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56763
大小:5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5
《《增强抗弯曲能力》doc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增强抗弯曲能力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设计 西土山乡云驾岭小学曹永军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加;【能力目标】1、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大致的研究思路;2、能够边实验边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主开放的探究、设计、交流表达过程,着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教学难点:在
2、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能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充分经历探究、设计、交流的过程。三、教学准备3层瓦楞纸、6层平板纸、小刀、科学记录单(一)(二)、垫圈、双面胶、绳子、大小相同的纸(每组2张)、架纸的盒子、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上节课学习了抗弯曲能力的第一课时,用什么办法能增强材料抗弯曲的能力?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呢?(二)、观察比较瓦楞纸和平板纸,推想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另外方法1、观察1号、2号纸,能发现什么,对我们有一些什么启发?科学记录单(一)第()小组1、用同样的力分别弯折1号、2号纸,有什么感觉,比较它们抵抗弯曲的能力怎
3、么样?2、用小刀解剖1号、2号纸,观察比较它们的内部,发现了什么?(用简单的图画下来)1号纸2号纸 2、学生观察汇报3、通过刚才所观察到的信息,你们对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有什么新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能力的实验研究1、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这个想法究竟对不对呢?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继续研究?2、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测试比较平纸与各种形状纸的抗弯曲能力)3、设计思考:可以折哪些形状呢?也就是说:你们估计哪些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呢?小组讨论4、组织讨论:怎样进行测试?测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5、学生实验,填写科学记录
4、单(二)。 科学记录单(二)第()小组形状(用图表示) 预测抗弯曲能力(用垫圈数表示) 实测抗弯曲能力(用垫圈数表示)0 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6、小组汇报,得出:改变形状能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形状不同抗弯曲能力也不同。(四)、改变材料形状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五)、课后继续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增强了材料抗弯曲的能力? 自我分析一、教学设计分析本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1课《抵抗弯曲》的学习中,学生们自己学着控制变量,通过探究明白了增加材料厚度可以增强抗弯曲能
5、力,但是这样会增加材料的用量。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非常自然地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紧密联系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向新的探究主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根据观察得到的信息,提出合适的探究问题,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为了保证学生能提出科学问题,我让学生重点比较观察6层的平板纸和3层的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和内部结构,当学生发现6层的平板纸还是3层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时,与原有的认知产生了矛盾。“为什么上节课我们知道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现在却是3层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呢?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呢?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形状改变有关系吧?……一连串的问题随之产生,
6、但是学生此时发自内心的急切欲望都是一致的,想“揭开抗弯曲能力的又一谜底”,有的同学已经自觉地在推测其中的原因了。这时,只需教师一点拨,学生的意见都达成一致:可能抗弯曲能力增强与形状有关系。可见,让学生对6层的平板纸和3层的瓦楞纸进行观察研究,其实是让学生围绕“两个存在因果关系的问题,两个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既符合学生探究的规律,不会偏离探究的方向,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了对问题的科学推测后,就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首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把纸折成哪些形状?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来表示,这样非常直观,又能节省记录的时间,六上年级的
7、同学也应该具备了这个能力。接着,就要折纸并分别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时的公平性显得尤其重要。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变量(纸的形状的不同)而控制好其它的不变量(如纸的长度、宽度、距离、垫圈的重量、垫圈的摆放等),另外,我要求学生在测试前要先预测,怎样正确放垫圈,用垫圈数表示抗弯曲能力……在探究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打实地向学生进行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思考分析。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教师不能把丰富的数据看作仅仅是为了得出科学结论而服务的。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