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

ID:34396415

大小:1.48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5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_第1页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_第2页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_第3页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_第4页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直面转型中国 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闻大学·会议综述·JOURNALISMBIMONTHLY2013年第2期总第118期直面转型中国探索城市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会议综述胡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其《信息时代的城市文化》一文中指出,如果“在不可交流的地方空间和全球的、非历史的、起重要作用的流动空间之间没有符号的桥梁,就可能爆发城市文明的危机。”(卡斯特,2008),卡斯特将解决未来人类可能爆发危机的着眼点放置到了城市这一概念本身,城市对于人类交流沟通的意义便在此基础上得到彰显,“城市

2、是重构各种传播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也因此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最重要力量。”(孙玮,2012)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新媒体革命突显的背景下,城市与传播的议题也开始大规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传播视域中的城市研究大量涌现,极大地激发了人文、社会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一方面由于城市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其“只是构成一个松散的问题场域,它既不可能有一套完善而固定的研究方法,也不可能有一套完善而固定的成见”(汪民安,2007),方法及理论上的挑战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城市传播由于还涉及众多传播学的核心命题,因而在传播学的视野中开展城市研究

3、相对显得较为迫切。从中国实践的层面来说,如何从传播学经典理论出发,对其“可沟通城市”的指标评估体系和传播研究理论进行建构,同时对其城市化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性。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以“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为主题,于2012年12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论坛延续了该研究基地以往对城市传播研究领域的关注,并将视野放置到更为切实的中国实践之中,围绕“可沟通城市”这一核心概念,从理论建构与现实关联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

4、新媒介技术变革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及反思。来自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五十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论坛,两天研讨期内,围绕论坛主题组织圆桌讨论1次,发表论文42篇,Panel及Session一组,论坛为研究者探索城市实体空间与想象空间之间的关联,重新认识城市和媒介的意义及关系,并对城市传播内涵进行探索性拓展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呈现了诸多经验性材料及富有启发的新见,对中国的城市实践有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审视和探讨,同时对城市传播的理论有相关涉及与交流。圆桌论坛:聚焦城市传播的理念与目标从西方文明的历史看,古希腊等城邦国家的存在,就是以多个面向的传播作为重要

5、社会基础[作者简介]胡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142的,“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欧内斯特•W•伯吉斯:2008)。同时,城市作为一个多样性的主体,本身具有从多个学科进行解读的可能性,本次圆桌论坛就以“可沟通城市:传播的理念与目标”为主题,邀请陈映芳、李天纲、邱林川、黄怡、王晓渔、孙玮等多位学者,在国内传播学第一次跨学科从哲学、社会学、传播学、建筑学多个领域共同探讨传播与城市的关系。圆桌论坛一开始,论坛主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陆晔教授就对“可沟通城市”(Communicatecity)的两个含义进行

6、了解读,在她看来,CommunicateCity的内涵,一个是城市如何传播,另一个是城市如何促进传播,只有将两者综合在一起才可以有一个更完整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经济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映芳则提出,在当下探讨城市传播则必然要谈“城市观”和“城市的体制”,在此基础上才有对Community“共同体概念”的理解,从而在城市观上有所反思。对于传统的城市观,陈映芳指出,我们往往过于侧重城市的物质形态,更强调它的亚社会性,而对人类社会的主体性,比如如何建立自己的社区、交往网络、文化的社会特性相对忽略;到城市的体制这一层面,通过对城市正规化形态与非正规化形

7、态的区分,结合到中国实践,陈映芳认为中国是在建构城市崛起过程中的典型存在,而社会主义实践阶段,中国城市的体制更多集中到行政手段之上,从而在市民主体,社会自治的城市生活层面有所缺失,她提出,应该让共同体概念在中国城市中复活,城市应该为市民而建,而通过城市居民之间相互连结,形成更好的城市系统,继而通过城市规划、媒介对城市的介入,建立更好可沟通的社会。当然,历史往往也是城市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历史主义常常从城市叙事中脱颖而出:城市是活在历史中的,他有自己的兴衰命运,他的起源和生长充满偶然,它的衰退和消失也常常出人意料。”(汪民安,2007)。在

8、延续了陈映芳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李天纲提出,在城市沟通中应加入时间维度。他做出比喻,徐家汇绚烂的夜景可比百老汇,但这些都是三维的东西,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