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

ID:34569038

大小:57.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8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_第1页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_第2页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_第3页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_第4页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中学语文论文高中诗歌意象教学例探郑毅我在给学生讲杜甫《登岳阳楼》一诗时,觉得“凭轩涕泗流”中的“凭轩”颇值得玩味。我给学生讲述了几个层面的意思。后来,翻查了一些资料,又结合个人体会敷衍成一篇小文。杜甫《登岳阳楼》尾联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之中的“轩”字意为栏杆。例如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轩”字同样作“栏杆”解。有时亦作“凭阑”、“凭栏”等。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凭栏赋诗写词的诗人词家数不胜数,他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登高凭栏上,好像登高凭栏更能催生诗词歌赋,更能激发这些文人骚客的创作动机,终而成为诗歌诞生的摇

2、篮。“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栏干半拂楼。”(温庭筠《杨柳枝》)翻开词史的重要篇章,“倚楼凭栏”作为一种意象,亦作为一种艺术感觉,大量出现在唐宋诗词中。自晚唐温庭筠、韦庄到五代冯延已、李煜再到两宋欧阳修、辛弃疾等,无不曾以“楼”“栏”为审美意象人词。特别是范仲淹说出了“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辛弃疾道出了“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将“凭栏”的种种酸楚苦痛写得淋漓尽致,力透纸背。词人们竟大呼“休去倚危栏”,为什么?那是因为“凭栏”这一意象背后蕴藏着颇具规律性的心理活动机制。一,“凭栏”的前提是登高笔者以为大量的“凭栏

3、”诗词首要因素是诗人词人须站在高处。在古代,留下人为痕迹的“高处”一般是楼阁亭台,而这些地方大多设置栏杆。也就是说这个“栏”与地面有着明显的高度差。这样这些文人墨客们凭栏实质上是站在高处,即所谓凭栏远望。人站在高处,所取的视角是——俯视。人类有一种攀高的心理。且不说古代诗人词家有过登楼爬山的经历,就从每年从世界各地聚集到珠穆朗玛峰的登山爱好者,乐此不疲地参加攀登珠峰的活动这件事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是喜欢登高的。因为在高处俯视,可以依托地形让眼前的事物尽收目中,于是心胸顿时豁朗,情绪即刻昂扬,再加上登上高处,空气相对清新,身体经过活动正处于活跃状态,生理机能得到更大

4、程度的激发,于是乎,人能够体会到比在地面更多的积极情绪。拥有丰富人生体验的人们,更多地是联想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崇高理想或远大志向。站在高处,他觉得他可以拥有整个世界,可以把握整个世界,产生一种虚无的占有感。可是一旦他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可望不可及的虚幻物时,那种陡然而生的挫败感马上袭上他的整个心头。另外,登高远望时,登临者与平常相比更突出地遭遇了自然——登高远望时所见的大抵都是广阔的自然天地,尤其是山水浮云。青山以其万古不变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滔滔不绝的流水和变换不停的浮云又象征了生命的易逝。无论是千古不易的青山还是恒变不居的云水都提示了登临者生

5、命的短暂与易逝。同时自然天地的宏阔博大让人联想到自身的渺小与微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所以登临者所看到的往往不是灿烂的理想而是自身生命的短暂与渺小。因为生命短暂与渺小,所以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但世路坎坷,登临者登高望远时所看到的不是理想而正是生命的短暂,当此之际,他们如何能不悲从中来,慨然多感!中国人自古就有登高的传统。重阳节是维系这一传统的重要例证。西汉《长安志》载: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方高台,每年九九重阳,人们争相登高游玩赏景。晋末诗

6、人谢灵运为了登高,还专门制作了一种登山的木屐,前后装有铁齿,人称“谢公屐”。登高之风在唐代尤为盛行。在唐诗中,描写重阳登高的诗篇就占有相当比重。宋、明以来,重阳登高仍经久不衰,情趣盎然。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自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唐代李白在58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日》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将登高一览美好山川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刘禹锡的九日登高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7、。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于节俗活动。边塞诗人岑参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登高,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些文人墨客们愈是登高愈是能体会到悲苦。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知道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何出现这么多的“凭栏”了。登高的传统使得文人们偏好“凭栏”,而凭栏的结果往往是乘兴而来,愁苦而归。二.“凭栏”的依据是要有“栏杆”既然我们在上文已经讨论过“凭栏”的前提是登高,那么人站在高处自然而然会有某种或强烈或微弱的恐惧感或怪异感。习惯了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们一旦登上高处,由于习惯及视角的原因,导致他(她)

8、所看所触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