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走向新世纪的伦理学研究_笔谈_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向新世纪的伦理学研究(笔谈)则、动机和理想的正当性,并同时使它们具体”;31“宗教而不是普遍伦理能够通过共同的仪式和符号以及共同的历史观和希望前景,创造精神安全、信任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和希望的家园”;41“宗教而不是伦理能够动员人民抗议和抵抗非正义的条件”②。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实践的层面看,“全球伦理”也是通过宗教活赵敦华动而推广开的。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各大宗教代表会议,签署孔汉思起草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及美国神学家斯威德勒(LeonardSwidler)起“全球伦理”的口号首先由德国神学家孔汉思于草的《全球
2、伦理普世宣言》。1990年在《全球责任》一书里提出①,在国内引起比虽然“全球伦理”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种没有宗较强烈的反响。对很多中国学者而言,“普遍伦理”与教基础的“普遍伦理”,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全球“全球伦理”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普遍伦理”指伦伦理”等同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伦理。孔汉思等神学家理规则的普遍性,“全球伦理”则指其应用范围的广和宗教领袖在大力提倡“全球伦理”时毕竟还不是在泛性。传播他们各自的信仰,而是在关心世俗问题,这就是但是,对于“全球伦理”的提倡者孔汉思而言,全球化的问题。孔汉思最近在北京发表了“全球化时“全球伦理”绝不
3、等同于“普遍伦理”。他在最近出版代的全球伦理”的讲演。他在讲演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关于全球伦理的新书《为了全球政治和经济的全观点:“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化必然会带来一个球伦理》中,明确地指出,以为全球伦理是没有宗教什么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伦理学必须应用于全球化,我们需要一个伦理的全球化。”③在此意义上说,说的伦理,那是“对全球伦理计划的根本的误解”。他说,自启蒙运动以来,“要伦理,不要宗教”,“要伦理“全球伦理”是全球化的伦理也未尝不可。全球化引教育,不要宗教教育”,已经成为广为流行的口号。他起了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各承认
4、,可以在普遍人性的基础上建立没有宗教的伦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理,这样的伦理可以是普遍的。但是,他接着从以下人民都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四个方面阐述了这种“普遍伦理”相对于宗教的局限则。孔汉思等神学家和宗教领袖把这些人类共同的性:11“宗教而不是普遍伦理能够传达一个特殊深度、综合层面的对于正面价值(成功、愉快、幸福等)①见HansKung,GlobalResponsibility,Continuum,NewYork,1991.和负面价值(苦难、不公正、罪感、无辜等)的理解”;②HansKung,AGl
5、obalEthicforGlobalPoliticsandE2conomics,SCM,London,1997,pp.142~143.21“宗教而不是伦理自身能够无条件地保证价值、规③2000年9月24日学术报告会讲演稿。14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伦理规则称作“全球伦理”。要为全世界人立法。有那么多的普遍的神圣价值观在伦理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有各种立场。虽然和世俗价值观,究竟以哪一个,或者哪几个为根据两者有一致之处,但张力也十分明显:一种力量把宗呢?当今世界如果要有一个真正能在全人类行得通教归结为伦理,另一种相反的力量却要把伦理归结的
6、“全球伦理”,那只能在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中才为宗教;一种观点认为宗教超越伦理,另一种相反的能逐步达到。观点却认为伦理比宗教进步。从价值论(axiology)的从理论渊源上看,“全球伦理”的主张与宗教多观点看,宗教与伦理之间的张力是神圣与世俗两种元论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各宗教的关系问题,现在价值观之间的张力;宗教和伦理结合的可能性也取有三种立场:排斥论(exclusivism)、包容论(inclu2决于神圣与世俗这两种价值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否sivism)和多元论(pluralism)。排斥论认为只有一种结合。宗教是真宗教,其余都应被排斥在真
7、宗教之外;包容我在过去写的一些文章里发表过这样一些意论亦认为只有一种宗教是真宗教,但同时认为其余见:现代世界的特点是世俗化、工业化和意识形态多宗教是真宗教的部分表现,因此应被包容在真宗教元化;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是通过对以宗教信念为代之中;宗教多元论则认为各种宗教都以共同的神性表的传统价值观的扬弃而建立的,但是,随着现代化为基础,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求同存异的对话,达到共的加速发展,现代价值观也随之分化和复杂化,以致存的目的。很明显,宗教多元论体现了宗教宽容和文于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和标准;当前,以“解构”和“颠化多元的时代精神,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希
8、克、史覆”为特征的后现代思潮所表现的,并不是对现代社密斯、海姆以及奥特、伯劳克和劳伯、孔汉思等人的会的超越(后现代社会并不存在),而是现代社会的著作被许多宗教信徒和宗教学学者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