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

ID:34499335

大小:2.67 MB

页数:86页

时间:2019-03-07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_第1页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_第2页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_第3页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_第4页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校代码:10264研究生学号:M150208419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Preliminaryresearchonmicroevolution英文题目:mechanismsofantimicrobialresistanceofVibrioparahaemolyticus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细菌耐药性产生与进化机制姓名:李欢指导教师:赵勇教授二O一八年五月二十日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

2、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上海海洋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上海海洋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3、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备注答辩地点答辩日期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机制初步研究摘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且已被视为全球范围内腹泻类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副溶血性弧菌耐

4、药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对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发生微进化的原因暂未有详解。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监测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和传播,可预测微生物潜在的耐药机制,进一步探明细菌获得耐药性的原因,在疾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物的研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为清楚了解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微进化的机制,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研究;(2)一种诱导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方法;(3)敏感型与获得耐药型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性状变化研究;(4)全基因组测序追踪副溶血

5、性弧菌的耐药性微进化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研究探究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差异,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运用K-B纸片法,对上海市46株不同来源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28株临床菌株、18株食品源菌株)进行耐药性监测,并通过PCR技术分析菌株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一步利用多位点测序技术揭示4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多样性,针对相同进化分支中不同来源的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比较。结果显示28株临床菌株的耐药率(100%)明显

6、高于18株食品源分离株(88.9%),其中,临床菌株全部为多重耐药性菌株(n=28),而食品源中仅有2株存在多重耐药性现象。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对比于食品源分离菌株,临床菌株所携带的耐药基因数量更多,种类也更为丰富。多位点测序分型结果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即在同一进化分支中,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显著高于食品分离株。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比较了食品与临床分离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差异,并从微进化的角度初步分析了其耐药性形成的原因,为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起源、传播与控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一种诱导

7、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方法I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诱导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的方法。主要步骤如下:1.敏感菌株筛选:通过肉汤倍数稀释法,确定左氧氟沙星抑制敏感型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出左氧氟沙星敏感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2.亚致死抗生素浓度初步诱导:对1/2MIC中可生长的敏感型菌株的菌液处理后,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96孔板中培养。3.亚致死抗生素浓度连续诱导:重复该方法,使该菌株持续存在于亚致死的抗生素浓度条件下生长,直至副溶血性弧菌产生左氧氟沙

8、星的耐药性,即其MIC值达到CLSI规定的耐药标准。4.耐药性菌株的保藏:对诱导后培养至9LogCFU/mL的突变株进行菌种保藏。5.获得耐药性的验证:将保藏的突变菌株重新活化,连续传代培养5天,并用两种不同的药敏试验方法检测突变株的耐药性,以确定该突变株获得了能够稳定遗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诱导后的副溶血性弧菌获得了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其MIC值均达到了CLSI的耐药标准,并且这种耐药性能够稳定地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