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630486
大小:3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8
《探寻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效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寻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效之路《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当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这一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实践,正力求按这些新的理念组织教学,但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普遍不高,好多活动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力求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一、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 一说起探究性学习,许多老师总认为一切知识都要学生来探究完成。于是乎,不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
2、如何,一味地放手让学生探究,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长期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的探究能力低下,智力衰弱。其实,科学探究是一项具有较强目标指向性的活动,如果一切都放手给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学生难以正确使用“支配、控制、调整”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探究活动偏离方向或浮在空中。因此,小学科学探究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要用我们老师的智慧,引领学生思维,做到去伪存真、殊途同归,主要从以下的方面做起。 1、对探究方法的引导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对科学知识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仿真。把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是我们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科学探究
3、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我们教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学科知识和阅历,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做好对学生的探究方法的引导。 对低年级同学,主要是以“学中玩、玩中学”的方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把科学教学与“玩”结合起来,让他们乐此不彼的在“玩”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让他们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如在教学《观察蜗牛》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提了一些粗浅的要求。然后花了大约一周时间,带领他们去野外捉蜗牛,带到教室饲养,观察蜗牛的自然生存状态,从而准确全面地了解了蜗牛。这样,一周下来,教师并没有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自由地
4、玩,他们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从纯粹按兴趣的玩到有智慧的玩,直到自己设计玩,创造玩,教师要做的就是适时地引导。 对中年级同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中年级同学已经能根据教材内容自己提出一些探究的话题,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有效的探究方向前进,设法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学生由漫无边际的自然探究状态逐渐转入一个个“专题”探究中,专题必须是带有悬念的,有探究价值的,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探究活动的合作伙伴,可视具体探究活动而变化,使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伙伴关系,使他们能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方法。对高年级同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引导,向探究性学习
5、的最高层次——研究性学习转化,使他们通过小课题的学习,较为系统从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查找资料、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交流等过程的参与中,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依照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提出(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值得探究吗?不一定。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能提出问题比没有问题要好,在学生敢提问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筛选,提出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和能够研究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这个方面往往处理不当,认为不能剥夺学生
6、探究的意愿,实际上缺少教师引领的探究活动是不健全的,教师“该导不导,该断不断”,结果是: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问题,学生望而却步,反而挫伤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有,小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敢问的层面,很多问题他们没法去研究,如果一旦学生有了问题,就让他们去研究,而他们在实际中又无法研究,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与研究之间的脱节,提问是一回事,研究又成了另一回事。 3、“是”与“非”的引导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差异,有很多事物的本质不很明显,而学生还缺乏把新事物的属性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思维的能力。有时对一些探究的问题感到似是而非,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这
7、时我们教师绝不能含糊不清,一带而过,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教育活动,没有不学的教,也没有不教的学。我们应摆正关系,绝不能因强调放手让学生控究,而忽略教师的引导。在是与非的问题上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就不深入,不能提升思维的层次,更不能形成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在探究过程中的是与非问题上,教师要大胆引导,让学生思维归队。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概括地说就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助之;学生所不及的,教师为之。总之,有效的科学探究,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 二、开放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