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91098
大小:55.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4
《关于课堂预设和生成几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课堂预设和生成几点思索预设与生成属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备受关注的语文教学话题。教学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从二者的关系看,预设是生成的实践基础,而生成则是教学预设的创新过程。一、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主动思考,课堂预设拘泥于教参。当代社会高速发展,需要优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是忙于编写教案、批阅作业、管理学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潜心
2、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编写照搬现成的案例或照抄教参、教辅资料,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研究、思考,教学设计不够全面,教学预设死板,缺乏创新,与动态的课堂不相吻合,严重制约了课堂生成。学情把握不到位,影响有效的课堂生成。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阅读体验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课堂问题预设过难,或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勇气与信心;或预设过于随意,教学目标不够集中、明确,导致课堂讲解、讨论放任自流,课堂气氛看似热闹、花哨,但一
3、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并不多。教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契机。教师依据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被教学预设紧紧捆绑住了手脚,只考虑课堂节奏的紧凑,教学环节的连贯,很少有人关注学生质疑的目光或声音,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思考与解读,教师一元化的标准答案无情地熄灭了学生灵感的火花,打击了学生课堂生成的积极性。由于忽视了生成契机的把握,学生只是机械地配合教师的授课,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主动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只是空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课堂预设过多,制约了课
4、堂生成。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更不去细致地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到位,教学设计时,一节课罗列了许多问题,导致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整堂课上,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成为教学的道具、木偶,没有时间与机会思考,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了。尤其是一元化的标准答案制约了学生多元解读的可能。课堂预设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无法落实。在教学设计时,许多教师下大力气备导语、创设情境、准备课件、设计课堂练习等,可谓花样百出,各显其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5、许多预设形同虚设或华而不实,徒增课堂的热闹花哨,使教学复杂化,尤其是公开课的作秀表演,看似气氛活跃,热闹非常,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更谈不上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只是跟着教师的预设被动地、机械地学习,或关注于课件精美的画面与好玩的动漫,或忙于抄写教师精心准备的板书。二、有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相关策略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由、公平地参与课堂学习,保证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让学生有质疑教材、教师以及其他权威的权利。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留
6、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鼓励学生的有效生成。教师要做好动态预设。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多角度、深入地解读文本,从不同方面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问题的不同理解,甚至突发的细节、事件等做好充分预设,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其次,针对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阅读状况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做好学情的预设。第三,预设要有弹性学习目标。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能力也有高下之分,如果目标预设过高,差生犹如陪太子读书;目标预设过低,优等生吃不饱、不满足。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预设分层目标,实行分层
7、教学,施教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有所得的喜悦。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预设一些开放性问题,聆听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预设要具有开放性,要留有生成的空间。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良好的预设,如环节的衔接、情景的创设、由易到难的问题设计等,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预设过多过死,学生只拘泥于教师对文本的一元解读,没有机会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学生对学习缺乏高涨的热情,课堂生成
8、的机会就少,生成的空间就小,生成的弹性就弱。所以,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适度地调整学习目标,在既定大目标的引领下,在小问题的处理上适当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莫泊桑《项链》的教学中,对玛蒂尔德形象的分析就是多元化的,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人物,并谈谈自己的认识,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如何理解马蒂尔德的英雄气概?”思考、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理解莫泊桑塑造马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既有对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