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08219
大小:58.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5
《平淡之中见悲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平淡之中见悲情——浅谈《项脊轩志》的悲剧艺术摘要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重点叙写了对三代女性的追思。对三代女性的追思都充满悲情,却各有特点。全文笼罩着一种浓重的悲情愁绪。在这种悲情愁绪中,我们看到传统知识分子的举业意识,读到他在人生路上对功名的咏叹,感受到一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心路历程,体会到作者生活的悲哀。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材艺术和抒情手段。关键字《项脊轩志》感情基调悲情《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全文以“悲”为感情基调,读来真切自然,深沉委婉,感
2、人至深。这篇抒情散文通过对项脊轩前后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对他们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追求功名的复杂心路。《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小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
3、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丝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却跃然纸上。写母亲时,作者因八岁丧母,过早的失去母爱,对慈母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的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口中思母,感人至深地道出的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姊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的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虽然写的是慈母对姐姐的爱,但是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悲戚的感情
4、是很自然生发的。老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起归有光对先母的怀念,归有光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泣”《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无声出涕日泣”,归有光为人子,想起逝去的母亲,无声地流泪,此悲乃情动于中、情不自禁之悲。写祖母时,作者用了一段简洁传神的文字:“何日竟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把祖母对自已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回忆起先大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抚
5、、教诲、期望,“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号”《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痛声也”。由“泣”而“号”且“长号”(大哭),归有光为人孙,想起逝去的祖母,“悲”从中来,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衰落时出来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个希望便落在了“大类女郎”的子孙归有光身上了。心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待的眼神,一
6、切尽在不言中了。家庭的衰败,亲人的早逝,自身的命运与责任感等多种情感相互碰撞,揉合在一起,于是“长号不自禁”。我们在这里还应注意到,同样足怀念亲人,作者是忆母而泣,忆祖母而嚎,难道说自己与母亲的感情浅于祖母吗?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睹物思人,内心充满了思念,孤独与悲凉之感,但同时又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肩负者振兴家庭的责任,凶而内心又是沉重的。可想而知,这“长号”中饱含了多少辛酸与沉重?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已科举路上的风雨坎坷,怎能禁不住大哭一场呢?怀念妻子,作者平实的语言中字字含情,突出了他们夫
7、妻之间的恩爱情深。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字里行间仿佛就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栩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予,且何为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昧。妻子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然诸小妹怎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妻子在诸小妹面前常提的原故。由此可以推出,妻子在诸小妹面前提的不仅仅是阁子,主要足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夫妻幸福的生活。归有光写亡妻时,已35岁左右,感情较之回忆母亲、祖母时已深沉成熟得多,家道的衰落,仕途的不利
8、,人生的坎坷,已使归有光从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变得“如今识尽愁滋味了”,回忆起当年和妻子的恩爱生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及“述诸小妹语”,而今物在人亡,睹物恩人,又怎能不令人黯然伤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这三“悲”虽都是写“悲”,但“悲”的内涵不同,程度也不同,从“泣”到“号”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