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

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

ID:34484936

大小:78.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6

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_第1页
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_第2页
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_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卷第4期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No.42008年8月JOURNALOFBEIJINGINSTTTUTEOFEDUCATION(NATURALSCIENCEEDITION)Aug.2008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杨建伟**(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120)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11-5340/N(2008)04-0043-03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和意义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根据信

2、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整合的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他们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阶段细化为十个层次。华东师范大学的曾祥林和张绍文认为,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程度以及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定位不同,可以将整合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浅层次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层次的整合是基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的,整合定位于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

3、对教学信息再现的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二是深层次整合:在课程开发时,将信息技术的内容融合到其他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之中,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和表现。一个层次表现为显性直观的整合,即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运用了信息技术。比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模拟,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信息技

4、术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等。另一个层次表现为隐性非直观的整合,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活动都没运用信息技术,但老师在知识获取、理念更新、教学设计等课下活动中,学生在课后知识巩固、课下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这种隐性非直观的整合在课堂上经常表现为看不见具体的信息技术的形式,可能会表现在对一些知识点的扩展讲解、一个学科的知识和另一个或几个学科知识的整合,也可能是老师或学生的思想变化,甚至只是一种整合思想的感知,找不到具体的体现之处。某些情形下,如45分钟的常规教学中运用好第二层次的整合会使信息技术与学

5、科课程整合更有可操作性、整合效果更具有实效性。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一门课程知识的纵向整合,也可以是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多学科综合的横向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使学科知识更易呈现,学生更易理解,课堂知识容量更大,教学过程更有效;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授课类型分析*收稿日期:2008-07-01**作者简介:杨建伟(1972-),女,山东金乡县人,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讲师。43

6、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信息技术出现后被很快应用到教学中,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间课程整合的思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体现。就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后的授课类型分成以下几种:演示性、自主型、信息加工型。演示型授课类型重知识,以教师为主体,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更清楚、更简单地把知识点向学生讲解清楚。教师一般利用教师机向学生演示讲解内容,学生主要是听讲解和观看演示。自主型授课类型是以学生为主体,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仍然是重知识,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这

7、种类型的授课过程一般要用到学生机,学生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信息加工型授课类型更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加工型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载体获取所需的知识。在这种类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有独立动手、独立思维、独立判断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自然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加工型授课类型实施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知识点,而更重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种授课类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种授课类型的分类方法主要是针对显性直

8、观的整合,隐性非直观的整合可能出现在以上各种授课类型的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在形式上看不属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授课类型的授课过程中。当然这里所说的授课过程不只是指课上45分钟,还包括和课上45分钟相关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实践等环节。以上几种授课类型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