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及化解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硕士学位论文MASTERTHESIS(电子科技大学图标)论文题目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及化解研究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学号201021120258作者姓名左凯指导教师祝小宁I万方数据 分类号密级注1UDC学位论文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及化解研究(题名和副题名)左凯(作者姓名)指导教师祝小宁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姓名、职称、单位名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学科专业行政管理提交论文日期2013.3论文答辩日期2013.5.15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6月29日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万方数据 REDCROSSSOCIETYOFCHINA,ACRISISOFCONFIDENCEANDRESOLVERESEARCHAThesisSubmittedto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Major:AdministrativeManagementAuthor:ZUOKaiAdvisor:ZHUXiao-ningProfessorSchool: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万方数据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论文使用授权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4万方数据 摘要摘要信任是一个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对于公益组织来说,获得公众信任是其自身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可以说,公信力关乎公益组织的生死存亡。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最大的公益组织,他能否取得公信更关乎了整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引入“郭美美事件”,间接指出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近年来一直保受质疑,面临着极大的信任危机。慈善事业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忧。面对危机,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化解之道,以挽回人心,重建公正。众所周知,中国红十字会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公信力建设,以至于“事件”不断,质疑不绝。在面对危机时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公信危机原因何在,中国红十字会一直以来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化解危机僵局,重获公众信任,这些都是“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亟待反思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希望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郭美美事件”为例,探讨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危机及化解之道。要让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直面问题,从问题中寻找缺陷,并寻求有效解决。本论文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公信危机理论基础上,结合案例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了剖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经验,对化解公信危机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随着政府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及红会自身改革的推进,红十字会在各方面的改革已经开始破冰,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提供参考。中国红十字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公开、不透明的运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权利垄断。因而红十字会出现关于自身管理、制度设计、外界监管、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文针对红十字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有效的问责制度、有效的监管机制,以期完善红会自身组织管理,重塑红会的公信力。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公信力,郭美美事I万方数据 ABSTRACTABSTRACTTrustisthecornerstoneoftheorderlyoperationofasocietyProtectionofsocialharmonyforpublicinterestorganizations,publictrustisthepremiseoftheirowndevelopmentandtheroleofitcanbesaid,credibilityinrelationtopublicserviceorganizationoflifeanddeathTheRedCrossofChinaaschina'slargestpublicinterestorganization.Hisabilitytoobtaincredibilityismoreaboutthedevelopmentoftheentirenationalphilanthropy。Inthispaper,throughtheintroductionof"Mei-USevents",indirectlypointedoutthatthecredibilityof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inrecentyearshasbeenPaulisquestioned,isfacingagreatcrisisofconfidence.Theprospectsforthedevelopmentofphilanthropyworrying,wemusttrytofindtheeffectivesolutions,inordertorestorethepeopletorebuildjusticeasweallknow,theRedCrossofChinahaslongbeenthelackofaneffectivecredibility-building,sothatthe"events"constantlyquestionedwithoutabreak,cannotgiveaconvincingresponseinthefaceofcrisisCredibilitycrisiswhytheRedCrossofChinahasbeenandwhataretheproblems.Howtodefusethecrisisimpasse,andregainpublictrust.Thesearethe"Mei-event”after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urgentreflectionandurgentproblem.Theseissuesalsoattractedacademicattention.Thisarticleonthebasisofexistingresearchresults,"Mei-event"asanexampleexploretheRedCrossofChina'scredibilitycrisisanddefusetheroad.Letthecredibilityofmissingisresolved,wemustfacetheproblem,lookingforflawsintheproblem,andseekaneffectivesolutioninthisthesis,usingacombinationofempiricalresearchandtheoreticalanalysismethod,basedonthetheoryofthecredibilitycrisis,combinedanalyzedthecaseoftheRedCrossofChinadomesticandinternationalexperienceatthesametime,toputforwardtheirsuggestionstodefusethecrisisinpublicconfidence.Withthegovernmenttoacceleratethereformoftheadministrativesystem,andRCCwillbeadvancingreform,reformoftheRedCrossinallrespectshasalreadybeguntobreak,andhopethiscanprovideareferenceforthereformoftheRedCrossofChinaThemainproblemliesinthepresenceof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isnotopen,opaqueoperation,causingthemainreasonforthisphenomenonisthattherighttoII万方数据 ABSTRACTamonopoly.ThustheRedCrossontheirownmanagement,systemdesign,subjecttoexternalregulation,andsocialenvironment,itisnotsurprising.ProblemsfortheRedCross,tolearnfromtheadvancedexperienceofforeigncountriesunderthepremiseof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shouldestablishinformationdisclosuresystem,aneffectivesystemofaccountability,effectivemonitoringmechanismtoimprovethe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ofRed,heavythecredibilityoftheplasticred.Keywords:TheRedCrossSocietyofChina,Crisisofconfidence,Credibility,Mei-USeventsIII万方数据 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1.1我国贫困人口多政府难以应对..............................11.1.2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成为政府有力帮手......................11.1.3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导致其遭受重创..........................21.2研究意义......................................................31.2.1理论意义................................................31.2.2现实意义................................................41.3国内外研究现状................................................51.3.1国外研究................................................51.3.2国内研究................................................71.3.3研究评述................................................91.4研究思路和方法...............................................101.4.1研究思路...............................................101.4.2研究方法...............................................101.5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11.5.1研究的创新点...........................................111.5.2研究的不足.............................................12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32.1信任危机.....................................................132.1.1信任危机的定义.........................................132.1.2信任危机的分类.........................................132.2相关理论.....................................................142.2.1公信危机理论...........................................142.2.2社会问责任相关理论.....................................152.3红十字会公信危机发生机制.....................................152.3.1红十字会与民众关系断裂.................................15V万方数据 目录2.3.2公众利益受损...........................................162.4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类型——公信危机.........................172.4.1公民认为郭美美事件与红字会直接相关.....................172.4.2公民认为红字会存在问题不是被利用.......................172.4.3公民明确认为红十字会不可信.............................182.4.4公信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19第三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的问题............................203.1危机应对主体缺位.............................................203.1.1信任危机中政府动作.....................................203.1.2信任危机中媒体动作.....................................203.2中国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处理方式...............................213.2.1在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动作.................................213.2.2在危机扩大后的应对动作.................................223.2.3在危机结束后的应对动作.................................22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234.1自身管理方面存在问题.........................................234.1.1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234.1.2财务信息不透明.........................................234.1.3内部治理结构失衡.......................................244.2制度设计存在缺失.............................................254.2.1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低.....................................254.2.2问责机制不健全.........................................254.2.3行业自律机制欠缺.......................................264.2.4第三方监督缺失.........................................274.3外界监督方面存在问题.........................................274.3.1政府监管越位...........................................274.3.2媒体舆论的错为导向.....................................284.3.3社会大众监督的缺失.....................................294.3.4慈善立法监督不完善.....................................294.4红会管理外部环境存在问题.....................................304.4.1社会信任感流失.........................................30VI万方数据 目录4.4.2公众慈善意识薄弱.......................................31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325.1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借鉴.......................................325.1.1美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325.1.2英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325.1.3韩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335.1.4我国对于信任危机化解的关注点及可行之道.................335.2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指标体系...........................345.2.1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公开指标体系.......................345.2.2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披露时限体系.......................375.3建立信息公开制度.............................................385.3.1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与民心所向...........................385.3.2强化信息公开内容及渠道建设.............................395.3.3强化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建设.............................395.4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405.4.1明确问责主体...........................................405.4.2要让建立起来的问责机制常态化...........................405.4.3建立起有实际效果的问责机制.............................415.5建立有效监督机制.............................................415.5.1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415.5.2加强社会舆论与公众监督.................................415.5.3强化捐助方与受益方的监督...............................425.6完善红会自身组织管理.........................................425.6.1加强中国红十字会信息透明与运作公开力度.................425.6.2完善政府与公众对红十字会的双效监管体制.................435.6.3健全红十字会组织的内部运营架构与资金管理...............43第六章结论与展望................................................45致谢.............................................................46参考文献.........................................................47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VII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1.1.1我国贫困人口多政府难以应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很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我国基本每年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比如2008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泥石流和H1NI型甲流等都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疾病传播,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贫富差距很大,再加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比如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各种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造成了很多的贫困人口,根据在2011年8月由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国有高达5000万的贫困人口,但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低保的只[1]有2276.8万人”。另外,中国民政部门的副部长在一次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需要常年救济的人口有7000多万,而需要临时救济的受灾群众是8000多万人而[2]且这些数据每年是只增不减”。可以看出,政府在这一块的公共服务上面是乏力的,单靠政府独当一面还不现实。需要有更多社会性组织的介入。1.1.2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成为政府有力帮手中华名族素来就有扶贫济困和互帮互助精神。社会各界呼吁和支持慈善机构的发展,不论政府和公民个体都积极参与其中,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红十字会”。他们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因此政府也相当重视,早在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和慈善事业体系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后2010年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政府又再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慈善组织的发展,要把此内容作为“十二五”重点建设内容”。国家政策鼎力支持,为我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有力的条件。“截止2011年全国善款多达845多亿元,慈善组织机构有45万[3]家之多慈善活动日渐频繁”。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政府越来越需要这些组织来协助其处理政府的公共事务:其一,是由于慈善组织能够有效的对弱势群体的救济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其二,他们能够在社会救助体系为“政府失灵”现象1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生后给予政府有力支持,他们和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形成互补和相互合作,有效的提高了社会救助的能力。然而,快速的发展背后却隐藏了众多的诟病,以红十字会为首的慈善机构,各类不法事件被曝光,引发了“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政府承担着管理社会的责任,社会又是由千千万万的民众构成的,如果社会上出现了太多的公信危机事件,那么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就会大打折扣,对于政府来管理这个社会而言所面临的也必然是糟糕的。同理对于红会来说也是糟糕的。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进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政府的一部分社会职能的让渡,红十字会作为中国最大的公益慈善组织,有着先天的优势承接部分政府让渡出来的社会职能。只有营造一个具有良好信任氛围的社会才是政府及中国红十字会所需要的,也是广大民众最迫切的需求,因为良好的信任氛围也是关切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伴随着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由于出现的各种公信危机,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却在不断消失,但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才是这个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这是社会不能丢掉的底线。同理,信任的缺失也必然危机到政府的运转及执政体系建设,从而波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于信任的需要相较之普通民众而言,是更为迫切的。1.1.3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导致其遭受重创2011年红十字会以郭美美炫富事件,为开端引发了社会对慈善机构的信用拷问。这场“问责”和“信息公开”的运动持续了半年之久。红十字会显然成了公众舆论讨论的主要对象和媒体曝光的焦点。藉此之后,各地红十字会都爆出丑闻,有的关于天价的餐饮发票;有的是公款挪用,诸如昆明红十字会、温州红十字会和上海红十字会。红十字会瞬间在公众眼里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做慈善是假,中饱私囊是真,人们已经不再相信“红十字会”。公共信任危机正式爆发,慈善事业遭受重创,从急剧下降的捐款数量就可以看出。根据民政部中民慈善捐款信息中心检测得出结果:在“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民通过慈善组织捐款急剧下降。“事件发生前2011年3月到5月的捐款总额为62.6亿元,事件发生后2011[4]年6-8月却只有仅仅8.4亿元”。公众已经对红十字会失去了信任,但公众还没有放弃慈善事业,藉此事件之后公民个人捐款更多的选择直接避开红十字会,直接向政府或者个人捐款。“同样的3到5月份通过直接给政府捐款的数额是70亿而事件之后就上升到了90亿;而直接点对点的捐款则从3到5月份的3887万上2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5]升到了1.27亿元。”可见一系列的红十字会的丑闻,伤到了中国人民的心,公众对其信任已将至冰点,公民对红十字会的怀疑态度已到达一个制高点,社会各方以各种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声讨。红十字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瞬间成为了泡影,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了制约慈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中国红十字会有着来自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一直以来对外来的质疑及捐款的下降并不以为然,但随着对红会不满的民意汇聚成一股洪流,正逐渐冲破红十字会以前那牢不可破的防线,化解公信危机有利于红十字会本身的良性运作与长期发展,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慈善组织,广大民众对其的信任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立身之本,中国红十字会的存在与发展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必须得到最广范围的支持。慈善是需要信任的,由于红会的种种不作为及负面新闻,大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家把以前捐赠给红会的钱拿来成立基金会,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落实,企业家曹德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证,他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了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其他民众对于红会的捐款也持不信任态度,自郭美美事件以后,各地红会收到的捐款也降至冰点,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信任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组织自身的发展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信任”是人与人能够正常交往的基本条件,而“公信”是指某一组织面对社会时候的一个指标。目前随着社会事务的日益复杂,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可能造成“公信危机”。目前学术界已经将“公信危机”的研究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这个时代面临的“公信危机”的化解也起到了缓解作用。从查阅资料来看,我国对于信任危机的研究主要放在了政府部门的危机研究,对于非政府组织的信[6]任危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的公信危机的化解作为研究主题,既有利于分析关于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有研究,更有利于从中探讨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期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参与到这个慈善平台中来,中国红十字会的兴起也有利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效仿和改进。从而达到增强公民个人与组织的参与意识,以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与公开化,化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政府的不信任。发展中国红十字会有利于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这个慈善平台中来,在缓3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解社会矛盾的同时,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温暖;一个社会的构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磨合的,中国红十字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帮助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过程中来,可以增强公民对于政策的认可,减少社会变革所遇到的阻力。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还有利于增强政府实现法治社会的远景,法治社会的建设关键是让全体公民共同接受这样的一个价值,这个价值的普及由非政府组织,特别是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各种行为来普及,在公民的精神层面是能产生强烈共鸣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产生了各种重大组织制度创新,而非政府组织正是这样的一种创新组织,为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提供了可能性。1.2.2现实意义有利于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中国红十字会属于非政府组织的典型代表,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长期处于弱势,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有数量上百万的非政府组织,可以看出,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占据了极大作用,尤其是我们中国红十字会更是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坚强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的化解研究,有效的增强红十字会在危机来临时的应变能力,完善了组织机构的运作程序;从而也能够在其他非政府组织遇到类似问题有完善的路径依赖。促使非政府组织健康稳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慈善事业的稳定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如“5.12地震”、“青海泥石流”和“H1N1”等,慈善组织在我国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救灾物资的筹集、扶贫救助、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众充分参与慈善行为使得慈善组织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7]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让公众充分参与的根本影响因素。因此,在诸如“红十字会”遇到信任危机时,有效的通过各种措施化解信任危机,诸如通过使组织快速的恢复公信力,修复自己在公众的形象,使得红十字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红十字会是靠公信力募集善款的,一旦公信力缺失成为社会共识,对红十字会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红十字会将因此吸收不到或者吸收到少量的社会捐赠,从而限制及阻碍红十字会的发展。如果红十字会的成员和行为受到质疑,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和信任,那么将直接影响红十字会活动和项目的开展及实施,尤其会抑制公众的捐赠热情,导致组织募捐困难,制约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慈善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功能的发挥。加强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危机化解研究,4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有利于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转型的中国社会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信任危机不仅指发生在类似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慈善机构中,还存在诸多的领域,政府也同样面临信任危机,食品行业也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就连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中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存在,仿佛是身处于一个巨大的陷阱中,人于人直接的相互怀疑、公众对组织机构的怀疑等等,造成了社会的分裂和冷淡,与我国倡导的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相违背。因此,加强对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化解研究,找到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有效化解信任危机,恢复社会之间的彼此信任,让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信任的氛围中;其次,有效的化解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使得其稳定发展,能够充分的与政府协作,解决社会救助问题,让政府能够抽身做更多事情,有效避免“政府失灵”现象。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还会缓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有效的增强了社会之间的互信,社会也就不再冷漠,和谐气氛处处洋溢。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1)关于信任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做出了诸多的研究,他们主要把信任的产生定义为:“是受到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7]态。”学者卢曼研究认为:“信任是作为一种系统的简化机制,它可以有效的降[8]低环境或者系统的复杂程度,并且他还把信任分类为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卢曼认为“社会信任”的产生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之后所产生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政治信任”则建立在外在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社会约束力的机制的之上,因为法律具有惩戒和预防的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社会的复杂性,从而产生信任。学者Fukuyama对信任的研究则偏重于社会道德方面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信任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或者习俗基础上形[9]成的一种社会现象。还有学者lewis把信任定义为一种人们经过理性抉择和情感影响之后的人际态度,他人为影响信任最终的两个因素就是理性和情感,通过[10]这两个因素的不同程度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信任感。关于信任的重要性方面尤其是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信任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繁荣,而且会影响政府[11]施政”。5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信任危机的研究,在国外形成的成果也十分丰富。著名的思想家亚力士多德认为,信任危机的产生主要是掌权者和公民之间的权益的相互侵害,彼此之间产生了不信任。美国著名米勒把信任危机定义为相关组织机构没有达到公众[12]所期待的一种状态,而形成的心理落差。罗斯金认为:“信任危机产生主要是合法性的因素,要化解危机首先应该解决合法性的问题,合法性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第一,组织长时间的存在;第二,较好的成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三,[13]组织及其成员能通过民主产生,使组织本身具有更高的合法性。”著名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在深入分析了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之后,对于信任危机产生之后怎样去弥补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策略,他认为:“首先,通过政治技术的创新,充分在行政过程中引入民主制度;其次,通过增加政府部门的竞争性,改变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最后,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14]上减少危机发生”。国外学者的诸多的研究硕果对于后来我们在解决组织信任危机上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本文解决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关于红十字会的研究。关于国外对于红十字会的研究学者们多数是从非政府组织这个大的方面展开的。尽管国外专家和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目前国外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概念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论,联合国在1952年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15]都可以看作是非政府组织”。国外的研究主要有集中在以下几个流派:“第一种就是从立法的层面上来界定是否是非政府组织,我们以美国为例,只要是组织能够达到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免征所得税条件,就可以定义为非政府组织;第二种是从资金筹集来定义的,该流派持有的观点为非政府组织不是依靠自身资源来进行[16]盈利行为的,而是靠社会捐赠与少量政府补贴作为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最后就是从组织成立的目的以及组织架构方面来判定,该派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的社会组织,其代表人物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他的定义方法也是被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的,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只要满足五个条件:一是组织性,强调该组织的正规性,而不是临时搭建或拼凑起来的并通过正常的程序注册并通过;二是非政府性,也就是说该组织不受政府支配;三是非营利性,即这种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自治性,即这种组织有独立的决策和行为能力,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五是志愿性,即这种[17]组织成员的参加和资源的集中不是强制性的”。国外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市场失灵6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与政府失灵,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从政府决策与市场的资源配置出现问题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非政府组织存在的必要性,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顿韦斯布罗德。二是契约失灵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经济人”角度出发,分析得出人们的自利行为是很容易产生各种机会主义,因此需要另外一个供给主体,这就是[18]非政府组织。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亨利|汉斯曼。三是委托—代理理论:“该理论主要是从资源的高效整合方面出发,提出政府应将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交给非政府组织来做,其代表认为为罗斯。四是治理理论,该理论主张多元,参与,[19]合作,并希望多个主体参与到管理社会事物的过程中来”。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企业之间的研究是国外非政府组织研究的一个核心点。其主要代表有主要有丹尼斯杨的三模式理论和本杰明吉军的四模式理论,三模式理论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着合作、补充、冲突三种模式;四模式理论认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存在着政府主导、非政府主导、双重主导、合作模式四种模式。关于非政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国外的研究主要在于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合作的三种形式(公益推广活动、共同主题营销、核发许可证方式的营销),后来学者Walter从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彼此合作的动机与建立关系的期望出发,归纳了它们合作的六种形式即基于交易的推广活动、合作推广、共同筹资、公司慈善、公司基金、许可证以及赞助。最后,国外研究提出非政府组织[20]与政府、企业相互依存理论。1.3.2国内研究(1)信任危机研究。信任危机的本质是信任风险。当今时代,人们讨论信任危机问题一个不可脱离的背景便是风险社会的日渐形成。中国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信任危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国家的专家学者近些年主要在信任危机的理念、体制、机制、法制、资源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就。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何将信任危机管理的重点从危机准备转移到日常舒缓和预防上来;如何将危机管理的重心下沉到地方和基层等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信任危机也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组织中产生,引起了众多学者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就集中在政府和众多非政府组织。学者张国仲在对政府的信任危机研究中认为,政府的信任危机产生于其在形式公民委托的权利时没有达到公民的预期效果,从而产生的不信任,所以在化解公民的信任危机就必须要求政府在行使权力[21]的时候要以公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作为行动准则。学者杨明成则认为:“信任7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危机必须要受到重视,因为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一个组织的不诚信会让公众失去安全感,使得组织丧失权威性,影响组织形象,严重的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感丧失,不利于组织及社会的发展。在信任危机产生是存在众多因素的如何化解也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学者孟庆存就在信任危机构建需要考虑的因素上做出了规定,他认为在一下四种因素是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的:“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状态;其次是转型时期政府的具体角色;再次是政府本身的运作效[23]率;最后是大众对组织的了解程度。”我国正处于特殊的事情和特殊的发展状况,整个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十分复杂,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于我国社会信任危机化解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2)关于红十字会研究。国内对于红十字会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从非政府的角度出发的。国内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核心在于非政府组织的主体地位,即非政府组织的定位问题,在近期的关于中国红十字会论调中,中红会的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女士就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是独立于政府的非政府组织,这标志着我国的大量非政府组织开始脱离以前的半官方性质。首先是强国家强弱社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次就是中国学者在对非政府组织的研究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最后就是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我国学者受国外关[24]于非政府组织研究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流派主要分为:一是学术型研究机构,二是政府型研究机构,三是NGO自组织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关于中国非政府组织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及非政府组织本身的概念界定方面。较为突出的著作主要是秦晖在《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一书中基于对中西社会历史背景的比较,对非政[25]府组织的历史发展进行有益的研究。(3)关于公信力的研究。公信力作为组织发展的基石,随着中国红十字会发展的几十余年间,其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公信力就是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一个组织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学者黄晓芳在《公信力于媒介的权威性》以为中就对公信力做出了定义:“媒介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中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26]誉度,在受众中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因此,国内学者基于此定义,对类似于红会十字会的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做出了诸多的研究和探讨。首先,对于如何界定公信力,即就是公信力的定义。NPO信息中心的董事长认为:“公信力就是组织获取大众或者是利益相关者的信任的能力”学者马丽娟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治理研究》认为:“公信力就是表示公民对一个组织的信任和8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满意程度,是一个组织在社会行为中的权威专业的体现即就是一个组织的影响力”。在《汉语大词典》中也对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做出了解释:“公家的信任,公众的凭信。”在公信力三个字中,其认为“公”是基石,“信”是核心,而“力”[27]保障。公信力直接反映了一个组织或者机构的形象在公民心中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高低,其核心是“信任”是公众心中的一种心理状态的体现。有的学者也对“公信力”的研究范畴做出定义认为:“公信力体现在社会层面是就是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政府作为研究对象是,就属于政治伦理研究的范畴”。其次,公信力应用的研究。社会各界意识到公信力的重要性之后,对于如何提高组织的公信力学术界也做出了诸多的探讨和研究。公信力的研究可以区分为针对不同主体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政府行政部门、司法纪检部门、媒体信息部门和非营利公益组织”,其中政府行政部门的公信力学术界的研究是最多的,已经成为国内关于公信力研究的热门领域。其主要的著作有郝玲玲的《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徐祖迎《转型期中国政府公信力强化研究》等等,都对我国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描述,并对其中存在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建议和对策。1.3.3研究评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对信任危机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其研究的背景都是由于政府组织的信任度极具下降,不断的越来越的多组织和单位认识到了公信力的重要性。进而针对不同的问题深入的研究。同时国内对于公信力的研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还为上升到理论体系,还需要深入。而作为本文研究的主体——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与联合国、奥委会并称世界三大国际组织,但同联合国、奥委会的高知名度相比,我们对红十字会的了解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人们的慈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本身关于红十字会的研究相比较国外来说是比较少的。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的介入研究,我们国家对于红十字会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以社科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学术机构介入了对我们国家的非政府研究,可喜的是在前些年,已经有很多大中专院校联合实际的非政府组织展开研究与合作,对这些民间及社会组织展开研究和评估,以期探索出其组织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红十字会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发育和成熟,开始成为政府在满足公民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是在任何国家,红十字会组织都致力于参与社会9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共领域的公共管理过程,在现代社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外的研究机构吸纳了大量跨学科研究人员对红十字会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在国内,也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不同类别的非政府组织开始主动与专业研究院校合作,开始对自身运行等各方面进行调研和评估,力图摸索出自身组织体现改革和自身发展的实现道路。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着当前中国公民社会下的民间组织(是以政府主导为背景)。但这绝对不应该是中国红十字会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的前途和出路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运作理念和发展情况。本文就是着眼于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红十字会如何正确有效的回应公民的公正诉求,以前达到中国红十字会良性发展的目的。1.4研究思路和方法1.4.1研究思路本文通过对信任危机的重要性和危害性的阐述,通过介绍关于危机的类别,发生机制和严重后果,以中国红十字会在郭美美事件后导致的信任,对其化解的具体做法做出描述,找出中国红十字会在信任危机公关时候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运用的理论工具作为理论支撑,分析其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并参照国外对于公共信任危机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做法,找到解决中国红十字会在信任危机的化解中的路径选择,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最终找到中国红十字会在处理公信危机的合理模式。1.4.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阅读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化解的相关书籍、学术论著,查阅CNKI数据库中与慈善组织危机化解相关的论文、期刊,并阅读和查询与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化解措施相关的报纸、杂志、网络资料、官方公文等,收集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化解的相关文献,做出理论综述。通过研究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国内外慈善组织信任危机化解研究的前沿动态及研究成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汲取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发展的精华,拓宽研究思路,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比较分析法。本研究采用横向的比较方法。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慈善组织的10万方数据 第一章绪论公信危机的化解的情况的介绍,结合我国现今特殊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为现阶段我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案例分析法。中国红十字会是我国最大的官办半官办慈善组织。通过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郭美美事件的分析和介绍,指出中国红十字会慈善信息公开的现状以及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与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之道。1.5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5.1研究的创新点1.6.1.1研究视角的创新目前国内对于危机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对于信任危机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而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就显得更少了一些。还需有待关注,目前总管学术界对慈善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形式和后果做了很多的描述性研究,对于怎么处置存在的信任危机的问题对策,很多学者多是从某些问题直接对症下药,没有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研究还没有深入。而本位则分析问题存在层次的原因去用量化指标提供可行性方案。此外,既有的针对慈善组公共危机化解研究主要是从法学、社会学、有的从传播学等角度着眼的研究的比较多,而本文则主要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着眼,以我国的中国红十字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很典型的“郭美美事件”作为案例,拟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对中国很十字会的公信危机问题做一次系统性的研究,指出完善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的化解的对策,希望对整个慈善组织的危机化解问题研究提供一些微量的贡献。1.6.1.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从红十字会危机化解对策建立与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出发,以郭美美事件中红十字的危机化解为例,指出我国信任危机化解的模式建立与实施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慈善制度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的信任危机化解的模式介绍,指出完善中国红十字信任危机化解的举措。11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2研究的不足由于本文学识有限,掌握的研究资源也有限,对于此类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局限性,再加之,信任危机的化解涉及多门科学,而形成的原因也具有复杂性。在研究的成果方面,可能还存在着欠缺,还需要以后继续研究加以完善。12万方数据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1信任危机2.1.1信任危机的定义信任危机含义:信任危机是社会中各行业出现的不诚信的行为,在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一个新词,信任危机,是一个从伦理学角度解读的一个术语:“表示社会人际关系产生了大量虚伪和不诚实,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危机的用语,指一定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被人们所遵守,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道德的联系和约束,彼此都无法相信对方的真诚和忠诚,因此不敢委以对方以重任的现[28]象。”个人信任危机,也就是在以单个的认为单位是应为道德示范而造成的危机;公信危机则是属于某一组在具体的行为中违背的自己组织的行为宗旨和规则,而造成了公众对于其的不信任感。当前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在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有效性的失信,在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冷漠、猜疑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信任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和现代化进程的困惑,信任危机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成本的加大,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促使社会做出相应调整。2.1.2信任危机的分类信任的含义和分类:“信任是一种态度,一个人持信任态度的话,就会相信[29]他的合作人的行为和或者是某件事的发展预期和自己的想法吻合”。这是社会学家郑也夫对于信任的定定义;而日本学者山岸俊男将信任定义为“是只用对信[30]誉和良好愿望的期许”。;西方国家对于信任的理解却又是另外一种概念,如约翰、邓恩等人把信任理解为:“信任是用于应对他人自由的一种机制或者是叫做一种策略”。纵观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信任理解为,对自己要达到的表的期许,是一种由外在行为影响的心理活动。信任这个词语体现在社会活动的每个环节,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组织进行组织活动的必要举出。因此将信任从社会结构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设计个体为单位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叫做个人信任;另外一种是一个组织和广大群众之间产生的信任,我们叫做13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信力。目前的信任危机在这两类里面都存在,而个人信任研究领域更多的懂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而公信力是我们社会制度运行的而必要前提。2.2相关理论2.2.1公信危机理论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对于公信危机的研究,广大专家和学者都有着广泛的涉猎。要谈关于公信危机的相关理论,就不得不首先谈谈关于信任的解释,信任首先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彼此的信任;还有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中与信任的有关机制条款的信任。信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政府,人与组织之间。公信危机存在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在古代,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位著名纵横捭阖人士。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不相符的是出现种种现象,让人民大众对于当前社会价值观失去信心,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政府公权部门的不信任,谈到公务员,人们基[31]本认为都是腐败分子,都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吃“干饭”的。这种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于中国红十字会之类的慈善组织的强烈质疑中。我们要明白信任危机蔓延开来会在社会上形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信任危机。我们国家经过较快的经济发展后,各种矛盾和利益纠纷较多,社会转型期的信任危机表现更加明显。当前社会所呈现出来的信任危机固然有历史遗留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很多人运用不恰当的手段,甚[32]至是非法的手段“先富起来”,或者说是“先成功起来”。这样不公平的方式,让其他人们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当然就更别谈对整个社会还有什么信任可言。但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信任危机就没有办法化解了,国内有大量学者谈到对信任危机的理解,比如卢汉桥等人认为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首先引导建立整个社会的公信力,当前任何主体公信力缺失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弱化问题便是佐证,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红十字会职能转变不到位,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以及广大民众所要求的,体现在这个组织的不公[23]开、不透明上面,突出表现为组织腐败。还有就是由于以前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兴社会的快速发展,比如新兴媒体的大量出现,造成中国红十字会回应公民公正诉求的被动局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还是在于中红会的运作理念上。14万方数据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2.2.2社会问责任相关理论问责制是指问责任主体对其管辖范围内各级组织和成员承担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实施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问责的真正目的是让社会各种监督力量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作用,而不是走过场,草草了事。让该负责任的主体踏实的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只要是在职责范围内出现问题,就[33]必须有相关责任主体为此承担责任。而不是出现政出多门,到发生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承担责任。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强化权利主体与监督主体,防止出现“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一头牛”的情况出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各个部门切实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出现问题的相关部门人员,要按相关程序启动追责,让红会的工作人员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问责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不可或缺的。因为机制的本身特性,可以让该负责任的人负起责任来,指向性明确,而不是人治社会中的“凡事都可以商量”,做到真正的公开、公平、公正。这样的制度是真正的赏罚分明,也是[34]每个人所愿意接受的。当前中国红十字会就存在问责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问责依据,例如郭美美事件的出现,到后面并没有相关的机构或者个人为此承担责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问题,造成红会内部体制权责不清,因而造就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其次就是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相关问责法律法规也没有可参照的,也没有一套评估或者评价体系,比如被问责的人是领导责任、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还是其他责任,目前还很难明确。2.3红十字会公信危机发生机制2.3.1红十字会与民众关系断裂信任是红十字会运行的支柱,其他组织的和公民对于红十字的会的信誉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是红十字会在具体的行为中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其他组织和公民兴中的心理反应。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半公共性”在其运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其获得的信任是红十字会和公民及社会其他组织良好互动[35]的结果,反应出的是社会及公民对红十字会的认、支持和满意。”虽然各国国庆不同,但是特殊中有着共性:“每一个国家的红十字会取得其民众的认同与信15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任,这对于红十字会至关重要的。”建立良好的公共信任关系是红字会合法性的基础”。信任危机的问题曾引起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信任危机的研究还是集中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这一方面,而中国红十字会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属于“半红十字会”性质,危机的发生机制和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机制类似。因此,追根溯源,众多研究表明:公众多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是机构长期缺乏和公众互动的结果,造成了红十字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断裂,而这种信任危机的形成,往往不知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所造成的结果。红十字会以在“郭美美”事件成为了公众信任危机的爆发点,让其成为公众的关注焦点,“红字会何以不公开财务信息”,“红十字会何以出现天价餐饮票”,“红十字会是怎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等问题在公众心中萦绕着,可见红十字会已经严重的缺乏和公众的互动。究竟是红十字会不敢参与和公众的互动,还是红十字会缺乏于公众的互动,让公众充分了解其运作的真实情况,但是缺乏互动已成事实,表明红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断裂,信任危机由此产生。2.3.2公众利益受损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点和立足点:“任何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所做出的争取和奋斗都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在中国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是社会的核心和本质,慈善行为是人们参与公共行为,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由于公民个体资源分散,需要将分散的资源集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效用,这就需要委托一个机构来聚集资源,帮助公民做慈善。红十字会就是公民委托的机构,因此红会在人们心中的认知应该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但由于缺乏监管,红十字会对于利益的分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权利尽管来自于人民,但并不一定按人民的意愿来实现。当前红十字会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追求个人利益或系统内部利益,而对于其应该实现的公共利益置若罔闻。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时,却越发感觉自己的精神上的困惑,以致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困惑。而生存和发展空间又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切点,随着不断发生的公信危机事件,其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已严重影响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不得不引起红十字会的高度重视。红十字会与公民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同样也是造成红会信任危机的直接导因,红会是作为一个组织来思考问题的,而公民却是作为单独个体来思考问题的,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势必会影响双方的视野,进而产生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红会发生危机的原因多元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基于大多数人的16万方数据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切身利益,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关切点,这样才能够化解红会危机,构建一个公[36]民积极参与、公开透明并得到信任的中国红十字会。2.4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类型——公信危机通过对以上的信任危机定义和分类描述开看,红十字中的信任危机属于公信危机,郭美美事件被曝光之后,政府、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对于红十字会的质疑声一片,红十字会尽管在事件后作出了澄清和说明,但由于回应的口径和内容不同意,引起了公众的更加不信任,红字会的信任危机由此爆发,各个媒体、网络和研究机构就对针对郭美美事件后的对公众调查和网络调查,普遍发现信任危机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以下是和讯新闻网关于郭美美事件之后对网民对此事件的看法的网络测评结果,此网络问卷分为了三个问题展开:2.4.1公民认为郭美美事件与红字会直接相关如下图2-1所示,为此问卷的第一个问题:“你认为郭美美和红字会有没有关系,”问题分为了三个维度,分别是有、说不好和没有;回答是的网民占总数的78.8%,不确定的占据16.7%,明确回答没有关系的仅仅只占5.64%,郭美美事件之后,红十字会官方澄清:“郭美美并非红十字会的人,是应为身份认证的疏忽”这样的说法可见是完全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信任危机没有因此而化解,这是确定郭美美事件造成了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的第一个维度。图2-1和讯新闻网网络调查问题12.4.2公民认为红字会存在问题不是被利用如图2-2所示,问题内容是“郭美美是否有一场策划的炒作”同样的分为三17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维度:不是、说不好和是,回答是的网民占据36.82%,回答是不确定的占据32.02%,回答是的民众是31.16%,网民不相信郭美美是借助红十字会的名誉炒作自己的知名度,直接认为郭美美就是雨红字会存在直接的关系,红十字会没有被冤枉,可定于此事件有直接的关系。可见网络民意还是把责任归结到了红字是会身上,否认了郭美美可以借助红十字会炒作自己的名声,更多的认为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直接相关。图2-2和讯新闻网网络调查问题22.4.3公民明确认为红十字会不可信如下图2-3所示,是本问卷的第三问题,在这个问题中直接调查的是网民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情况,同样的此问题分为了三个维度:不信任、希望红十字能够澄清和被信任。其中回答不信任的人数高达总数的80.11%,希望红十字会能够澄清的占17.5%,而最后选择信任仅仅只占2.84%。选择不信任态度坚决,证明了红十字会的信用形象几乎彻底的被摧毁,而选择让红十字会澄清,证明了部分的命中不确定红十字会是否存在问题,但是在公众普遍质疑的时候,红十字会的回应能力欠缺和应对危机的机制还显得不够,是公众同样心存疑虑。红十字会已的郭美美事件已经形成了共公信危机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18万方数据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图2-3和讯新闻网网络调查问题32.4.4公信危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公信危机的发生波及范围广影响时间长,红十字会赖以公信力。公信危机的发生影响力相较于其他组织,对红十字会的影响可谓更大、更深。基于中国红十字会所从事的是慈善行业,这个行业对于职业操守,对于信任的要求远比其他行业高得多。红会丧失公信力将会带来以下严重后果:一是从根本上影响到红会的正常运转,因为红会得以运作的两个重要基础都是靠信任支撑起来的,不论是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还是运作资金的来源,都是需要民众信任,才有可能得到民众支持来做的。二是影响红十字会在国际上的形象,损害的不仅是红会自身形象,还有可能波及到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三是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红十字会作为人们曾经作为相信的公正地方,在大部分人眼中,红十字会是最不可能产生腐败的地方,但是红十字会的种种作为让广大民众发现连他们最信任的红十字会都可以这样,那么这个社会上还有什么组织可以信任。因此红会的信任危机不论是对于红会自身还是整个社会来说,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应该引起红会的高度重视。19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的问题3.1危机应对主体缺位3.1.1信任危机中政府动作3.1.1.1危机发生时政府危机意识不强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政府就应该建立好应对慈善组织发生公信危机时的危机预案。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应该抛掉以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积极收集危机的相关事实信息,为后面的危机处理做好准备,以防止危机事件转变为一个全民讨论的事件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责令中国红十字会做出相关解释工作,但政府依旧没有出面。3.1.1.2危机扩大化后政府响应不及时当中国红十字会的回应并没有起到意想的效果,事件的影响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以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反思自己的监管不到位问题,因为在这个公信力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政府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理所应当地应该承担起建设一个信任社会的责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及时的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危机事件中的原因并回答公众的问题。并在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积极回应相关各方的问题,为危机事件的化解创造条件。3.1.1.3危机结束后政府缺乏对其总结当危机事件结束以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反思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应对经验,并找出危机应对过程中不足的方面加以改进,同时要调查造成危机事件的相关各方,并启动问责机制,让该负责的部门或个人受到处理。3.1.2信任危机中媒体动作3.1.2.1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媒体应对响应当关于中红会的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必然会引发大量媒体报道,并力求探寻20万方数据 第三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存在的问题事件背后真相,这是由于中红会长期以来的“神秘性”加之媒体的天性所决定的。但正是由于大量媒体报道危机事件,才让大范围的民众知道危机事件,导致不仅是中红会,也令其他慈善组织陷入深深的慈善公信危机。媒体对于这个长期以来不公开、不透明操作的组织很感兴趣,于是出现了只要是有关此事件的报道,不论真假,都会引发其他媒体的转载和报道,这与新闻媒体本应具备的公正性、客观性是不符合的。因此,相关媒体应本着客观真实的数据和材料来报道危机事件,而不是只要是有关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了博取眼球,不论真假,一概发表。3.1.2.2危机事件扩大化后媒体应对响应在危机事件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的同时,相关新闻媒体要深刻反思自己此前所报道有关此事件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不是等到中红会与政府做出正面回应以后,媒体报道的重点才转移到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具有公信力的慈善组织,而不是此前所念念不忘的“花边新闻”。新闻媒体报道重点的转向,应该为此后危机事件的逐渐平息创造有利条件,并且对于危机事件的后续进展进行跟踪,在郭美美事件中,尽管到最后中红会和政府并没有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但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和慈善组织的讨论已经展开,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这也是媒体部门应该起到的作用。3.1.2.3危机事件结束后媒体应对响应在危机事件结束以后,相关媒体应该通过中红会公开的数据和资料,让对于中红会的监管变得更有操作性和有效性,而不是停留在此前的乱猜阶段,也有利于新闻媒体报道的公正性与客观性。相关新闻媒体应该通过宣传并引导广大民众认识到慈善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加强对于慈善事业的监管同时,间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为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推动慈善事业不断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3.2中国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处理方式3.2.1在危机发生时的应对动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应该积极了解情况,并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为取得舆论主导地位打下基础。而不是对于民众的质疑不管不问,等到危机扩大化以后才有所行动。在郭美美事件中,中红会在21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危机发生之初根本没有任何的回应动作,而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一种态度,可是社会舆论根本不理会。3.2.2在危机扩大后的应对动作在危机事件扩大化以后,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尽快会同专业审计机构对事件相关方进行财务审计,并会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调查组,调查危机事件中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将审计和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在此之前,应该暂停危机事件中相关方的一切活动。此刻应该协调相关主体,特别是媒体部门,让社会知道中红会是在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并且已经采取了措施。3.2.3在危机结束后的应对动作在危机事件结束以后,中国红十字总会应该通过相关新闻媒介的沟通渠道,向公众公布最终的调查情况。并总结危机事件中应对欠妥的方面,为以后应对危机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调中国红十字会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二是应该对公民提出的质疑应通过相关事实进行证明,那些缺乏实际材料的回应是很难让公众信服的,三是在回应措辞方面要特别注意,例如“将保留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给人的感觉就好像你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要是反对红会的,就会被抓起来,四是红会在回应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22万方数据 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4.1自身管理方面存在问题4.1.1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分工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响应的组织机构的人才逐步走向专业化、专门化,来应对不同的细小的事务。红十字会开展的是公益慈善事业,从事社会事务活动参与社会管理,这同样要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必须走向专业化。目前来看,红会人才专业化程度还未达到现实的要求。首先,从目前高等教育开设的专业来看,至今未出现于公益慈善直接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而学者专家对此也只是作为一个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导致工作人员在相关事务处理善缺乏专业的理论作为指导。其次,红会在人员招聘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红会绝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是以志愿者的形式公开向社会招募,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了募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红十字会多聘用在职或离退休干部兼职,即使聘用专职人员,也并非专业人员。并且在人员培训方面,红会只是对招募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培训,培训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强。另外,在红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方面,红会在2011年才开始进行了人员的竞聘制度和干部的轮岗制度,但是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也十分的严重,还有,红会绝大部分的高层管理着,并非是全职进行红会管理的人员,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同时兼具了其他的职务,红会职务只是他们名誉性质的职务,由于他们身居多个要职,无法全心投入到红会的管理中,不利于红十字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红会在工资待遇方面。红十字会高层的薪资待遇往往是具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且,对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奖励精神奖励很多,物质奖励相当匮乏,红会缺乏了必要的激励手段,在长期的工作中,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工作就会失去积极性或者出项工作上的失范行为。使红十字会在开展活动时效率低、效果差,无法达到活动的预期目标4.1.2财务信息不透明信任危机的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透明,目前,对于信息公开,23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一直都是处于忽视状态,近年来,政府信任危机呈现极具上升的趋势,政府逐步意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作为红十字会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的组织,在信息公开的方面做得十分差劲。其中,红会在关键的财务信息上不透明,因此,巨大的款项从社会募捐到红会中,公民却不知道自己的爱心,是做了慈善还是被挥霍掉了。由于红会的信息公开制度存在问题,导致,纪检部门在检查时看到的是一本坏账,红会资金的使用情况极为混乱,资金违规的现象比比皆是。信息的不透明,红会我发接受社会的监督,为腐败的产生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因此,出现“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和“天价餐饮发票”等时间也是就必然的事情了。组织的财务信息透明程度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公信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透明情况饱受争议,中国红十字会便首当其冲。与其它慈善组织的区别在于,红十字会设有专门的“捐款到账査询平台”,但该平台只是从表面上塑造了一种“公益透明”的形象,其实形式大于内容,查询平台所能查询内容十分有限。流于表面的财务信息透明是远远不能达到公众的要求和期望的,红十字会依然是任重道远。唯独做到然财务信息公之于众,打造一个“玻璃口袋”形象能经受每个公众的监督和拷问,才能有效化解信任危机,重新获取公[40]众的信任。4.1.3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尤其以红十字会为代表,具有浓厚的官方性质,这也是“中国特色”。在人员的任命方面,尤其是高层人员组成主要以政府主要负责人、社会的精英阶层,或者是要害部门的高层管理人员去担任,会长、副会长或者是常务理事等等职务,其中,以公开招募高层管理人员的形式选拔出来的干部基本没有,来自“民间”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极其少见。其次,在红会的管理方式上面,是采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组织机构直接管理,在构建中更加的注重组织的名誉性和构建强大的社会资源关系网,来提升自己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忽视内部人员的整合和其他的途径来提升自己在公民心中的形象。红会这个组织有着严重的办色彩,社会认可度十分的低。在关于慈善组织的管理规范来看,对于内部的管理制度,我国还没有相关的专门的针对性强的法律规定,其管理制度只是在其他的成文规范中零星体现。目前与红会直接相关的法律有,关于团体法人的规定主要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本条例在1998年颁布。在规定中有具体如下的内容,在它的第10条和第24万方数据 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14条分别对组织的团体法人最出规定:“有相关的组织机构是成立社会团体的重要条件之一;应该要通过具体的章程,成立组织团体并且产生执行机构、主要负责人和法人代表”。另外,规定还在第15条强调:“建立社会团体的具体章程要包含主要领导者的产生和罢免程序,执行机构的组建流程,和实施民主组织管理制度”。另外还有《基金会管理条例》也对红会相关事宜做出规定“相应的基金会要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两个单位,并且明确规定了这两个机构主要的权责任务一个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落实,另一个则负责监督管理”,另外还有《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同样类似的对红会等慈善公益组织的成立和管理做出了规定。从上述的三个条例规定来看,对于我国慈善组织只有粗略的成立标准,而并没有对具体的管理模式提出详细的规定,出《基金会管理条例》较为详细规[38]定以外。其他的法律条文里面并没有想尽的体现。目前,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在组织内部治理中都把理事会和监事会作为组织内部管理必备的两个机构,中国红十字会也不例外。在其相关条例中,也对组织的构架、人员的构成和各自的权责有着具体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句,但是作为外控的监事会却是有简略的规定,没有具体的使用可操作性,监事会仿佛成了一个“摆设”而已。4.2制度设计存在缺失4.2.1信息公开透明程度低近些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信息公开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我国捐赠规模不断扩大的脚步。根据近几年的《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在我国公益组织中有占据75%的组织是对重要信息采取的是完全不公开和少量公开的状况,公益慈善组织透明度不及格状况达到90%以上,另外在对公民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满意度调查时发现竟有85%的公众对其表现十分的不满意,公众认为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在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这已经成为制约公益慈[39]善组织发展和引起公众信任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4.2.2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是对组织机构违规失范行为的有效外控机制,每个组织都缺少不了这样的一个制度,然而还我国很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中都欠缺一个健全的问责制度。25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中国红十字会而言,问责也是组织机构管理中非常薄弱的环节。目前中国红十字会由于红监会成了一个形同虚设的机构,问责十分的不力。对于人员构成来说,高层领导有各界官员和名流担任,而且大部分都是名誉性的,而具体的工作人有事志愿性和临时性的,这样的人员构成中,组织机构没有办法对其权、责、利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就找不到直接相关的人员来承担责任,造成了无人问责,问责无对象的局面。我国红十字会并没有一个完善的问责机制。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出现的管理混乱、具体事宜操作违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然而,这些时间也是经过社会舆论热潮之随着关注度的降低后便不了了之,无果而终。改错的还在继续,新的错误还在继续增加。是何原因,关键在于问责的乏力,对于工作冲出了纰漏,造成损失,责任人却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对于这些事件,缺乏了问责意识和问责制度,在接连不断的丑闻面前,红十字会不是进行问责,而是一概否认、推卸责任,等事件关注度降低之后便不了了之,无果而终。4.2.3行业自律机制欠缺行业自律,实际上就是行业的一种自我约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行业之间的公平性,促使行业健康发展。慈善组织行业自律行为规范是由全国慈善组织共同制定,用于协调行业之间的利益,要求每个组织都要遵守的行为和道德准则。慈善组织的行业自律机制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主要遵守行业的行为准则。行业的自律,从行业全局来看是自我约束,而从部门间来看那就是互相约束。行业自律在西方国家建立较为完整,国外利用用发达的行业协会来展开自律,当行业内部出现了违规行为,行业协会就会对其处罚,甚至将其开除。而在中国,行业自律的相关建设仍处于落后阶段。随着我国公益慈善组织迅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内部自律机制与组织发展数量脱节,在我国红十字会现有的自律规范内容存在着内容缺失,规定宽泛,标准层次不齐的一系列的弊病,因此,无法使红十字整个系统有很强的自律性。另外,我国红十字会有着很浅的官方性质,和其他的公益组织相比,他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组织的优越感十分的强,红会自律意识十分淡薄。综上,由于我国行业自律机制的发展滞后,和红会的自律意识淡薄,导致其行为失范,信任危机产生。26万方数据 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4.2.4第三方监督缺失“第三监督”是目前国内外十分流行的外控监督形式,对于慈善组织而言“第三方”监督就是出了红十字会监事会和政府监督单位的其他的中介评价机构。“第三方监督“是指更具对行业内标准第三方机构制定一些列的评估标准,对红十字会的业绩进行专业评估,同时出具专业权威的专业报告。这样的监督形式独立于政府和红监会之外,避免政府的强势干预,有能够公正的对红十字会实施约束。“第三方监督”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用于慈善组织的评估问题,在美国、英国还有日本等国家发展很成熟他们建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具有中介性和学术性的组织,在评估方式上面采用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的方式,在评估的时间上通常采用的不定期多红十字会进行抽查,包括具体的实施项目,资金运用和实施进展,人员的绩效等等各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第三监督”的发展相对处于初级阶段。红十字会在外部控制约束上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监督形式,并未引入“第三监督”。造成对红会的业绩评估不详,甚至出现虚报的现象。一系列的慈善丑闻无不暴露出,红会的监督机构都是政府主导的监督机构,具有很强的行政干预性,在政府或者红监会对其进行监督他们“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监督只是在形式上的表现而已,缺乏第三的专业性和客观性。红十字会的监督形式还需要提高,由于监督形式的匮乏,红十字会才会产生诸多失范行为造成信任危机。4.3外界监督方面存在问题4.3.1政府监管越位中国的慈善组织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这类组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是自上而下的运行状态,拥有外延性。咎其根源,能够发现,中国的慈善组织基本都是政府部门的衍生品,从机构的成立、人员的组成和组织机构的运行都具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基于此种模式,可以发现,在慈善组织运行之初,政府的主导地位利于组织的发展,因为它保证了一定程度的公信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转型,社会的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慈善组织的选择具有自己的想法,此时,政府的主导和强制的干预就成为了一种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监管的越位是一种特殊性的越位。根据《中国红十字法》,红十字会设立一个行业红十字会,是不用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仅需要出示行政批文即可,27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便与当前我国双重的管理体制不相符。在人事管理上,国家规定红十字会为副部级单位,人员的纳入属于国家公务员范畴,其实就等同于政府机构。当前,咱们国家的红十字会仍靠财政拨款,人员属于事业编制。红十字会从成立到运营,从人事制度到财务管理均受制于政府,这便是红十字会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成为政府的附庸,多数时候都在体现政府的旨意,导致在某些时候公众对其丧失信任[40]便顺理成章了。当前国际上基本都是购买NGO服务,但是咱们却没有那样做,就是慈善组织将公募的资金交由政府处理。但是,由于政府的体系庞大,牵扯到的方方面面过多,常常造成每笔善款无法做到使用的具体来源和去除,造成信息不透明,导致信任危机。红会具体事实表明,由于红会这种官方性质的自身绩效本来就得不到大众的一直认可,同时社会信息流动加速,公民对其的评价标准也逐步提高,而红会在“掩耳盗铃”自我感觉良好,,信任危机必然产生。当慈善组织出现信任危机时,公众往往表现出: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的积极性极具下降,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愤慨一触即发,大肆批判和暴露红会出现的种种弊端,这些行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红会的公信力下降产生恶性循环。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态度也不明确,一方面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求慈善组织发挥自身的作用,独立解决出现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担心社会力量威胁政府的地位。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政府对这些社会力量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制约,限制这些社会力量和慈善组织的发展,使得民办慈善组织缺乏合法性,官办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4.3.2媒体舆论的错为导向当一系列的慈善丑闻被曝光后,社会各界的不同反应,公众的态度,都与媒体的及时报道息息相关。可以看到,媒体在这类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是双面的。首先,媒体对于这类事情的挖掘、揭发起着不可替代的正面作用;但是,媒体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误导公众,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理性判断和情绪释放。但是,当前媒体对于负面事件的报道力度明显大于正面引导。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片面的关注度夸大事实,导致社会公众情绪激愤,从而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媒体对于公益慈善组织负面报道进行批判的同时,还是要以引导为主,突出其正面力量,使慈善组织的服务得到社会认可,提高其声誉,促进其成长;应从监督的角度的来报道,以督促教育为舆论主流,达到警示的作用。28万方数据 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4.3.3社会大众监督的缺失监督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监管的最终目的是激励。社会大众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政府监督、媒体监督和体制内部的监督。红十字会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必须开诚布公,接受公众广泛的监督。当前,红十字会意识到了自己已经丧失了公信力,并为此做出了改变。但是,对于公众监督的重要性,与社会的期望差距相距甚远,工作还没有做到位。因此,为了便于接受社会的监督,提高公信力,避免出现信任危机,红十字会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社会监督委员会其主要成员由包括:“政府单位,监察部门,财务审计,纪检法律,媒体,学术科研机构,捐赠人和非营利组织等20多个机构的代表”但是,这里有个明显的缺陷,作为红十字会最直接的见证人和受益方,受捐人并没有出现在名单当中,这点便反应出红十字会工作的失误。4.3.4慈善立法监督不完善我国正在法制化的道路上行进,很多法律规范还有待提升,慈善组织立法更是滞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就是红会外控监督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各国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为保障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反观我国,从我国慈善事业开始逐渐复苏,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与之直接相关的法律规范却是屈指可数,如图3-3所示:3-3:相关法律法规表法规颁布的时间颁布单位法规名称《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1994年11月民政部法》1998年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1999年国务院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2000年民政部《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2008年国务院《中国慈善事业法(草案)》29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料来源:政府工作网站从法律法规的数量上开看1994—2008年总共颁布法律法规8个,其中大部分是暂行条例,强制性和约束里不强,而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红字是的监管是间接性的,直接与红十字相关的法律法规一直在酝酿,多年仍未出台。慈善立法的滞后和缺失,不利于慈善事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致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不均,引起了仇富心态的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建设,抹杀了公众内心的慈善和道德信念。慈善立法监督不完善对于红十字会出现管理缺失的问题上有着直接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法律结构层次不完善;二是法律对红十字会的特殊照顾。这种不完善导致当前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和监督红十字会的行为。一方面,这种效力参差不齐的法律法规使得红十字会的,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难以做到照章办事。再者,由于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上,其规定多以官方宏观视角对方面进行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系统性,“这就为红十字会内部工作人员钻法律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机”。4.4红会管理外部环境存在问题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相比国外来讲,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的层次不够完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进步。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来看社会平均捐赠水平较低;二是民间慈善组织数量少;三是慈善活动目标仍处于较低层次;四是民众参与度低。我国慈善事业层次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慈善所需的社会环境土壤。“而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致力于覆盖全民、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重视慈善理念的培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4.1社会信任感流失“郭美美”事件出现后,社会大众与慈善组织形成了很大的矛盾关系,社会大众对于慈善组织不再信任。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媒体与承担着不小的责任。慈善组织的工作者认为,媒体在报道时只是单纯的追求第一手消息,并没有站在慈善组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慈善组织的行业规范,给了慈善组织很大30万方数据 第四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问题的原因分析的成长压力,不利于初级阶段慈善组织的发展。社会信任感缺失最突出表现在对红十字会业绩和努力的不认可。对于红十字会取得的成绩,本应获得社会的褒奖和鼓励。然而,社会公众大多表现出对其成绩的不认可,认为红十字会刻意夸大了事实,甚至有部分公众认为红十字会为了标榜其公益慈善组织的主导地位故意弄虚作假和欺骗公众。这些态度直接反映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己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4.4.2公众慈善意识薄弱社会大众的慈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慈善事业的水平。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没有形成全民慈善的良好氛围。对于普通社会大众来说,只有当灾难发生时才会响应政府的号召或者产生对弱者的同情,并非是处于自愿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慈善事业并非得到明显的改善,公众的参与意识也未有明显的变化。意识指导着行为,一定的慈善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善举,同样,一定的善举是慈善意识能动的反映。当前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薄弱,这也是许多公益项目遭受国人冷落,甚至是无人问津以致最后陷入破产境地的原因。公众的慈善意识是公益慈善组织能够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能够蒸蒸日上的力量源泉;反之,公众薄弱的慈善意识会制约红十字会公益项目的发展,影响其公信力的提31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5.1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借鉴5.1.1美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表达对政府、媒体及企业的不信任。广大美国民众也逐渐要求政府及其他组织公开他们的“真实资料”,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信息资料,他们才能更清楚的了解政府及其他组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看到有关美国政府的相关信息,是很困难的,就算他们看到了他们想要看到的文件或资料,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真实性也是有待考证的。我们以美国总统大选为例,其中参杂了很多利益交换,就连候选人的财务收入情况也是存在较大问题的,美国历届总统候选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避税现象,候选人罗姆尼年收入高达2000多万美元,但据公开资料显示,其所缴纳的税金不足300万美元,在美国这样一个高赋税国家,这样的缴纳税金比例是不足以证实罗姆尼是完全照章缴纳税金的。针对美国选民的大部份质疑,[41]罗姆尼的团队开展了如下工作,以此来化解选民对其不信任。首先是选择传播渠道,由于大部分的美国民众已经不相信由政府或者媒体所发出的言论,罗姆尼的团队开始大量使用新兴媒体渠道和其他特殊渠道向选民传达信息。其次是在回应内容方面引用大量真实数据和资料,用数据说话,即使出现违规现象,也会清楚告知选民到底是怎么回事。最后是通过政治广告宣传罗姆尼的正面形象。尽管罗姆尼没有成功当选,但是在对化解民众对于罗姆尼的质疑,建立选民与政客之间的相互信任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1.2英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英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信任危机集中表现在新闻媒体领域,从窃听丑闻到失实报道,英国的新闻媒体的角色已经转换为利益集团,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社会伦理道德。干着不断冲击社会认知底线的勾当。在以英国广播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媒体信任危机之后,英国政府展开了对新闻媒体最严厉的监管,并最终新成立了专门针对新闻媒体的监管机构。在西方新闻自由的理念中,政府展开对于32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新闻媒体的监管一定是意识到了事态的恶化必将危害到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特别是由于新闻媒体所拥有的巨大传播力量和影响力,就更应该防止新闻媒体成为破坏社会信任体现的“元凶”。英国政府新成立的这个机构不仅有权对新闻内容进行监管,还可以对新闻媒体实施数额巨大的处罚。这样一来可以起到对新闻媒体形成巨大的压力,让新闻媒体手中的权力受制于外界因素,不至于像一直以来那样的“新闻自由”所造成的“无法无天”。英国民众对于这些监管大多持是政治斗争结果的一种态度,并没有达成其他共识,对于新闻媒体所犯过错,民众也普遍认为有错就要改正。英国新闻媒体作为全球顶级的新闻媒体招牌正被其所犯下的过错一点一点的毁掉。同时英国政府也在思考这项监管进行以后,如何避免新闻媒体丧失公正客观立场,沦为更加没有公信力的媒体。5.1.3韩国信任危机化解模式民以食为天,在韩国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问题奶粉到有毒巧克力,广大韩国民众已经对本国食品安全产生极度不信任。韩国相关监管职能部门痛定思痛,决定从亡羊补牢式的监管转变到从源头上根治食品安全问题,为此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缓解本国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问题。首先是加大立法监管,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加重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并实行一票否决,即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会被吊销掉营业执照。其次是在执法过程中规避了以前采用的本地执法模式,而是采用联动执法模式来打击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针对交叉地带多头管、真空地带无人管的现象,韩国成立了统一的执法部门。最后是加强与社会舆论和广大民众的联系,对于舆论和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应,并将查处的结果及时通报给相关人员。以上措施的采取有效缓解了本国民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恐慌,韩国政府还出资拍摄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专题片,不仅让本国民众认识到本国的食品是安全可靠的,也让国外的民众有效认识韩国出口的食品是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在[42]缓解本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有效带动了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5.1.4我国对于信任危机化解的关注点及可行之道目前我们对于信任的理解,不仅关注的是事件发生后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应该关注的是平时在工作中应当担负起来的责任。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公信危机的最主要责任方,理应在公信危机中最先站出来,向公众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33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样也才有利于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疏于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监管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论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政府都不应该找借口来推脱自己理应的责任。在中国红十字日常的工作中,中红会应该严格恪守职业操守,同时主动向社会公开运转情况,并乐意接受来自舆论及公民的监督。就内部而言,中国红十字会考虑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如何使得红会自身的运作更加规范,做出更加富有成效的工作来。就外部而言,不论是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还是来自舆论及公民的监督,他们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如何让中国红十字会的运作符合其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不是纠结于红会日常运转过程中出现的细枝末节,应站在监管者与监督者的高度去审视红会的工作是否是真正达到了预期目的,在运转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违规的现象,如何去建议让红会的发展更符合民意,我想这才是除红会以外其他各方主体的主要责任。综上所述,红会必须改革,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于破除权利垄断。5.2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指标体系5.2.1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公开指标体系化解公信危机离不开信息透明,只有与公众“坦诚相见”,公信才是可能的。2011年12月29日,“中国慈善透明指数”正式对外发布。慈善透明指数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推动公信力建设,提供了量化评估的实用工具,有助于公益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建设的科学规范,同时将为政府部门、公众提供监督公益慈善事业的参考标准。慈善透明指数也是公益慈善组织应对公信危机所依据的长效考核机制。“中国慈善透明指数”是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在2009、2010两年持续开展慈善信息透明监测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完善,而建立的评估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情况的综合体系。“该指数共包含71个指标,总分为100分,按照完整性(59个指标,满分70分)、及时性(5个指标,满分10分)、准确性(3个指标,满分10分)、易得性(4个指标,满分10分)四个维度,全面分析公益慈[30]善组织信息公开状况”。另外,考虑到不同类型组织的特点,对指标项和计分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组织进行了微调。各维度指标体系构成如下表3-1所示:34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表5-1:信息公开指标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分100完整性基本信息注册信息组织名称分(70(18分)登记证号分)组织机构代码纳税人识别号登记机关业务主管单位法人代表宗旨业务范围成立时间注册资金章程治理信息年度信息机构年报(18分)年检结果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组织结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治理信息利益相关主要合作伙伴(18分)方主要捐赠方情况主要资助对象重大决策理事会决议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筹资管理办法募捐活动名称35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信息募捐活动的方式活动地域时间募捐合作伙伴募捐款物使用计划募捐款物数额或明细募捐工作成本及开支情况业务信息日常捐赠时间(19分)信息捐赠来源内容总完整性业务信息日常捐赠捐赠用途分100(70(19分)信息**年度接受捐赠总额分分)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项目背景项目受益对象项目目标项目周期项目措施合作伙伴项目预算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动态项目效果及时性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年度财务审计报告(10分)(15分)是否72小时内公布组织重大事项是否在15天内公开捐赠时间36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和内容是否在30天内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每隔最长不超过6个月公开项目报告准确性机构年度财(10分)务报告是否在次年5月31日前公开日常捐赠时间公开是否准确日常捐赠内容公开是否准确易得性项目资金使(10分)用情况是否准确是否有官方网站是否使用网络媒体公开信息是否使用纸质媒体公开信息是否使用电视媒体公开信息资料来源:摘自中国公益慈善网《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5.2.2建立中国红十字会信息披露时限体系只有及时披露信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才可长久。信息披露时限与信息披露内容密切相关。对于重大事件信息、专项慈善信息,信息的时效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红十字在具体的活动展开的细节上必须要做到同步更新比如:对于善37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款的接受情况明细,具体的拨付细节和使用情况等。当活动结束时,尽量做到一个月内及时公开信息。对于红会日常管理的信息也应当做到公开让公众做到了解,至少要做到定期一个月公开一次;对政府对红会的重大决定和组织协调或者专门具体的慈善活动以外等其余不重要信息也应该做到一年公开一次,如图5-2所示:表5-2:信息公开指标图一级指二级指标基本要求高级要求标基本信发生或发生变更后15个工作日发生或发生变更后7个工作息内日内治理信发生或发生变更后15个工作日发生或发生变更后7个工作息内日内募捐信息募捐活动开始前7天募捐活动开始前15天捐赠接收机构收到捐赠后的7个募捐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捐助接受信工作日内;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应(一般不超过3个月),或息在捐赠接收机构收到捐赠后的业务信活动结束后15天内24小时内息捐赠款物拨付后一个月内向社募捐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会披露,并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捐助财物使(一般不超过3个月),或披露后续信息,信息披露间隔时用信息活动结束后15天内间不应超过6个月组织财次年5月31日之前次年3月31日之前务信息资料来源:摘自中国公益慈善网《2011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5.3建立信息公开制度5.3.1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与民心所向应加强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的思想引导,让红十字会的全体组织人员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只有红十字会系统人员认识到信息公开的重要性,才38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能减少在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阻力,从而有力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当前红十字会系统内仍有绝大多数的人员认为红十字会就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享有各种特权,不必迫于社会压力去做一些改变。这是既得利益者的正常表现,这些既得利益者习惯了将很多平常的事情包装成很难办到或者故作神秘,以凸显出自己职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根本不愿意主动公开信息。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转变红会系统工作人员的“红本位”思想,让既得利益者认识到信息公开是[43]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不由个人意志所决定。5.3.2强化信息公开内容及渠道建设为了红会与民众的沟通更加有效,从而化解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不解,红会应该着力于尽量完善公开信息内容及加强与民众沟通的渠道建设。红会与公民沟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是公民要求公开的内容,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红会就应公开;二是只要是涉及到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与制度,红会也应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介绍。结合当前红十字会公开信息内容,我们还应拓宽红十字会的信息公开范围,打破以前僵化的公开模式,采用网络化的公开模式,让公民及时了解红会的运作情况,可以与红会及时沟通,同时也提高红会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财务收支方面更应主动公开,应当允许公民及舆论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当前红会的信息公开多半属于政府形式的发布,这对广大民众了解红十字会的运作情况固然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沟通渠道,使得大部分的人对于这个神秘组织还是不够了解,我们应当建立多渠道且较为固定的沟通渠道,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红会,并促使红会向着更有效率,更负责任的组织转变,以期提高在公民心目中的公信力。5.3.3强化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建设强化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建设,是为红会的信息公开提供法制保障。当前我国红十字会信息公开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也并没有相关职能部门对此做出过解释。当前红十字会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还是集中在如何应对危机上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和制度流程。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以前所采用的种种方式可能面临过时的问题,因此红十字会应当立足现实与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公开的相关法规建设,使红十字会的信息公开制度与广大民众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也只有通过相关法规的建设,才能使得红十字会的有关39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而促成与公民的有效沟通,这样也才能让红十字会的公信力逐渐恢复起来。5.4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5.4.1明确问责主体问责主体的明确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面,也就是被问责对象的主体多元化。这里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多部门交叉管理的结果。当管理对象出现好的成绩时,相关部门都在功劳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反之,便没有谁出来解释问题,更不用说承担责任了。由于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是免于登记的,其名誉会长一般都是国家主席,碍于其特殊身份,是不会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的,就连对红十字会的财务审计也是在接连爆出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丑闻后才进行的,因此,我们更应该要理清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议由民政部门主管中国红十字会,这是由于民政工作与红十字会从事的大部分工作是有重合和互补的,由民政部门主管,更能发挥中国红十字会的作用,也能让中国红十字会在日常运营中受到监管,以免出现问题时,只能由其官方出面解释,用“平时工作不仔细”等言语来回应公众质疑,公众要求的问责主体空缺等现象出现。5.4.2要让建立起来的问责机制常态化我们从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中可以发现,就算事故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但是过不了多久,被问责的官员还是会在其他的地方任职,有些官员职位甚至还升迁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红会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心,没有将自己的本职工作放在心上,而是用在了如何让个人利益最大化上面去了。被问责的官员之所以能在其他地方任职,也在于中国官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官相护”,被问责的官员只需要得到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认可,便成了“不[38]可或缺”的人才。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对于被问责的官员应该深纠其责任,做到真正的公开、公平与公正,而不是草草了事,甚至在其他地方任职。让系统内的其他人员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关键在于让问责机制常态化,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时刻感受到为人民群众负责任的“压力”。40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5.4.3建立起有实际效果的问责机制当前中国红十字会的问责主要在于出现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日常工作中的不作为根本不会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来任何影响。就连出现类似于郭美美事件、“天价帐篷事件”都没有任何相关人员被问责,这样的问责产生不了任何作用,因为不能对官员形成震慑作用。问责机制不能产生实际效果还在于当前中国红十字会没有建立起一套人员退出机制,只要是成为红十字会体制内的人,基本就算是端着“铁饭碗”,不用担心工作失职会对自己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退出机制,不仅有利于为红十字会补充新鲜血液,带来改革的活力,也有利于在出现问题时,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罚。5.5建立有效监督机制5.5.1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强化针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监管,关键在于要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使参与对中国红十字会管理的各个机构能够有效的进行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监管工作,明确各个监管机构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监管具体职责,并从立法层面上予以承认,并做出关于监管机构履职不落实处的具体处罚措施,问责不仅要问责中国红十字会,还应该问责到监管中国红十字会的相关机构上面。让相关的监管机构真正发挥监管作用,而不是像空架子一样,只是走走过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中国红十字会自身已经开始做出变革,主动接受社会民众的监督,相关的监管机构也已经开始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监管,比如国家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账务情况进行了多次审计,并发现了很多情况,并将所发现的情况上报有关部门,并通过相关媒体进行公开,让广大民众了解中国红十字会现在的运行情况。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都不可能承担对中国红十字会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慈善平台的监管,因此针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监管部门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人民满意的部门。这样有利于这些监管部门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监管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并且有利于这些监管部门的工作被广大民众承认。5.5.2加强社会舆论与公众监督在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负面新闻中,社会舆论及公众的监督充当了重要作用。其基本模式可以描述为:内部人员提供资料—媒体曝光—政府或司法41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干预—当事人受到处罚。尽管出现了大量关于中红会的负面新闻,但相较于民众想要了解的,还少之又少。由于红十字会本身不可能发布关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此时,来自于舆论及公众的信息就成了监督力量的主要来源。社会舆论及公众的监督主要通过以下发生来实现:当关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信息被社会舆论及公众披露出来以后,相关各方肯定会对信息价值做出评判,如果觉得没有监督价值,那么该信息便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如果所披露出来的信息是有待继续探究价值的话,那么社会舆论及公众便会发挥“团结就是力量”的作用,由于基数大与波及范围广,社会舆论及公众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掘出与信息有关的人和事,并进行分析,从而推断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当然此过程中也会掺杂着很多不理性的因素,但只要过滤得当,社会舆论及公众的监督在当下社会背景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是最有威慑力的。5.5.3强化捐助方与受益方的监督捐助方与受益方是红十字会工作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捐助方处于慈善的目的,将钱物通过中国红十字会送到了受益方,受益方通过红十字会的帮助实现了发展,这样的循环本是一个良性循环,但由于中间方—中国红十字会接连出现的负面新闻,使得不论是这两方的任何一方都对这个组织变的不再信任。那么强化捐助方与受益方的监督也就理所应当,这两方的监督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捐助方有权要求中国红十字会公布自己的钱物具体被用到了什么地方,受益方有什么样的反馈。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避免中国红十字会在慈善过程中的作假行为,因为捐助方和受益方通过直接联系便可知道中国红十字会是否是像他承诺的那样进行了慈善行为,慈善效果的评估也便可以由捐助方和受益方来共同进行评判。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行为和慈善效果便被置于了捐助方和受益方的双重监督之下。5.6完善红会自身组织管理5.6.1加强中国红十字会信息透明与运作公开力度中国红十字会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红十字会的资金使用情况,明细账目,公开细节,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使每位捐赠者都有权利知道自己的钱用在了什么地42万方数据 第五章中国红十字会信任危机化解对策方。在自身组织运行过程中,应该信息公开,以实现红会信息流通的顺畅和透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红十字会由于其在中国慈善组织中的特殊地位,我国《基金管理条例》不能约束其各项行为,包括财务的收支、具体项目的执行等。而根据中红发规定,他们的行为只需要向理事会报告。没有主动向群众公示的例子。所以,从目前来看,法律的约束还非常欠缺,可以通过教育加强自身自律意识,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问责机制,通过绩效评估的形式保证组织运行效率当长期来看,还是应该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中国红十字会接受社会监督,让民众赋予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5.6.2完善政府与公众对红十字会的双效监管体制实行广大范围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是红十字会恢复其公信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的监督为红十字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首先实行财政的监督,政府在放手让红十字会独立运行的同时,在财政上的监督不能放松,应当对红十字会每年的收入和支出作出审核,做到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楚明了。其次,加强对红十字会违规违纪的行为的处罚程度,严格遵循红十字会的政策条文,规范组织的运行,加大对借慈善名义来牟利的一切不法行为,同时,执行有效的激励措施国立公众踊跃捐款,营造出慈善行为的良好政策环境;再次,是广大媒体监督,媒体行业覆盖面广,信息传播速度快,曝光率高,能在监督中发挥巨大作用。最后是引入第三方的监督,我们可以通过借鉴美国慈善监督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同过,邀请富有专业的中介组织为红十字会试实行慈善行为的每个环节引入监督环节,一次保证慈善行为能够不偏不倚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善的目的。5.6.3健全红十字会组织的内部运营架构与资金管理完备的红十字会组织构建,需要由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因此,红十字会要大力推进人才建设,积极打造职业和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在志愿者申请中适当的提高申请表标准,纳入人才之后,积极培训人才。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并对其实施技能认证,之后才准许其从事红十字志愿的活动;建立完备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晋升通道,在人才晋升中注重功绩制考核。此外,红十字要加强服务社会的宗旨,开放机构,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批评,并听取意见对具体问题及时纠正。理顺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要恢复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就要实行组织去官化。现在43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看来,要实现红字会的完全独立运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应当从直接干涉转变成外部控、监督和帮助,实现从上下级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过渡到二者为相互协作的平等地位上来。在财政拨款方面,建议采用激励制度,用奖励措施来代替以前的单纯补贴模式。这样还能增强红会自身竞争力,与发展改革动力。44万方数据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公信力是中国红十字会的立身之本。慈善组织在资金使用方面是属于委托代理关系,用出去的每一笔资金都需要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慈善组织必须要强大的公信力来作为组织的支撑。更何况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公益慈善组织。正如中国红十字会作为自上组织的代表,公众把慈善款,委托给中国红十字会用于各种慈善事业,之所以能使用公众委托资金,是因为公众相信自己的善款会在红十字会的利用下发挥超额的作用。公民捐款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单个群体,力量分散,缺乏一定的相互制约监管的制度,捐款人对委托机构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如果信任出现问题,不仅影响某一个或者几个人,而是整个慈善组织。本文着重从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而延伸到时下中国红十字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红会对公民的回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红会回应公民的公正诉求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如何来解决这些困境,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希望对红十字会的改革有所作用。因此希望红十字会本着负责任的精神进行运作,并且让广大人民知道红会是怎么样去运作的,要做到这些,那么中国红十字会就必须做到规范治理和公开透明。针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资金问题,应尽快完善相关具体的法律法规,因为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中国来说还是空白的。后面希望重点在对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使用以及外部资金关联方面做出相关有益的探讨。45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三年的研究生时光即将结束,在这三年的时间中,让我学习了更多的关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尽管在读期间没有突出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但仍然要感想这三年来和我一起走过研究生时光的老师和同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终于完稿,想起最开始觉得写出一篇研究生论文的不可思议,到自己一步一步的探索,并在导师的关心指导下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自己的论文写了出来,在这里要向他们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首先,我最需要感谢的是我尊敬的导师祝小宁教授。祝老师虽然平时不怎么爱笑,但在指导我们学术的时间,会运用他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深刻领悟相关概念。在我写论文的时间,祝老师时刻关心论文的进展,并通知我们要随时将论文的进展情况与他多作沟通。祝老师还抽出暑假与寒假的时间,亲自为我讲解论文的改进意见,使我能及时调整论文,不至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产生混乱。祝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此我要向祝老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和由衷的祝福,祝老师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身受益。其次,我要感想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同学们,是他们不厌其烦的和我交流关于论文的一些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感想这三年来一路和我走过来的同班同学,是同学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使我不断进步,能与这些同学渡过三年的时间,是我极大的荣幸。还有我最亲爱的家人,三年来的是他们的理解支持,才使得我能专心学习科研。最后,我要衷心的感谢论文评审的老师,以及答辩专家们,是他们为我论文进行专业把关,提出宝贵意见,促使我的论文逐步完善。是他们们给了我一个不断改进和学习的机会。我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加倍努力,以期用优异的成绩向帮助过我的人报告,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社会。再次感想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祝大家一生健康、幸福!46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国家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2011[2]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R]:民政部,2011[3]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R].北京:民政部,2011[4]陈荞:全国慈善组织受捐额剧降近九成点对点捐赠增加[N].北京:京华时报,2011,08,26[5]张钟汝,范明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45-47[6]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26-27[7]张红叶.转型期间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35-37[8]陈丽君,张存如.政府诚信:政府公信力的源泉和基础-西方政府诚信研究及其启示[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3:26-28[9]冯禹丁,陈新焱,祝杨.“中国特色”的红十字会[J].协商论坛.2011,9(20):356-258[10]赵灵敏.重塑慈善公信力[J].南风窗.2010,23:21[11]刘江成.政府与公众沟通渠道的构建[N].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2:34-35[12]王可.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23-26[13]黎明琳.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及其法治保障[J].佳木斯行政学院报.2012,2:393[14]马丽娟.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治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5:23-24[15][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234-239[16]黄晓芳.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J].电视研究.1999,11:17-19[17]孙沙沙.行政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及其法律完善[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15-17[18]冯明慧.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构建[J].现代交际,2011,5:45-47[19]李丹婷.论制度信任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报.2006,8:41[20]凌梓.未来你会依靠谁城乡看法不一样[N].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5,5:56-57[21]申自立.当今中国的信任危机的表现、本质与影响[J].求实.2004.7:55-56[22]董凯红.信任危机[J].边防警察.2011,09:20-22[23][美]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86-188[24]姜志强,王秀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莱阳农学院47万方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社会科学版).2002,1:89-91[25]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5-137[26]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23-24[27]张略.我国戒毒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28]王明.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3-247[29]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M].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宝贡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30]唐维维:《浅析公益性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J],中国商界,2010,47-48[31]GordonWhite.Prospectsforcivilsocietyinchina:acasestudyofcity[J].AustralianjournalofChineseaffairs,1993,1:234[32]叶檀.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是信用体系里的三聚氰胺[J].时代周刊.2011,9:123[33]非威廉.G.鲍恩.盈利组织管理[M].北京华信商业风险管理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48[34][美]丽莎.乔丹.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M].唐晓光等译.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8:143-145[35]孔祥军.发展公共关系学——一种中国式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4-126[36]王南.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发布仅8%受访者满意慈善透明度[N].北京:法制晚报.2011,12:30[37]刘勇.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视野中的社团角色[J].理论与改革,2004,5:43-47[38]官有垣,程锦堂,陆宛苹.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79[39]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公共管理学报,2004,32-32[40]胡盛仪.国外公益机构登记管理的主要做法与借鉴[N].全球视野.2006,4[41]阴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状况述评[N].新宇学报,2009,2[42]刘文光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行政与法,2009,1:78-79[43]冯明慧.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构建[J].现代交际.2011,6:57-5948万方数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成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衡比较研究[R].四川:电子科技大学课题组,2011,1149万方数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