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隐私即无自由

无隐私即无自由

ID:34287193

大小:5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3-04

无隐私即无自由_第1页
无隐私即无自由_第2页
无隐私即无自由_第3页
无隐私即无自由_第4页
无隐私即无自由_第5页
资源描述:

《无隐私即无自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无隐私即无自由现代情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马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隐私权/自由/私生活权  内容提要: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奢侈品。隐私权从无到有,隐私权话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公共权力、消费主义文化使现代社会的个人隐私濒于死亡。隐私权旨在合理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保障私生活自由。隐私权的实质是私生活的自由权。  一、隐私权的现代困境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要真正地把握隐私权的内涵,解决隐私

2、权的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关注隐私权背后的内涵和语境,挖掘隐私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隐私权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私生活自由在现代社会才成为一个问题。古代的专制社会,囿于生活方式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公共权力肆虐于朝堂,但尚不足以对社会生活和个人领域实施完全控制。在传统的乡土社区和熟人社会中,存在自发形成的宗法伦理秩序,社会成员生于斯,长于斯,潜移默化,个人、宗族、社会浑然天成,没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我界别,隐私意识自然无从生长,其正当性也无法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而近代以降,个人日益从传统的家族、团体中解放出来。尤其步入现代社会后,城市生活的压力和人际疏离,

3、使得人们的隐私意识高涨,隐私的权利遂获普遍承认。隐私权以社会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的界分为原则,而公共领域天生就存在一种侵蚀私人领域的倾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无疑又强化了这种侵略性,从而导致隐私暴露的可能性与损害的严重性与日俱增。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公共权力、消费主义文化交相凌侵,私生活自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现代社会中的隐私权呈现出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  1.科学技术进步对隐私权的挑战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通讯、基因工程、视听传媒的发展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在为人类提

4、供福祉的同时也对个人隐私构成严峻的挑战。摄像头、窃听器、长焦镜头的使用使得个人私生活物无遁形;基因图谱的开发,使得一旦确定个人的基因特征,则其禀赋、性格、能力、健康都将被人一览无余,这将导致个人堕入基因决定论的宿命;互联网络上的cookies、黑客程序、木马病毒等技术使得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网上行踪的监控和数据隐私的窃取易如反掌。有学者甚至认为,当今世界,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对方的许多基本信息,数量远远超过希特勒通过恐怖政策获取其极权统治下的居民的信息量。[1]美国有学者撰文认为,日常的信息资料的搜集、在公共场所的自动监视的增加、对面部特征的技术辨认

5、、电话窃听、汽车跟踪、卫星定位监视、工作场所的监控、互联网上的跟踪、在电脑硬件上装置监控设施、红外线扫描、远距离拍照、透过身体的扫描等,这些现代技术使得人们“无逃于天地之间”,最后其宣称“隐私已经死亡”![2]  2.大众传媒发展对隐私权的威胁  大众传媒在西方国家甚至被称作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其对于私生活的侵入可谓无孔不入,神通广大,这使得个人想要免除公共关注愈来愈难。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络,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发生了三次革命性的进步,从而也催生出日益严重的隐私权问题。大众传媒的泛滥与个人的私生活之间的摩擦加剧,这也是现代人隐私日益敏感

6、的诱因。美国学者沃伦和布兰代斯首倡隐私权概念的肇因即为其举办的一场私人聚会被当地的媒体不当曝光,造成当事人情感的伤害。[3]如哈贝马斯所言,公共领域借助公共舆论的趋势,造成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公共舆论”对于私人生活的猎奇性关注,这使得私人生活日益丧失隐秘性。  3.公共权力膨胀对隐私权的压迫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近代市民社会以个人自由为本位,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始终秉持怵惕之心,以分权、法治、宪政、人权等各种制度设计约束公共权力。而现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制约关系失衡,家长式的全能政府逐渐取代传统的“守夜

7、人”政府。经济干预、宏观调控、福利国家,在形形色色的旗帜下国家伸张自己的有形之手。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大系统,其复杂性、风险性也要求政府对公共安全承担更重的责任,从整体趋势来看,公共权力对社会生活控制得更为深入和严密。现代科技进步无疑也使得公共权力如虎添翼,造成政治国家有完全吞没社会、社群和个人之虞,从而使全权国家、全能政府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学者言道,政府通过科学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手段控制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不能不缩小人们的自治领域,由此导致人们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可以说,隐私权价值的损害是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冲突的表现之一。[4]例如美国“

8、9.11”事件后,举国风声鹤唳,公共权力以“反恐”之名急剧膨胀。2001年《美国爱国法案》(USAPatriotAct)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