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104650
大小:55.3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3
《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人格、家庭功能三者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人格、家庭功能三者关系研究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人口逐渐涌入城市之中,在这些人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这些儿童由于从农村来到城市,其学习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流动儿童由于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心理产生了自卑、叛逆、焦虑的心理,如不加以解决,将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分析了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人格、家庭功能三者关系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功能人格问题行为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它不仅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障碍,同时也不利于其融
2、入到社会化的发展中。严重者发生反社会行为,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的问题儿童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此时探讨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人格、家庭功能三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流动儿童800人,其中男440人,女360人,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3.5岁。根据需要,为流动儿童设计相关问题行为问卷,并针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均以电话或面谈的形式向从事社会研究的相关专家进行了相关性的咨询,同时采用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分析,将本次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量化编码,按统一格式录入计算机中,将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两维度的平均分析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作为自变量,对所录入数据进
3、行相关统计分析。二、结果分析调查显示,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同时也显示出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尤其是外化问题有显著相关。证实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一)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的关系当前有众多文献资料显示,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其情绪性人格极为相关,并且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情绪性人格维度中的紧张焦虑、依赖性、压抑、脆弱等均与内外化问题行为在含义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说,高情绪性的儿童存在的问题行为也会相对较多。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儿童由于从农村来到城市,其学习环境以
4、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流动儿童由于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心理产生了自卑、叛逆、焦虑的心理,其原本积极的性格特质也遭到压力而导致内化问题行为。长久下去,使其性格出现了一些与常人有异的特征,如不加以解决,将对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亲密度是指一个家庭中其各个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紧密程度,各个成员之间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可有效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当前很多研究证实,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流动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显著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流动儿童逐渐增多,他们要经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由于物质条件等方面存
5、在的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这些流动儿童之间出现孤独、自卑等心理压力,而此时如果其父母对其多加关爱,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些儿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负面情绪;反言之,如果没有父母的鼓励和关怀,很容易造成这种情绪膨胀,最终引发内化问题行为。当前关于家庭功能的适应性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而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家庭功能的适应性只与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本次研究与我国多数研究结果一致。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比较注重关系,更加重视彼此间的亲情联系,使得亲亲子之间的亲密度对儿童的问题行为影响较大,而适应性影响较小。(三)人格
6、的中介效应分析在社会发展中,人格应该说是一个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内在因素,而家庭功能则属于外在因素,本次研究证实人格在亲密度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中介角色,这种结果提示我们在发挥家庭功能之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个体人格因素的具体特点,在一个家庭中,其亲密关系程度与个人人格因素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在对流动儿童的问题行文进行人为干预之时,首先要重视起人格对亲密关系的作用,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以促进其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同时,除了人格与家庭功能之外,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也可能与社会中的一些变量因素有关,例如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而这些问题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则需要进
7、一步探讨。四、总结综上所述,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三者关系具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家庭功能而言,流动儿童所表现的问题行为与其人格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解了这些关系,对我们改善流通儿童的问题行为,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参考文献:[1]吴新慧.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一一”社会排斥”的视角[J]・社会,2010,09(13):189-190.[2]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