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

ID:31448243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_第1页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_第2页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_第3页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苏轼词中思亲念友的自我形象  苏轼是一个极重情谊,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在各地方任上,苏轼与百姓荣乐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还非常珍重夫妻之情,手足之情,朋友之情。这在他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自我形象中能够感受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是他怀念亡妻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宣言: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9岁时娶四川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她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

2、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病卒于开封,年仅27岁。到了熙宁八年(1075年),即王弗去世后的十年,正是苏轼开始饱偿人生艰辛之初的十年,出宫被贬,辗转颠沛,抑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婉,于是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十年过去,苏轼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这首词,以梦的形式写起,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刻画了饱经忧患却“无处话凄凉”的作者自我形象,即“尘满面,鬓如霜”的老叟。下片写夫妻相会的梦境,作者截取了妻子生活中一个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片段“梳妆”,表达对妻子的思

3、念。面对“小轩窗,正梳妆”4的爱妻,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借助这个催人泪下的自我形象,诉说心中难以排遣的忧思,感慨自己官场生涯的沉浮,道出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笃于夫妻之情的苏轼也非常珍视手足之情。苏洵程氏共生三子,长子景先,在苏轼大约三岁时夭折,苏辙有诗云:“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栾城集?次韵子瞻诗》),所以苏轼排行为仲(一字和仲),实则长子。弟辙小轼四岁,排行为叔(一字同叔)实则次子。苏轼与弟苏辙一同长大,同师学习,同时进入仕途,又都因反对新法而离京赴外任,因而兄弟二人感情甚笃,相互扶持,相互慰籍,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在多舛的政治生涯中,苏轼时时关怀弟弟子由,常常回忆兄弟

4、二人往昔的情意。他一生所写关于其弟子由的诗词特别多,如《九月二十二日微雪?怀念子由弟二首》、《和子由踏青》、《次韵子由论书》、《戏子由》、《嘲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在《沁园春?孤馆灯青》里,作者塑造了一个面对晨霜、朝露、山色、月光却无心欣赏,为的是快些与弟同床夜话的作者自我形象,回顾兄弟二人年少才俊“共客长安”,大可“致君尧舜”一展宏图,可眼下兄弟二人都在现实社会中碰了壁,于是寄语弟弟,相互宽慰,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在《满讲红?怀子由作》中那个“无限事,从头说”的作者自我形象,是“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感叹大功为成,但更多的还是对手足兄弟的

5、思念。  珍视友情亦是苏轼作品中自我形象所包含的又一主题。这表现在苏轼和乡邻们建立的珍贵友情及乡邻们对他依依不舍的情怀上,也表现在苏轼的送4别诗词中,如《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和《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思念友人的“使君”形象,《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的形象。在《满庭芳?三十三年》中抒写与友人王长官相距恨短,“歌舞断,行人未起,船篷亡蓬蓬”依依惜别之情写得情真意切。《南乡子?送述古》中作者写送别朋友陈述古,“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近客西来送客行”,作者以临平山上的塔象征自己伫立城外,目送朋友远去的孤独形象,表现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不忍分别之情。  总之,苏

6、轼诗词中是“尘满面,鬓如霜”思念亡妻的老叟,是乡邻不忍分别的老东坡;是怀念兄弟的兄长,是登楼临江寄情思的送别人。在这一系列作者自我形象中,都可见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真挚的爱。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传统,它说明文学与作者感受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苏轼的诗词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他诗词中的自我形象成为他一生创作中所塑造的形象中最为丰富感人的形象。他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政治态度、意志情操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苏轼自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苏轼有积极的人生观、开阔的心胸、坚毅的品格和乐天的性格。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身上没有人类共同的弱点,而是

7、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伟人,他始终能在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自己,获得解脱。纵观中国文学史,面对相似的坎坷境况却始终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少有。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投江而死。他诗中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有政治抱负,有崇高理想,热爱祖国的形象,这一形象具有一种根植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性,他时而神化,时而幻化,进入一个恢弘迷离的艺术空间,缺少了苏轼的超脱通达。陶潜“4采菊东篱下,悠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