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拟理肝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与证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拟理肝与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与证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理肝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征(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服用自拟疏肝和胃汤剂,对照组40例口服胶体果胶钱胶囊、多潘立酮以及维酶素片,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临床症状各组以及胃镜表现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1.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CAG内镜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大连全国CG专题会CG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2];CAG病理诊断标准(参照制定)[3]。中医诊断标准:
2、中医症候肝胃不和证标准参考文献制定[4-5],主症:胃月完胀满或者胀痛,胁肋胀满,暧气,反酸。次症: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者薄黄、脉弦。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任2项以上即可诊断为:CAG肝胃不和证。1.2.2纳入标准经临床观察符合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符合上述CAG西医病名诊断标准及传统医学辨证属肝胃不和证的双重标准标准,临床中未免出现兼证等复杂证候,必须以上述中医病症为就诊时主诉并且能确定为第一诊断。年龄18〜65岁,知情同意,并遵循自愿原则接受临床观察的患者1.2.3排除标准符合病证标准但长期服用西药或其他药物者,必须停药,否则即需排除;合并有心、肝
3、、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妇女或精神病患者,对本次临床观察所用药物过敏者。1.3治疗方法1.3.1治疗组患者口服自拟理肝和胃汤治疗,方药如下:柴胡10g、枳壳20g、香附8g、佛手10g、川楝子10g、砂仁5,白术15.吴茱萸4g,黄连6g,白芍30,炙甘草5g,每天1剂,水煎400mL早晚分2次服。1.3.2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咻,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10003)10mg,餐前服用,每日3次,果胶铁胶囊(大同维敏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10920094)150mg,每日3次餐前以及维酶素片(苏州麦迪森药业有限公司,H32025730)1.2
4、g,每日3次,餐前服用,4周1个疗程,以上患者均需治疗2个疗程。在此次临床观察结束后统计结果、分析疗效,对达到显效标准及其以上效果的病例进行随访,确定理肝和胃汤长期疗效,随访期拟定为3个月。1.4疗效评价1.4.1观察性指标记录以上病例在治疗前后的胃脫胀痛或胀满、胁肋胀满不适、暧气、反酸、食少、大便不畅及脉象和患者舌象等,并且依据病例的主要症状的无、轻、中、重分为4个等级,积分则相应为0、2、4、6分,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本次观察相关资料并作出相应分析[6]。1.4.2疗效性标准1.4.2.1中医证候疗效本次观察的疗效标准(参照2002年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
5、),疗效指数的确定方法为:(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X100%;疗效评定采用4级标准如下:治愈:主症、次症相关症状主诉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症、次症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90%;有效:主症、次症症状主诉有所改善,疗效指数30%〜69%;无效:症状未有改善或者有加重,疗效指数2结果自拟理肝和胃汤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胃镜表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1两组治疗证候结果比较(表1)2.2两组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表2)2.3两组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表3)2.4远期疗效比较(表4)3讨论现代医学关于CAG的发病机制尚没有形成同一结论,
6、目前认为涉及多种因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饮食因素、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年龄等因素有关[7],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多见报道,在治疗方法上有辨证治疗,固定方药治疗,中成药治疗,以及其他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如随机化的问题,辨证标准的不统一,长期疗效的观察上均有一定的缺陷[8-10],本临床观察未能做到合适的随机化分组,对结果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选择性偏倚[ll]o病例属于西医诊断CAG,中医“胃痛”“痞满”范畴,中医辨证认为以肝、胃气机失调,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肝胃不和证占了相当一部分[12],笔者认为在脾S3胃病的诊治方面一定要重视气机的作
7、用,而脾胃的气机升降的通条除了与本脏腑有关外,同时需要重视肝脏的疏泄的作用,肝喜调达,主疏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反复的病症发作及长期的用药过程、以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乃至发生胃癌的几率的增加这种预后的忧虑,必然会导致本病出现气郁这一病理基础,气郁不得疏泄,直接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因胃主和降,有赖于肝气之冲和,肝郁则气机阻遏,致胃首当其冲,木郁土壅而形成肝胃不和,胃为传病之所,起病之源在肝,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而脾失健运,冃府多气多血,易生郁火,治疗应疏肝健脾,和降冃气,本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