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77239
大小:14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2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77208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邢台二中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2次月考历史试卷出题者:马雪荣魏学平审核者:魏学平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2.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哪些思
2、想①儒家.②道家③墨家④法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始皇所采用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4.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6.宋孝宗、永乐皇帝、雍正皇帝不约而同讲过几乎相同的话,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
3、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合一”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引导人们信教C.儒家、佛教、道教都受古代帝王尊崇D.宋朝、明朝、清朝皇帝治国理念相同7.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A.学在官府B.有教无类C.私学兴起D.百家争鸣8.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
4、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9.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1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
5、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D.明清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11.仅在2008元旦前后三天,欧美亚报刊上就出现了一批醒目的大字标题: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法新社新闻网──《中国崛起迹象随处可见》,美国《新闻周刊》──《中国一个强悍又脆弱大国的崛起》,新加坡《联合早报》──《面对中国崛起西方进退失据》……。中国用“和平崛起”来描述自己的未来形象,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①民为贵,君为轻②人性本善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6、人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2.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 )A.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13.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
7、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14.“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