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

ID:34465135

大小:45.6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3-06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_第1页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_第2页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_第3页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_第4页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爱思想:学习型社会领航者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2、首页

3、学术

4、思想库

5、评论

6、讲坛

7、笔会

8、专题

9、排行

10、黄页选择字号:大中小                             本文共阅读296次更新时间:2009-07-0811:04:29干春松:“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四个角度标签:汉语哲学问题意识范式创新●干春松(进入专栏)内容提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已经开始由对原有模式的怀疑而进入对于新的范式的创立的思考。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讨论的核心观念和思路,提出对于新的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的可能角度。并认为树立以回应

11、时代问题而进行深刻反思的思考方式,应该是中国哲学发展或树立自身品格的关键。(http://www.aisixiang.com)关键词:汉语哲学、问题意识、范式创新随着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汉语哲学如何可能”和如何将这种反思转化为具体的关于中国思想的原创性操练,因为对于以往“范式”的怀疑,首先意味着该“范式”在该论域的问题时的效率的降低或者新的“范式”开始孕育。(http://www.aisixiang.com)经过前一阵子的讨论,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以往的“中国哲学”范式之所以被批评,原因是这些以西方的哲学框架为模式的学科

12、整理方式极大地歪曲甚至遮蔽了中国思想的鲜活内容,阻碍了中国人与自己的传统之间的联系。同时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那些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很少被为是“中国哲学”,如此这般的奇异现象因为“合法性”讨论的展开而被提出、被强调。同时,人们也提出了许多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本文将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内在理路的分析,来说明应如何合理地解读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难题并构想新的中国哲学学科范式。(http://www.aisixiang.com)一:民族主义的延伸,由“以中国解释中国”而展开“中国哲学”学科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学科体系在中国的推广的产物,这其中夹

13、杂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当时的知识精英需要证明中国知识体系的价值和独特性,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证明的依据归结为与西方的相似性。因此王国维反对张之洞之取消哲学科,所使用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文、法、哲、医是西方学术体系的基本科目。而这种立场的最典型陈述则是牟宗三,他在在“中国有没有哲学?"的标题下针对“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所以人们也就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这样一种普遍性的认识立场坚定地阐述了如下的观点:哲学是“构成一个文化的重要成分、基本成分”,“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的哲学,否则,它便不成其为文化体系。因此,如果承认中国的文化体系,自然也承认了中国哲学……说中

14、国没有‘希腊传统’的哲学,没有某种内容形态的哲学,是可以的。说中国没有哲学,便是荒唐了。”[1](http://www.aisixiang.com)这种“中国必然有哲学”的理路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当然,民族主义本身就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我在这里使用这个词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那种强调民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极端化表现则可能是排它性的坚持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然后矛盾的是,在同样的情绪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价值诉求。比如新儒家在证明儒家的现代价值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办法是对“儒家进行现代解释”,使儒家的观念接近于西方的理念,特别是政治理念,而保留价值观

15、方面的中国特性。不过另一种民族主义则更愿意诉诸本土资源。比如,在近年来的对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民族主义的情绪有时表现为对于“哲学”这一概念本身的排斥,“坚信”外来概念体系的使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自身传统的理解,而造成一种“断裂”。如此,对“中国哲学”的质疑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怀疑,而转变为是一种价值性的追求。(http://www.aisixiang.com)这种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蒋庆的“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大学和研究院中研究中国文化的严肃学者,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古籍、疏理史实、解析名物上有成就,但在对中国文化大义微言(精神价

16、值)的阐释上往往不得力,甚至多所误解。即使是以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价值为己任的港台新儒家,在对中国文化的解释上亦存在着许多误区。”并认为造成这种曲解的原因是因为“以西方解释中国”,“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这一百多年来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以西方解释中国’,中国丧失了‘以中国解释中国’的能力,中国文化沦为被西方任意解释(肢解、曲解、丑化)的对象,中国渐渐成了‘西方的中国’,中国文化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进而‘中国的中国’不存在,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亦不复存在了!”[2](http://www.aisixiang.com)这样的观点有很多的支持者,尽管学者

17、们对如何“以中国解释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