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85003
大小:4.82 MB
页数:212页
时间:2019-03-03
《《论衡》文献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密级:学校代码:10075分类号:学号:20091709文学博士学位论文《论衡》文献学研究学位申请人:智延娜指导教师:时永乐教授学位类别:文学博士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授予单位:河北大学答辩日期:二○一三年六月ClassifiedIndex:CODE:10075U.D.C:NO:20091709ADissertationfortheDegreeofD.LiteratureThePhilologyStudyonLunHengCandidate:ZhiYannaSupervisor:Prof.ShiYongleAcademicDegreeAppliedfor:Doctorof
2、LiteratureSpecialty: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University:HebeiUniversityDateofOralExamination:June,2013摘要摘要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一生著述丰硕,曾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问世,但多已亡佚,流传下来的仅有《论衡》一书。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全目八十五篇,《招致》一篇有目无篇,实存八十四篇。自《论衡》诞生以来的两千年间,关于王充和《论衡》的评价与研究一直未曾间断,也留有颇多争议,这些成果散见于历代学者和思想家研究《论衡》的序、跋以及阅读、评述王充和《论衡》的各
3、种文集和文章中。由于王充在《论衡》中“问孔”、“刺孟”,被后世学者认为对圣人不敬。他在《自纪篇》中如实记述祖上不光彩的历史,又企图从历史上寻找证据,来证明父祖不好并不影响后代成才,被视为不孝。清代乾隆皇帝曾称王充为“背经离道、好奇立异之人”,《论衡》和明代李贽的著作一样宣传的皆为“歪理邪说”,致使清代学者不愿或不敢涉足此书。直到近代西方学说传入,《论衡》才渐为学界重视。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论衡》中所蕴含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精神被给予颇多肯定,王充与《论衡》由此被推上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与之前长期遭受冷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前人对王充及《论衡
4、》的研究,多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角度出发;或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对词义进行考证。近年来,学者更加注重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通过《论衡》来研究王充的文学思想。相比较而言,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少,影响相对薄弱。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论衡》的版本、校注考证的成果及引书情况作一梳理,挖掘其中蕴涵的文献学意义,阐发其在文献学方面的独特价值。版本优劣的判定是开展文献学研究的基础。在对《论衡》的版本进行梳理、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绘出了版本源流图,并深入分析、比较了《论衡》现存版本的优劣,得出如下认识:明通津草堂本被公认为现今所知最好版本,但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荟要》本与通津草
5、堂本进行比较和对勘,可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是其中比较优秀的版本。另外,黄晖在其绘制的版本源流图中将崇文本列到通津草堂本之下,笔者校勘后认为崇文本所据应为王谟《增订汉魏丛书》刻本。通过对《论衡》的校注、考证成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分别引介了主要完整校注本及考证成果,得出对《论衡》主要注本的整体认识,对比了各注本的特点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论衡》各注本存在的问题。许德厚的《详注论衡》是《论衡》较早的详注本,I摘要它一扫前代或将《论衡》当作治今古经文的材料,或在文中做若干夹注的形式,开始对《论衡》全本进行完整地注释。黄晖的《论衡校释》与刘盼遂的《论衡集解》,在校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
6、绩。但是,前者对通津草堂本改字过多,虽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但有失通津草堂本之本真,而且部分改字之处流于武断,影响了注本质量。后者沿用通津草堂本,误者仍误,脱者仍脱,在校勘方面未能进一步解决更多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论衡注释》,在校勘、注释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但受时代影响不免带有“评法批儒”之余味,而且,因其校注惟求详尽,致使其暴露的问题也更多。袁华忠、方家常的《论衡全译》间有己意,但更多的是借取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的成果,误译、漏译之处时见。郑文的《论衡析诂》,其特点在于“析”,即分析、阐述王充的哲学思想,校、诂方面虽有取舍,但总体上看成就仍
7、然不大。笔者从字、词注释来分析校注、考证成果,总结优劣厚薄,发现各书均存在不知同义复词而误、不知虚词特殊用法而误、错解同义复词和文言虚词、不知通假而望文生训、以今义释古义、所言与事实不符、增字为训、当注而未注等问题。本文还对《论衡》的引书进行研究,深入整理和分析了其征引的汉前和汉代古籍,对其校勘学价值进行了客观审定,认为在引书方面的文献学价值:其一体现为引用资料的丰富性。《论衡》广泛继承了先秦及两汉的文化遗产,所引著述包括经、史、子等门类的知识,在对经部的借鉴上引用了儒家所有经典及大量传注,特别是对今古文学派均有所征引;史部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