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

ID:34699672

大小:1.30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3-09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_第1页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_第2页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_第3页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_第4页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房颤动不同治疗方法随访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京燕斟走学硕士学位论交缩写词表AFPAFAFLCTIAVNRTAVRTPAT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三尖瓣与下腔静脉的峡郝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幢心动过逮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据调查,成年人中AF的发病率约为0.3%~0.4%,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率可超过10%“1。AF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致残率、死亡率和医疗费用。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多,其发病率也随之增多,AF已成为严重的医疗和社会问题。著名的心脏

2、病学权威Braunwald教授将AF列为21世纪心血管界首先要攻克的两大疾病之一。因此,深入AF的机制研究并以此指导AF的-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现在观点认为,AF的发生依赖一定的触发因素,但其得以持续需要一定的维持基质。许多研究证实,房颤的触发因素包括心房扑动扣其他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41,这些心律失常可触发房颤的发生。研究还发现,左心房后壁特殊的组织学结构和电学特性是AF初始的发生基质”1。但AF发生后,心房组织很快出现电学特性的调整和组织学的变化,这些改变可使AF更易发生,并呈持续和慢性倾向,且对抗

3、心律失常药物不敏感“1,所谓的“房颤致房颤作用(AFbegetSAF)““’,就是AF的电学重构及相随的组织学重构的概念。房颤的治疗包括转复和维持窦律,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房颤的转复和维持窦律可以是电转复辅以药物,也可以是药物转复并维持。药物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可表现出I~Iv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生理作用,包括:①轻度阻断钠通道;②阻断钾通道;③阻断L型钙通道、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抑制早期后除极(EAD)和延迟后除极(DAD)。④非竞争性阻断Ⅸ受体和p受体。胺碘酮转复和维持窦律的比例较高,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CTAF试验”1(Canadiantrialofatrial

4、fibrillatioil,加拿大心房颤动试验)是目前较大规模的胺碘酮维持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研究,入选病人403例,结果显示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1年、3#-和5年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95%、90%和82%,在阵发性房颤1年、3-生r-和5年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80%、57%和43%(逊于对持续房颤的维持)。CTAF试验中胺碘酮预防房颤复发较索他洛尔或普罗帕酮(总的复发率为63%)更为有效。普罗帕酮是目前最常用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因其转复阵发性房颤成功率较高“’”,副作用少,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根治心房颤动,使患者在无需药物维持下保持自然的窦性心律是

5、临床治疗的最高境界。Haissaguerre等“”首先采用导管消融异位房性早搏来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成功,他们发现异位触发灶常位于肺静脉内,消融触发灶后,房颤不再发生,但成功率较低,究其原因是由于触发灶可呈多发性,或者消融'-3时不能发现触发灶。以后许多其他电生理中心采用类似的方法治疗阵发性房颤也取得成功。HaiSsaguerre等的里程碑式发现,给许多电生理学者以启示,经过不断的探索,房颤的消融方法也不断在进化,从肺静脉口内消融触发灶到肺静脉电学隔离,再发展为在肺静脉电学隔离基础上的其他消融策略,直到现在三维导航下环肺静脉1:2外的左心房线性消融,其成功率不断提高,而且大大减少

6、了x线的照射时间。近年来,AF的导管消融“11”1技术日趋成熟,术后随访6个月的总成功率在85—90%左右。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在三维导航下行肺静脉口外的环状线性消融,该方法一方面隔离了肺静脉的触发灶,破坏了触发灶的原始着床处;另一方面损伤了AF得以维持的部分基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是AF消融治疗的理想策略。以上各种维持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其疗效的评价均依赖于临床的随访。临床医师应综合比较,根据个体化原则,以最小的副作用、最少的费用、最有效的治疗,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从根本上控制房颤。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BenjaminEJ,W01fPA,D7Ag

7、ostinoRB,et.a1.Impactofatrialfibrillationontheriskofdeath:theFraminghamHeartStudy.Circulation.1998;98(10):946—522.CampbellRWF,SmithRA,GallagherJJ,eta1.Atrialfibrillationinthepreexcitationsyndrome.AmJCardi01,1977:40:514-203.Hurwitz儿,GermanLD,Pacder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