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ID:34606054

大小:1.35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3-08

上传者:beiai1218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1页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2页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3页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4页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码10530学号201510050532分类号D035密级硕士学位论文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申请人曾娟指导教师王凯伟教授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学科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二○一八年六月 Study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CandidateZengJuanSupervisorProfessorWangKaiweiCollege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Program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SpecializationAdministrativemanagementDegreeMasterofManagementUniversityXiangTanUniversityDateJune,2018 摘要本文以互联网社会融入我国政治领域为背景,针对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正确认识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并希望为公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促进网络监督力量发挥出最大效力。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全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分析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对于加强当前我国外部监督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阐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介绍了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中公民、网络监督、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定义和内涵,说明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内容主要为网络围观、网络知情、网络反腐。第三部分从案件介绍和案件分析角度介绍了云南省晋宁县“躲猫猫”事件、重庆市雷政富不雅视频案、刘铁男落马案中公民通过网络对于政府机构和官员的重要监督作用;第四部分提出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着公民主体的“负面性”、参与方式的非理性、参与内容中的网络谣言和信息失真、参与过程中政府对舆论的不重视导致应对的不及时等问题,而制度的不健全和保障不足、网络监督法治制度的缺失、参与主体的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探讨,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制度保障、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实践机制、提升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伦理素质、发展电子政务拓展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渠道等形式来促进解决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困境。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是对文章整体的概括和总结,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网络监督作为政府监督方式的补充必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关键词:公民公民参与网络监督I AbstractThispapertakestheInternetsocietyintothepoliticalfieldofourcountryasthebackground.Accordingtotheproblemsexistinginourcountry's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throughtheoreticalanalysisandcaseanalysis,wecorrectlyunderstandthereasonsforthisdilemma,andwehopetoprovidecitizenswithorderly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Theoperabilityoftheproposaltopromotethenetworkmonitoringforcetoplaythegreatesteffect.Thisarticleisbasedoncombingandsummarizingdomesticandforeignresearch.Itadoptsliteratureresearchmethod,qualitativeanalysismethodandcaseanalysismethod.Thewholearticleisdividedintosixparts.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whichmainlyanalyzestheapplicationvalueandsignificanceof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tostrengthenthecurrentexternalsupervisioninChina.Italsosortsoutandsummarizestheresearchstatusathomeandabroad,andclarifiestheresearchideas,researchmethodsandinnovationofthispaper.Thesecondpartelaboratesandanalyzesthetheoryof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introducesthedefinitionandconnotationofcitizens,networksupervision,andcitizenparticipationnetworksupervisionin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andshowsthatthecontentof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inChinaismainlyon-lineon-lineandnetwork-informed.,Networkanti-corruption.Thethirdpartintroducestheimportantsupervisionroleofcitizensthroughthenetworkforgovernmentagenciesandofficialsinthecasesof“cathideandseek”inJinningCountyofYunnanProvince,LeiZheng’sindecentvideoinChongqing,andLiuTienan’sdismissalfromtheperspectiveofcaseintroductionandcaseanalysis.Thefourthpartputsforwardthatthecurrentcitizen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inChinahastheproblemthatcitizenshave“negativeimagination”inthegovernment,irrationalwaysofparticipation,andthegovernment’slackofattentiontopublicopinionintheprocessofparticipation,resultinginunresponsiveness,etc.,andthesystemisnotperfect.Thelackofguarantees,thelackofanetwork-basedsupervisionoftheruleoflaw,andthelowoverallqualityofparticipantsarethereasonsthatrestrictthecurrentparticipationofcitizensinnetworksupervision.Thefifthpartisthediscussionofcountermeasures.Inordertobetterprotectcitizens’participation,strengtheninstitutionalguarantees,promotethesupervisionofcitizens’networks,constructagovernment’spracticemechanismtoguaranteecitizens’II 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strengthencitizen’snetworkethicalquality,develope-government,andexpandcitizens’participationinnetworksupervision.Channelsandotherformstopromotethesolutiontothecurrentdifficultiesofourcitizensparticipatinginnetworksupervision.Thelastpartistheconclusion.Itisanoverallsummaryofthearticle.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Internettechnology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civicawareness,networksupervision,asasupplementtogovernmentsupervision,willinevitablyplay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Keywords:Citizen;CitizenParticipation;networksupervisionIII 目录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国内外研究综述...........................................................................................31.2.1国外研究现状.........................................................................................31.2.2国内研究现状.........................................................................................41.2.3国内外研究简评.....................................................................................71.3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71.3.1研究思路.................................................................................................71.3.2主要内容.................................................................................................7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81.4.1研究方法.................................................................................................81.4.2创新点.....................................................................................................9第2章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理论分析...............................................................102.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概念界定.................................................................102.1.1公民参与...............................................................................................102.1.2网络监督...............................................................................................112.1.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132.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相关理论.................................................................162.2.1公民参与理论.......................................................................................162.2.2网络社会理论.......................................................................................172.2.3社会监督理论.......................................................................................182.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必要性.....................................................................192.3.1发展体制外反腐力量的需要...............................................................192.3.2满足公民日益觉醒权利意识的需要...................................................202.3.3丰富现有公民政治监督形式的需要...................................................20第3章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现状分析...............................................................223.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总体分析.................................................................223.1.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数量分析...........................................................223.1.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类型分析...........................................................233.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典型案例.................................................................253.2.1云南省晋宁县“躲猫猫”事件...............................................................26 3.2.2重庆市北碚区雷政富事件...................................................................283.2.3前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案...................................................................293.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取得的成绩.................................................................323.3.1网络监督拓宽了监督的领域...............................................................323.3.2网络监督加强了公众参与...................................................................323.3.3网络监督成为反腐的主要阵地...........................................................323.4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333.4.1参与主体:存在“负面性”...................................................................333.4.2参与方式:存在“非理性”...................................................................343.4.3参与内容:存在“虚假性”...................................................................353.4.4参与结果:存在“滞后性”...................................................................353.5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373.5.1网络监督权力保障不足.......................................................................373.5.2网络监督法治制度缺失.......................................................................383.5.3监督主体素质的不确定.......................................................................39第4章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对策...............................................................434.1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制度保障.........................................................434.1.1完善网络监督法制保障.......................................................................434.1.2完善网络监督权力保障.......................................................................434.2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实践机制.........................................................444.2.1提升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444.2.2营造网络监督的文化氛围...................................................................444.3提升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伦理素质.........................................................444.3.1培育公民规则意识...............................................................................444.3.2加强公民网络德育...............................................................................454.4拓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监督渠道.........................................................454.4.1加强基础建设.......................................................................................464.4.2提升应用服务.......................................................................................464.4.3强调过程互动.......................................................................................46结语....................................................................................................................47参考文献....................................................................................................................48致谢....................................................................................................................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51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①亿。互联网的普及,逐渐改变了以往信息封闭状态下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弊端,这个渠道是开放、便捷和低廉的,公民利用这个通道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大事,同时还可以充分表达自我的想法,可以说,在互联网的社会中,所有人都拥有充分表达、展示自我和参与管理社会政治的权利,这种权利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为自由、开阔和随性,这种在互联网空间进行表达的形式也被部分学者称为公共话语空间。在另一方面,中国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每个年轻、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国家,在成长过程中都难免会有挫折和阻碍,若是想要走得更远,只能够依靠发现自身问题并予以改进,在全方位提升自我来实现,而公权力腐败问题可以说就是中国目前需要重点修缮和改进的缺点,所以对于公权力的监督始终是被广泛热议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在经历了一系列打击“大老虎”、遏制公权力腐败和防止权力异化的阵痛后,党和政府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提升官员为官素质的决心是彻底的。但是由于存在着体制外监督的先天不足,加之我国公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体制,导致部分官员仍然存在侥幸心理,尤其在面对外部的民间力量时,这种心理尤为明显,所以导致我国的现实反腐状况与理想状态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当互联网这一公共话语空间形成之后,人们开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主动地关心起国内外大事,对于政治事件以及政治命运各抒己见,在重大的网络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例如重庆史上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李刚之子案等,这些事件得以曝光并解决或多或少都与网络上网民的热议有关联,而有的案件正是由于大量网民的关注和推波助澜,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事件发展方向,这种主动参与一方面代表着我国人民政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也却也可以视为对于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2017-08-04.1 公权力监督的一种新力量的崛起。但新生事物总有两面,机遇和挑战总是互为孪生。我国公民网络监督的本身不足与发挥渠道的限制导致这种力量始终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这一方面体现在民间草根的表达和行动带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背后裹挟的可能是部分群体的随意价值评判与行为失范,例如与法制保障人身权利精神相违背的“人肉搜索”、某些个体为追求一时的流量而在网络平台夸大事实弄虚作假等;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网络监督的制度性缺失,占据少部分流量的公民个体表达无法被发现,利益遭受损害的现象时有发生。1.1.2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畅通公民表达和参政议政提供创新性和服务性的网络监督机制,这种创新机制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平台,满足我国公民日益增长的参与国家政治的需要,并通过制度的设计,来规范公民的参与过程,其具体意义有:第一,有利于深化网络监督的理论研究。我国步入互联网社会已有二十余年,对于互联网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不胜枚举,例如,利用互联网开展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借助互联网进行政务公开和政务互动的电子政务是管理学的研究重点,对于虚拟社区中真人如何拓展社会关系也是社会学学者所研究的热点,网络因为自身的便捷性、公开性、互动性等特殊优势,与社会存在的结合所产生的不仅是新生事物,还迸发了学者们的学术热情。相比较而言,我国学界对公民网络监督的研究就发展阶段来看仍位于起步阶段,学术成果较少,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体现得较为单薄。而正是这种薄弱状态的存在,使得本文试图结合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努力显得尤为必要。第二,有利于规范网络监督过程。我国的公民网络监督虽然尚不成熟,网络监督的主体庞大,涉及到的社会层级和社会分工非常广泛,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为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时由于认识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部分公民素养不高,导致公民网络监督质量难以保证,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存在着“键盘侠”、“网络暴力”等不良主体和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由于地方政府对于网络监督的重视不够,网民为了表达诉求能够得到重视,在搜寻证据的过程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例如“人肉搜索”后将个人的隐身进行公布等。本文在分析网络监督必要性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规范公民网络监督的过程,让网络监督发挥实效。第三,有利于满足反腐倡廉工作的客观需求。实践证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在现实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云南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的“天价烟”事件等,在人民广泛参与基础上所形成的公民网络监督可以说是对我2 国当前制度反腐的一个重要补充。要切实反腐,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个简单的问题:监督什么与如何监督,在如何监督这一问题上如果遵循简单的线性思维必然不能根本解决腐败问题,所以除了要做制度上做好功夫,还必须要重视当前我国的公民网络反腐力量,利用互联网的普及趋势,借助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性,让公民充分参与,这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互联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对于各国来说发展历史基本相同,国外对于腐败问题的研究从内容上和层次上都比我国更为深入,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但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对于网络监督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更为丰富。1.2.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仍然属于由部分精英主导着国家政策话语,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不断提升,参与政治的需要也愈发强烈,在这时参与民主理论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参与民主理论者认为,机械地接受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政策并不能使个人得到全方位满足,现在的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更有兴趣,特别那些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轻易就能挑动他们的神经。第一,关于参与民主的研究。帕特曼于1970年所著的《参与和民主理论》被视为参与式民主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标志,帕特曼认为,真正的国家民主应当是所以公民直接的、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从政策议程的设定到政策的执行,都应①该有公民的参与。美国学者Przeworski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他认为,民主是一种将各种利益引入竞争并将不确定性加以制度化的行为。民主建设中决定性②的环节就是将权力从一群人手中转移到一套规则的制度框架内。巴伯在其著作《强③势民主》中主张要以公民的参与式民主来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他与哈贝马斯、伯曼等人所共同倡导的参与式民主成为当时学界的一大理论景观。MarcharJ和OlsenJ.在1995年提出,公民通过对话和直接讨论向政府表示需求,以求对公共政策④产生实际影响力,这是当代治理的标志。德国学者HannahArendt认为,人民利用①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6.②Przeworski,Adam.DemocracyandtheMarket.PoliticalandEconomicReformsinEasternEuropeandLatinAmerica[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③陈炳辉,韩斯疆.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复兴[J].厦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2-18.④CarlosSantiagoNino.TheConstitutionofDeliberativeDemocracy[M].YaleUniversityPress,1996:10-14.3 辩论这一手段才能在公共领域中获得交往共同体的成员身份,这必须要有一个平台①存在,这是前提,也能让更多的人来参与进来进行沟通和表达。阿根廷学者CarlosSantiagoNino则提出民主的本质应当是利益主体和利害相关者自由的说理,以便更②为忠实的履行民主承诺,真正实现民主、人权和法治的价值分配。第二,关于网络民主的研究。在网络这一平台出现之后,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这或许就是他们追寻已久的表达平台,如果这一技术使用得当,就可以成为公众舆论重要宣传工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学者马克·斯拉卡(MarkSlouka)最早提出了“网络民主”一词,这是在互联网技术渐趋成熟并且逐渐与政治产生关联的情况下产生的,他认为只要是以网络为工具或者带有网络成分的议论就可以被称作“网络民主”,而“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给政治③带来的影响”。哈马斯认为,“公众舆论”是对社会秩序的自然规律的概括,它没有统治力量,但开明的统治者必定会遵循其中的真知灼见。提姆·鲁克指出,“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都在为平等而努力,我们也可用这种平等来帮助我们认清一些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在物理世界中并未得到解决。网络并不能推倒歧视和不平等这些障④碍,但却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第三,关于对网络的态度。通过对西方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于民主的参与性持高度肯定态度,不管是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不管是在机关单位、企业、工厂或是社会团体,从政策的构思、制定到执行,没有什么比让公民直接充分参与公共事务更能够体现民主的精神内涵的了,而对于网络这一新兴平台,他们也认为应当充分加以利用,在这里公民可以自由表达政治意愿,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政治的结合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公民能够学会协调社会资源、管理公共事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政策。1.2.2国内研究现状第一,有关研究成果的搜集。为了更加全面地收集有关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研究资料,通过在知网上以“网络监督”为搜索词以各大数据库为纵向列表,以发表时间为范围尺度,按照篇名、关键词、摘要和主题词所搜索的情况如表1-1所示:表1-1中国知网“网络监督”检索情况检索方式数据库起止时间检索词篇名关键词摘要主题(题名)①HannahArendt.CrisesoftheRcpnbli[M].Harmondsworth:Peng-unim,1973:189.②CarlosSantiagoNino.TheConstitutionofDeliberativeDemocracy[M].YaleUniversityPress,1996:10-14.③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④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J](梁枫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06):206.4 检索方式数据库起止时间检索词篇名关键词摘要主题(题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年-2018年网络监督283512334512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2003年-2017年网络监督34665166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08年-2017年网络监督3879无此项79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2008年-2016年网络监督5959数据库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网络监督0000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nvsm.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其中通过对于网络监督进行主题相关性检索,可搜索出例如“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网络舆论监督”等相关结果共4078条(截止于2018年4月8日)。以“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为搜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得出共36条结果(截止于2018年4月8日)具体如图1-1所示:图1-1中国知网“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检索结果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nvsm.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第二,有关网络监督与公民参与的研究。公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于公共行政的监督作用,其适用性、可行性在经过了现实诸多成功案例的展示之后,我国学者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对于网络监督的认识,也主要与互联网这一平台的特性相结合来分析和研究。熊光清认为“网络监督表现出明显的快捷方便、透明度高、安全性5 ①强、参与广泛等特征,能够在腐败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其法律依据来源,主要是以参与者的公民身份参与到与网络相关的舆论监督为基础延伸出的宪法、法律权威性,例如李乾宝提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网络监督实际是公民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网络监督有其宪法、法律依据的,其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包括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合法性,②重点是对程序合法性的监督。”而公民在其中发挥作用,我国学者是乐见其成的,舒小庆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网络成为公民表达权利③的新平台。”刘学民提出“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网④络公民社会的参政议政功能已经凸显。”不过在肯定的背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是学者在积极分析探讨的热点,王瑞娟提出“网络监督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对网络监督的认识误区、网民非理性引发的⑤网络暴力、网络监督的机制制度不健全以及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的技术瓶颈等。”陶鹏提出“网络监督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了截然相悖的两极性,追求公平正义的正向效应与激化社会矛盾的负向效应共存共生,使网络监督受到非制度化、情绪化、娱乐化、⑥自由化的实践现状困扰。”舒小庆提出“公民通过网络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也存在着侵害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名誉、干预司法⑦独立等弊端。”“人肉搜索”是学者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因为所隐藏的群众价值观暴力和与宪法精神的违背,可能会让其他人对这一监督途径产生反感,原新利提出“监督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之一,但由于"人肉搜索"本身的特质以及公民知情权与政治表达自由的保障不力,造成我国宪法上的公民监督权规范与实践需求之间的⑧紧张关系,使公民监督权在网络监督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宪法的相悖之处。”对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王蓓蓓提出“在我国,传统行政监督体制的失灵过早地将网络推向了监督和反腐的最前沿。正因为其早熟,人们对网络监督还存在许多误解,主要表现为无限夸大网络监督功能和极力贬损⑨网络监督缺陷两大方面。”“数字鸿沟”是另一个造成这一问题的重大原因,邬思源提出“当前,网络监督或者网络反腐存在着数字鸿沟现象,影响了网络监督参与的广泛性和网络民意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所以缩小数字鸿沟能够有效保障公民在参与网⑩络监督时的民主权利,有利于保障民意及网络民意的完整表达。对于如何有效的予①熊光清.中国的网络监督与腐败治理——基于公民参与的角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4(02).②李乾宝.网络监督的法律特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3).③舒小庆.网络监督: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途径[J].求实,2010(11).④刘学民.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J].政治学研究,2010(04).⑤王瑞娟.网络廉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J].科学社会主义,2014(03).⑥陶鹏.网络监督面临的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04).⑦舒小庆.论公民网络监督权的法律规制江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06).⑧原新利.对政府官员的“人肉搜索”与公民监督权实现的路径困境[J].齐鲁学刊,2009(04).⑨王蓓蓓.网络监督的理性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07).⑩邬思源.论网络监督与数字鸿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6).6 以解决,发挥出网络监督应有的监督效力,调动起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积极性,陈党认为“必须实现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网络监督与专门机关监督①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监督的"合力"。”李乾宝提出“要从法律上规范、保护网络监督,应制定网络监督的法律程序,让网络监督具有可操作性;建立网络监督②与专门监督相结合的制度,树立其权威性。”1.2.3国内外研究简评总而言之,从研究的方向、视角和成果来看,我国学界对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研究时较多于西方,这可能与我国近几年的反腐大势有关,也与我国突飞猛涨的网民数量和日益觉醒的公民政治欲望密不可分,但是从对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后发现,我国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仍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尤其是对于“人肉搜索”背后所代表的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价值观秩序引导的缺失,“键盘侠”现象背后法制层面的漏洞等深层次原因,是很多学者还没有来得及去分析和探讨的,所以本文对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问题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价值。1.3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1.3.1研究思路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研究起源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公民在网络上对某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越位和乱纪现象的曝光、揭发以及推动处理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如2003年的“孙志刚”案、2009年云南晋宁县的“躲猫猫”和2010年的“李刚之子案”等。本文在前期做好背景介绍、意义探讨、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的基础上,界定好论文涉及的相关定义,着重选取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发挥作用较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有一个总体概述,在分析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建议。1.3.2主要内容本文在立足于相关学科背景和理论的基础上,搜集我国对于规范网络监督政策法规和方法,通过选取在近几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事件进行案例分析,从各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过程中的特征、问题,梳理出①陈党.网络监督的独特优势与有效利用[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5).②李乾宝.网络监督的法律保护[J].广西社会科学,2011(04).7 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并进行归纳,据此提出解决对策: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目前对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学术成果以及研究趋势,主要提出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对于服务型政府廉政建设和加强政府外部监督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归纳,阐明本文的主要思路和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公民参与网络监督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首先介绍与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相关概念界定,其次介绍开展本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再次通过对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和分析,总体上来说就是提出本文写作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公民网络监督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在近几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更直观地体现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日后保障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对于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主要内容,在前一部分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现状、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策研究。根据第四部分所了解到的问题与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1.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4.1研究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为了解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和理论,一方面在新闻网、人民网等各大信息门户网站查阅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新闻报道,并且在知网等数据库中搜索大量的学术论文和期刊;另一方面还在附近图书馆重点借阅有关网络监督、公民参与、公权力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理论书籍。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研读并做好笔记,充实论文的内容,为本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法以及综合概括等方法,对于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将加工后的材料去粗取精,保留为本文研究解决公民参与网络监督问题的对策性意见,尤其注重探讨强制性的法治保障和更多预防性的顶层设计。第三,案例分析法。本文选取了在近几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如针对处理的时间效度对雷政富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涉案人员的身份级别选取了刘铁男案、在社会引起的热议程度选取了云南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进行分析,帮助阐明本文的主要观点,借以了解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不同8 特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帮助提炼每种特性对于当前政府行政的重要作用,为下文找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打下基础。1.4.2创新点本文在吸收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从网络反腐的发展流程入手,从公民的角度展开对网络反腐的研究,继而提出有利于公民参与网络反腐朝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分析网络反腐的发展流程,从网络公共舆论,传统新闻媒体和纪检监察部门三个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要素出发,分析了公民参与网络反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到网络舆论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上来,并且分别从政府、网民等不同主体角度分别提出了对策建议。9 第2章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理论分析2.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概念界定2.1.1公民参与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依照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自然人,公民必然是自然人,但并非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公民,因为这涉及到国籍归属以及该国的国情问题。公民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产物,是与国家和法律相伴相生的,例如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就没有相应的公民概念,有的只是各社会阶级之间的明确界限,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权力和利益的不可侵犯性,社会上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公民”一词背后所代表的民主待遇。西方资产阶级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启迪,为了反抗封建制度而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思想,公民权力意识逐渐形成,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之后在宪法中明确提出“人人平等”的理念,公民开始获得了权力实质,公民概念开始在各国普及。公民的特征主要有:(1)互相之间互为平等主体,(2)共同享有人身、财产和政治权利,(3)享受权利的行为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4)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公民参与的主体是拥有参与需求的公民,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民,也包括由个体公民组成的各种民间组织。二是参与的领域。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三是参与的渠道。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公民参与最主要的就是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因此,在公众的所有参与中,政治参与尤其重要,最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不少人直接就把公民参与等同于政治参与。然而,严格地说,公民参与和政治参与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公民参与的范围比政治参与更大。除了政治生活外,公民参与还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公民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公民参与的范围正在日①益扩大,已经从国家的正式领域,扩大到社会的非正式领域。①爱思想.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342.html[EB/OL].2006-12-2410 2.1.2网络监督中国网信网于2018年1月31日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高,我国网民规模有2007年的2.1亿增长为7.72亿,十年内共新增网民5.62亿,平均每年增长5600万,互联网普及率已过中国人数的半数(如图2-1)。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55.8%53.2%50.3%47.9%45.8%42.1%7719838.3%731256882634.3%648756175828.9%564005131022.6%4573016.0%384002980021000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网民数(万人)互联网普及率①图2-1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而随着网络服务终端的升级加速,移动数据流量的速度由3G提升至4G并推出了“5G计划”,手机的易携带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各类移动应用APP不断融合医疗、社交、交通等民生服务功能,我国的收集网民数量与2007年相比呈倍数增长(如图②2-2)。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3-5.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3-51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95.1%97.5%90.1%85.8%81.0%74.5%69.3%66.2%60.8%39.5%24.0%504011760233443027435558419975000655678619816953175265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手机网民规模(万人)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①图2-2中国网民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1987年9月14日,中国成功对外发出国内的第一封电邮,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互联网社会。像历史上每一次新兴媒体的诞生一样,网络媒体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由于互联网快速、广泛传播的特性,来自互联网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迅速流行,人们利用互联网即时通讯或在微博上发布信息,人人都能发布独家新闻。所谓网络监督,就是指网民作为监督主体以互联网为工具,利用网络终端获取相关信息并发布、传播有关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一系列活动,这种监督活动往往需要汇集大量的数据流量,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群聚效应,使有关方面能够引起重视,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被披露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并予以惩治。网络监督这种监督模式构成主要包括:(1)监督主体。网络监督的主体主要是网民,我国规定的网民是指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流量年纪在6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网民和公民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2)网络监督的主体方面。由于现在的网络平台众多,每个平台的运作理念不完全相同,对于网民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的审查也不尽严格,一个网民可能同时拥有多个网络账号,因而网民的虚拟性和流动性是非常大的,与现实性的公民相比,虚拟网民群体因为有网络屏障的保护,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这部分人群的人监督意愿和监督意向会更为强烈。(3)监督的客体。网络监督的客体主要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情况、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公权力的运行等,其对象的基本特性为“公共性”。(4)监督的客体方面。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3-512 监督的客体方面是指网络监督为监督客体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目前我国网络监督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平台及其产品,因为其所具备的快速传播性质几乎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监督渠道主要有微博、微信、论坛等。2.1.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流程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是指作为网民的公民,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和载体,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其监督的具体流程为:首先,发布。网民将了解到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涉嫌违法违纪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次,吸引关注。所发布的信息转变为互联网数据在互联网平台上自发、快速地传播,引起其他网民的注意力,并在非常短的时间里传播且引起大众媒体的关注。再次,广泛讨论。涉及政府行为的信息极其容易挑动普通大众和公众媒体的神经,广大网民在网络上进行探讨并留下意见,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帮助信息更为快速的传播。最后,处理、回应。社会舆论声势浩大,让政府有关部门能够通过查阅舆论了解事件的具体内容,并据此开展调查,根据调查到的事实情形决定是开展问责并向公众发布处理情况或者是向公众澄清误会。这是一条最简单的网络监督运转线路,其中除了网民的广泛讨论和转载传播,政府的及时干预是必不可少的的条件,否则舆论讨论可能会愈演愈烈,使民众对政府权威产生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主要形式公共服务线上步伐加快,推动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中国网民形成了我国网络监督的基础性来源,我国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网络围观。网络围观的实质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上,以延伸的视觉形成①的虚拟围观现象,围观者在网络空间对被围观者进行话语评判。围观者的围观过程不是单纯的注视和凝望,优势围观者会对围观现象进行评价和议论,这些评判经由一个个二进制数据带往另一个终端,呈现在被围观者面前,使其受到影响。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综合分析后排列出了在2016年热度②最高的20件热点舆论事件(如表2-1),并通过对每月排名50名的600件舆情热点事件分析后发现,我国网民对于公共管理领域是舆情事件的多发领域,所获社会关注度最高,因此网络围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看做是网络监督的一部分内容。网络围观有时也会与公共权力产生触碰,与施政者开展对话,进行沟通,2011年被称为“网①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8).②人民网.2016年20件热点舆情事件:公共管理仍是舆情高发区[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1222/c408999-28969136.html,2016-12-22.13 ①络围观元年”,如“刘志军入狱”、“郭美美与她的红十字会干爹”、“中石化天价酒”、“小悦悦事件”等,这些社会事件因为网友的围观延伸成为现实世界的热点,无形中给有关机关造成了压力。在认识到网络围观的作用之后,为网络围观服务的网站和平台纷纷建立起来,如“天涯观光团”、新闻客户端的热点事件讨论等,公民对于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等事件留下自己的评论,这既是公民抒发意见、表达看法的方式,也为公权力的监督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②表2-12016年20件热点舆论事件(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单位:千篇,%排名事件报刊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APP热度1杭州G20峰会36.1602.659.547.280.0327.328.997.622南海仲裁事件18.4411.6170.065.3307.6240.037.797.373雷洋事件16.2237.566.643.467.5292.119.393.3742016美国大选9.5443.520.357.454.6158.318.192.485王宝强离婚事件4.2220.755.724.5328.5175.318.690.926魏则西事件10.2169.140.340.0104.1195.810.690.677女排奥运夺冠“女排精神”9.4127.620.211.267.3118.917.988.76成舆论热点8网络直播带动“网红”5.7240.822.021.05.6122.913.686.089A股熔断机制实施四天7.3203.344.845.318.252.95.185.77后暂停102016年全国多省份8.7126.213.610.413.267.44.384.04暴雨洪灾11山东“问题疫苗”事件5.3117.015.69.316.894.62.582.8512各地网约车新规出台2.9100.47.96.515.756.44.680.8213校园“毒跑道”2.442.49.36.426.420.76.178.54引舆论关注14杨改兰案与《盛世中2.349.611.08.97.959.51.777.38的蝼蚁》引争议15赵薇《没有别的爱》引风波0.533.010.54.7121.445.25.376.87①张淑华.试论网络围观的舆论监督功能及其发生机制[J].新闻学与传播学,2012(09).②人民网.2016年20件热点舆情事件:公共管理仍是舆情高发区[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1222/c408999-28969136.html,2016-12-22.14 单位:千篇,%排名事件报刊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微信APP热度16北京如家和颐酒店女子1.229.44.02.557.114.71.274.04遇袭事件17朴槿惠“闺蜜门”1.331.617.01.216.04.61.071.2318江苏、湖北等地高考0.817.15.313.111.016.10.77-.58减招风波19帝吧表情包大战0.421.34.92.09.929.11.570.4520“连云港反核”群体性事件0.512.94.12.613.711.90.467.36第二,网络知情。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知情权,当身处网络环境时,这种权力也不应被剥夺。网络监督中的网络知情,是指我国的网民有权利获取国家机关的决策依据、执法执行过程等相关信息。没有知情就没有发言权,网络知情是保障公民参与政治监督的基本保障,更是体现民主参与的有效途径。公民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搜索、浏览、下载、了解有关公共事务的事项,提出看法、意见或质疑,促使有关部门予以回应,这既监督了政府行为,也保障了自我的权利,体现了民主参与的理念。但是应当注意的是,网络知情也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对于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网络信息应当是有所区分、有所保护的,且对于涉及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络信息也不应该成为保障公民网络知情权的重要内容,自然,个人隐私一①直以来都是法律所保护的范畴,不应为保护他人的知情权而随意公开。(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结果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结果主要体现为对相关事件和人员的处理,最终体现为网络网络反腐。网络反腐是指网民通过在网络平台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信息,引发舆论关注,引起社会讨论,倒逼上一级政府机关开展调查并向社会回应。网络反腐强调对公权力的约束和监督,是网络监督的核心内容。我国2008年至今,每年网络反腐事件不管从数量上还是官员的层级上都有很大突破,从“孙志刚案”中公众舆论推动我国违宪性审查,到重庆市北碚区原区位书记雷政富经历63小时落马,在网络世界里,公民的意志更容易集聚形成规模,引起执政者的注意力,可以说网络反腐是一把利剑,官员若有不法行为,尽管可能避开了体制内监督的监控,但是社会舆论的监督却更容易抓住他们的痛脚。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人人都争当“朝阳群众”,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性平台,草根网民的反腐力量正在崛起。(4)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实质①周昕.网络环境下的知情权边界[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5 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其实质就是公民群体的联结,通过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的广泛传播性监督政府的工作、保护自己的权利,经过实践证明,那些取得良好成效的网络监督事件,必然是在一段时间内占据非常多的数据流量、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的热点讨论版块,最终都需要终结为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向公众予以交代或澄清。这一监督模式相比较于传统的电话、信访等检举模式而言,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涉及到的是众多公民的关注和讨论,监督的主要是政府行为,所以这也可以被认为是广泛的群体监督模式。2.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相关理论2.2.1公民参与理论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影响公共决策、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它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参与的主体为我国公民,且这部分主体对于参与国家政治管理国家事务的需求,公民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各种社会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二是参与范围主要在于公共领域,涉及到公共决策、公共利益、公共服务等,这些都是公民可参与的范畴。三是参与的方式方法,指公民通过什么渠道和手段去达成参与的目的。公民参与的精神最早可见诸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所以说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公民都可以作为主体去发挥其潜在的社会责任感。美国学者谢里·安斯坦(Sherry.R.Arnstein)在其著作《市民参与的阶梯》中为当地公众参与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术和方法,为公众参与奠定了理性基础,为世界各地的公众参与热衷者所采纳,他把公众参与由低到高分为八个阶段(如图2-3),同时也指出从目前全球整体情形来看,公民参与只进行到第四个阶段,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还远未实现。谢里对于公众参与提出了五个具体方法(如表2-2),在使用这些方法的同时,他认为还有八项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即:(1)包容原则,(2)透明公开原则,(3)尊重原则,①(4)可实现原则,(5)责任原则,(6)代表性原则,(7)学习的原则,(8)有效原则。②图2-3公民参与的层次阶段①SherryR.Arnstein.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04):35.②SherryR.Arnstein.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04):35.16 ①表2-2参与的具体方法方法内涵方法信息包、小册子、传单、情况说明信息交流书、网站、展览,电视和广播,调提供信息、收集信息(information)研、发放调查问卷、集中小组(focusgroups)针对具体的计划和政策研究、问卷、民意调查、公共会议、咨询(Consultation)进行评议焦点小组、居民评审团等互动工作小组、利益相关人的对话、参与(Involvement)互动的过程公民论坛和辩论等工作参与、资源分享顾问小组(AdvisoryPanels)、地方战协作(Collaboration)决策过程略伙伴和地方管理组织等授权决策(Devolved决策最高阶段,决策者地方社团组织、地区座谈小组、社decision-making)参与者交换资源和意见区合作伙伴我国学界对于公民参与理论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俞可平教授指出,公众参与,②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这些活动非常的广泛,如上访、集会、结社、竞选、投票、听证等。贾西津提出,:"公民参与在经典意义上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政治制度内的渠道,试图影响政府的活动,特别是与投票相关的一系列③行为。“还有王锡锌的《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贾定建《公众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等都通过各种视角对于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公民参与理论对于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其一,该理论论证了公民参与的合理性,在现代民主国家,宪法、法律规定尽一切可能将社会关系予以规范,但是有些权利如果没有公民自发的维护,那么这些法定权利很有可能不会实现,所以公民参与尤其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十分有必要。其二,该理论论证了公民参与对于规范权力使用的必要性,权力一旦被滥用,不仅是对官员个人的腐蚀,伤害的还有可能是整个政府体制和民众对于政府的信心,而对于权力的监督不能仅靠体制的权威和强制,公民通过网络检举、申诉等方式对权力进行监督也是权力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其三,该理论论证了公民参与和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关系,公民的参与对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和民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对权力的间接监督。2.2.2网络社会理论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电子信息网络在美国问世,代表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也开始吸引了学界的目光。网络社会这一概念最①SherryR.Arnstein.ALadderOfCitizenParticipation[J].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9(04):35.②俞可平,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③贾西津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7 先见于加拿大学者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1942年的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中,他认为,网络信息的问世,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一大新闻,更是重要的社会事件。网络社会,即有计算机网络、终端、网络地址、上网者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基本要①素所共同构成的虚拟社会系统,简单概括就是“多人上网的社会”。一般认为网络社会的特点有:(1)虚拟性,即人们的实践活动由传统的依据现实物质和能量的现实性和可触碰,转变为依靠网络这一虚拟平台,开展与社会活动相似的社交活动,②因为这一特性故而网络社会又被称为“虚拟社会”。(2)交互性,是指在网络系统中,每个网络参与者不再与现实社会一样作为单独主客体而存在,在这一系统中会产生中心化、个人化和一体化的交互主体环境,每个主体都身处其中并受其影响。(3)开放性,指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既体现为空间的延伸,也体现为节约更多的时间,帮助人们更快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事务。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人的经验和体能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类似于“经验社会”;在工业社会中,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因,人类步入“技术社会”;在网络社会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资源逐渐成为人们开展工作的依据,网络经济形态因而被塑造出来。网络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体现为:(1)农业人口逐渐减少;(2)传统制造业就业地位下降;(3)服务逐渐兴起;(4)服务活动取向多元化;(5)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增强;③(6)服务人员的数量增多,且占据比例较为稳定。网络社会理论对于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一,网络社会理论所涉及的社群和社区互动模式,为参与网络监督的公民主体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主要体现为网络中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活动的群体,拥有大批的围观者和倾听者,他们的意见往往引起的关注会更大,而借助论坛、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平台进行迅速传播,也加强了网络举报信息的传播和收集,更便于对政府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批判,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中的个体细胞可以自由选择是公开还是匿名参与网络社会中的活动,这在客观上保护了那些检举人不受被检举人的报复和骚扰。其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关联,网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在现实社会中培育良好的监督风气。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绝不是相互割离开来的,也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网络社的组织形式可以改造在传统社会下公民对于监督公权力的畏惧心理,营造公平正义的氛围。当然网络社会中必然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监督行为失范、诉诸网络暴力等,这需要与现实社会互为印证,互为借鉴,共同改进。2.2.3社会监督理论社会监督,广义上是指除国家机关外的外部力量对于国家管理活动以及工作人①段兴利,叶进编.网络社会学词典[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378.②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018.③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堀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8 员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的监督,这些外部力量包括不掌国家政权的政党、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等;狭义上专指公民个人以及大众媒体所代表的舆论监督两种。对于社会监督的研究最早可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中找到类似的影子,西方启蒙思想如洛克的“革命不但是权利也是义务”的著名论断、卢梭的社会契约观点等,都强调公民对于政府监督的合理性。我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领导人也都在提出和丰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为社会监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社会监督有时会直接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民主原则,体现为极大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监督的分类是多样的,可以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从上至下的监督和从下至上的监督、自我监督和他人监督等,而作为外部监督的社会监督,该理论产生的基础主要有:(1)公权力异化和内部监督的缺陷,需要社会第三方力量对其补充;(2)社会监督理论的基础来源于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人民主权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归属,所以人民的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是必然性且不可置疑的;(3)社会监督的主体从狭义上来看是公民与大众传媒;(4)关于道德,因为社会监督的价值是强调“权力制约权力”的范畴,所以与道德制约是相互区分的。社会监督的实现路径绝不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其主要有几个要素:其一,要求有公民自治的监督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公民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不受或很少受到公权力的影响、干预,并且是以宪法和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障的。其二,要求监督主体与被监督者的互动,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压者,而更像持有公权力的服务人员,阳光透明是其工作常态。其三,公众媒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保障监督效能发挥的重要条件。社会监督理论对于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一,在理论上承认了仅靠内部监督对政府行政予以规范的缺陷,所以加入外部监督力量势在必行。其二,在理论上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提供合法性支持。既然公民作为监督主体有权力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那么在网络平台上所开展的公共监督行为也必然是合情合理的。其三,在理论上肯定了网络监督这一监督手段的创新性,社会监督理论认为,只要是在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所采取的各种手段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这也能在解决现实存在的监督不畅问题。其四,激发了公民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网络监督的热情,既然社会监督理论肯定利用各种手段所开展的公共监督,且网络监督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所以这能够很大程度上调动起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必要性2.3.1发展体制外反腐力量的需要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国传统体制中公民参与反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举报19 和上访两种。举报是指公民针对涉嫌违法违纪的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的人员或线索信息,依法向国家有关机关或人员进行检举和控告的行为,上访则是至公民可以通过前往信访部门就有关事务进行申诉的行为。两种这两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利益,但这两种方式所代表的反腐渠道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1)个人信息保护不到位,风险过大。虽然我国早有举报人保护制度,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因为自上而下的体制弊端,导致举报人的信息被披露,遭到被举报人的打击和报复。如河南平顶山原政法委书记为谋管保职,蓄意指示他人报复伤害曾经举报过他的吕净一,造成一死一重伤,而最后自己也被判处死刑,得不偿失;被称为“白宫书记”的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原区位书记张志安,利用手中职权,罗织各种罪名蓄意报复曾经举报他的李国福,导致李国福在狱中非正常死亡,社会一片哗然。当举报不能保护好举报人的信息和安全,举报行为最终变成“被报复行为”时,就可能导致民众对于公权力的监督意愿大大降低。(2)反馈效率低下,流于形式。当前,许多人反应上访行为最终都变成办案人员的拖延行为,部门之间相互推责,许多的举报投诉往往不能及时受理,最终也导致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受到损害,这也大大打击了公民参与反腐的积极性。当网络出现时,公民也就会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网络这一虚拟平台中,去实现之前所不能实现的反腐诉求,这也能弥补传统体制下公民反腐的政治参与不足和诉求表达不畅的问题。2.3.2满足公民日益觉醒权利意识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其更高一层的需求必然会觉醒,成为该国人民所普遍追求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的权利意识,一般是指公民对于行使个人的基本政治权利的认知和需求程度,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公民作为国家主人,主动地去行使个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政议政等政治权利,强调要主动地去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这种意识还表现为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因为公平、正义不仅是人类两大基本的价值观,其践行过程或多或少会与自身和公共利益产生关联,说到底,就是要捍卫个人和公共利益。要满足这种权利意识,必然要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帮助实现,而互联网依靠其自身独有优势,成为满足公民这一愿望的不二选择,因为一方面互联网通过提供各种便捷的技术服务和表达平台,可以帮助公民更加全面地了解现有问题、更加高效地管理国家事务,另一方面这种便利渠道的兴起也激起了普通民众的参与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有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参与其中。2.3.3丰富现有公民政治监督形式的需要行政监督从狭义上可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行政内部监督主要是指行政监20 督和审计监督,行政外部监督则主要包括法制监督和社会监督。公民监督作为行政外部监督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互联网未出现以前,或者说在互联网没有与公民的监督形式相结合之前,公民能够采用的监督方式有批评、建议、控告、检举、举报、申诉和信访,或者是借助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来开展间接的行政监督活动,基本上都只是极微小的个体或群体在积极地发声,所能调动的社会关注度极其小,无论从影响效力还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上都很难满足公民的初始期望。后互联网出现,每一个公民只需要有能够连接互联网流量的电脑或手机终端,就能够广泛、具体地参与到国家公共事务的讨论、管理中去,网络成为保障公民实施政治权利的便捷平台,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型公民监督手段,在保障了公民监督权的基础上,将公民行使监督权所能使用的手段进行了丰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手段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为更加便捷参与方式的出现提供了推动力。可以说,网络监督是互联网背景下公民监督公权力应用方式的创新,并且它随着信息技①术的发展变革将不断演进。①陶鹏.网络监督面临的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21 第3章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现状分析3.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总体分析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高达7.72亿,这一庞大的群体因为融汇了大量的媒体数据,其声音和力量不可小觑。其实自1987年我国步入互联网社会以来,网络民众就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进行积极的参与和表达,中国公民积极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开展监督,虽然影响力有限,规模十分小,但是意义非常深远。直到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因为公众对华南虎照片心存怀疑,在网上展开热烈讨论,并且最终华南虎照片被证实系伪造,无论从规模还是效果上来看,这都是中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一次的重大胜利,也标志着我国网民作为重要的参与力量步入大众视野,而自“华南虎事件”之后,网络监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频频牵引出大案和要案,所以2007年可被视为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元年。3.1.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数量分析自2007年始,我国公民积极参与网络监督的现实案例不胜枚举,从中央到地方,所涉及的事件涵盖到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成果非常显著。在综合考虑到案件的典型性、影响力的基础上,本文以2007年至2017年12月这十年为时间跨度,共搜集到63起较为典型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案例(如表3-1所示),这些网络监督案例其共同点在于公民具有良好的积极参与性,涉及的领域不限于某个范围或者某个地域,而是在很大区域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涉及到在法律、行政、官员、教育公平、拆迁、交通、医疗民生等各个领域内的公民参与,其影响力较大,网民成为了重要的监督力量。表3-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典型案例时间数量内容20071.山西华南虎事件;2.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3.济南红钻帝国;44.山西黑砖窑事件20081.县委书记指派警察进京拘传记者;2.女市长公车私用撞死女童;3.被问责副区长复出任区长助理;4.江苏徐州区委书13记演绎荒唐“一夫二妻”制;5.粮食局长贱卖国有资产;6.区委书记称病出国不归;7.“公务出国考察”清单被爆;8.房管局长深陷“香烟门”;9.多名干部开会打瞌睡被免职;10.“抽22 时间数量内容烟文件”下达“抽烟任务”被废止;11.湖南耒阳市高考舞弊;12.1291次列车绑死民工事件;13.南京周久耕案20091.福建网民案;2.新疆最牛团长夫人;3.云南躲猫猫事件;4.河5南灵宝王帅事件之反贪保地;5.湖南罗彩霞被冒名上大学20101.韩峰局长日记;2.武汉厅长夫人被打案;3.河北“我爸是李刚”案;4.网友接力救回青岛留遗书拆迁户;5.湖南官二代9未毕业就当公务员;6.杭州医院回扣门;7.安徽马鞍山“6·11”群体事件;8海南三亚社保局“招考门”;9.河南尉氏公安局抓精神病人充杀人犯事件20111.恩施电站年底分红;2.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3.“抢7盐”风波;4.南京“梧桐让路”事件;5.局长微博开房门;6.广东陆丰乌坎事件;7.首都机场T2航站楼工地起火20121.雷政富不雅视频;2.刘铁男案;3.微笑表哥门事件;4.单增德4“承诺书”事件20131.H7N9禽流感事件;2.乙肝疫苗致婴儿死亡;3.凤凰古城收费3事件20141.福鼎副市长之子殴打机乘人员事件;2.甘肃兰州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3.哈理工MBA招生作弊事件;4.广东博罗县民众因6垃圾焚烧厂聚集事件;5.江苏昆山工厂爆炸事故;6.河南新郑强拆事件2015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哈尔滨大火事故;3.新四军假借条事件;84.深圳娃娃鱼事件;5.庆安枪案;6.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7.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件;8.湖南一局长携女下属三亚度假201621.雷洋事件;2.聂树斌案;201721.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2.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3.1.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类型分析(1)信息发布渠道。当前我国发达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与良好的隐私保护很好的推动了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通过对以上案例分析发现,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参与渠道主要是贴吧、微博和其他网站。第一,贴吧。从以上案例可以得出,通过贴吧爆料是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最主要方式,在所有参与方式中占到了34%,其中天涯社区为主要阵地,如济南红钻帝国、“公务出国考察”清单被爆、福建网民诬告陷害案、1291次列车绑死民工23 事件、新疆最牛团长夫人、湖南官二代未毕业就当公务员、局长微博开房门、湖南一局长携女下属三亚度假等事件中都是网友通过天涯这一平台进行爆料,引发大量网民关注,从而使得舆论发酵,最终官方出面予以回应的事件。第二,微博。2009年之后,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参与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在这个注重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上,高效的时效性与符合人民需求的随意性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的使用兴趣,后随着微博与人民生活联系的紧密,且其良好的隐私保护与巨大的流量聚集效应,微博也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和讨论政治生活的平台,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但凡是社会的热点舆情事件,在微博上的讨论量是构成事件热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也成为了一部分网民揭露腐败和批评政府决策的首要选择。通过统计发现,以上通过微博揭露的案例占到了22.6%,如刘铁男案、“表哥”杨达才一案、福鼎副市长之子殴打机乘人员事件等都是通过微博进行揭露才引发社会关注的事件,而同时,如像2017年的陕西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也是在微博的持续讨论下引发有关当局注意,出面调查最终让事实真相得以公布。第三,其他网站。这些网站主要包括红网、凯迪网、新浪网、腾讯网、猫扑网、人民网以及所属传统新闻媒体的等大型知名网站。在以往,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监督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民如果需要发声或者揭露事实,如果非必要的话,一般不会选择上访、提起公诉等直接监督的形式,而更多都依靠媒体的力量来进行,即间接地进行监督。但自从网络出现,公民可以直接借助这一平台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虽然各媒体网站也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是双方的关系并不会向以往一样的不平等,所以媒体网站的监督形式也可以看做公民积极地借用媒体的网络话语权开展的监督,据统计,公民借助媒体网站开展监督占到了39.6%,这也可以被视为公民、媒体和网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2)事件类型。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故而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往往都是根据自己或网上公布的信息进行讨论和参与,其随意性较大,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较庞杂,通过综合以上案例,本文将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事件类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具体官员事件。主要是指全国或各地方政府、机关、组织等的工作人员因个人原因使用权利不当或其他违法乱纪事件而引发的公众关注,在所有事件中占到了多数,具体如2008年的粮食局长贱卖国有资产、2008年的区委书记称病出国不归、2011年的局长微博开房门事件、2012年的雷政富不雅视频、2012年的微笑“表哥”杨达才、2014年的福鼎副市长之子殴打机乘人员事件等。第二,公权力监督类别。主要指各级权力机关在行使全力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但并不指向具体某官员,而是该权力机关整体行事方式和实际效果引发的关注,如2010年的河南尉氏公安局抓精神病人充杀人犯事件、2014年的哈理工MBA招生24 作弊事件、2015年的庆安枪案等。第三,政策争议问题。该类事件主要是指国家或地方所出台的政策其科学性和和合理性的争议,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事件过程中引发争议,导致事件被工作关注,成为舆情事件,与公权力监督类别的区别在于争议焦点在于权力官员还是政策本身,如2009年的“抽烟文件”下达“抽烟任务”被废止第四,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是突发的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不明原因疾病、疫情、食品安全、药物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安全的事件,如2013年的H7N9禽流感事件。第五,自然人为灾害事件。因自然原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有关民众人身财产安全损失伤害,并上升到舆论热点受到多方关注的事件,如2015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的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和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件等。第六,网络谣言。其主要表现为最初通过网民揭露出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关方面出面予以调查和核实,最终证实为网络谣言的参与事件,这也说明了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有其不足之处,主要如2009年的福建网民诬告陷害案、2011年的“抢盐”风波。以上六类事件类型在总体中所占比重如下图所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事件类型公共卫生问题,自然人为灾害4.8%事件,14.3%政策争议问题,4.8%公权力监督类网络谣言,3.2%别,33.3%具体官员事件,30.2%官民关系问题,9.5%图3-1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事件类型3.2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典型案例对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相关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是验证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信度与效度的重要依据。以从网络揭发到问责处理的时间效度、涉案人员的身份级别和在社会引起的热议程度等为考量因素,本文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25 分别是云南省晋宁县“躲猫猫”事件、重庆市北碚区原区位书记雷政富案、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落马案3.2.1云南省晋宁县“躲猫猫”事件(1)案例介绍第一,案件发生始末“躲猫猫”本意是一个游戏名称,但是在2009年成为了网络第一热词,起源于2009年24年男青年李乔明于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内死亡,但是官方回应称是由于其与其他看押犯共同“躲猫猫”游戏时受伤所致,这一解释经媒体报道后很快便引起了社会质疑,网民在网上开展热烈讨论,有关质疑“躲猫猫”的舆论热潮由此掀起。在成为社会热点时间和,云南省政府迅速成立调查组,并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共同调查,最终查出看守所的失职和牢头狱霸的存在,其具体经过如表3-1所示:表3-2“躲猫猫”案件经过时间涉及主体经过李荞明、云南省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被云南省晋宁县2009年1月28日晋宁县公安局公安局刑事拘留同羁押室的张涛、普华永以玩游戏为由,2009年2月8日张涛、普华永、李荞明用布条蒙上李荞明眼睛并对其进行殴打下午17时(真相)2009年2月12日李荞明李荞明被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向社会通报,李荞明是在与狱友玩“躲猫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晋宁县公安局猫”时,因争执产生推攘,死者由于意外晚11时调查组摔倒头部受伤死亡。该通报因为网友热烈讨论发布公告,征集网友参与调查“躲猫猫”2009年2月19日云南省宣传部事件真相晋宁县公安局代表调查委员会宣布调查结晋宁县公安局、晋宁县2009年2月20日果,仍称是游戏中的意外事件。韩红兵表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示公安机关不存在严重失职渎职现象2009年2月27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事实真相17时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2009年8月14日对“躲猫猫”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人民法院(资料来源:经查阅整理而成)第二,媒体关注。在“躲猫猫”一事被曝出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此进行了持续跟踪和报道,使这一事件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知,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力,意见领袖也在贴吧、论坛上发表评论,吸引力更多网民的注意力,舆论情势升级,也将舆论风暴从最初的嘲讽转变为向有关部门的严肃追问。第三,网络关注情况。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许多网民认为这是背离常识的荒26 诞解释,进而在网络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讽释义:如“今天你躲猫猫了吗?”。新浪网根据这一事件,以“你如何看待“躲猫猫”事件”开展网络调查,共有近6万网民参与,其中近88%的网友认为“躲猫猫”致人死亡的解释不可思议;8%网友相信①这也许是真相;4%的网友认为“不好说”(如图3-2所示)你如何看待“躲猫猫”事件?4%8%88%不可思议,肯定是谎言虽然不可思议,但也许是真相不好说②图3-2“躲猫猫”事件网民看法(2)案例分析云南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在网络舆论之下最终能够真相大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其一,网络监督意识的觉醒。2009年我国网民规模仅3.84亿,互联③网普及率仅为28.9%,微博这一大众讨论平台刚开始建立,我国公民的网络监督实践几乎处于空白,人民的网络监督意识薄弱。“躲猫猫”使得社会和媒体意识到,网络这一平台因为具有点对点反馈的便捷性、网民主动监督的自发性和相较于其他传统媒体的自由性,其发展为网络监督平台具有巨大可能。其二,网络监督司法公正。以往对于司法公正的监督权几乎掌握在法院和检察院的手中,社会监督虽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对于法律条文和法定程序的不了解,且反驳的声音太小,所以其监督效力很小,但是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通过在网络形成舆论压力,迫使政府出面作出回应,并且创新性地邀请网民、社会媒体人员共同开展调查,直到真相大白后舆论才归于平静,说明网络正在触及司法领域,且效力更不容小视。①新浪博客.“躲猫猫”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f359370100o1eu.html.2010-12-28②新浪博客.“躲猫猫”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f359370100o1eu.html.2010-12-28③腾讯科技网.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tech.qq.com/zt/2010/cnnic25/27 3.2.2重庆市北碚区雷政富事件(1)案例介绍第一,案件发生始末。2012年11月20日,疑似时任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在网上流传,21日,雷政富本人回应称“是假的”,随后视频的爆料记者纪许光向媒体宣传不雅视频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完整视频”;24日,该视频是为了陷害雷政富拍摄,25日,雷政富反腐语录走红网络;25日,重庆市政府将此事定性为网络举报,重庆市纪委调查组开展调查;26日,纪许光称收到死亡威胁(如①图3-3)。②图3-3雷政富事件简要过程第二,处理速度。从2012年11月20日网上爆料被大量转发、评论和讨论后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到重庆市纪委出面回应并着手调查,在确认事实后随即免去雷政富的职务并立案调查,前后仅仅花费63个小时,而这一处理速度也被媒体誉为“微③反应63小时”(如图3-4)。④图3-4“微反应”63小时第三,媒体关注。据调查,雷政富视频自21日引起广泛关注后,所占据的新闻量为172条,后不断增加,到24日增长了6倍到1080条,随后数量下降,直到28⑤号下降为131条,媒体重点报道前后持续了9天(如图3-5)。①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②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③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④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⑤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28 ①图3-5媒体舆论走势(单位:篇)第四,网络关注情况。雷政富不雅视频流出后,第二日就攀上了百度新闻热搜的第二名,随后在24-26日分别位于14/16/17名。新浪微博专门开辟了“雷政富被免职”的热点话题讨论,一周之内参与度达到了88万条,总数接近250万条,爆料人之一的纪许光于21日发布的微博被网页转发近一万次;2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作出②对雷政富免职、立案调查的决定的微博被网页转发超过3万次。(2)案例分析作为在2012年通过网络曝光的重大案件,雷政富案件历时仅63小时的事件落幕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网络监督的效力,重庆市政府在对于此事的处理也被很多网页点赞,虽然整个处理过程都是在顺应网络和民间舆论潮流,但是重庆市政府并没有被牵着鼻子走,而是在每一步都做到依法调查,及时与公众沟通、回应质疑,做到了态度诚恳、快速回应、处理及时;而从社会舆论的走向来看,重庆市政府快速处理案件的那63小时,正是舆论从出现发展到最顶峰的前三天时间,说明重庆市政府正在积极看待网络监督,不会忽视网络声音,任由事件发酵。而另一方面,在众多媒体新闻中,22日的《重庆北碚区委书记不雅照爆料记者称愿提供证据》达到了145条转发量,23日的《爆料记者表示曾接到对雷政富一事的“求情电话”》达到了120③条的转发量,推动了舆论的持续关注,说明网络监督成效与媒体记者的持续关注是密不可分的。3.2.3前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案(1)案例介绍第一,案件发生始末。2012年12月6日,《财经》杂志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发改委副主任的刘铁男,理由是刘铁男伪造学历,帮助妻子和儿子持有①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②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③观察中国.雷政富后的舆论自进化[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73199.htm.29 股份的公司骗贷,并出示了相关的证明文件,引起网民和媒体广泛关注,后中纪委介入调查,其具体的经过如表3-3所示:表3-3刘铁男一案始末经过时间主体事件《财经》杂志主编微博实名举报时任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2012年12月6日罗昌平局长刘铁男2012年12月6日国家能源局作出回应,称刘铁男受“污蔑”2013年1月30日罗昌平通过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已对刘铁男立案调查2013年3月刘铁男卸任国家能源局局长一职,引发猜想2013年5月12日中纪委告知媒体正对刘铁男进行组织调查2013年5月14日媒体曝光刘铁男在卸任前三个月突击审批50个项目2013年8月8日中纪委对刘铁男作出开除党籍和公职处理2014年9月24日河北廊坊中级对刘铁男受贿案一审开庭审理上午8点半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河北廊坊中级公开宣判被告人刘铁男受贿一案上午9点半人民法院(资料来源:经查阅相关新闻整理而成)第二,媒体关注。2013年12月自罗昌平举报之后,由于国家能源局的强势回应,所以媒体并未对此做大幅报道,只有环球时报于第二日发表了社论,但是并未做具体评价,不过对于此次事件的微博反腐的意义,是持肯定态度的。到5月11日,刘铁男被中纪委带走进行组织调查,此事迅速登上各大媒体、报纸和网站的头版头条,直到5月13日,对于刘铁男时间的舆论关注度达至顶峰。从5月12日到5月18日的媒体关注情况(如图3-6):30 ①图3-6刘铁男案件媒体关注度(单位:条)第三,网络关注情况。由于刘铁军一事由微博实名举报揭发,故而微博也是舆论讨论热点的阵地,微博热搜一般反映的网民在一段时间内主动搜索的热点事件,2013年5月13日的热搜榜第一是“刘铁男落马内幕”,5月14日是“刘铁男被免”,5月15日是“刘铁男情妇”,5月17和18日两天是“刘铁男”,微博关注的整体热度呈现出先冷后热的趋势(如图3-7)。②图3-7刘铁男一案微博关注度(单位:条)(2)案例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梳理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微博是此次杨铁男案件被检举揭发直至接受调查、审判的关键环节。不论是罗昌平敢于直面权力进行实名举报,还是公众、媒体舆论的发酵促使事情处理得以快速完成,这一切都是在网络的监督之下完成的。这次网络监督反腐的特点是鲜明的,首先是由知名的媒体人实名举报,给出证据,刘铁男情妇出面爆料,内容详实,同时也得到了官方的积极响应,一方面是纪委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进行党纪和组织审查并给出处理意见,另一方面是依照法律程序进入司法审判,体现出了“民有所举,官有所查”的良好互动模式,同时也给以后的网络监督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其一,虽然罗昌平所举报的是部级高官,但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会因为对象不同、级别多高而区别对待,;其二,举报人敢于实名举报,并且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并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平台进行快速传播,①观点中国.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不能点到为止[EB/OL].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5_120255.html,2015-01-22.②观点中国.高官落马是对民间反腐的极大鼓励[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82989.htm.31 增强了公民进行网络监督的信心,给以后的网络监督工作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3.3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取得的成绩3.3.1网络监督拓宽了监督的领域我国传统的体制内监督模式受限于专业领域或者部门条块分割,基本是由各个部门内部履行自身的监督职权。而步入网络时代之后,来自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公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基本可以实现对众多权力部门的决策、执行以及执行后的结果反馈等各环节进行监督,如在教育领域的“突击局长”违规案,财税领域的出国考察案,安全生产领域的娄烦事故案。组织人事领域的政府副职过多等。另外从具体实践上来看,因为网络拥有容量巨大的数据保存以及便捷的关键词搜索功能,使得公民不仅能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作为或者不作为,并且对于事件曝光后政府的言行与作风也具有实时的监督作用。如2017年2月25日,国家旅游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对云南丽江古城景区、黑龙江省牡丹市镜泊湖景区、辽宁省大连市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等3家5A级旅游景区给予严重警告,限期6个月整改,面对网友对丽江的吐槽,丽江官微疑似怼网友的“你最好永远别来”的回应,掀起网络热议,随后丽江区委宣传部门的回应以及处理工作一直处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3.3.2网络监督加强了公众参与民主政治从根本上上来说,就是让公权力的运行永远置于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各身份公众的监督之下,而推动公众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监督,政府的信息公开就必不可少。但是在我国的制度实践中,由于政府体制的相对封闭,信息公开工作并不理想。但是在网络这一开放平台中,由于网民的积极参与,每一事件的各项详细信息基本都会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平台上进行公布和传播,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网民的关注,通过网络舆论的发酵,吸引媒体进行报道,最终导致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处理,处理结果也基本上在网络上进行公布,这一过程能够让网民直接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最根本的是能够据此检验政府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态度和处理能力,无疑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且参与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效力不容小觑。我国政府也意识到公众参与网络监督的重要作用,纷纷推行网络问政、信息公开、权力清单,主动地在网上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反向强化了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3.3.3网络监督成为反腐的主要阵地以上的案例分析只不过选取了公民参与网络监督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32 以看出,这些案例的实践充分证实了网络监督对政府及其干部行为进行监督的重要作用。相比制度渠道,网络监督为公民实现监督权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舆论平台十分发达,网民意见的发表和交流平台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聊天室、即时通讯、聚合新闻等虚拟空间的发达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在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如最牛“钉子户”事件、“微笑表哥”事件、最牛局长事件、湖南凤凰某局长携女下属游海南三亚事件,我国公民通过官方网络举报和民间网络曝光的形式,借助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传播迅速的网络平台,汇聚网络流量,形成轰动的社会效应,引发官方的注意与回应,可以说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具有更鲜明的舆论监督特色和更加有力的监督力度,这也成为我国治理腐败的重要突破口和结合点。3.4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3.4.1参与主体:存在“负面性”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因网络监督而揭露出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违纪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涉及范围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涉及新疆、山西、湖南、广东、重庆等多个区市,几乎每天都有网络反腐事件的发生,媒体总结称其为“每日一官”,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参与者和围观者的网络公民,因为对事件的认识不全面,在进行舆论讨论时往往会对政府行为做出不公正评价,对政府的决策与执行行为也总是存在着“负面想象”,导致政府处于被动局面,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负面性”主要体现在:(1)情绪被主导。“每日一官”的反腐速度让广大网民激动不已,围观和质疑网络舆情事件是他们热衷参与的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的网民容易受到“大V”、爆料人等舆论引导者的影响,情绪极易被舆论左右,如在甘肃省兰州市市长的“名表门”事件中,爆料人周禄宝强调自己处于正义感,对政府官员的违纪行为进行抨击,许多网民的反腐激情被调动起来,认定该市市长违纪,并且当纪委的调查结果出来时,许多人并不满意,怀疑调查结果的可信度。(2)先入为主。在围观的过程中,网民是抱着“同情弱势、权力傲慢”的心态去看待政府机关的,当福建南平市浦城县的“擦鞋门”爆出之后,第一调查网调查了网民对此事的态度看法(如图3-8),只有23%的被调查者理解司机行动行为,大多数公众普遍站在擦鞋妇女的角度,指责坐在警车中伸出脚来擦鞋的警员“傲慢”,利用身份任意欺压社会底层,这反映了公众偏好先入为主对与政府有关的事件开展“负面想象”,尽管擦鞋妇女表示:因为天冷他才坐进车里,大多数民众还是表示不接受。33 ①图表3-8网民对“擦鞋门”看法(3)博关注式参与。互联网时代,公民为了从参与中获得存在感,单纯为了博出位以吸引有关政府的注意与回应,或者一些公众号为赚取点击量和转发量,并不注重事件的真假,以及媒体为抢时效、片面求快,不注重调查核实,导致新闻报道出现一次甚至多次反转,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以2011年的“抢盐”风波为例,因为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网上开始散步谣言称日本核辐射导致以后生产的盐将无法食用,而当前市面上的含碘盐可有效预防辐射,不仅引发市民疯狂抢购食盐,造成了恐慌情绪,还对市场机制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这场风波到目前都不知来源,但可以看到我国公民参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引发了对于“拇指话语权”深思。3.4.2参与方式:存在“非理性”公民参与网络监督过程中也由于急于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会忘记自己在网络监督中的旁观者身份,纷纷跳出来充当“公民警察”,从而出现了由个人主导或者集体非理性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1)人肉搜索。“人肉搜索”这一现象的发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的“虐猫事件”,因为对于小猫遭受残忍伤害的义愤填膺,民间追查杀猫凶手的效率之高令人咂舌,在没有官方出面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场成功的民间集体“追凶”。而在此之后,“人肉搜索”便在国内大行其道,尤其在“林嘉祥案”和“周久耕案”中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人肉搜索”开始被视为“网络监督”的利器。“人肉搜索”的技术本身并不涉好坏,目的从最初也是出于正义,但是由于参与者众多和网民素质的①观察中国.双输的警民“遭遇战”[EB/OL].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141947.htm.34 限制,使得“人肉搜索”逐渐演变成为侵犯个人隐私的工具,被侵犯的对象可能并不局限于被调查者本身,有时其亲友也惨遭牵连,有时“张冠李戴”使他人也遭受的无辜牵连。(2)“键盘侠”。“键盘侠”本身是一个网络用语,它是指那些在生活中躲避社会群体,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利益键盘或手机对社会事件评头论足的人,一般来说“键盘侠”很容易就为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的不是,言语粗俗者有之,无理谩骂者有之,在事实不明之前过度炒作,这部分人群容易盲目跟风,成为他人的利用对象。3.4.3参与内容:存在“虚假性”由于网络终端与不受现实地理位置的约束和捆绑,只需要实现服务器的共联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所以网络监督基本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网络信息因为借助终端的隐匿性和低门槛,可以在非常快速和自由的条件下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对政府来说要对传播过程进行监管其难度是非常巨大的,信息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众的自查自纠,这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让网络监督演变为不法人士依靠网络谣言博出位和揽流量的自导自演。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和广泛化决定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在进行网络平台检举时,因为检举人意图难以保证,可能会有人存心利用这一方式来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打击报复,主要通过网络谣言的形式来进行散布,这不仅是对被举报人的巨大不公,也会干扰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其二,由于网民对社会现象认识的片面以及了解的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的真相或倒逼政府解决现实问题,很有可能就通过发表极端言论、散步网络谣言和夸大事实等方式,引发公众对相关部门的谴责,这种现象不仅会打击其他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积极性,而且还会破坏监督机制的正常运行;其三,网络推手和网络公关公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和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甚至是操纵网络舆论。所有这些都会对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有效性造成不利影响。3.4.4参与结果:存在“滞后性”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的过程中,有些热点网络监督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存在很大不同,有些事件得到快速处理,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有些事件则曲折漫长,归于平淡后还是没有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或者处理的结果很难使民众信服。第一,回应。政府行政部门在应对网络监督事件的过程中,回应是网络监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被看做是贯彻网络监督事件演进的重要节点,一直是作为评价政府的态度和决心的重要标志,贯穿于网络监督事件的全过程。因为回应是从最开始的事件曝光后的对整个事件以及涉事官员的政府态度和处理情况的反映,到最35 后关于有关事件的承认、澄清和其他具体表示,网络反腐将腐败行为“晒”出来,①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进而推动反腐进展。回应有其基本的逻辑循环(如图3-9),回应的的效率、次数会对不同的网络监督事件造成重要影响,甚至间接决定网络监督的效果。但是在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却仍然没有抛弃以往的傲慢型思维,在回应过程中没有及时、或者粗暴对待网民提出的建议和问题,例如2009年云晋宁县针对孙志刚死亡回应为“躲猫猫”、2014年湖南岳阳市的官方微博在回应网友质疑时出口辱骂网友为“绿茶婊”、2017年“辱母杀人案”中济南市公安局官微的点评引来网友抨击,这些都证明当前我国政府对于回应的不重视,把回应当做儿戏。图3-9网络回应的基本逻辑循环第二,处理。相对于因为回应的不恰当遭到网民群嘲,处理结果的不令人满意则更容易丧失政府自身的公信力。我国政府对于网络监督事件还是极为重视的,前有“微笑表哥”遭网友起底,历时26天锒铛入狱,后有重庆市北碚区书记雷政富案短短63小时迅速处理,因网络监督而揭发的官员违法违纪事件从时间和处理结果上都给了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是同时,某些网络监督揭发的事件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如2012年A省B市的“名表门”事件,除了A省纪委发布调查结果,认为缺乏有效证据证明其贪腐行为,网络舆论监督者对其表示不满,最后也随着观众注意力的专业而不了了之,导致公众对案件事实认识不清,从而怀疑政府官方调查的真实性。2014年末上海的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有关部门就是因为没有在第一时间召开回应处理的新闻发布会,对于舆情处理得不到位,而导致了舆情次生危机频发(如图3-10),多数网民“不买账。”①王美英.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世界,2012(10).36 ①图3-10上课踩踏事件危机层次构成3.5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3.5.1网络监督权力保障不足制度和权力保障是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的必要手段,但由于网络监督涉及到的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就必然会受到政府体制系统内环境、人员的牵制,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制度和保障因素体现在:(1)信息公开不到位。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出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政府对于事件信息、处理过程的公开不到位而造成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得急于寻求真相的公民,会更加容易受到舆论的误导,采取不当的方式来了解事情真相,所以说,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过程也是在探明事实、保护公共利益的过程。“躲猫猫”事件中晋宁县公安局就是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得不到位,而使自己陷入了被动地位。(2)对网络舆论的重视不够。网络出现后,人们参与网络的热情高涨,通过网络表达自我的诉求成为一种时兴的方式。与群众的这种热情想法,有些地方政府却认为网络是毒害公众思想的场所,是蒙蔽人的工具,网络上的声音也是不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在一些网络监督事件中,政府没有也不愿意与民众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公众对政府权威产生质疑,使政府公信力逐渐流失。①观点中国.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不能点到为止[EB/OL].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5_120255.html,2015-01-22.37 3.5.2网络监督法治制度缺失网络监督法制制度的缺失主要是指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立法的缺失和不足。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在这里数据高速传播,信息芜杂使人眼花缭乱,通过光缆、终端和互联网相距千里的网民被连接起来,行使以往未被充分行使的监督权,但是同时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也给政府管理加大了难度。政府管理的进退失据,说明我国从顶层设计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律保障。我国的有关网络的立法自1990年(如表3-4)一直都处在尝试和探索的阶段,但是还远远跟不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脚步,对于知情权与隐私权、网络监督与网络谣言、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的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对于网络实名制也一直处在管理权行使权限和网络自由限度的讨论之中,这使得我国网络监督缺乏主体合法性,也间接导致了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时由于规范不明确而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且,网民肆意散发虚假谣言,也给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不便。表3-4我国网络立法历程颁布(发布、通过)时间名称机关1990-9-7全国人大《著作权法》(2001年修改)1991-6-4国务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01年修改)1997-12-30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圄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9-20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10-8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11-7信息产业部(已废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极纠纷案件适2000-11-22最高人民法院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修改)2000-12-28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1-1-1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2002-3-14信息产业部《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已废止)新闻出版总暑和信息2002-6-27《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产业部2002-8-14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关于中国互联网2002-11-22信息产业部络域名体系的公告》2003-3-4文化部《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2003-7-16国家版权局《著作权行政处罚实施办法》2004-8-28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9-3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38 颁布(发布、通过)时间名称机关人民检察院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9-28信息产业部《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2004-12-22国务院《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2005-1-28信息产业部《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2005-3-20信息产业部《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2005-3-20信息产业部《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2005-4-30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2005-9-25《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2005-12-13公安部《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2016-11-7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资料来源:经查阅新闻整理而成)3.5.3监督主体素质的不确定公民是在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和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然人,当在参与网络监督时,难免会受到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也总是局限在某个角度,故而在参与网络监督时难免会有失片面,我国网络参与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根本上还是体现在网民构成的复杂和和网民素质的不确定性。(1)网民构成的复杂性。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8年1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7.72亿,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并且从不同维度对我国网民的构成进行了数据统计。主要体现为:其一,城镇和农村网民对比。城镇网民占据总网民规模的70%以上,农村网民的年增长率大于城镇网民的年增长率(如图3-11所示)。其二,年龄结构(如图3-12)。《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基本与2016年持平,我国的网民群体主要以10-39岁为主,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超过30%;10-19岁、30-39岁占比基本都超过了20%,其余年龄层次的的网民所占比例都少于15%,说明我国的网络世界基本是由青少年一代主导。其三,学历对比(如图3-13)。《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初中学历的网民主体占据了我国网民的大部分比例,为37.9%,其次为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小学及以下,比例为25.4%、16.2%,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约为20%。其四,职业结构(如图3-14)。从职业结构来看,我国学生群体的规①模最大,占到25.4%,其次则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39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72.6%73.0%27.4%27.0%城镇乡村2016年2017年①图3-11中国网民城乡结构中国网民年龄结构30.3%30.0%20.2%19.6%13.7%13.2%5.4%3.2%5.2%4.0%5.2%3.3%10岁以下10-19岁20-2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2016年2017年②图3-12中国网民年龄结构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40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37.3%37.9%26.2%25.4%15.9%16.2%11.5%11.2%9.1%9.2%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2016年2017年①图3-13中国网民学历结构中国网民职业结构2017年2016年无业/下岗/失业6.6%6.9%退休5.2%4.1%农林牧渔劳动者7.1%5.7%农村外出务工人员2.1%1.8%个体户/自由职业者21.3%22.7%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3.5%4.5%商业服务业职工4.3%4.4%专业技术人员4.8%4.8%企业/公司一般职员11.9%12.2%企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1.9%2.3%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0.5%0.5%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2.9%4.3%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0.5%0.4%学生25.4%25.0%②图3-14中国网民职业结构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41 (2)网民素质的不确定性。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网民由于年龄、学历分布的不均衡、职业分布的不均,导致了我国网民的个体素质难以保证。幼龄化的年龄结构,说明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多是涉世未深的青年人,他们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没有形成自我的思维判断能力,对于某一事件的分析往往会失之片面,且青年人更容易跟随意见领袖的带领,如网红、明星和其他在网络上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等,他们不假思索地容易盲目跟风,容易被人误导,从而影响到舆论事件的走向。逐年增长的农村网民主体,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劳动活动中解放出部分的劳动力,参与到网络世界中的国家管理活动,这是值得令人欣喜的,但是同时农村网民可能会受自身认知水平和学历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辨别和区分事实性质,从而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42 第4章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对策4.1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制度保障4.1.1完善网络监督法制保障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良性环境,必须要有最基础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遇到各种阻碍和问题,其根本还是我国的顶层设计上的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网络监督的正常运行。在重视完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法制保障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1)根据网络世界的特性制定法律法规。网络世界跟现实世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都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但因网络世界具有更高程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流量数据基本上只遵从用户的个人意志,所以可能导致有不法之人肆意操控网络流量,给网络舆论带来恶劣影响。所以网络监督的立法,既要注意到监督主体——公民的需求,又需要针对网络的特性,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立法。(2)分主体、分功能的制定网络监督法律法规。以微博实名制为例,一方面,可以考虑对网站、管理员等服务提供者实行前提实名制,强化其网络管理和监管责任;另一方面,根据微博用户的发言和功能使用,在社交功能之下采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方式,①但是对于注册微博或者微博举报则不要求公民留下任何个人信息。4.1.2完善网络监督权力保障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权力保障,最主要是从权力约束角度保障我国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当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愿意逐步提升、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热情逐渐增强,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合理的权力约束,必然很难实现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最大效力。当前,我国公民是参与网络监督的主体力量,为了保障公民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的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就必须对政府公权力在网络监督过程中的干预性权力进行适当约束,这不仅是从保护举报人隐私和安全的角度出发,也是为了避免公权力权威对网络监督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深入推进政府网络干预权力制约制度的建设,一方面要设立制度规范,为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网络监督提供方向指引,保障政府与公民的信息交流,政府也要用公权力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权力约束制度保障。着重完善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信息公开和举报人保护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可行使的职权、应当履行的职责,保护参与网络监督的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威胁,如此方可为公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①翟凯.微博实名制与公民监督权之间的龃龉及完善[J].编辑之友,2016(10).43 4.2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实践机制4.2.1提升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政府是在应对网络舆论事件中的主体之一,政府对于事件的回应、所表达的态度、处理的情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公众情绪,可能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正反面强化的效果。所以政府的执政者,在面对网络监督事件时,要重视公民舆论意见,增强责任意识;对于网络舆论,既要充分了解,兼听则明,又要保持政府行政依法节奏,不被网络舆论带离节奏,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地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在回应网络舆论时,不要失声失语、三缄其口,也不能讲假话、虚话和套话,而要言简意赅,表明观点,做到有效回应。让公众了解到政府对于网络监督事件的坚定态度。如此,政府方能占据网络监督的舆论高地,既充分利用到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利好性,也帮助消除在这一过程中的消极和不利影响,促使公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4.2.2营造网络监督的文化氛围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权力应用方式,需要为其赋予文化理念和文化内①涵。网络监督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内涵,是指用文化引导、批评作用来调节公民的网络监督行为。所以政府及其执政者都必须认识到网络监督文化的存在以及它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积极的去为社会营造一种理性、民主、包容的网络监督文化,并引导它去调节公民的网络监督活动。政府在为公民社会营造网络监督的文化氛围时,需要注意到几个问题:其一,要注意把握好网络监督文化与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为我国的网络监督文化融入易被公民接受的现代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我国的社会主义和心价值观、孔子倡导的“礼”等。其二,要强调在网络世界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会因为身处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就予以抛弃,相反,政府要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制定相应的行为标准要求以及文化规则,构建网络监督主体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帮助公民进行反思,检视自己在网络监督过程中是否有失范行为,从而规范公民的网络监督活动。4.3提升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伦理素质4.3.1培育公民规则意识我国公民在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时,大多具有自我的辨识力和判断力,可是仍有一部分网民在面对水军炒作、意见领袖的偏激煽动时,不能理性对待,所以着力培①陶鹏.网络监督面临的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44 育公民网络参与的规则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1)公民自身。现如今,网络监督事件信息层出不穷,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时,一部分通过媒体报道和微博热搜榜单获得重要信息,但更多的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和证据的查找过程中,这份热情是值得鼓励的,当参与网络监督时,公民对网络监督事件表达质疑、开展追问、维护公共利益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作为参与的一份子,促使事情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妥善解决才是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真实意义,所以这一过程中,公民更需要的是树立自我的规则意识,面对谣言时能够理性看待,面对谣言时可以做到选择不予理睬或者直接举报,对于未经证实的网络舆论事件能够保持自我的客观思维,做到依法循据、遵守网络秩序,摆正自己监督的位置,扮演好公民侦探,而不是为他人所利用。(2)社会。公民个人规则意识的缺乏,还应从社会环境出发寻找应对之策。国家应当致力于构建一个网络监督规则体制、学校要加强规则教育、社会要保护遵守规则的行为,在现实社会中一点一滴地为公民打造起规则环境,培育公民在参与网络监督时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和尊重意识。4.3.2加强公民网络德育加强公民的网络德育,是指在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过程中,加强公民的公共和公民理念,注重个人言行对于他人、网络环境、网络风气的影响,自发主动地维护网络监督参与秩序,构建公民参与网络生活的德育体系。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推崇好人好事的理念,在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和个人重视的是对个人言行的检验和私德的自我完善,对于公共责任感的强调却少之又少,而要发挥网络监督合力对政府行为正向作用,就必须在网络上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引导公民有序参与。一是要增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热情,做好知情权、表达权和网络监督权的制度保障工作,为公民营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监督参与环境,这是基本前提;二是要加强公民的法律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网络法制素养。三是要发挥媒体的作用,以案例和新闻报道的形式强调公民参与网络监督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强化公民的自律素养。4.4拓宽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监督渠道在当前,各地政府纷纷通过电子政务发布政府的决策和执行信息,因为电子政务与互联网相连结,又是公民可以直接搜索、查看、并提出意见的平台,所以电子政务平台也可以视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新型渠道,而依靠电子政务建设来促进我国网络监督的发展,就需要着力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使用电子政务来检验政府的工作绩效、用电子政务来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45 4.4.1加强基础建设《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在线的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了4.85①亿,占据了总体网民的62.9%。电子政务模式,是指将网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式、便捷式、点面结合、高校结合和数字化的优质特性,与现实政府决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工作相结合,打造一种政府可以和社会尤其是人民进行无限制对话和交流的沟通模式。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电子政务的基础,良好的互联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实现我国公民利用电子政务开展网络监督的前提保障,所以必须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光缆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移动电话基站总数、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方面建设我国的电子政务平台。4.4.2提升应用服务当前我国主要通过微信城市服务、政务微博服务和政务头条号来推行电子政务服务,这有利于打开以往我国政府封闭治理的行政系统,打破条块分割,减少行政赘余,打造一个横向纵向传播顺畅的沟通平台。通过借助网络打造政务平台,不仅要提高政务号的数量、扩大其服务范围,更需要做好服务的日常维护和保障工作,提升电子政务的利用率,增强公民的认可度,切实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来保证公民的网络监督权力。4.4.3强调过程互动政府服务过程中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人民利用这一平台获取所需信息并办理相关事项。电子政务平台也可视为公民参与网络监督的一个新型渠道,因为电子政务囊括的从住房、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正是广大公民群体最关心的内容之一,而在网上利用政府的电子政务,更便于我国公民对我国政府工作、决策制度、服务能力开展监督。对于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服务享有者的公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故而电子政务平台不应仅仅是一个服务平台,还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权的平台,以政务互动推动网络监督是最终目的。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801/t20180131_70188.htm,2018-01-31.46 结语治理理论认为,对于社会的治理并不能仅限于政府机构角色的扮演和作用的发挥,因为需要更强专业性、公共性的政治统治来说,社会的治理更需要多方参与以①保障公共利益,可以说,政治的主体是一元的,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前者是党和政府代表人民利益执行国家意志维护国家权威,后者是政府携手民主政党、社会团体和公民共同对公共事务开展管理,强调的是多方参与共治。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始真正进入中国,到现在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互联网作为超越传统媒介的传播介质,对于现代信息传播巨大变革,它不仅影响了公民的日常生活,更为公民的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形成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治生活领域,互联网为中国公民对政府进行监督开辟了新的通道,它作为一种监督方式,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成为揭露、预防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和不当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的孙志刚案、2007年华南虎、2009年的“躲猫猫”、2014年的上海踩踏事件,让我们意识到公民利用网络也可以成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监督力量,网民作为公民主体的代表对政府进行监督,直接行使监督权,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在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令人堪忧的现象,网络空间中仍存在着公民非理性行为、政府对于网络监督的不重视、网络监督立法的缺失等,都会影响到我国网络监督效用的发挥,对于网络风气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治安全,这些问题都是我国执政者所应当重视的问题,务必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立法,做好规划,同时也要强调各方的共同责任:政府要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做到及时回应;作为网民,要有网络参与规则意识,不要因为网络是虚拟环境而放弃对自我的道德约束;作为媒体,在围观网络监督事件时,不要带着片面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事件,不要随意下论断、贴标签,站在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网络舆论。总而言之,公民作为网络监督力量是需要被呵护的,但是对待参与过程中的问题也不能轻视。①熊光清.中国的网络监督与腐败治理——基于公民参与的角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4(02).47 参考文献[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0-100.[2]黄健荣.公共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8-56.[3][美]哈马贝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4-39.[4][美]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9.[5]德福.举报与反腐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00-137.[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7:478-480.[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99.[8]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8-129.[9]熊光清.中国的网络监督与腐败治理——基于公民参与的角度[J].社会科学研究,2014(02).[10]陶鹏.网络监督面临的实践困境与化解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11]孔凡宏,张继.论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价值、形式与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08(3).[12]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J].理论探讨,2015(03).[13]徐秀勇,杨嘉.网络监督:成因、局限及政府应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4]郑兴刚;梁丽辉.网络监督:概念、缘起及优势[J].电子政务,2015(01).[15]王瑞娟.网络监督:反腐倡廉的新途径[J].理论探索,2009(11).[16]薛瑞汉.网络监督面临的新问题及路径选择[J].新视野,2010(01).[17]陶文昭.网络监督三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8]邬思源.网络监督的作用与功能[J].廉政文化研究,2011(12).[19]徐秀勇,杨嘉.网络监督、预防腐败以及政府应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10).[20]杜治洲.基于惩治腐败有效性模型的网络监督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07).[21]陈党.网络监督的引导与规范[J].学习论坛,2010(10).[22]刘晔,杨蕾.关于建立“官民联动”网络监督新模式的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1103).[23]朱宪臣.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建构:价值和可能[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2012(07).[24]李乾宝.网络监督的法律保护[J].广西社会科学,2011(04).[25]张燮;张润泽.论网络监督的逻辑及其民主意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7).[26]吴玉英.网络监督的优势、局限性及对策[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27]张亚勇.提高网络监督水平的几点思考[J].领导科学,2009(04).[28]赵振华,蔡爽爽.网络监督体系化研究——以网络反腐法治化为切入点[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9]王达,王彬彬.网络监督行为的导正及他国的经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8).[30]王佳,姚伟.网络监督机制构建与反腐倡廉建设[J].新疆社科论坛,2015(12).[31]孔令兵.网络监督的公共政治属性与建设路径[J].廉政文化研究,2014(12).48 [32]范维.自媒体时代网络监督与新闻侵权的界限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33]吴大兵,章勇.网络监督与组织监督合力长效机制的理论构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0).[34]张彩玲,李东杨.完善网络监督问题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9).[35]陈党,陈家欣.网络监督的反腐功能及其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3(10).[36]党玲.当前我国网络反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4(10).[37]李玮.我国网络反腐法制化建设初探[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1).[38]郑兴刚.网络监督效果显著[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5).[39]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J].理论探讨,2015(03).[40]郑兴刚,梁丽辉.网络监督:概念、缘起及优势[J].电子政务,2015(01).[41]邱新国.公民网络监督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以国家工作人员隐私权的特殊保护为视角[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07).[42]王佳.我国网络反腐中公民参与机制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43]傅莉莉.网络问政对公民参与的影响[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3.[44]刘序明.网络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45]郑兴刚.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46]吴一诺.我国网络监督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47]彭芃.网络监督功效分析与深化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48]张华.当代中国公权力网络监督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49]姜雷.网络监督及其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50]ArzaluzSolanoS.TheInstitutionalizationoftheCitizenParticipationinMexicanMunicipalities:NotesfromLocalGovernanceandManagementAward[J].gestionypoliticapublica.2013,22(1).[51]AxelssonK,MelinU.CitizenParticipationandInvolvementineGovernmentProjects:AnEmergentFramework[M].2008.[52]BachelardJY.TheAnglo-LeasingcorruptionscandalinKenya:thepoliticsofinternationalanddomesticpressuresandcounter-pressures[J].reviewofafricanpoliticaleconomy.2010,37(124).[53]BarchamM.CleaningupthePacific:anti-corruptioninitiatives[J].australian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2009,63(2).[54]BreuerA.ObstaclestocitizenparticipationbydirectdemocracyinLatinAmerica:acomparativeregionalanalysisoflegalframeworksandevidencefromtheCostaRicancase[J].democratization,2011,18(1).[55]DingZJ,PengXM.TheNewWaytoBeAgainstCorruptioninthePeriodofSocialTransformation-Anti-corruptionthroughInternet[J].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ublicadministration(7th),voliii.2011:408-412.[56]GouldW.FromSubjectstoCitizens?Rationing,refugeesandthepublicityofcorruptionoverIndependenceinUP[J].modernasianstudies.2011,45(Part1):33-56.49 致谢时间飞快,转眼毕业,在此我想对党和母国致以谢意,感谢它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战火纷飞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如此和平的学习环境,为我们创造机遇,为我们提供选择。其次我想感谢我的母校。2011年9月,我进入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七年,在这七年时间里,是湘潭大学见证了我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到如今储备好了能力和勇气去面对社会难题的理性的人,所以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母校湘潭大学。其次,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凯伟教授。感谢他在我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指引与帮助。导师从论文的选题、提纲的确定、调研的组织与安排等方面的精心指导是本篇论文得以完稿的重要力量支撑。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较真的工作作风、渊博的智识以及豁达的人生态度熏陶着我,让我明白如何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我背后无私地照顾着我、呵护着我,为我提供优良的环境,我才能够如此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1.参加2016年湘潭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调研:《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新成效的实证研究-以永州市实施政府权力清单为研究对象》2.参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新成效的实证研究-一永州市实施政府权力清单为研究对象》调研报告,获2016年湘潭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事件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3.参与《政治巡视全覆盖的保障机制及实现途径研究》等课题研究5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