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单位代码10475学号104753100831分类号J29硕士学位论文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学科、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申请学位类别:艺术硕士申请人:刘斌指导教师:赵振乾教授二〇一三年五月 SeeLoulanRegionCalligraphyStyleFromTheUnearthed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ArtsByLiuBinSupervisor:Prof.ZhaoZhenqianMay,2013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1年月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201年月日 摘要魏晋时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汉末隶书的成熟阶段,进一步达到顶峰;下启由隶书蜕变而产生出的草、行、楷这些今书系统。二十世纪初,西域楼兰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纸墨迹实物资料,非常真实地展现出了魏晋时期楼兰地区独特的地域书风,楼兰简纸的书写载体处于由简牍向纸质过渡时期,弥补了书法史上魏晋时期墨迹资料的不足,从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出土楼兰简纸的研究,一般都是作为文史、文献而存在的,较多涉及的只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真正从出土楼兰简纸来探讨其地域书风的很少,研究相对欠缺,以致不能从整体来把握楼兰地域书风的特征。本文以一个多世纪以来出土的楼兰简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其所具备的地域书风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楼兰书法概述,主要从楼兰的历史概况、楼兰简纸的出土情况、楼兰简纸的分类以及出土的意义这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楼兰书风特征,从用笔、结字、章法等这些方面,先分述进而从整体概括楼兰地区的书风特征。第三部分为分析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主要从书法本体因素、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第四部分为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之间的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点,进而凸显出楼兰地域书风的自身特点。第五部分为探究楼兰书法所具的价值和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二十世纪以来楼兰地区出土的简纸,代表着其自身所具备的地域书风,其中表现出的随意性、粗犷简约、率真自然这些特征,与楼兰简纸书法中的本体因素、楼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楼兰地域书风特征鲜明而又无法复制。楼兰简纸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关键词:楼兰,简纸,地域,书风I ABSTRACTThecalligraphyoftheWeiandJinDynasties,hasanimportantplaceinthehistoryofChinesecalligraphy.ItinheritstheendofHanlishumaturestageandreachthetop;thenextopenbythelishutransmutationarisingoutofcursive,xingshuandKaishusystem.Thebeginningofthetwentiethcentury,theWesternRegionsLoulanunearthedalargenumberpracticalmaterialsof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therealshowoftheWeiandJinDynastiesLoulanregion'suniquegeographicalcalligraphicstyle,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ofwritingcarrierisbybambooslipstansformtopaper,tomakeupforthelackofcalligraphypracticalmaterialsinthehistoryoftheWeiandJinDynasties,whichhasgreatsignificanceofstudy.Forthecurrentstudy,theresearchofunearthed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isusuallyashistory,literature,moreisinvolvedinthepolitical,economic,military,alltheseaspectsfrom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todiscusstheLoulancalligraphicstylerarely,studyisless,sothattheycan'tasawholetograsptheLoulancalligraphicstyle.Inthispaper,morethanacenturyunearthed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studywithitsgeographicalcharacteristicsandgenesisofthecalligraphicstyle.The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isthecalligraphyoverviewofLoulan,mainlyfromahistoricaloverviewof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unearthed,theclassificationof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significanceofunearthed.ThesecondpartischaracteristicsofLoulancalligraphicstyle,fromstippleswiththepen,tiesthebody,artofcomposition,firsttodescribedandthensummarizedfromtheoveralltheLoulancalligraphicstyle.ThethirdpartistheanalysisthecausesoftheLoulangeographicalcalligraphicstyle.Theanalysisdemonstratedmainlyfromthreeaspectsofcalligraphyfactors,thenaturalenvironmentandhumanenvironment.Thefourthpartis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Loulangeographicalofcalligraphicstyleandothers,thushighlightingtheLoulangeographicalofIII calligraphicstyle.ThefifthpartistoexploretheLoulancalligraphywiththevalueandinfluence.Conclusion:Inthe20thcentury,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unearthedfromLoulan,itsrepresentsgeographicalcalligraphicstyleofown,whichshowedarbitrarinessl,ruggedsimplicity,straightforwardandnatural.ThebodyfactorsofLoulancalligraphy,theLoulanarea'suniquenaturalenvironment,socialenvironmentareinseparable,itisthecombinedeffectsofthesefactors,makingLoulangeographicalcalligraphicstyledistinctiveandcannotbecopied.Loulancalligraphyhas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Chinesecalligraphy,theinfluenceisfar-reaching.KEYWORDS:loulan,woodenslipsandpaperscraps,geographical,calligraphicstyle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目录........................................................................................................................................1引言........................................................................................................................................1(一)选题价值和意义.....................................................................................................1(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1(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3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5(一)楼兰概况.................................................................................................................5(二)楼兰简纸的发掘情况.............................................................................................7(三)楼兰简纸书法的分类.............................................................................................8(四)楼兰简纸的出土意义...........................................................................................10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13(一)随意性...................................................................................................................13(二)粗犷简约...............................................................................................................15(三)率真自然...............................................................................................................18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21(一)书法本体因素.......................................................................................................21(二)自然环境因素.......................................................................................................25(三)人文环境因素.......................................................................................................27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33(一)与敦煌地域书风比较...........................................................................................33(二)与吐鲁番地域书风比较.......................................................................................35(三)与中原地域书风比较...........................................................................................381 五、楼兰简纸书法的价值和影响..........................................................................................41结语......................................................................................................................................43参考文献..................................................................................................................................45后记......................................................................................................................................4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492 引言引言(一)选题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是西域36国之一的楼兰,大约公元5世纪时在历史舞台消失了,一千多年之后,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随之对于楼兰考古的热潮一直持续着。直至今日,历时一个多世纪,楼兰简纸一共出土了五批,属于魏晋时代的残纸,大多数是从古楼兰遗址发掘出来的。这些墨书的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为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无论从数量或质量及时代的先后来看,出土楼兰简纸在整个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在传统书法宝藏中,魏晋墨迹遗存甚少,数百件属于魏晋时期的楼兰残纸文书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书法艺术史的诸多空白。楼兰地域书风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与必要。本文在相关的考古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楼兰地域书风进行研究,归纳书风特征,分析成因的同时并与其他地域书风相比较,以期深入到楼兰地域书风的各个方面,还原楼兰地域书风的原貌。(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早期的研究,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外的学者作为研究的主力军,研究成果多是考古报告这样的第一手资料,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客观分析,内容充分,对后人的进一步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比如斯坦因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对于其在中国土耳其斯坦和亚洲腹地毗邻各地所做的考古学上和地理学上的探险进行了概要的叙述。斯文·赫定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以游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他几乎一生的探险进程。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上下》记录了他自1885年以来在亚洲西部各国里面的旅行,其中发现了中国古城楼兰,此发现引起各国专家在亚洲这些部分的考古学上作了一个比较彻底的发掘。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中论述了罗布淖尔水道的变迁,楼兰国的历史与文化,叙述了工作概况,刊布了器物图说。罗振玉、王国1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维的《流沙坠简》按简牍的内容和性质分为了三部分,包括小学术数方技书、屯戍丛残、简牍遗文,研究相关的材料从沙畹处获得,书中不仅考校文字,诠释词语,疏通文意,还考证了相关的汉晋历史制度,长序为王国维先生所做,此书不愧为我国简牍学史上的奠基之作。贝格曼在《新疆考古记》中把各次的采集物归纳在一起,描述了考古发现和古代遗存。香川默识所编的《西域考古图谱》一书中收录了一批西域考察所拍的实物图片,包括佛典、经籍、史料、西域文书、绘画、染织刺绣、古钱、印本、杂品等类,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橘瑞超的《中亚探险》中综述了其第三次探险(1910~1914)前半期的活动,展示了非常丰富的发掘成果。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楼兰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论著相继出现,涉及的研究方面拓宽了许多。比如黄文弼在《西北史地论丛》中谈论了古代塔里木河及其变迁,汉西域诸国的分布和种族问题,两汉通西域路线的变迁,汉通西域后对西域的影响,古楼兰国历史及其在西域交通上之地位,楼兰土著民族之推测及其文化,佛教传入鄯善与西方文化的输入问题等等,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孟凡人的《楼兰新史》采用区别于前人,另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在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对楼兰史进行新的论证,以求基本揭示楼兰史的内涵,较完整地勾画出其大致轮廓,展现楼兰史的新面貌。侯灿的《高昌楼兰研究论集》收入的是其对这两个地区研究的一部分论文,从已发表的70多篇论著中选取了19篇文章,分为两组:一组是古代高昌研究,另一组是古代楼兰研究。穆舜英、张平编著的《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收录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楼兰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包括古楼兰文明的发现及研究楼兰尼雅遗址概述,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楼兰王国的兴衰及其原因的探讨,楼兰古城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探讨,楼兰古城址调查与试掘简报,楼兰城郊古墓群发掘简报,楼兰古墓地发掘简况等等。侯灿、杨代欣编著的《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对一个世纪期间各国公开刊布的楼兰出土汉文简纸进行了系统汇集整理、文字释读和史实考释研究,是一部集成式阶段性成果的著作。就楼兰出土简纸的书法艺术方面而言,近代以来的研究者也不乏其人,但多半集中在一些书法艺术欣赏的著作中,比如李松、李一忱编著的《书法创作大典行草卷》,分别介绍了楼兰残纸中的《济逞白报残纸》、《将军残纸》、《热想残纸》、《小人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五月二日残纸》、《缘展残纸》的用笔特征、结构特点、章法形式,详细而生动,并加以说明对其进行创作取法时须注意的地方,对初学者的创作很有帮助。沃兴华编著的《书法观止·图说中国书法》细致分析了楼兰残纸中的《济白残纸》,包2 引言括点画的起、行、收,笔势,结体的变化,指出此帖的追求方向和表现特征上都是王羲之《十七帖》的先声。吴鸿清编,刘恒、于连成解析的《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收录了《晋永嘉六年残纸》、《五月十四日文书》、《三月一日文书》、《李柏尺牍》,并把《九月十一日文书》、《为世主残纸》、《楼兰一日文书》同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和《十七帖》做了比较。张光宾的《中华书法史》先在前文“木简残纸”一节中介绍分析了楼兰出土简纸中的几篇残纸,包括《为世主残纸》、《急就篇残纸》、《济言残纸》、《济逞楼兰白书》和《李柏文书》,然后在后文中配以图版。(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在前人大量的文献基础之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图版分析法等,与自己平时临习楼兰简纸的体会相结合,对出土楼兰简纸所具备的地域书风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地域书风相比较,揭示楼兰简纸书法的地位和影响。纵观众多考古学家和学者有关出土楼兰简纸的研究,一般都是作为文史、文献而存在的,较多涉及的只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真正从出土楼兰简纸来探讨其地域书风的很少,研究相对欠缺,以致不能从整体来把握楼兰地域书风的特征。本文从整体的高度以出土楼兰简纸为基石,研究楼兰地域书风,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希望本文的努力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并对自身日后的书法研究和创作有所裨益。3 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一)楼兰概况楼兰国创始于何时,由于记载缺乏,已无可考证。楼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书信中提到:“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①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这是对楼兰名称的最早记录,然而,此时汉朝对西域各国的情况,尚不明晰。汉朝认识西域各国,始于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使西域,公元前126年返汉,将所过及传闻西域各国情形,还言于汉武帝。司马迁著《史记》,据此以作《大宛传》,②其中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汉书·西域传》载:“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③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盐泽,即今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不仅中国史学家提到楼兰,而且西方古典作家对楼兰也有所记述。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其名作《地理志》中将楼兰称作Khauranai。这个名称来自于粟特商人,他们活跃于丝绸之路,粟特语文书中,将楼兰拼作Krwr’n,楼兰出土的佉卢文书中常常见到Kroraina一词,“楼兰”乃楼兰遗址中出土的佉卢文书所见Kroraimna一名的汉译,目前得到了学术界的基本认同。公元前177年,楼兰进入西域历史舞台。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后,楼兰、呼揭等西域二十六国归附匈奴。故在西汉初年,即公元前176-108年,楼兰为匈奴属国时期。因楼兰为城廓之国,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地处中西交通之要冲,为早期“丝绸之路”的咽喉,正如《史④记》中所说:“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汉书·西域传》也说:“楼兰国最在东⑤陲,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然而楼兰数为匈奴耳目,攻劫汉使,为了保护敦煌到西域的交通,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命令赵破奴率①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1959:2896.②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M].中华书局,1962:3160.③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71.④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M].中华书局,1962:3171.⑤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75.5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兵数万出击姑师,王恢率七百先锋先至,攻破楼兰,俘虏楼兰王,楼兰降服,楼兰国正式归属西汉。公元前92年,楼兰王卒,新王立,分别遣一子质汉,一子质匈奴。楼兰虽服属于汉,但同时又被迫于匈奴,与汉时离时合。楼兰王安归与匈奴的勾结,致使来往于丝绸之路的汉朝使者多次遭到劫杀,公元前77年,汉大将军霍光派遣东平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安归,王弟尉屠耆被立为新王,汉朝赐宫女为其妻,将楼兰国易名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从此,楼兰国虽已消失,但楼兰城继续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鄯善王国”。楼兰这一名称也被称为“故楼兰”而延用,有用“楼兰”这一名称的,多指其楼兰故地,而没有国名的意思。《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①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而后的西汉王朝为了对其镇抚,经常派遣将士在伊循城屯田。魏晋两朝西域地区的长史治所也在楼兰,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十六国的前凉时期。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在其所撰的《佛国记》中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行十七日,计可千百五里,得至鄯善国。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毡褐为异。②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突然销声匿迹。有关楼兰消失的原因,人们通过出土的文物、文书,历史记载,以及考察事实等,得出了不同的论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河流改道说(2)异族入侵说(3)丝路改道说(4)盐碱土加重说(5)气候变化说(6)河流缩短说(7)冰川退化说就这样,楼兰一直沉睡了一千多年,对于楼兰遗址和楼兰古城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后期,这正是被地理大发现的热浪吞没的时代。西方的探险家纷纷进入新疆地区进行探险考察活动。1900年的春天,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探险队沿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向南,想由此穿越罗布泊河床。就在这次探险中,斯文·赫定的助手奥尔得克偶然发现了一座古代废墟。①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73.②法显著.郭鹏注译.佛国记注释[M].长春出版社,1995:4.6 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终于,1901年3月,斯文·赫定带着奥尔得克等人找到了这座废墟,发掘了其中的佛塔以及周围三个殿堂。由许多烽火台在废墟东南方向一带组成的烽燧线向东延伸,一直到那座著名的古城-楼兰。楼兰古城位于今天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古城位于东经89°50′53″,北纬40°31′34″。楼兰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古城四周城墙的断垣仍在,东面残长约333.5米,南面329米,西北两面均是327米,总占地面积达到108240平方米。城内屋宇倒塌,房屋的木梁以及木柱散落在废墟上,破碎的陶器残片、木盘和木碗残片遍布地面。在古楼兰城和城郊的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精美的丝毛织品。古楼兰地区发现的东汉丝织品中有绢、缣、绮、锦和刺绣,有许多品种。同时出土的毛织品,也是一批珍贵的文物,在丰富的古代楼兰文物中,有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物,这就是发现的大量有文字的木简和文书。大量记载的档案木简和文书的发现,使人们对古楼兰国早期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木简文书同时发现的还有相当数量的五铢钱币和一枚贵霜钱币,以及汉朝的漆器、铜镜、陶器,还有古楼兰城居民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从更广泛的方面把古楼兰社会的面貌展示给人们。(二)楼兰简纸的发掘情况1901年3月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直至今日,楼兰简纸文书的发掘,历经了一个多世纪,先后共有五批,具体的情况如下:第一批:1901年3月,斯文·赫定在对罗布淖尔是否是游移湖的地理考察中,发现了楼兰古城,在城中挖掘获得了一批简纸。其中有木简121枚,残纸36片。斯文·赫定把这批简纸带回了欧洲,至今收藏在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这批简纸,赫定先委托德国学者希姆莱进行了研究,1920年,希姆莱发表了《斯文赫定在古罗布淖尔旁边的发掘》一文。在其去世之后,又由德国学者孔好古接手。1920的《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的汉文写本及零星物品》中收录了孔好古的研究成果。这批简纸文书是当时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出土最早的一批文书。第二批:英国学者斯坦因,1906年和1914年两次到楼兰地区进行考察。1906年他发现了第二批简纸文书,其中有木简166枚,残纸35片。这批简纸被带回了欧洲,藏7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在大英博物馆。1913年,法国汉文学家爱德华·沙畹将这批简纸的整理研究成果刊布在《斯坦因在新疆沙漠发现的汉文文书》一书中。后来《流沙坠简》中研究成果来自于我国学者王国维和罗振玉二人对此批文书的重新考释。第三批: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1909年3月,1910年末至1911年初两次对楼兰遗址考察探险,掘获了第三批汉文简纸文书。其中有木简4枚,残纸15片。这批文书入藏在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刊布在1915年出版的《西域考古图谱》一书中。第四批:第四批汉文简纸文书是斯坦因1914年在对楼兰的第二次考察中得到的,有木简59枚,残纸44片。这批文书仍入藏在大英博物馆。1953年,沙畹的学生亨利·马斯伯乐将其对这批文书的整理考释成果刊布在《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汉文文书》一书中。1931年,我国学者张凤辑的《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书中收录了此批文书中的木简。第五批:我国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0年4月首次对楼兰遗址进行考察,侯灿率队出土的第五批简纸文书中有木简63枚,残纸2片。这批文书入藏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年,侯灿发现的这批文书被刊布在《文物》第7期上。综上所述,通过历次对楼兰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五批文书,发掘编号共有575号,考释编号共有709号。(三)楼兰简纸书法的分类目前所出土的楼兰书法作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下面将从楼兰书法作品的书写材料、书体、文字内容以及文字类型这四个方面进行分类。1.书写材料楼兰书法可以分为简牍和纸两大类。简牍中的“简”,早期是指竹质的书写材料;“牍”,则专指木质的材料。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简牍”两字混用,不管是竹质或是木质的书写材料,都可称之为“简”。《说文解字》:“简,牒①也。”“札,牒也。”又“牒,札也。”从其部首义旁可知,简为竹质,札、牒为木质。在我国纸张发明而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以前,主要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一般的简牍长都是2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木质的简牍,多用松、柳。《太平御览》卷六百六,杨雄《答刘歆书》曰:“以①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6年.8 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①铅适松椠二十七年矣。”松椠,就是用松木制成的木牍。《太平御览》引《楚国先贤传》②曰:“孙敬编杨柳简以为经本,晨夜诵习。”《汉书·路温舒传》记载:“父为里门监,③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蒲,就是蒲柳。《尔雅·释木》④云:“杨,蒲柳。”从中可知蒲也是柳木。西北出土的木简,质地以松,柳为多。种类有青扦,别名扦儿松,云杉属,木材淡白,质轻而疏,还有水柳、胡杨、怪柳(又叫红柳)等。西北地区很少出土竹简是因为西北地区少竹,并且当地的干旱环境使得竹子不能够很好的保存。楼兰出土的木简材质有当地所产的胡杨木和从外地输入的松木两类。楼兰书法的书写载体,正处在木和纸并用的时代。魏晋时代以降,纸虽然作为书写材料占有牢固的地位,但是简牍仍在使用。直到五世纪以后,纸在官方才得到普及。楼兰出土的文书残纸,其纸质粗精不一。从墨迹渗透的方面来看,较多都适宜于毛笔书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尺寸,多为一尺见方左右。由于书札、写经、书信都在斗方或手卷上,文书尺牍因此而得名。2.书体楼兰书法按书体划分,可分为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隶书,如《景元四年》简,字中点画有相当部分脱离了隶书的束缚,部分字甚至完全是楷书,但笔法仍有许多隶书的影子。《泰始五年》简、《泰始二年》简和《泰始四年》简,都有浓厚的隶书气息。楷书,早期的楷书,面貌多样,可暂且细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隶意浓郁而古质的楷书,这类楷书所带隶书的笔意较多。如《正月廿八残纸》、《日孤残纸》中的几个字,隶书写法明显;《悼痛残纸》、《情用》、《追惟》等纸笔划厚重;《八月十日》等纸和《马厉封检》已经没有肥厚的笔划,楷法更为精准。二是一些楷法趋于新妍的楷书。笔划劲挺而趋于平正,点画形态和成熟楷书极为相像。如《超济白残纸》、《三月一日》残纸、以及《济言》、《感情》等纸。行书,可以略分为规整和潦草两类。规整一类的如《济逞白报残纸》、《五月卅日残纸》、《将军》和《六月六日》残纸。潦草一类的如《正月廿四日残纸》、以及《五月十①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2011.②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2011.③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④郭璞注.尔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9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五日》、《六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残纸等。草书,如《书不得简》、《从胡简》、《何将简》等简牍草草写就。再如《楼兰残纸》、《济白守残纸》、《华玄残纸》、《十二月》、《十一月》残纸等等,其中的笔体也存在着差异。其中《急就篇》用章草和新隶体写成。3.书写内容楼兰书迹书写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释官、释地、簿书、名籍、戍屯、廪给、器物、买卖、杂释、纸文书这几类。4.文字类型汉文文书,顾名思义,就是用汉字书写的文书。与之相异的是佉卢文文书。由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创制并使用的佉卢文几百年间在古印度的犍陀罗地区流行。最早出现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刻写的摩崖法敕中。英国语言学家哈罗德·贝利爵士把其命名为“犍陀罗语”的建议,目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公元前后,大月氏人在中亚和印度建立起了贵霜帝国。贵霜帝国以犍陀罗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此语种在帝国扩张的同时也被推广到了东方各地,当时丝绸之路上的国际交际用语中,就有犍陀罗语。(四)楼兰简纸的出土意义楼兰出土的大量简纸文书,对于楼兰学的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而论,这些文书的出土地点集中,有较多绝对年号的记载,官方文书占了绝大部分,相当一部分文书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屯垦、文化、交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我们揭示了,曹魏西晋前两时期这里是西域长史的治所及驻地,为我们判定众多的简纸文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描绘出当时屯戍军队的生产和生活景象,也为研究前凉时期,楼兰与中原割据政权和西域地区某些政治军事的关系提供了直接数据。从宏观而论,我国魏晋时期书法的书写载体由简牍向纸张过渡,并且此时期为楷、行、草这几种书体的形成阶段,所出土的简纸正处其中,这就为我们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比如书法史方面,书写材料方面,书体演变方面等等。通过出土简纸与楼兰遗存的考古调查结合研究,对许多学科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有利帮助。比如,楼兰聚落形成问题,楼兰国都的问题,楼兰国都与鄯善都城问题,楼兰古城的性质问题,楼兰与海10 一、楼兰简纸书法概述头的问题及楼兰古城与楼兰绿洲的衰废问题。总之,楼兰简纸的出土,不仅对于楼兰的历史、西域历史、丝绸之路交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以及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楼兰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发展史和文字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11 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楼兰所出土的几百件简纸文书,年代处于两汉至魏晋之间。虽然书体各异,形式多样,但却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这个地区,整体上所透露出的独特鲜明而又统一的书风特征。在此,把楼兰书法的书风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随意性在楼兰简纸书法中,不管是尺牍草稿,书籍抄本,抑或是简牍簿记、习字。都不难看出,其中表现出的随意性。书写者把不受约束,随意自由的气息融入到了简纸当中,这就造成书写形态上的丰富变化以及视觉上带给人们的“杂乱无章”之感,使人乍看之下,毫无规范可循,但正印证了“书无意于佳乃佳的”的道理。楼兰简纸书法中随意性,具体从用笔、结体、章法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用笔方面看,书写者在书写时毫无顾虑,起笔时直接下笔,而后直接行笔,或者用笔锋砸出一定的面积后再行笔。行笔很少顿按,速度快一些,收笔时利用笔锋的弹性,逆势稍转,有的干脆提笔出锋,丝毫不计较点画的得失。用笔没有拘谨的感觉,一切以书写者为中心,追求的只是大效果、大关系,能够使笔毫在简牍或者纸面上任意驰骋。如《十二月》残纸(如图2-1),信笔潦草,书写放达,其中“君”、“目”、“当”、“大”等字的用笔呈现出一种我行我素的姿态。没有书写观念的束缚,用笔就变得相当随意,看不到一丝刻意的影子。图2-1十二月残纸如《正月廿四日》残纸,行笔很少修饰,通篇随意挥洒。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此残纸13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中的“不”与“可”二字。写部分横划时笔毫刚刚接触纸面就向右上行进,致使横划的起笔处尖细,给人以草率之感。再如《情用》残纸(如图2-2)更是随意写就,其中“婢”、“相”、“随”、“还”几字可谓达到了随意的极致,说其粗头乱服也不为过。图2-2情用残纸从结构方面看,楼兰简纸中的每个单字都是存在着较多变化的,这真正体现了随意书写的特点。字形或方、或扁、或长,大小不一。如果把其外部轮廓勾勒出来,还可看到多种不规则几何形状。较多的字左右部分,高低错落明显。可以看出,书写者并不在意笔划与笔划之间是否具备了长短、粗细以及相应的纵擒关系,更不在意书写出来的字形结构会成哪般模样,有的只是字形结构的自由与轻松,让人体会到那份惬意。如《热想》残纸中,“想”字心字底向内收缩,“食”字人字头左右伸展,“与”字向右敧侧,“小”字两点下沉,“侧”与“西”二字大小的对比,“平安”两字的有机融合等,这些姿态万千的结构绝非刻板之人能为之。如《三月一日》残纸,其中“楼”字、“兰”字、“委”字字形稍长,“久”字、“思”字、“企”字、“化”字却字形呈扁态。此外,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对比也很强烈,比如“三”、“月”等字与“十”、“和”等字相比。再如《济白守》残纸中开头的“济”“便”二字,左偏旁与右半部之间距离明显,似隔江相望,然而后面的“更”“能”二字却向内紧收,充满了随意的色彩。从章法方面看,其中一些习字残纸,多为双面书写或重复书写,随意性不言而喻。抛开这些习字残纸不谈,从其它残纸中,也可看出随意性所在。这些残纸的章法有的紧凑茂密,有的萧散轻松,更有甚者丝毫不顾忌章法,一篇残纸之内书体杂糅,或不论行列,只用句读加以间隔,给人一种浓重的随意感。14 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图2-3五月二日残纸如《五月二日》残纸中(如图2-3),四行草书却有着两种笔调,第一行为章草的法式,行笔厚重,可是后面三行的字却略小,整体流利婉转,随心书写。如《小人》残纸,现存的三行,行气线向左倾斜,对字距行距放之任之。如《白叔》封检,在中间一行字的两边又随意书写了两行小字,与边缘紧贴却没有局促之感。还有《八月廿八日》残纸,刚开始的几字,字距较大,而后却越来越小,每个字的前俯后仰也致使行气线左右摆动,随意之情跃然纸面。由上可以看出,楼兰简纸完全没有碑刻书法所具有的规整、平衡的风范,蕴含着很大的随意性,使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书写者挥洒的全过程。(二)粗犷简约楼兰书风所展现出粗犷的气质体现在其用笔、用墨、字形这些方面。楼兰简纸中很多字的用笔力度都很重,给人一种大刀阔斧的感觉。有的是起笔重按,有的是收笔重按拖出,更有的整个笔划都显示出一种厚重感。如《追惟》残纸(如图2-4)的“何”“奈”“念”等字,“何”字的长横收笔向下重按,“奈”字和“念”字的长捺向右下侧重按拖出,“念”字的长捺直硬,收笔时突然提笔,整个笔划像一把锋利的大刀,极具粗野之意。如《正月廿八日》残纸,其中“元”字的竖弯钩转折处放荡不羁,收笔更是大胆至极。还有“悉”字的短竖侧锋直下,断然收笔,笔划形态好似一根从中间折断的简牍,下方的卧钩还未调整好笔锋,就已经起笔了。《三月十四日》残纸的首字“三”第二横浓墨写出,第三横更为豪放,笔划长度惊人。这样的粗犷之处还有很多,如《何必》残15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纸中“何”“安”“大”“伴”几字的起笔收笔,《将军》残纸中“大”“人”“教”三字的捺笔等等。图2-4追惟残纸用墨方面,楼兰简纸多用渴笔而缺少温润,外加有的书写时使用秃笔,这就更彰显了粗犷气。《段从事》简、《其赵皱》简,在书写时显然使用了秃锋。《云奴婢》残纸中大量的枯笔,如“镇”、“力”、“余”、“人”等字,把粗犷豪放的气韵传达给了我们。《情用》残纸中“奴”、“相”、“随”、“可”、“还”、“不”等字,笔划干渴,书写者仿佛认为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妥,想表达的只是自身的豪情。此外还有如《刘得秋》简、《胡支得》简、《此月》残纸、《张济》残纸、《白敦》残纸、《□近》残纸。字形方面,楼兰简纸所具的粗犷气比比皆是,让人不禁惊叹:“胆小者不敢为!”不仅字形比例夸张,大开大合,并且多数字重心不稳,常常令人出乎意料。如《右五》简中,“颜”字,整个字成八字状,右边的紧蹙与左边的舒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若水》简中“得”字上部挨得较紧,下部却突然张开。如《里旷》简中“旷”字的最后捺笔向右下延伸,好像在书者眼里,字的外形和重心显得无关紧要了。如《敷等》残纸中的“等”字下部的放开以及最后一“点”的位置令人惊奇。再如《缘展》残纸中,“展”字一反常态,下部收缩的同时把上部留出了较大的空间,末笔成了“点”。《后入》残纸中,“沙”、“便”二字都很反常,这也正是其粗犷的表现。楼兰简纸中,横笔在收笔时大都不顿按的同时,横折、弯钩的转折处,很少折笔使转,往往是成弧势一转而过。竖钩的笔划,多数不钩,而是向下引笔。此外,在这些文16 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书中,很多偏旁部件以及笔划都进行了减省和简化。就此两点而言,正突出了楼兰简纸简约的特点。如前面提到的《正月廿四日》残纸,其中很多字的收笔都是一带而过,简明畅快。如《虽不》残纸中,“无”字、“某”字、“使”字、“有”字、“须”字、横划都是稍微抬下笔,此时笔锋聚拢,使笔划末笔处稍尖。如《刘得秋》简中“得”字、“失”字、“大”字、“丰”字的横笔也都是缺少顿按,呈尖状。如《白敦》残纸,其中“图”字、“用”字的转折之处,以圆转代替了折笔。还有如《悼痛》残纸中的“当”字、“笃”字、“顾”字、“因”字,《敷等》残纸中“敷”字、“具”字、“罪”字、“周”字,《五月卅日》残纸中的“为”字、“告”字、“凤”字、“有”字等等,转笔都呈弧势,极其简约。如《济逞白报》残纸中,“何”字、“切”字、“剥”字、“可”字,《九月十一日》残纸中的“初”字、“时”字,《胡支得》简中的“得”字、“角”字、“弓”字、“箭”字,如《虽不》残纸中,“有”字、“身”字、“为”字、“刑”字,其中竖钩都是没有钩笔,而是向下延伸,作引笔状。在偏旁部首的减省方面,如《小人》残纸中的“复”字,《若官》残纸中的“便”字、“使”字、“得”字,都把撇和竖连为了一笔。如《正月廿四日》中,“远”字、“适”字、“还”字的走之底都简化为一横卧的曲笔。如《虽不》残纸中的“愁”字、“想”字,《济逞白报》残纸中的“患”字,以及《九月十一日》残纸(如图2-5)中的“想”字,这几字中的心字底都减省成了三点状。《热想》残纸中“热”字,《小人》残纸中的“马”字,《正月廿四日》残纸中的“苏”字,这些字中的四点都连为了一横。如《张雏》简中“张”字右半部的“長”简写成了“长”,《虽不》残纸中的“责”字下半部的“貝”简写成了“贝”。在笔划简化方面,如《正月廿四日》残纸中的“求”字、“代”字,《济逞白报》残纸中的“截”字,《日孤》残纸中的“孤”字,都省掉了一点,如《绝域》残纸中的“域”字省掉了一撇,如《五月卅日》残纸中“世”字省掉了一横,《正月廿四日》残纸中“德”字中部省去了一横。《兵曹》残纸中“徽”字中部的一横也省去了。《兵曹》残纸中的“曹”字省去了一竖。以上种种情形,都清晰的体现出了楼兰简纸的简约性,正是这种简约,让人在面对这些书法作品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17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图2-5九月十一日残纸(三)率真自然楼兰所出土简纸在具备随意性,粗犷简约这些特征的同时,还具有率真自然的特点。如《华玄》残纸,与那些人为刻意安排,严整规范的书法作品相比,其用笔的单纯,没有繁复的技巧就更加明显了。虽然横划略显平直,但是笔势流转,残纸中的字,多数字的最后一笔都向下纵引牵出游丝,能与下面的字达到很好的承接效果,第三行中的“莫使”二字,纵引的笔势达到了极致,两个字一笔连属直下,此外,最末“役使”二字,最后一笔都写成了反捺,这些都极其的自然,无装饰意味,气息高古。如《小人》残纸(如图2-6),用笔凌厉的同时又不失笔力,“于、奴、客”等字毫不顾忌地显露出尖利的笔锋,甚为潇洒,与“卖、用”等字痩劲的笔划一起,表达出了作者的真性情,向左上取势的结字习惯颇能得到人们的注目,然而通篇观之,却无不妥之处。字形的大小与轻重合乎自然,“董”字之重,“用”字之轻,“复”字之大,“奴”字之小等等。其字里行间的茂密气息,使通篇作品浑然一体。18 二、楼兰地域书风特征图2-6小人残纸如《济逞白报》残纸,此篇残纸的用笔劲挺锐利,锋芒毕露,果断直率。结字上不存在疏密的变化,但是有很强的独立性,依靠字形的调节,艺术效果可圈可点。“逞、白、无、悟、不”等字稍方、“素、至、截、可”等字稍长,“济、报、承、切、念、怀”等字稍扁,与略大略小的字距,适当的行距,共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生动的韵味。如《缘展》残纸,下笔时坚决果断,行笔厚实,转折处连绵自然,大多数的收笔按后轻提,直接痛快。结字呈现出深厚饱满的同时,又能兼顾细微变化。“叹”字左右部分十分的紧凑,其左部轻与右部重这样的巧妙处理,令此字生动之意立刻凸显。再如末尾的“所以”两字互相依靠在了一起,相比其它字的大小,这二字只占了一个字的位置,趣味十足。如《从胡》简,落笔斩钉截铁,毫无迟疑。结构紧凑,跟随简的曲直赋形,章法自然,具有“密能藏针,疏能走马”的特点。如《白叔》封检,其中的字写得十分率真,“从、事、王、石、二、君、前”几字收放自如,静中寓动。“从”字的捺,“事”字的几横,“王”字最后一笔的雁尾,以及“石、君”二字的长撇都是那么的天真自然。如《将军》残纸,点画的起、行、收果敢而优雅,横划一般较细,竖划较粗,捺划铺毫写出。整体字距较小,行间比较疏朗,字形的大小差别不大,通篇看来,既高古自然,又充满生动的情趣。如《热想》残纸,用笔迟重凝练,起笔有藏有露,行笔自然洒脱,如“人”字的一19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撇一捺,“恻”字的最后一笔,“未”字的左右两点,以及“食”字的长撇等等。不仅字形变化多端,而且字间、行间清新疏朗,赋予了姿态各异的单个字展示的空间,令整篇残纸极尽自然淡雅之妙。如《九月十一日》残纸,用笔的率真敦厚为其最突出的特征,行笔不羁不厉,收笔从容而含蓄,字字形态饱满,筋骨完备。此篇残纸的结字宽宏博大,取得了神完气足的效果。第一行的字稍大些,特别是一个“一”字,把第一行的气势很好地呈现出来,第二行字形就稍小了,但是给人的感觉却不突兀,反而很自然,小字蕴含了大境界。如《五月二日》残纸,其字体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用笔灵动自如,不造作,虽然连笔较少,但是气息通畅,整篇残纸浑然天成。以上这些简纸充分显示出了楼兰书风中那份纯朴,不在意“工拙”,率真自然的特点,除此之外,具备这样特征的简纸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20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所谓“书风”指的是书法的风格,风貌,风尚。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一个地域的书写群体,构成了地域书风的基础。要考察一个地域的书风特征的形成原因,除书法的本体因素外,还必须落实到该地域具体的大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正是这些因素相互关联,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影响着一个地域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当然,楼兰地域书风的形成原因也不外乎于此。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楼兰地域书风的形成原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书法本体因素书法随时代而发展,物质基础是形成地域书风的前提条件,书法与时代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书写的工具材料(即笔、墨、纸、砚)这些物质基础之上。处在一个时代中的地域书风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风貌,与这一阶段的物质条件息息相关,它们为书法表现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工具材料所前进的每一步,虽然微小,却意义重大,能够直接作用于一个地域书风的形成。此外,与工具材料相并列的书写方式,书写目的,同样应该加以重视,这些对于地域书风的形成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书写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法作为一门表现艺术,毛笔在其中有着更为重要的角①色,东汉蔡邕《九势》中云:“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上面图案中的线条均匀并且色彩鲜明。分析可知不是用竹木削成的笔所能为之的,应该使用了毛笔之类的工具,因为它们具备较大的蓄水量,并且柔软富有弹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中说:“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是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①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9.21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①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从现存的出土文物可以推断,约在五六千年以前毛笔就开始产生和使用了。在西周②时,古籍中就有毛笔的记载。《尚书·中侯》:“去龟负图,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礼③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人们在战国时期,对毛笔有着不同的称呼,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统称为“笔”则是在秦统一六国后。《说文解字》曰:“秦谓④之笔”,又《通训定声》曰笔“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古只做‘聿’,秦加竹⑤为笔。”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中出土的兔毫笔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毛笔,竹制笔杆,长18.5cm,直径0.4cm,笔锋长2.5cm,笔径约0.46cm,笔头插在劈开的笔杆一端,用细线紧缠并外以胶漆固定。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3支秦笔,笔杆为竹制且下面是空的,使笔毫容易放入其中又有利系扎。此种式样的毛笔不得不说是制笔史上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日渐成为了我国古代毛笔的定制。两汉时期出土的毛笔较多,毛笔的制法沿袭战国及秦制,未有太大的变化。从中可知,汉代毛笔的笔毫多为秋冬时的兔毫,属于硬毫,弹性极好。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些总结制笔的著述。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魏晋时期使用的毛笔和汉代无太大的差异,都属于硬毫,笔头较短,笔肚饱满,并且笔毫的末端栽入笔杆较深,因而吸墨多一些,可以一次写较多的小字,同时拥有很好的弹性。书写者在连续书写时能够使转自如,不受约束,真正做到流畅自然。2.书写材料书写材料就是指文字或书法艺术的承载物,在纸张未出现之前,中国文字的书写材料主要使用甲骨、金石、砖瓦、竹木、绢帛等。其中竹木简牍作为受制约性相对较小的书写材料,使用最为广泛和普遍。纸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所见最早的是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放马滩西汉墓的“放马纸”。这个时期的纸并非作为书写材料来使用。东汉年间,蔡伦革新了造纸术,《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蔡侯纸”,是纸作为书写材料实用化的开始。自蔡伦之后,造纸业蓬勃发展,东汉末年出现了诸如“左伯纸”这样的名品。唐张①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80.②慕平译注.尚书[M].中华书局,2009.③胡平生陈美兰注.礼记.孝经[M].中华书局,2007:8.④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6.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22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①怀瓘《书断》中记载:“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左伯之纸,妍妙辉光’。”东汉至三国,受习俗的影响,人们仍保留着“素贵纸贱”的传统,把用纸书写视为不敬。此外,受技术的限制,致使纸张的使用并不普遍。直至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废纸,强调官方文书必须用纸书写。《初学记》卷二十一:“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②黄纸代之。”从此,纸张在社会上开始广泛的使用和普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楼兰地区发掘的简纸的年代大多处于魏晋,书写材料逐步由简牍过渡到纸张,其间二者并行存在。对于这些处于3世纪至4世纪之间的楼兰出土数据,日本学者富谷至这样分类:“(1)书籍(2)信件(3)簿籍(4)符和检(5)官方文书(6)其它缺乏分类线索的文字数据。”这就更容易看清书写材料过渡到纸的过程。楼兰现存的十余片书籍中,都是以纸张为载体的,不存在简牍。书籍均为纸张的现象并不只是存在于规范工致一类的书籍当中,其它不同于书籍、或是作为练习用的废纸残片也是如此。可知此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纸已经不像昔日那样贵重稀有,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在楼兰出土的信件中,不管是草稿或是投递来的信件,都是以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从另一方面说,就是练习所用材料都是纸张,而非简牍。包括李柏文书在内的其它信件残片都已经书写在纸上了。从楼兰出土簿籍看,是既用简又用纸的。因为在所发现的泰始年间的簿籍中,这两种书写材料是并存的。晋代在文书传达上的文书装帧、传递记录、以及文书格式等,延续着汉代的文书行政,纸张虽然广泛利用,但就楼兰出土的简纸来看,文书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综上所述,魏晋时期的楼兰简纸,书写材料从简牍向纸的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的、渐进的过程。纸张的使用,与狭窄的简牍相比,令书写的空间得以充分的扩大,笔墨在其中能够更多地释放,书写者从中得到的抒发感,是简牍这些材料不能够达到的。楼兰简纸中的行草书、草书,其中的纵势得以强化,笔势更加自由,牵丝引带,逐步走向成熟,笔法也更丰富,促使着新书体的产生和发展。3.书写方式对于书写方式的考察,可以分为书写姿态与执笔方式两个方面。两汉至魏晋时期,日常家居中的席、床、榻、几和案都很低矮,无足或者只有矮足,①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95.②徐坚.初学记卷21[M].中华书局,1962:516.23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①人们的起居方式以跪坐为主。《史记集解》曰“坐,跪也。”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人的坐应当是跪状的,即两膝挨地的同时脚背向下,臀部置于脚后跟之上。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9号墓出土了西晋永宁二年的对书瓷佣,展现出了当时的书写姿态,两佣均戴高冠,其中一个书吏跪坐的同时,身子向前微倾,左手持简牍,右手作书写状。对面坐着的书吏,双手捧着简册。二人中间有一脚案,上面放置着一些物品。唐摹本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画有一位站立的女史。她身体前倾,右手斜执笔,左手平拿纸书写。宋摹北齐《校书图》中所画榻上的四位校书者姿态各异,其中一个头部微低,身体前倾,左手拿着纸,右手斜执笔,正在书写。在榻右边坐在平椅上的另一位书者,右手执笔,左手托纸,其旁边还有一侍者两手抻纸。这表明,魏晋时期存在着两种书写姿态,一为坐,一为站,其中都是左手拿纸,右手持纸。虽然楼兰所处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有“胡床”这样的高型坐具,并且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但当时与端坐书写相匹配的高桌、高椅及板凳并没有发展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席地而坐,采用左手持简或纸,右手斜执笔的方法进行书写。对于执笔的方法,唐韩方明《授笔要说》中说的十分详尽:“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②指,妙无所加也。”其中的“单苞”就是指单钩斜执笔。清朱履真《书学捷要》云:“单③钩者,食指中指参差不齐,食指钩向大指,中指钩向名指,此是单钩。”前文提到的《女史箴图》中的执笔方法即是如此。单钩执笔的方法能够使指与腕灵活运用,运笔时的动力主要是食指的上下拨动,手、臂的状态舒适自然,加上左手持纸或牍的倾斜性,右手所执之笔纵向朝下行笔,自然有了纵向取势的要求,从而方便了纵向点画的书写,对于横向的点画的完成,需要腕部的配合。这样就使得在书写行草之类的字体时,在结构、字距、行距方面,呈现出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自然状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的描述:“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是多么惟妙惟肖。也如启功先生所说:“左手执卷,右手执笔,卷是朝斜上方倾斜的,笔也是向斜上方倾斜,这样卷与笔恰好成垂直状态。此时握管最省事、最自然,①(刘宋)裴骃撰.史记集解[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②韩方明.授笔要说.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86.③朱履真.书学捷要.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00.24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①也是最实用的方法。”可以说,左手持纸,右手单钩执笔的方法大大增强了书写时的率意性,加快了行笔的速度,自然而放松,使书迹多呈现出潇散简约之致。4.书写目的与书法自觉之后产生的文人书法相比,楼兰简纸的书写者多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庶民,其中有屯田将士,也有书史官员,他们身份卑微,文化不高。不像文人书法那样,多具有基本的审美要求,存在明确的书写用意,而是带有很强的民间性质,没有过多的书法表现意识,以实用便捷为目的,书写出的东西就是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服务。比如“言状,当弓箭……”这是与戍守有关的;“……州郡书当得文书”是一件中央朝廷下至州郡的文书;“泰始五年正月廿日壬申言”应当是上书言事;“兵吴鼠兵郭得受兵常沙……”、“兵房虎春”这些木简上所书写的姓名应是楼兰戍守的士兵名籍;“大麦二顷已栽廿亩下床九十亩溉七十亩”、“大麦六十六亩已栽五十亩下床八十亩溉七十亩”比较全面的记述了农事垦种;“出麦五十九斛四斗五升拎乞”、“入床六斛七斗二升禀将晋……”说的是吏士吃粮的收支记录;“赎胡女舍……律令”是关于奴婢买卖的;“济逞白报阴姑素无患苦何悟奄至祸难远承凶讳益以感切念追惟剥截不可为怀奈何”是一件书信等等,除个别习字残纸外,基本上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些简纸的书写者在书写时专注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思想毫无束缚,从而使笔毫可以自由驰骋,写出的东西无意于创作,绝无刻意之态,它们所蕴含着的返璞归真,拙朴自然的质朴之美,影响着楼兰地域书风的特征。(二)自然环境因素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地域的划分,最常见的为南北的划分。《诗经》中云:“滔滔②江汉,南国之纪。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论语》中也提到:“南人有言曰:‘人而不③恒,不可以做巫医’”。对于书法,前人的论述也不少,清代冯班《钝吟书要》:“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①启功.学书首需破除迷信.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②程俊英注.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③杨伯峻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25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①,钱泳《履园丛话·书学》:“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②中国幅员辽阔,若以不同的地域为标杆,每一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相比起来都会存③在着一定的差异。《汉书·地理志》曰:“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人们把书法称作“纸面上的音乐”,同理也是如此。清代阮元在其著作《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详细研究了地域特征对书风的影响,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作用于人的审美,那么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所谓地理环境包括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这就表明,一个地域书法风格的形成,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它们二者在其中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此,我们先来看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系统的来说,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五大要素。这些因素是对人的一种心理影响,那到底是怎么一个过程呢?如石涛在《画语录》中写道:“受与④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人们处在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中,所受到的滋养是不同的,一个地域中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会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与其相协调,并给予潜移默化的积累。艺术家在后来的艺术创造中,以此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表现所呈现出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特征相似。可以说,一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具体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心理特征这三方面。楼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的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塔里木河与开都河在今天新疆尉犁县境内汇合后,形成了孔雀河。孔雀河自西向东流出沙漠,经过楼兰最终注入罗布泊。当时楼兰的城池、寺院与村落广布在孔雀河下游及罗布泊湖畔。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东部最低洼的地方,加之历史上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下游经常摆动,共同造成的冲积平原最终形成的雅丹地貌,地表多是沟壑,起伏不平。据学者调查,在公元5世纪以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罗布泊水源充足,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良好,河流的两岸水草密集,田地肥沃。植物有胡杨林、怪柳灌丛以及芦苇,河流与湖泊中有鱼类等水生物,绿洲、河流和湖泊两岸也有骆驼,黄羊、禽类等。但因为楼兰所处的地区位于西北内陆,故海洋水汽难以输入,降水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并且年温差大。湖水为咸水,流入湖泊的几条河的上游为淡水河。所以,即便河水充盈,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仍然较为严酷。①冯班.钝吟书要.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52.②钱泳.履园丛话.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20.③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7.④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荣宝斋出版社,2006:5.26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这样的自然环境就孕育了楼兰人的生活习惯(居住方式、饮食习惯、劳动手段等)、影响了其生理特点,塑造了他们的心理特点,致使与其它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楼兰原本的小部落半牧半耕,过着随水草而居的生活,直到西汉年间,楼兰人仍是如此。《汉书·西域传》记曰:“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古国旁。国出玉,多①葭苇、怪柳、胡桐、白草。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橐它。”后来楼兰人兴建了城邑,但仍然脱离不了绿洲与沙漠所形成的自然环境结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罗布泊的西部与其相接。其四周被大山脉包围,中心为沙漠,楼兰就处在戈壁沙漠环绕的平原绿洲之中,毕竟绿洲的面积很小,生态脆弱的同时,沙漠化严重。人们处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受到不同的熏染,自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就会趋向于所处的环境。楼兰人每日面对的都是浩瀚的沙海与恶劣的环境,他们在同自然抗争的同时,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也具备了少数民族性格奔放,行为豪爽,情感表达以粗犷为主的特点。山川风土之气,是创作者审美取向以及风格特征最主要的依附,创作者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的中感受着不同的气息,从而形成有差异的风格特征,可以说自然环境是风格特征形成的自然基础。楼兰所处的罗布泊和塔里木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使楼兰人拥有者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楼兰地域书风的形成。楼兰的自然环境没有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阴柔之美,相比之下,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湿润,湖泊众多,细雨绵绵,人的性格文静而细腻。就是与西北其它地域的自然环境比较,楼兰地域的自然环境同样具有差异,并且是无法复制的。法国思想家让·博丹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别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生理、心理特征,进而对文化风格产生影响。当然书法也是这样。楼兰的环境给予了楼兰人粗犷、质朴、豪壮的性格,致使楼兰简纸的书写者在书写时,难以表现出那种温文尔雅的笔调,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他们所具有的是一种不受约束的随意之感,古朴而又自然,不计较点画的工拙,把自然环境对其的感染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书写当中,写出的简纸风格特征与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是相协调的。(三)人文环境因素楼兰地域书风的形成除了前面所说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那就②是人文环境。对于此,丹纳曾说过:“有时,国家的政策也起著作用。”阿诺德·豪泽①班固.汉书卷6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76.②胡经之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53.27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①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说:“世界上只有无艺术的社会,而没有无社会的艺术。”这表明,艺术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的。宗白华《书法研究》中提到:“中国字,是象形②的。有象形的基础,这一点就有艺术性。”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与社会中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一个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于该地区书写者的影响是多层面的,但最终都指向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这一目标。广义的人文环境应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即非自然环境。有关人文环境对楼兰地域书风的影响,我们在此分为了政治背景、社会经济、外来文化的输入这三个方面。1.历史政治背景由于楼兰在西域中特殊的地理位置,继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楼兰自然而然成为了汉朝控制西域的中枢。根据《汉书·西域传》所记,汉初在西域的政治组织,分为了两类:一为汉官,为汉朝直接所派遣者,大抵皆为汉人;一为西域汉官,皆西域人而佩带汉印绶者。据《汉书·西域传》结论云:“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③凡三百七十六人。”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太子家令晁错上奏建议对于改革汉朝边防采取“屯垦实边”的政策:“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徙民实边,使远方吾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待,忘系虏之患。”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西汉时中原派兵在伊循屯田。《汉书·西域传》记载:“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面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将屯田积榖,令臣得依其威重。’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屯士四十人,田伊④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根据这段数据,我们可以得知,西汉伊循屯田分为司马屯田和都尉屯田两个阶段。东汉时期,《后汉书·杨终传》记载,建元初年(76年),杨终上疏中曾提到“又远⑤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已,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公元119年(元初六年),班勇建议派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田于楼兰,《后汉书·班勇传》:“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疆鄯善,于阗心瞻,北匈奴,东近敦①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雅典出版社.2002.②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62.③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92.④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878.⑤范晔.后汉书卷48[M].中华书局,2007.28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①煌”,史称“楼兰之屯”。到了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派班勇为西域长史,领兵先至柳中地区。次年正月到达楼兰城,由于其在当地的活动,鄯善国王表示归属东汉王朝。汉朝将楼兰作为屯田的中心,说明其为夺取并长期占领楼兰是有深谋远虑的,并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楼兰身为从敦煌进入新疆的快捷方式,得到了楼兰,也就把握住了丝绸之路的门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起初就不是一条路线,而是多条。汉代以后,全线疏通的同时并设官保护,致使线路比较稳定。《史记·大宛列传》曰:“贰师将军起敦煌西,以为人多,道上不给食,乃分数军,从南北两道。”;又曰:“贰师将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②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其中的盐水指的就是罗布泊。《三国志》三十卷引《魏略·西戎传》曰:“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两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经若羌转西……为南道;从玉门关西出,经都护井,回三龙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③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从记载可以看出,曹魏时期,楼兰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的东汉旧制在魏晋时期仍在沿用,当时西域长史府的驻地也在楼兰。丝绸之路开通不久,书法艺术就进入了西域。汉王朝在此设官屯田,从东汉到魏晋,西域长史治所都选择在楼兰,这些对楼兰采取的种种政治措施,一方面使得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楼兰地区更加繁荣,保证了汉晋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楼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使中原汉文化在楼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及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这些都为楼兰地域书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与可能。2.社会经济从楼兰地区发现的佉卢文书可知,当时楼兰的经济主要是畜牧业,但也有了一些农业,种植业以及手工业。汉王朝在此屯田之后,为了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促进楼兰的发展,从而大兴水利,当地人的生活因此改变。《水经注·河水篇》记载了公元前77年曾动员几千人修筑横断注滨河(今且末河)。书中对楼兰筑堤的情况,这样写道:“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人,横断滨河,河断①范晔.后汉书卷47[M].中华书局,2007.②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M].中华书局,1962:3160.③三国志卷30引魏略·西戎传[M].中华书局,1959:859.29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之日,水奋势激,波凌昌堤……大战三日,水乃回城,灌侵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①积粟百万。”水利工程的实施,保证了楼兰人的生活,并借此生产出了大量的粮食,积粟达百万之多。国王在名义上不仅拥有着全国土地,而且皇家对于土地和牧场可以随意占有。此外,皇家还拥有自己的农庄,牧场,有驼群、羊群、牛群。根据一些木简上的文字推断,全国的百姓都要为皇家出劳役。比如“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于皇后之新村,上天之子亲自下令一道……”“皇家畜群骆驼所食之饲料及水,由抵达各城供给,骆驼在何处病倒,即由当地加以照管。”另外,从简中也可以看出,当地的居民,有的虽在城市过着定居生活,但大多数从事畜牧业,牧民们长年随畜群放牧,城市的周围有粗放的农业,出各类畜产品和农产品,比如酥油、奶酪、食肉以及大麦、小麦外,还有发达的园艺种植业,种植的有葡萄和石榴,有自制的精美毛毯,毛布衣服,而其中以酿葡萄酒为主,葡萄酒在许多简文中都有提到,它是国王征收赋税的重要内容,皇庭中还专门设有“酒局”,专门负责收藏,国王对于一些欠酒的税吏,甚至采取撤职的手段来加以严惩。除酿酒业外,一些佉卢文简中还提到有制陶业和制弓匠,这反映出该地区内各城中都存在手工业作坊,古楼兰城中遍地可见的厚陶缸残片,应当为当地陶工生产出的。楼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方的使者、商队、僧侣来往于此。由于路途遥远,古丝道绵延几千公里,跋涉于这条路上的旅者,就不得不依靠沿途的各国一段段的提供向导、骆驼、水和粮食,甚至是守卫。当地主要的商品交易为内地丝绸,丝绸贸易繁荣了楼兰的经济,后来考古发现的大量丝织品,即是对当时情况的证明。《后汉书·西域传》有这样的描述:“立屯田于膏腴②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王国内有独自的法律,其中包括税收、水利、树木森林保护等法规以及刑法等。比如:“凡在当地犯罪者,务必死于当地。”“决不能砍伐沙卡的树木。原有法律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处罚一匹马;如果砍伐树杈,则要处罚一头母牛。”楼兰经济的稳定繁荣,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于楼兰地域的书法艺术的发展而言,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①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②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30 三、楼兰地域书风的成因3.外来文化的输入前面已经说过,东西方之间的商业往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日益频繁,这也使得楼兰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海上贸易的通道还未开通以前,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之间贸易来往的唯一通道,楼兰当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类似于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楼兰经济繁荣的同时,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之与楼兰文化的交融,从而推动了楼兰文学艺术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书法艺术。两汉时期,汉通西域之后,汉朝政府为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同时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与管辖,曾经多次派遣将领西征,在楼兰等国置军屯田,设立行政管理机构。因此,中原的汉文化也就源源不断的传入楼兰,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代楼兰已开始流行汉语,楼兰贵族悉心学习汉语和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楼兰遗址中发现的大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即是证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小学类书籍有《急就章》、《仓颉篇》,儒家经典有《左传·昭公》、《论语·季氏》和《孝经》,史书类有《史记·匈奴列传》、《战国策·燕策》,术数类有《九九章》等。此外,斯坦因还在楼兰古城发现了当地的一位叫“畔毗”的胡人,从敦煌写给远在楼兰家人的汉语书信。信的内容为:“敦煌具书畔毗在拜”云云。虽然楼兰出土的汉语文书,大都是账单或文牍,略显枯燥,但是一些文书的文学色彩还是颇为浓厚的。比如:“绝域之地,遐旷,险无崖。”此段文字似为当时在楼兰戍边的中原官吏所作。“羌女白:取别之后,便尔西迈,相见无缘,书问疏简。每念兹叔,不舍心怀,情用劳结。仓卒复致消息,不能别有书裁,因数字值信复表。马羌。”这件书信应为楼兰本地胡人所书写的,信中表达了一位叫“马羌”的楼兰女子对身在远方的亲人的无限思念。在两汉,对书法是十分重视的。《汉书·艺文志》云:“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①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从中可以知道,汉代不仅高级官员善书,而且数以千计的中下级官吏,军士中也不乏其人。这些官吏在开拓西域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高超书艺带入到了楼兰,推动着楼兰当地书法的进一步发展。汉文化对楼兰文明产生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楼兰胡语文书的书写形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楼兰人原来用桦树皮、羊皮或贝叶作为佉卢文书写的主要材料,①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中华书局,1983:91.31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汉文化的传入,使得主要的书写材料变成了简牍。受汉简中“封检”形式的影响,佉卢文简牍是由底牍和封牍两部分组成,先从底牍开始书写,如果不够写,就继续在封牍上书写,然后将两片木牍合起来,有文字的部分合在里面,最后用绳索缠绕,再加印封泥。东汉末年,佉卢文犍陀罗语传入塔里木盆地。佉卢文基本记载的都是皇家的档案,包括来往的命令、奏折或是处理国内事务的各类公文、契券等等。佛教在楼兰地区的兴起和贵霜人在塔里木盆地的出现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公元前后在中亚兴起的贵霜帝国大月氏人以佛教立国,建立了贵霜帝国。随着帝国的扩张,佛教也被推广到了东方各地。至于佛教何时传入楼兰地区,史籍无考,首次出现在晋法显《佛国记》中:“由敦煌行十七日,计可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僧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行,所经诸国,①类皆如此。”楼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中心的艺术包括佛寺的壁画、建筑及雕塑等。该地区除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袄教等。此外,还有许多的东西方艺术汇集于此,诸如古代的埃及艺术、米索不达米亚艺术,希腊罗马艺术、波斯艺术等等。这些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外来文化,与楼兰本地区的文化一起,渗透在了楼兰艺术之中。他们与楼兰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楼兰艺术的独有风格,具有着强大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的中原书法艺术,在进入楼兰之后,更是以它独特的面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①法显著.郭鹏注译.佛国记注释[M].长春出版社,1995:4.32 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一)与敦煌地域书风比较敦煌位于我国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疏勒河下游,党河流经。北纬40°10′,东经94°40′。敦煌地区是汉晋的西北大镇,南枕祁连,西接西域;以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南据阳关,北扼玉关;监制伊西,通达漠北。河西四郡连贯了中原与西域的通道,处于中原通往西域最后一站的敦煌,同时又是西域进入中原的前哨。因此,敦煌在古代丝绸路上的重要地位可以与楼兰相媲美。它既属于中原中央政权管辖,又与西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此处还未称“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称其为“三危”,春秋之后的各个时代的叫法都不相同,如瓜州,沙州。西汉时在此设“郡”,《尚书·尧典》记①载:“窜三苗于三危。”秦和西汉,这里是羌戎和匈奴的游牧地区。随着匈奴的强大,西汉边郡常受侵扰,人口财物被掠夺。为了安定边防,张骞出使西域寻求同盟之后,在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大军击败河西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二郡,敦煌地区隶属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又分别置张掖和敦煌二郡,同时在敦煌郡西设玉门关和阳关,用于守卫河西与中原,这就是所说的“列四郡,据两关。”现在敦煌的称呼是沿袭了汉代的称谓。“敦煌”此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给汉武帝上书时曾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班固亦称:“乌孙本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东汉应劭对“敦煌”二字这样注解:“敦,大也;煌,盛也。”敦煌的名称意味着其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城市,西晋司马彪在续《汉书·郡国志》时引语说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裴矩在《西域图记序》中说:“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汉代以来,对河西的经营,除了军事上实施筑修长城设置屏障,保证河西安全以外,同时采取移民屯边的政策。敦煌作为西域前线后方的基地,大量的内地移民立足于此。当地的商业繁荣使敦煌逐步成为了中原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敦煌以不断接受中原文化为基础的同时,吸收着西域的文化。西汉至西晋末年间,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比如东汉时“草圣”张芝,“亚圣”张芝弟—张昶,西晋时出自敦煌“累世官族”的名①慕平译注.尚书[M].中华书局,2009:21.33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门的索靖,早年与其乡人泛衷、张甝、索紾﹑索永同往洛阳诣太学,号称“敦煌五龙”。敦煌地接西域,佛教经由此传入内地,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区之一。据《高僧传》记载,外国僧人竺高座大约于公元244年前后,在敦煌收世居敦煌的月氏人竺法护为徒。晋武帝时竺法护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后东归,在敦煌等地传教译经。《阿维越致经记》上说其与太康五年(284年),“从龟兹副使羌子侯处得此《不退转法轮经》”,“口敷晋言,授沙门法乘,使流布一切,咸悉知闻。”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时代背景,使该地域形成的书法风格较之楼兰地域书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自1900年敦煌遗书被发现以来,国外探险者的多次盗劫致使这些遗书散失在世界各地,只有三分之一存于我国,剩下的三分之二流落于国外。至于藏经洞内究竟有多少写卷,粗略估计,总数已经超过四万件。敦煌遗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为遗书出于寺院,所以多为佛经及寺院档案,或是以寺院为中心的经济文书。总体可分为宗教经典、儒学经典、文学数据、史地数据、语言文字数据、社会民俗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科技数据等。最早到最晚的写卷,时间跨度为七个世纪。题记年代最早的为西晋永兴二年,即公元305年,最晚的为北宋成平五年,即公元1002年。遗书的形式有长卷、蝴蝶装的册子以及散页。写卷的书写格式一般皆为从右至左书写,但也有例外。遗书中的主要部分为敦煌写经,约占全部的百分之百八十五。这些遗书的书写者多出自抄经手、僧尼和信佛群众。将楼兰书风与敦煌书风相比较,首先要指出的是:楼兰简纸中自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汉文墨迹数量是相当多的。比如曹魏末期(263年)的《景元四年简》、曹魏最后一年(265年)的《(咸)熙二年十一月》残纸、西晋初年(266年)的《泰始二年十一月》简、西晋(269年)的《泰始五年七月》简、西晋末年(310年)《永嘉四年八月十九日》残纸及《永嘉四年十月十二日》残纸等。这些简纸带有明确的纪年。从整体来看,简纸中处于西晋时期的较多,曹魏时的较少,十六国时期的也比较有限。楼兰简纸的年代跨度是小于敦煌遗书的,与敦煌遗书的时限相比要小得多,无论是从书体书风的跨度,还是丰富度上来讲,都要低于敦煌遗书。其次,代表着楼兰地域书风的出土简纸所反映出来的字体痕迹,与敦煌相比,相对34 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来说总体上是要早一个阶段的。楼兰简纸的年代上限,基本上与汉简木牍接轨,并处于书写载体由简牍向纸张的过渡时期,其下限基本上与敦煌遗书的起点相接,正如郑汝中所说:“是敦煌写卷前期的书法形态”。楼兰简纸中既有古老的纯隶和章草,又有比敦煌遗书的前期形态更靠后的楷书和行书。再次,二者的书写主体的身份差异十分明显。楼兰简纸的书写者多为官府卒吏、下层军士、庶民等社会大众群体,书写时以实用便捷为目的,而敦煌遗书的书写者多是抄经手和僧人,抄经手以抄经为职业,长期的抄经实践使得他们的书法功底异常扎实;僧人以佛教的的信仰崇拜为心理基础,书写时表达出的是对佛祖的虔诚和奉献。可以说楼兰与敦煌地域书风两者最显著的差异是其各自不同的书写主体的差别所导致的。敦煌书风在技法上更为规范,没有楼兰书风中那种处处可见的随意性,自由度大大减少。楼兰地域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中混杂着隶、楷、行、草等书体,书法功能性的多元化是要大于敦煌的。图4-1道行品法句经前凉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其中也有贯通的地方。那就是楼兰地域书风与敦煌书风的发展轨道是有重叠的,可以说是一种递进式的发展。敦煌书风在保持与楼兰书风内在趋向性一致的前提下产生惯性的运动,从而向前发展。这也就是楼兰书风与敦煌书风二者之间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原因所在。(二)与吐鲁番地域书风比较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东部,东临哈密,西南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5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相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相连。古代吐鲁番是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门户,也是东西往来的交通枢纽,吐鲁番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其成为当时民族迁徙往来的必经之地。吐鲁番地区是“车师前部”地,汉王朝鉴于交河一带土壤肥沃的同时又扼守着西域的门户,西汉初元元年(前48年)于是在此“置戊己校尉,使屯田车师故地”,筑高昌壁,因此而得名。史料中最早出现“高昌”之名是在《汉书·西域传》中:“(车师后王①姑句)即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魏书·高昌传》对此也解释说:“地势高敞,人②庶昌盛,因云高昌。亦云其地汉时有高昌垒,故以为国号。”大约到了西汉末年,原位于交河地区的戊己校尉驻地也迁至高昌壁。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名字改为“高昌垒”,并逐渐成为敦煌郡或凉州刺史的辖区。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高昌城。其后西凉、北凉亦是如此。北凉承平十八年(460年),沮渠氏的北凉残余政权被柔然所灭,阚伯周成为高昌王,此后遂以高昌为国号,王城即在高昌。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高昌,此地更置为西州,高昌城成了西州都府的治所。九世纪中叶以后,这里又是西州回鹘(或是高昌回鹘)的王城。至明初城址废弃,高昌故城遗址位于今阿斯塔那东南、哈拉和卓的东南面。吐鲁番地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稀少的降雨加之极高的蒸发量,这种极度干旱的自然条件,使丰富的古代遗迹和遗物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当时生活在高昌的居民,死后多葬在城郊,后世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即“高昌文书”故多集中在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的古代墓葬群。自19世纪以来多年的发掘清理,出土的汉字文书和佛经写本,约有数千件,但多为残片,很大一部分文书被剪成死者的衣冠,鞋靴、枕衾以及制作成纸俑、纸棺等葬具了。文书包括的种类繁多,比如官府公文、书信、契约、功德录、衣物疏、告身以及经书典籍等。从有纪年的文书来看,时间最早的为西晋北凉时期泰始九年(273年)的《翟将女买棺契》,最晚的为唐大历十三年(778年)的文书,前后跨度500年。从近五十年的发掘情况来看,其中晋十六国时期的一百多件,高昌王朝时期的五百余件,其余的一千三百多件为唐朝的。文书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反映了高昌生活的各个方面。文书的出土,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西晋至十六①班固.汉书卷96西域传[M].中华书局,1962.②魏收撰.魏书[M].中华书局,1974.36 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国时期吐鲁番地区的书风特征。与楼兰相比,吐鲁番地域书风中汉文化特征是更为突出的。前面也提到,自西汉以来,中原汉人不断迁入河西走廊,比如索靖的先世原为巨鹿人,汉时却迁徙至敦煌。据《敦煌名族志残卷》记载:“巨鹿索氏移居敦煌者分为南北二支,分别于武帝元鼎六年①(前111年)和新莽天凤三年(16年)迁入敦煌;子孙因家焉,遂为敦煌人也。”西晋末年,中原世家大族因永嘉之乱,纷纷迁到河西地区,其中有些远徙至高昌。《唐永昌元年张雄夫人曲氏墓志铭》、《武周长安三年张礼臣墓志铭》中所提到的张氏等大族,“避难西奔,奄居右地”,所以高昌居民多为内地迁入者,史称“汉魏遗黎”。统计研究了出土文书的姓氏后可以发现,高昌国内汉人口的比例高达70%-75%,中原文化是高昌的主体文化,所以也被称为“拥有浓厚中原文化的国家”。很早以前高昌地区就开始流传中原的儒家经典了,北凉时期的写本《毛诗关睢序》即是证明。图4-2王念卖驼契前凉在时间的跨度上,高昌文书是要大于楼兰文书的,其中官方文书所占比例略小。因吐鲁番地区与敦煌的关系十分密切,吐鲁番地区在十六国时期属高昌郡,而高昌郡的得名本与敦煌郡高昌里有关,高昌未设郡之前,曾一直隶属敦煌。在时代性上,高昌文书更贴近于敦煌文书,二者密切的关系使得在书风上,吐鲁番的特征与敦煌书风也更接近,所以现今学界也有很多习惯缀合二者称为“敦煌吐鲁番学”,或直接将其归纳与广义的“敦煌学”范围之内。①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9.37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三)与中原地域书风比较“中原”一词,按照《辞海》的说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有的也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上的中原则专指今天的河南省。河南因大部分的辖境位于黄河以南,故称之为“河南”,简称“豫”,《周礼·职方》及《尔雅·释地》①②曰:“河南曰豫州。”《读史方舆纪要》曰:“河南阃域中夏,道里辅辏”,具体位于华北平原南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中原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发生在河南流域……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夏文化则发生在河南之西部,③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枝地带。”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晋南北朝时期亦是如此,河南洛阳在曹魏、西晋、北魏时期都是以都城而存在的。公元2世纪末,东汉先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两次大动乱。东京、西京遭到严重破坏,统一格局不复存在。公元220年,曹丕建国称帝之后刘备、孙权相继效仿,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时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洛阳作为其都城,自东汉定都以来都在此,期间的几百年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曹魏后期,司马懿控制了朝权,其子司马昭辅政。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任魏朝的相国,同时受封为晋公,以弘农、太原等10郡为国土。次年,有晋爵为晋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弟司马炎袭封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在洛阳举行登极典礼,建立晋朝。西晋仍以洛阳为都城,中原为晋王朝的腹地,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极为重视。西晋时代的书迹,历来少见。这是由于西晋政权时间短,又敕令禁止立碑,晋武帝曾下诏曰:“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于此,一禁断之。”西晋禁止立墓碑,所以埋设墓志成为风气。后世金石家见到的晋碑并不多,以赵明诚《金石录》为例,不足二十种,大多失传。清朝时,对西晋的碑刻略有发现。20世纪以来又有一批出土之外,同时一起出土的还有砖文和印章。目前出土的西晋碑志有20多种,出土的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原的洛阳、偃师一带。比较著名的有《左棻墓志》(如图4-3)、《成晃墓志》、《裴祗墓志》、《乐生墓志》、《荀岳墓志》、《贾充妻郭槐柩铭》、《华芳墓志》、《杨骏墓志》、《韩寿①郭璞注.尔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②顾租禹撰.读史方舆纪要[M].中华书局,2005.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38 四、楼兰地域书风与其它地域书风相比较墓志》、《张永昌神柩》、《张朗墓志》、《皇帝三临辟雍碑》、《徐义墓志》、《韩寿墓志》、《魏雏柩铭》、《张永昌神柩》、《管洛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中墓志起初在墓主人埋葬时一起埋于墓中,和立在地表的石碑相比,没有了风雨的侵蚀,就很难斑驳残损,所以出土时笔划痕迹磨损较少,犹如新刻之时。虽铭刻类书迹与手书墨迹类不同,但因为墓志此类的铭刻书法,在镌刻之前大都先经过书丹的程序,所以这些碑志上的文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展现出了当时中原的书法风格,中原地区没有西晋时期墨迹书法的出土,且这些墓志书法没有也不可能脱离中原地区西晋时代的书法的整体风格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墓志书法的风格就代表了中原地域书风。图4-3左棻墓志西晋西晋时期,尽管楷书和行书已经兴起并持续发展,但是隶书作为这一时期的正体文字,在正式庄重、规范严肃的场合的使用仍占多数,故中原地区出土的碑志以隶书为主。西晋碑志上的隶书,大多沿袭曹魏的隶法,书刻精整并且程式化更重。使得与楼兰书风相比,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处处洒脱,天真烂漫。一个是应规入矩的努力和不敢放肆的认真。《杨骏墓志》当刻于公元291年,已是西晋后期,志文中的笔体与汉隶相近,结体方面与《曹全》相似,波磔和《华山》接近,整体来看处于二者之间。《皇帝三临辟雍碑》(如图4-4)、《贾充妻郭槐柩铭》笔划方正,棱角分明,字形方长,给人以疏朗之感。《左棻墓志》结字规整,显露出一种庄严的气息,笔划稍显厚重,带有楷书意味。千唐志斋馆藏的《成晃墓志》刻于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是其中的唯一一块西晋石碑。此碑隶意浓厚,点画精细,笔势生动。《荀岳墓志》与《皇帝临辟雍碑》相似,结39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字工整,字形呈长方。《徐义墓志》刻文排列整齐,端庄规整。曹魏、西晋时代,汉隶余势尚在,学习隶书的标准是汉末的《熹平石经》和曹魏《三字石经》,整体来说是按照工整规矩的轨道发展的,方正的结体带有楷书的意韵。起笔收笔多方,圭角显露无遗,下笔的一招一式只是在表达隶书的程式化特征,书刻精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图4-4皇帝三临辟雍碑西晋40 五、楼兰简纸书法的价值和影响五、楼兰简纸书法的价值和影响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中,魏晋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上承汉末隶书的成熟阶段,并进而达到顶峰时期,下启由隶书蜕变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今体书系统。楼兰所出土的简纸书法把这一阶段复杂而又极富研究价值的情况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楼兰出土的简纸书法,虽然在几千年的风霜中大批残损,但是多数字迹依然清晰如故,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对今人探究古代书法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杨代欣在《汉文简纸文书集成》中曾说:“楼兰的纸文书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出土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珍贵资料。处于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楼兰汉文文书墨迹,不仅书体多样,而且木简纸文书并存,数量又大,极富研究价值……楼兰出土汉文简纸文书的书法价值和其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它对当今书法艺术界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①将是十分深远的。”楼兰出土的简纸书法均为墨迹,其中的艺术价值是碑刻所无法比拟的。所谓墨迹统指直接书写的笔迹,其中包括双钩、临、摹等方式,还有些书写得并不完整然而由于其它条件被保存下来的。碑帖则指的是石刻和它们的拓本。碑刻一般先经过书丹的程序,而后进行镌刻,与墨迹的直接书写相比,不免有所失真,更何况尚存的碑刻经过风雨的侵蚀,以致有些已经残缺不清。著名学者刘咸炘认为:“欲详笔墨,则惟墨迹可据,而石刻则难言。”汉晋时期墨迹能传世下来的很少,除西晋陆机的《平复贴》为真迹外,其余几乎都是后人的摹本。楼兰出土的简纸书法正好填补了这一时期书法史上的空白,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晋人真实的用笔,同时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启功先生对楼兰残纸中的《缘展》残纸评价说:“见此楼兰真迹,始知右军面目在纸上而不在②木上。譬如画像中虽须眉毕具,而謦欬不闻,转不如从其弟兄以想见其音容笑貌也。”楼兰书法与前代的简牍书相比较,其中行楷、行草、草书居多,带有明显波折的隶书几乎消失不见,这些墨迹对于现存不多的魏晋法帖或墨迹,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比如钟繇《宣示表》、《力命表》、陆机《平复贴》以及王羲之的诸帖。①侯灿杨代欣编著.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M].天地出版社,1999:575.②启功著赵仁珪注释.论述绝句(注释本)[M].三联书店,2002:10.41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楼兰书法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中有关边地屯戍活动的官府文书以及楼兰与中原及西域各国(包括敦煌、酒泉、姑臧、焉耆、龟兹、高昌等地)的公私来往信件,有军事、法律、居民户口、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生活设施、手工业制作等方面的情况,还有关于邮驿、债务等文书,这些对于我们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都提供了极为详实的的第一手数据。沃兴华先生对“民间书法”这样定义:“形式上不成熟的历史上被遗忘的古代书法”。主要包括“秦汉时代的简牍帛书、汉魏六朝的摩崖、碑版、墓志、造像记、砖瓦文字、魏晋时代的简牍残纸、东晋至宋初的敦煌遗书、吐鲁番文书等等”一切文字遗存。“敦煌的善书者们与历代名家相比,地位低贱,名气卑微。毫无疑问、属于在野的、民间的。”①作为“民间书法”的楼兰简纸亦是如此。书写的随意、自由化、毫无雕饰,虽然相对粗糙、稚拙、不够成熟,但这恰恰最具有原生态的美感。桑塔耶纳在《美感》中曾经说②过:“一种无定的效果可以视为比任何定形的效果更高、更美、更有意义。”陈振濂先生也说:“我们从中能发现一种赤裸裸的美,它的质朴和单纯足以把一切后世的可以装饰和扭捏作态扫得一干二净。而朴实的未经人为矫饰的原始美是那么袒然,它光凭这一③点就足以构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了。”楼兰简纸书法在用笔、结构、章法、用墨等方面形态多样,书体杂糅,正处在中国书法演变发展的过程当中,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变量,无论是点画的工拙,结体的欹正,章法的虚实,墨色的浓淡,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执着的探索精神、奇逸的点画结体,成④为当代书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①沃兴华.碑版书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②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美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③陈振濂.书法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④沃兴华.碑版书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2 结语结语综上所述,从出土的楼兰简纸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墨迹实物数据,对于石刻而言,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楼兰简纸的出土地点集中,数量较大,有较多绝对年号的记载,处于魏晋时期的楼兰简纸呈现出这一地区独特而又鲜明的书风特征,无论是从用笔,结体,章法各方面分析,还是就整体而言,都具有随意性,透露出粗犷简约、率真自然的特点。楼兰简纸的书写者多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身份卑微,文化不高,书写出的东西带有很强的民间性质,这恰恰反映出当时楼兰地区最真实的书写状态。楼兰简纸书法处在简纸并用的时期,其所处的时代中毛笔蓄墨量较少,弹性好,纸张的尺幅不大,以及所采用的是左手持纸,右手单钩执笔的书写方式,楼兰地区自然环境较为严酷,致使楼兰人有着粗犷、质朴、豪放的性格,处在丝绸之路上的楼兰,不仅中原的汉文化在此广泛的传播,而且西方的外来文化也与楼兰文明相交融。这些种种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系统,是楼兰地域书风形成的原因。汉晋时期墨迹传世极少,所以楼兰出土的简纸书法正好填补了这一时期书法史上的空白,也使得我们从中得以窥探出晋人的真实用笔。楼兰出土简纸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楼兰地域书风中存在的原生态美感,对当今书法界的继承和发展是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4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6]班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1962.[7]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1982.[8]顾租禹.读史方舆纪要[M].中华书局,2005.[9]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10]王宁.魏晋行书构行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1]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侯灿著.高昌楼兰研究论集[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3]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M].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1948.[14]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5]穆舜英.神秘的古城楼兰[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16]穆舜英.楼兰王国[M].新疆摄影艺术出版社,1987.[17]孟凡人.楼兰新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8]李江风.罗布泊和古楼兰之谜[M].中国气象出版社,1991.[19]林海村.楼兰一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20]启功赵仁珪注.论述绝句(注释本)[M].三联书店,2002.[21]侯灿、杨代欣.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22]陈振濂.书法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23]林海村.寻找楼兰王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沃兴华.碑版书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桑塔耶纳.缪灵珠译.美感.[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6]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M].中国科学院,1954.[27]裴骃.史记集解[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8]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M].商务印书馆,1936.[29]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雅典出版社,2002.[30]三国志卷30[M].中华书局,1959.45 从出土楼兰简纸看其地域书风[31]魏收.魏书[M].中华书局,1974.[3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33]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34]法显著.郭鹏注译.佛国记注释[M].长春出版社,1995.[35]李昉.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2011.[36]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7]郭璞.尔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38]徐坚.初学记卷21[M].中华书局,1962.[39]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40]启功.学书首需破除迷信.文艺研究,2000,3.[4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43]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M].荣宝斋出版社,2006.[44]慕平译.尚书[M].中华书局,2009.[45]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书店,1988.[46]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M].中华书局,2007.[4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48]胡经之、伍蠡甫.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9]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0]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中华书局,1983.46 后记后记转眼之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已经走过,心中的感慨很多。如果从06年走进河南大学开始算起,时至今日,我和身边的几位同窗好友一样,已在河大度过了7个春夏秋冬。导师赵振乾教授对于我们的倾心培养与教诲,是我们这些学子终生难忘的。先生严厉而又和蔼,在学习与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回想这些年的时光,我从刚刚踏入河大校门,到即将离开母校步入社会,更加懂得了“感恩”二字的分量。导师多年来的授业解惑,使我无论从专业实践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要感谢黄修珠老师和马龙老师对我的指导。平日与几位同窗的切磋交流,欢声笑语,记忆犹新。论文成稿之日,心中深知在书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的日子里,必须加倍努力。拙文中存在的纰漏与不足,衷心期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指教。刘斌2013年3月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4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1]刘斌.贺知章与《孝经》[J].剑南文学,2011(11).[2]2012年于河南大学被评为河南大学优秀研究生.[3]2012年于河南大学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创作二等奖.[4]2012年于河南大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书法作品二等奖.4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