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

ID:34686713

大小:2.11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03-09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_第1页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_第2页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_第3页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_第4页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号10524学号21012017分类号密级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刘晨明培养单位经济学院导师姓名及职称陈祖海教授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月20日学校代号:10524学号:21012017密级: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刘晨明导师姓名及职称:陈祖海教授培养单位:经济学院专业名称:区域经济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月20日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19日答辩委员会主席:李明星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Low-CarbonIndustrialCi

2、tyinWuhanbyLiuChenmingB.E.(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2010Athesissubmittedinpartialsatisfaction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EconomicsinRegionEconomicsintheGraduateSchoo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SupervisorProfessorChenZuhaiMarch,2013中南民族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

3、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4、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当前,温室气体所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引起干旱、冰雹、飓风等极端灾害天气。为阻止这一趋势,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1992年联合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世界上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09年《哥本哈根议定书》的诞生会接替201

5、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继续发挥其法定作用。可见,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生态城市成为各国各地区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遵循先理论后实证、先剖析后建议的技术路线,在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模型以武汉市为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从调查武汉市的工业发展现状和碳排放特征出发,剖析武汉市转型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并对国际上较为典型的低碳城市加以经验借鉴,然后构建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发展体系,同时提出有利于武汉市打造低碳生态城市的政策框架。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6、(1)武汉市的发展特征和碳排放现状分析。首先探讨了武汉市发展特征:以[1]石化、汽车、电力和钢铁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进而分析武汉市的工业碳排放现状,研究发现,武汉市工业碳排放强度、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再加上经济增长指标约束、重化工业比例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2)实证检验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首先构建驱动因素分解模型,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简称LMDI),将武汉市工业碳排放按照能源结构效应、技术进步

7、效应、产出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进行分解,分别测算各个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累积增量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是主要正向影响因素,产出结构次之,技术进步是主要反向影响因素,能源结构的作用很小。可见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尤其是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将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突破口,为工业低碳化提供理论基础。I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3)尝试构造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相关支持措施。通过借鉴英国低碳社区伯丁顿、瑞典低碳城市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