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汉初儒学演进史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哲学前沿】汉初儒学演进史略◆刘周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成功,宣告了法家学说的胜利,中断了儒学跻身政治舞台的道路,焚书坑儒的劫难,更使儒学遭受了致命性的打击。但秦王朝的迅速崩溃,又使儒学的东山再起出现了生机。刘邦即位伊始,叔孙通就主动劝说刘邦征用儒生,起草朝仪,并且根据汉初统治集团多文使出身和武将少习文化的特点,既部分袭用秦朝旧仪,使萧何等秦时故吏能顺利接受;又遵循简易可行的原则,使周勃、灌婴、樊哙等粗鲁无文之辈容易做到,更注意充分考虑到当时“死者未葬,伤者未起”的社会现实,使朝仪在整体框架上既能为文武群臣所认可,又能为国家经济实力所允
2、许。然而叔孙通毕竟只是一位通晓儒家礼仪的博士,他只能通过一些具体实践行为来为儒生在新政权里争得一席之地。同样,他也只能借助诸如制订朝仪及宗庙仪法等具体事务来证明儒学并非像法家说的那样毫无用处。儒学要实现其安邦治国的初衷,上升为新政权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最高统治者对儒学的偏见,从理论上证明以儒学治国安民的必要性,并以自身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实用,让最高统治者相信只有儒学才会使他长治久安的理想变成现实。这一任务显然不是只熟悉礼仪规定的叔孙通所能完成的,历史的重任落到了陆贾身上。刘邦原先十分鄙薄儒生,为了转变他对儒学的态度,陆贾利用贴身的机会,“时时前说称《诗》
3、《书》”(《史记·陆贾列传》),以期潜移默化。然而这位自恃“居马上而得之”的汉家天子却以大骂作为回答。只是在陆贾对汤武和秦朝的兴亡原因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之后,才知道“逆取”和“顺守”的不同,虽心中不快,但面有惭色,不得不要陆贾继续开始的话题,总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同上)。态度上的转变使刘邦开始觉察到自己原先对儒学的偏见所造成的过失,因此,才出现了“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皆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场面。这说明《新语》不仅使刘邦本人觉得陆贾言之有理,而且使刘邦身边的文武百官也为陆贾之言所折服。无怪乎两百年之后
4、的班固要把“陆贾造《新语》”与“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作为汉初的几项重大举措相提并论,后者都是具体的政治制度建设,而前者则是“指导具体政治制度建设的普遍原则”。(李存山《秦后第一儒———陆贾》《孔子研究》1992年第3期)具体的历史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刘邦确实于此后改变了原先对儒生谩骂鄙视的态度,而且于汉十一年十二月经过鲁地时,特以太牢之礼祭27祀了儒家的始祖孔夫子。虽然由于刘邦的早逝,未能使陆贾以《诗》《书》治国的愿望变为现实,但在儒学发展史上却意义重大,不仅标志儒学已摆脱秦时的厄运,而且标志着汉家天子对儒学认同的开始。作为思想家
5、的陆贾,他服膺儒学,信从先秦儒家的基本原则,但作为政治家的陆贾又决定他必须立足解决现实问题。这种思想家兼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决定了陆贾必不可能固守照搬原始儒家之道,而必须依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某些改良。改良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将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结合起来,认为无为内涵就是实行儒家的仁义。行仁义,也就是无为之道。提出“君子握道而治,依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虚无寂寞,通动无量。”(《新语·道基》)这样,既将道家的无为主张消融于儒家的仁义之中,又使儒家学说借助道家的地位而得以施行。同样,陆贾虽对秦王朝的政策多有批评,但并未否定法治。所谓“马上”“马下”的攻
6、取异术,也表明他认为秦朝的失误只是已并天下而任法不变,所以他虽在主观指导思想上取孟子的仁义,但又以荀子所重视的法治作为补充,提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的执政原则,陆贾的主张虽然未能付诸实施,但他作为新时期力倡以儒学治国的第一位思想家,以其特有的身份,适用的主张,不仅扩大了儒学的影响,而且也促进了儒学与现实政治,特别是与官方权力的结合。陆贾的努力虽未能使儒学全面振兴,但终究为日后儒学的大行于世创造了条件。“五经”的相继被立为博士,部分儒生先后走进汉初的朝廷,使儒学在黄老学说走红之时也占有一席之地。而黄老学说用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又一次给儒学创造了走上政治舞台的机
7、会。经过汉初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政治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社会风气也在每况愈下。前者的主要标志是“诸侯僭拟,地过古制”,如悼惠王刘肥王齐七十城,元王刘交王楚四十城,吴王刘濞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汉书·荆燕吴传》)他们自恃国大势强,不遵王法,目无天子,甚至图谋叛乱,夺取帝位。后者的标志是奢侈成风,“以侈糜相竞”。(《新书·俗激》)人们道德水平严重滑坡,“今世贵空爵而贱良,俗糜而尊奸;富民不为奸而贫,为里骂;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家处者犯法为利,为材士。”(同上)另一方面,诸侯王府里的各种制度和皇宫一
8、样,诸侯王官吏的印信及俸禄也与皇宫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