,就不能把理论上设想的目标与基于某种理念选择的内容转化成具体45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可行的课程,也就无法实现课程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目前新课程设计有非常大的进步,不仅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而且设计更加全面。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而的问题:第一,在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过多地考虑了社会需要,忽视了学生需要。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设计,整个课程设计偏重于社会需要,过多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没有很好地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有机统一起来。第二,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不够合理。第三,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体系的严密性,教材理论性和知识性内容过多,但缺少深度。此外,教材中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他人关系方面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偏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关系方面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偏少,教材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才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第一,坚持课程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出发。这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所谓课程设计最优化,就是指课程设计合理化。显然,离开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际、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实际和当代中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而制定的课程设计方案是不可能合情合理的。第二,在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要坚持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统一。第三,课程设计与学时分配要科学化。第四,教材编制应进一步科学化。教材编制要体现学科体系、社会要求和学生发展的统一,把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置于教材编制的中心来看,按照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组织教材内容,着力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要增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为人之德、处世之德、行事之德、立身之德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能在大学中积极健康幸福地生活。(4)增强课程实施实效性,促进核心价值观培养课程实旌就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从总体实施效果来看是比较好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视角来审视,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大环境仍然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效果。第二,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内部系统来讲,党中央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为课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但有一些高校对中央有关文件持应付的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态度,有的甚至把它当作包袱,想方设法挤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空间,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度。第三,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课时落实情况来看,由于中央文件是“刚性”较强的文件,全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按照要求开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课时落实情况有些令人优虑。有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上,没有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执行,尤其是近年来,在高教改革中课时压缩力度比较大,计算机、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的课时量不断增大,有不少学校拼命挤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甚至有个别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少足够的时间保证,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第四,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实施的情况来看,由于课程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不够强,理论性和知识性过强,需要讲解的内容过多,使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停留在教材知识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上,不能也没有时间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第五,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来看,有些教师没有树立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主体的观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接受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的关键,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听众,不给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使得课堂教学沉闷单调。相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而言,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然较为薄弱。第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存在着考核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和答案标准化、考核方式单一的现象。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采用的是闭卷和开卷两种考试形式,一卷定成绩,无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影响了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状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因素。再次,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质量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另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环节,是增强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最后,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考评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如同指挥棒,如果指挥得法,就能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b.利用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形成4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教育产生的结果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①校园文化能使使大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促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校园亚文化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从客观上要求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人文的提升。规范校园文化必须大力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为人之德、处世之德、行事之德、立身之德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校园文化,从而遏制校园亚文化的消极影响,自觉地提高校园亚文化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品位,弘扬校园亚文化——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引导校园亚文化积极和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引导和鼓舞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充分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科学的理论、引导正确的舆论,另一方面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感染大学生,最终营造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减少校园亚文化的消极影响,优化大学的校园文化环境。5.2.2正视青年亚文化,增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工作的时效性社会化就是社会以文化为工具教化个人,把“生物人”变成“社会人”。②当前,在青年亚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既有积极的文化因为有消极的文化,所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在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只是一种文化在教化他们,常常会有几种文化的影响和争夺。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既要引导他们学习、吸收先进文化,又要帮助他们识别、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既要给他们提供丰窗、健康的文化食粮,又要防止精神污染。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控制增强引导青年亚文化工作的时效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成长。a。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形成多元的文化氛围青年亚文化作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正视青年亚文化,认识到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及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意义,这是一切工作开始的前提。以全新的理念,积极引导青年亚文化向符合主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首先,应该正视青年亚文化的存在。青年亚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有其内在原因,我们应该改变只允许主文化存在的传统观念,避免传统文化中忽视青年追求个性,实现个体价值和行为方式的文化,进而否定青年亚文化存在的做法。此外,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多人对亚文化持偏激的看法,认为亚文化就是叛逆的,反社会的文化,对主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应该被取消。但是在目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下,我们应该对青年亚文化持正确态度,肯定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以及看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意义。其次,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形成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青年亚文化是社会现实在青年群体中的真实映射,反映了青年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内心需求,是青年的文化选择过程。所以,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青年亚文化,以包容的心态理解青年亚文化①抚明福、王家芳.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②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5348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的存在,给青年亚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应树立起与多元文化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在以主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定位,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成长和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正确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氛围中的价值观形成,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把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需求有机结合,树立起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应重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探索主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和谐存在,相互促进发展的方式。摆脱只有主文化和亚文化存在的单一的思维模式,将多元文化引入校园,通过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进而促进多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再次,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的创造和升华作用。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其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文化,大学生价值观树立对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创造和升华的作用。青年亚文化作为主文化的补充,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文化的价值取向往往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且青年亚文化会用各种形式表现这种矛盾,实现感情的释放和对主文化的批判。大学生在成长中对社会有种种不满。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积极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落后事物的不满和反对。对于大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要仔细分析其成因,认识到大学生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为之做好引导工作,使之保持对社会的敏锐度,与社会发展同步,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起积极、正面影响。b.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使之向主文化统一青年亚文化是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的文化,是在青年群体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形式。虽然青年亚文化有叛逆、个性、偏离社会主文化的特点,但是对青年而言,这是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青年对情感的释放。同时,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文化持颠覆和怀疑的态度,对社会有警醒作用,能化解社会潜在危险。所以,青年亚文化是社会主文化的重要补充部分。西方已经有很多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从中得到启发,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构建以主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年亚文化也随之变化,而且变化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很突出。大学生是未来文化事业的主力军和领导者,他们甘愿吃苦,勇于创新,将会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大幅进步。但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巨大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同时面临着社会对青年文化反对的困惑,因此,大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缓解这种社会压力。青年亚文化无疑是有益于大学生成长和生活的文化,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发掘自身价值和潜能,增长自信,促进其成长,也能避免其损害社会的行为。我们关注青年亚文化其实是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文化更是有助于青年亚文化的建设,其中包括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因此,我们应该提升和重塑社会主文化,才能为当代大学4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提供精神食粮,使大学生从主文化中得到教育,引导其亚文化的建设。就像江泽民同志说的:要用高尚的精神引导人,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提高他们的品味,使之成为积极健康文化的代言人。c.谨慎传播青年亚文化,加强大众传媒的文化导引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以其具有的独特方式传递着各种文化,其中既包括积极的青年亚文化也包括了消极的青年亚文化。大众传媒传递速度之迅猛、传播之及时、覆盖之广泛、影响之深刻,是相当惊人的。它为社会成员传递信息、互通情报的同时,也为社会成员传递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为社会提供一个广泛的环境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影响既广泛又深刻,这种影响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正是通过这种多方的沟通和交流,大众传媒促使大学生和学校、家庭、社会结合,使处在不同的身份和交往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整合,从而促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整合。不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大学生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所以应建立对大众传媒的文化导引机制。首先,大众传媒在教育方面应加强文化导引。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必然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吸引受众,无限地追求扩大收视率和发行量,在传播内容上积极的和消极的混杂在一起,正面的主导性文化与负面的低俗、庸俗、媚俗文化内容混杂在一起,出现了舆论环境的复杂化。大众传媒因其直观形象性和丰富多彩吸引着大学生,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谨慎传播青年亚文化,杜绝庸俗的低劣文化。其次,建立播出时段分开制和出版物等级制。播出时段的分开,观众年龄分开,避免大学生收看不适宜的节目,对出版物进行年龄等级划分避免大学生受不健康文化的影响。5.2.3保持良好心态,提高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当代“80后”“90后”的大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个人意识更加强烈,追求也多样化、个性更鲜明。他们敢于挑战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又往往无意识的不关注他人,人生目标模糊,自制力也较差,随着受不同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我心理需求。青年亚文化正是大学生特殊心理的内在需求,所以通过对大学生特殊心理和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分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生阶段是青年重要的生理成熟期,也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的促进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a.增强竞争意识当代社会是开放性的竞争社会,需要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敢于竞争,也具有参与竞争的意识,但重要的是在面对复杂激励竞争时保持清醒,不仅能善于迎①陈龙.媒介素养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25450 5构建青年亚文化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措施接挑战,更在遇到困难时不放弃,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必须认识到竞争时必须遵纪守法、合理正当,反对一味追求胜利的恶性竞争。b.提高分辨能力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对文化的分辨能力,学会分辨不良亚文化,利用优秀的文化为自己价值观的塑造服务。提高分辨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就是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这样通过不断的学以致用,提高自我对文化的分辨能力。c.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指人与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友爱,它能够促成良好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使社会成员的正常健康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中的活跃成员,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积极探索接人待物的奥秘,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为大学生开展其他任何活动奠定良好的人际基础。d.磨砺抗挫折能力当代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但这并不是说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就必定一帆风顺,他们也必将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磨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应增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危机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在真正的大风大浪面前临危不惧,保持良好的心态。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 结论进入21世纪以来,青年亚文化依靠其极强的生命力自发的产生,它传播的领域之广、吸引的能力之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的特殊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等,都十分令人惊奇。一方面,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青年亚文化,不单是包括简单的颠覆、颓废和叛逆,而且还包括不断追求“理想”生活、“独立”状态的个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各种客观存在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就决定了青年亚文化的客观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仅仅一味指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意义、负面影响和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索帮助大学生在不同的亚文化冲突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次研究从整体角度关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把大学生日常的一些行为和思想表现置于青年亚文化的环境下分析。同时试图突破以往的研究局限,许多以往的研究都是从局部或者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来研究青年亚文化,也有极个别的是从整体角度来研究青年亚文化的,但是没有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联系或者联系不紧密。在此方面本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些能够发挥青年亚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解其消极影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策略。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本次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对相关问题没有做更深刻的理论剖析和研究,例如分析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对于生态根源和阶级根源分析的不够深刻。同时,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试图通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犯罪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由表及里的进行研究分析,尽管已经从多角度对本次课题进行了研究阐释,但总体而言没有做更深刻、更全面的展开。其次,由于青年亚文化的涉及面很广,本次研究对青年亚文化的万象表现不能逐个展开剖析并研究论述,仅能从一般浅显的意义上对青年亚文化进行阐释,这也是本此研究的一处不足。再次,本此研究较侧重理论层面的研究,对实践层面进行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致使论证的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今后,准备以本次研究为基础,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研究探索:第一,不断的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继续对本此研究的课题加以关注和深入。第二,从微观角度出发做一些更细化的专题研究,如网络亚文化、“哈韩”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等。第三,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从各个实践层面分析青少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教育策略。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时光飞逝,在西安理工大学我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三年时光,这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得到了真挚的友谊。在这即将结束研究生学业的时候,我想向辛勤工作并传授宝贵知识给我的各位老师表达最真诚的谢意,唯有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倍努力才能不辜负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导和厚爱。感谢我的导师沈瑁副教授,沈老师不仅传授给我广袤宽厚知识,并在品德礼仪上给我以督导树立。在校这几年间,从参与课题研究到尝试备案授课,从整理小论文到撰写大论文,沈老师都给予我热忱的鼓励和细心的指导,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对导师的感激之情!同时,我还要感谢三年来给予我孜孜教诲的廉永杰教授、赵康教授、鲁宽民教授、陈爱娟教授,他们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深深的打动了我,再次向各位老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我要感谢陪我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学长和同学们,感谢你们对我的无私帮助,祝愿我们的友谊长存!此外,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背后给予我默默的支持,让我能够安心的在校园里学习,谢谢你们!最后,再次感谢西安理工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6 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文化流变[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4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5】黄俊杰,吴素清.都市青少年的价值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6】(英)斯图亚特·霍尔,徐亮等译.表征一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英)保罗·杜盖伊斯图亚特·霍尔,霍炜译.做文化研究一索尼随声听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英)迪克.何伯第,蔡宜刚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台北:巨流图书出版社,2005.【9】(英)迪克·赫布迪齐,张孺林译.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义[M].台北:骆驼出版社,1992.【10】(英)安吉拉·默克罗比,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1】(英)E.P.汤普森,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21(英)雷蒙·威廉姆斯,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1991.【131(英)雷蒙·威廉姆斯,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三联书店,2005.【14】(英)雷蒙·威廉斯,严辉译.出版业与大众文化:历史的透视[M].上海:三联书店,2001.【151(美)劳伦斯·葛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形制[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161(美)劳伦斯·葛罗斯伯格.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让释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71(美)约翰·斯道雷,杨竹山,郭发勇译.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研究导论[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2001.【181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9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20l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陈映芳.在角色和非角色之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2.【22】杨雄.当代青年文化回溯与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3】抚明福、王家芳.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57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4](加拿大)麦克尔.布雷克,刘亚林等译.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9.【25](澳大利亚)约翰·多克,吴松江等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6】(美)埃里克森,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沈汉,黄凤祝.反叛的一代一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8】皮艺军.越轨社会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9】黄志坚.青年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01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学一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M].上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2】Rokeach.Thenatureofhumanvalues[M].NewYork:FreePress.1973.二、期刊论文类【1】杨琳.论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缺失及其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03).【2】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03).【3】徐贵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之研究透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6).【4】廖小平,陈建越.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4).【5】王涛,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轨迹及其规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61苏文帅.传统价值观演变历程及其规律的开拓性探索[J].社会科学评论,2007(04).【7】曾燕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发展特点及生成因素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6).[81王珑玲,才立琴.论青年价值观的评价与建构——从对“一代不如一代”的质疑与反思谈起[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9】石海兵.简论建国60年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10】毛成.有机整合理论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9(13).【11】练庆伟等.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08(06).【12]顾海根.师范生自我价值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2(02).【13】喻玲玲.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演变及其简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58 参考文献报.2002(03).【14】岑国桢.近20年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之概览[J].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德育.2003(01).【15】金盛华,田丽丽.中学生价值观、自我概念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02).【161岑国桢.对价值观教育的几点认识[J].价值观教育与学校德育.2004(03).【17】文萍等.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02).【18】周虹等.当代中国东西部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比较研究[J].河北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19】周军.价值重建进程中人学生价值取向的变迁[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20】吴玉梅.西方文化对当代人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21】李一国.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06).【221石勇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23】陈闻.网络时代的庶民狂欢:试析以博客为代表的草根文化.[D].北京语言大学.2007(06).124】伏斐.作为亚文化的网络语言.[D].西南大学.2008(02).[25】徐宏.自由的狂欢场还是罪恶的源泉地:网络社区的伦理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05).[261BegleyPau.PersonalValuesandleadership:theorydevelopment,newresearchandanagendaforthefutureAlberta[J】.JournalofEducationResearch.Edmonton,2000.59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是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详细真实的现实反映能为我们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我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所有的数据都仅用于统计研究,请你放心如实作答,你只需要在以下题目中认为合适的答案前打“√”。十分感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大力支持。1.你的性别(1)口男(2)口女2.你所在的年级(1)口大一(2)口大二(3)口大三(4)口大四(5)口研究生3.你所学的专业(1)口文科(2)口理科4.你觉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1)口一心为他人,大公无私(2)口先人后己,公而忘私(3)口人己兼顾,义利兼顾(4)DgJ己不损人(5)口利人损己5.你认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1)口财富(2)口权利与地位(3)口尊严与名誉(4)口婚姻与家庭(5)口健康的身体(6)口事业成功(7)口其他6.你觉得努力读书是为了什么?(1)口国家和社会(2)口个人事业(3)口家庭(4)口改变个人命运(5)口有个好前途(6)口知足常乐7.你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1)口为国家和社会服务(2)口事业成功(3)口理想实现(4)口高富帅(5)口和睦家庭(6)口平安幸福(7)口知足常乐(8)口其他8.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1)口社会福利(2)口拼爹拼妈(3)口天降好运(4)口努力奋斗(5)口其他9.你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1)口工人农民(2)口科技专家、知识分子(3)口军人(4)口国家公务员(5)口公司职员(6)口企业家(7)口自由职业者(8)口其他1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以下几项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否重要?(1)爱国主义口十分重要口比较重要口根本不重要(2)八荣八耻口十分重要口比较重要口根本不重要(3)和谐社会建设口十分重要口比较重要口根本不重要11.你是否曾经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过自己的爱国之情呢?(1)口是,经常看新闻联播(2)口是,关注公益事业(3)口是,十分关心国家事务(4)口否,从来没有过12.如果你有机会出国深造,学成之后愿意回祖国吗?(1)口愿意报效祖国(2)口留在国外发展(3)口先比较国内外的条件和待遇,然后再做出选择(4)口不清楚13.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冲突时,你会怎么做?(1)口根据重要性做出权衡后决定(2)口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可牺牲个人利益(3)口集体利益服从6l 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利益,必须保护个人利益(4)口不清楚14.你是否信仰共产主义?(1)口是(2)口不是(3)口不清楚15.你认为自己周围其他同学的入党动机是什么?(1)口对共产主义的信仰(2)口为人民服务、社会做贡献(3)口得到政治资本,便于以后工作或从政(4)口大家都入党,随大流(5)口其他16.金钱代表了财富,那么你是怎么样看待金钱的?(1)口钱不是万能的,但没也是万万不能的(2)口钱是个人能力的象征,赚钱不需藏掩(3)口金钱至上(4)口金钱是身外物,凡事都讲钱是道德沦丧的表现(5)口有钱能使鬼推磨(6)口义大于利17.当前提前消费提前享受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出现,作为大学生的你怎么看?是否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过时了?(1)口现代社会应该通过提前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2)口提前消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费行为(3)口过时(4)口永远不过时(5)口困难时期才需要18.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已经过时,对此你怎么看?(1)口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不能抛弃(2)口传统文化太保守的、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3)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超过西方文化(4)口对西方文化认同感超过传统文化(5)口选择性摒弃19.你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西方文化影响了吗?(1)口受到影响(2)口受到显著影响(3)口一点点而已(4)口完全没有20.你更喜欢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1)口国外电影(2)口国产电影(3)口两者都不喜欢21.你认为选择朋友的标准应该是什么?(1)口可以相互帮助(2)口人品好(3)口志同道合(4)口地位高(5)口相貌好22.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1)口相互帮助、尊重与理解(2)口根据他人对我怎样而定(3)口做自己该做的,与他人无关(4)口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去做23.你对日常生活中:乱闯红灯、随地吐痰、拒不让座等不文明的行为怎么看?(1)口丧失社会公德,必须强烈谴责(2)口指出就可以了,不必大惊小怪(3)口没什么大问题,只是习惯不好24.你是如何看待诚信的?(1)口比较重要(2)口十分重要(3)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也能做到(4)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太可能做到(5)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完全没可能做到25.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够做到诚信做事待人吗?(1)口完全可以(2)口有时可以(3)口很难做到(4)口根据他人的态度而定62本次问卷调查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参与,谢谢!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发表论文:1、网络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冬卷2012年第4期2、偶像亚文化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研究.《唐都学刊》2012年第28期参与课题:课题《在现实之外:网络生活对西安市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的影响研究》(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所获奖励:2010—2011年获得西安理工大学三等奖学金201卜2012年获得西安理工大学三等奖学金6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