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19848
大小:208.3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7
《文化对话与近代唯识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8卷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8,No.32012年9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p.2012文章编号:1673-1751(2012)03-0127-04文化对话与近代唯识学研究胡永辉(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文化对话是近代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背景,这种对话反映在近代唯识学研究上,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课题的对话。二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三是佛教研究群体内部互动交流。这三种对话交流的情态共同影响了近代唯识学研究。关键
2、词:文化对话;学术研究;唯识学;复兴中图分类号:B946.3文献标识码:A玄奘及其弟子所创法相唯识宗是继承发展了为近代仁人志士加以改造利用的对象。面对时代古印度瑜伽行派理论学说的佛教宗派。玄奘以课题,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途径成为关注后,唯识宗经窥基、慧沼至智周,智周以后日趋式的问题,这也为唯识学复兴提供了契机。微。宋代已十分衰微,传承已经不明,代表人物也1.1复古思潮:唯识学与解放佛教运动由于史料缺乏而无可考,但永明延寿曾召集天台、近代,中国化的佛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华严和唯识三宗代表一起分居博览、互相质疑,试生活和文化领域,尤其是与民间信仰和
3、习俗融合图以禅宗观点调合各家分歧,表明唯识学在当时在一起,但总体来看,佛教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仍有传承。辽金元虽有人研习唯识学,如:辽代诠化形态仍十分衰落。至晚清,由于清政府对佛教晓曾撰《成唯识论祥镜幽微新钞》17卷(已佚);的严厉限制政策、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寺院的破元代有普觉英辩、云岩志德和吉祥普喜等人讲习坏等,传统佛教几乎奄奄一息。基于对近代佛教唯识学,但影响已经不大。明代以降,佛教日显颓衰落的忧虑,一种解放、振兴佛教的思潮在涌动。势,唯识学虽研习不绝,但总体日趋消沉。一直到同时,清代复古思潮对学术研究仍然有着强烈的了近代,杨文会等积极从事佛教文
4、化事业,虽未挽影响,这也包括佛学研究。回佛教颓势,却开近代佛学研究复兴的先声。随台贤禅净在建宗时博大精深、价值卓越,但后着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的勃兴,法相唯识学在一些学者不注重扩张本宗之领域,而是日益缩小其范居士和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佛学研究中的显学。围,是佛学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佛教发展到明在近代,面对时代课题,仁人志士试图从传统清时期,已失去隋唐时期的生机,被称为“死人的文化中寻找解决途径,古今文化的对话与传承成佛教”,僧徒忙于经忏,义学鲜有突破。基于对佛为这一时期被关注的问题之一。西学东渐以来,教现状的忧虑和解放佛教的诉求,对于解放佛教中外文化的交流与
5、对话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焦点问的呼声愈来愈高。教界对于实现途径的考量约有题之一。随着近代学术范式的逐步建立,佛学研两种:一种是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革新派;一种是究群体学术互动的平台日趋完善。以上三种文化以支那内学院为代表的复古一派。而佛法博大精对话对近代唯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深,非常人可以随意构建。于是,复古思潮就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潮之一。这种思潮倾向于超脱1时代课题与传统文化的对话:复出宗派界限,研究隋唐性相之古学,尤其是法相唯古思潮与对唯识理论的改造利用识学。近代佛教史上,出现了一股以复古为途径,力从印度传来的法相唯识学,相比于其他宗派图解放佛教
6、的思潮;唯识学自身“转依”理论也成更多地保持了初传时的原貌。法相唯识宗又直接继承了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学说,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法相唯识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显学。这收稿日期:2012-06-22股思潮推动了唯识学的复兴,唯识学的勃兴成为基金项目:2011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编号:CXLX11-0002)这一复古思潮的具体体现。作者简介:胡永辉(1982-),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方向:三1.2心境关系:对唯识学理论的改造利用教关系、近代佛学。1895年以后,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国家处于128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危亡之秋
7、,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解体。寻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4]求救国之道和呼吁社会变革成为这一时代的声音。焉”,概括了谭嗣同佛教思想的特点。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一部分忧国忧民的仁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在思想上也志士力图到佛教中去寻求救国之道和社会变革的深受佛教唯识学影响并认为佛教是无神教。他在精神动力,唯识学“转依”理论成为改造利用的对《建立宗教论》一文中,依照佛教唯识学立论,批象。这也成为近代唯识学研究复兴的原因之一。判“有神教”,盛赞“无神教”,强调无神的佛教并唐宋以来盛行的禅宗心性论,强调的是去妄非厌世而是救世的。
8、他认为佛教理论的优越性在或息妄而显真,因而比较偏重个人的修心养性、自于“非说无生,则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