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488839
大小:468.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6
《苏轼词中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KashgarTeachersCollegeV01.31No.1Jan.2010苏轼词中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彭曙蓉(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摘要:仕隐矛盾是困扰苏轼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是其词中所表现的一大主题。在此二难选择中,苏轼既执著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又始终怀有强烈的的归隐情结,并最终以“心隐”的方法对这个心理问题进行了自我化解。关键词:苏轼;仕隐矛盾;自我化解;心隐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2X(2010)01.0074—04仕隐矛盾是中国历代文人文学作品中
2、的一大主题。这在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仕隐矛盾是始终缠绕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心结或一大心理问题,而如何解决或者化解这个心结也就成为他们一生致力于思考的一项思想活动和一种实践行为。回顾历史,我们看到,陶渊明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彻底归隐田园而毅然决然与黑暗世俗告别;李白一心追念“天生我材必有用”至死也没能“明朝散发弄扁舟”;白居易则在中唐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急流勇退创造并实践了自己的“中隐”理论(即以清闲的高官为隐)。那么,作为中国文人人格标本的苏轼在仕隐矛盾的漩涡中是怎样表现和如何解脱的呢?本文即旨在探讨苏轼在其词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仕隐矛盾与自我化解
3、的办法。一、“东坡居士”称号中隐含的仕隐矛盾我们首先从“东坡居士”这个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的自我封号讲起。“东坡”是黄州一块荒废已久的营地。据《苏轼诗集》卷二一《东坡八首叙》:“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余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1】354《舆地纪胜》卷四九《黄州景物上》记日:“东坡.在州治之东百余步。元丰三年苏轼谪居寓临皋亭,后得此地。”⋯354可见,“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在衣食困乏的情况下借以维持生计的一个生存依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这段贬谪生涯,使苏轼得以在“东坡”提前实现了他归耕田园
4、的梦想。据慧远《维摩义记》,“居士”有两层意思:“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1]548苏轼在家居而信佛,故自号居士。如其《如梦令》(元丰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戏作《如梦令》两阙。⋯⋯)其一云: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1546这首词典型地体现了苏轼把禅宗教义化为人生哲理的高超智慧,并表现了他善于化解人生烦恼、苦闷的诙谐的幽默的个性。俗话说,人人都爱自寻烦恼,所以大多数人也常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苏轼说,我本无垢,潜台词即我本无烦恼,那么“揩背人”你何必使劲给我擦垢呢?也就是
5、向世人宣称,你们不要因为我遭受了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五年,无权无位甚至吃住堪忧,就同情我,就误以为,我活着有很大的烦恼和痛苦。其实,我内心没有你们想得那么复杂。然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内心的确是充满着仕与隐的矛盾的,且构成了他复杂善变的内心隐秘,一直到离开黄州,他也没有找到解决这种内心矛盾的办法。请看他在朝做翰林学士时写给黄州老友的词:“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如梦令·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其一)uj583该词写于苏轼身在翰林院时期,因朝廷内部党争激烈,使他心中更加怀念东坡故居,于是给黄州太守杨案写了这首词,表示自己想要归隐东
6、坡的心意。在其二中他又提醒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这里的“居士”就是指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蕴涵,既可指儒家居士,也有佛家居士和道家居士的意义。宋代有很多文人给自己封号为某某居士,如我们熟知的淮海居士秦观、清真居士周邦彦、易安居士李清照等。关于宋人对居士的解释,在宋代睦庵善卿《祖庭事苑》卷三中写道:“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安道自悟。”uJ5⋯7请注意,其中对居士的第一条要求就是不求官(即功名)。这样看来,苏轼自称为“居士”似乎是不够格的。然而,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苏轼在仕途上遭受过乌台诗案这样的重大挫折,即使
7、旧党上台以后,他在朝廷中官位屡屡上升,但叉由于和旧党领袖司马光意见不合(主要是司马光要全面废除新法,而苏轼认为新法也有合理的方面),而成为旧党中那些谏官们攻击的对象。因此,苏轼内心深处一直有着一种强烈的归耕田园的情结。在仕途的道路上,他的理想是功成身退,而绝不是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点他收稿日期:2009.03—05作者简介:彭曙蓉(1976一),女,硕士,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74·万方数据和李白的追求是一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