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新的理念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琐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新的理念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琐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其突出特点就在于它贯穿了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通过篇章结构的重新调整,教材语言的精心组织,课间习题的巧妙设计,课文注释的恰当安排,引文图表的合理剪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努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公民意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观新教材,它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即:为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自主多样持续发展打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
2、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注重能力培养,致力于学习方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师生互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近一,两年来,笔者在使用新教材进行历史教学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不迷信资料,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真理,使学生既学到了正确的历史知识,又获得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里谨就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略述一二,以就教于诸位同仁.一,教学生辩证观人孟子有言:"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
3、耶"历史教材中人物众多,新教材对许多历史人物并未脸谱化处理,而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有些复杂人物,直陈其事,而未明确作出评价,这也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留出了空间,我想这也许是教材编写者深意之所存焉.在讲"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这一节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拿破仑的资料,开展了一次课堂讨论:我眼中的拿破仑.同学们不拘一格,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争论.有的说拿破仑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力地打击王党复辟势力,抵抗欧洲封建反法联军,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有的说拿破仑是一个资产阶段野心家,他迫不及待地要当法兰西第一帝国
4、的皇帝,特别是他竟然在加冕仪式上从教皇手里抢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皇冠,自己戴上;有的说拿破仑是一个战争狂人,在国内打,到国外打,打上了君主宝座,也打掉了神圣王冠;有的说对拿破仑要立体地看,综合地看,本质地看,从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看,他是一个资产阶级皇帝,做了许多有益于资产阶级的事情,他的战争有多重性质(反封建性,争霸性,侵略性),正是其战争转化为民族侵略性战争才导致了他的失败.他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对他应作基本肯定.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同学们都接受了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同学们笑称这是"向辩证法靠拢".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近年来史学界在评
5、价他时虽然观点不尽一致,但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像过去"文革"时期简单骂他一句"大卖国贼",在其头像上打个"×"了事.新教材对他的叙述客观公允.他镇压农民起义,签订卖国条约这当然是要否定的.但是他在中国开风气之先,兴起洋务运动,主观上有图中国富强之念,他是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这一点应该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李鸿章当然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人们今日读梁启超评李鸿章的三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异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禁唏嘘不已.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小讨论:如何评价李鸿章同学们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笔者还引用
6、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一段论及李鸿章的话供学生讨论时参考:"不才读中国近代史数十年,深感近代中国堪称为'外交家'者,只李鸿章,周恩来两人.李鸿章在一个腐烂而瘫痪了的帝国体制之内,'与妇人孺子共事',受制太多而难展所长,终以悲剧人物收场.周,李两人都是办'外交'而受制于'内交',夫复何言!"教师也把自己课外阅读的心得拿来与学生交流,力求对人物的评价防止绝对化,片面化,表面化.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不苛求于前人,也不溢美于前人.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师生互动,灵活进行,大有利
7、于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课堂关于人物评价的讨论,了解了人物评价的一般方法.二,教学生多点论事丰富多彩的历史是由一件件历史事实连结而成,它们纵横交错,以这种那种方式互相依存,在历史的时空中透射着是非和哲理的光辉,供人们品评和鉴赏,从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和教益.新编高中历史教材采取"强干弱枝"的叙述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浓墨重彩,因果关系比旧教材交待得更加明白晓畅.比如武昌起义,相对于旧教材,它就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武昌起义的背景问题.这就启发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
8、点式地去分析其来龙去脉,影响及后果,和它事物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复杂眼光观察具体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即使对课本已经作出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