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57126
大小:53.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2
《餐芳饮露的岁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餐芳饮露的岁月 ==================================□孺子牛 小时候,家里很穷。饮食方面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稻米是自家种的。餐桌上的菜肴也基本上来自家里的菜地。那时,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属于自家的菜园。虽然都不大,但一年四季里面都变幻着各色各样的菜蔬。有长叶的、开花的、结果的、植根的、还有许多藤藤蔓蔓的,年复一年,菜地里没有一刻荒疏。即便这样,光靠菜园是不能满足餐桌上的需求的。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不要说没有钱去买,就是有钱,方园十里之内找不到一个菜市场,不象现在,有市场供应,还有走街串巷叫卖的,应
2、有尽有。没办法,农家人就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地荒——挖野菜也就成了农人们的一种家活农务了。 事过境迁几十年了,感觉我们这一辈同龄农家子弟对野菜应是有种特殊的感情。看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其实也隐藏着很多的奥妙。从识别、采摘、挖搅到做法都有很多的讲究。 初春伊始,山河苏醒,万木争春。各色树芽从枯枝丛中争相绽放。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嫩芽可作菜肴。家乡有一种叫椿芽树的,发芽最早,它的芽嫩黄嫩黄的散发着浓浓的清香,可以清炒,如果有鸡蛋和着炒更是美不甚言,吃在嘴里,一股浓浓的春香从唇齿间滑入。只是采摘的时间太短,往往也就那么几天时间,细
3、细的芽就长成硕大的叶了。等它长成,却变得硬硬的,清香不再,只留苦涩了。那时,我们一群伙伴总是争相爬上树梢,抢着采摘,可是,因为这种树枝干太脆,一不小心就会断裂,所以,也经常有伙伴从树上掉下。但为了能采摘到此佳肴,我们总也是乐此不彼,一切危险抛于脑后。而在菜园的栅栏中,枸杞耳也开始在枝头迎风飘扬,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菜肴,但只能是枝头上一节才能入馔,或清炒或煮汤,入口辛中含香。而在山林的草丛深处,更是隐藏着不胜枚举的各色蘑菇。这就不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利了。天朦朦亮,山林里头就散落着成群的大人小孩,手上拿着一根树枝,埋头拨拉着地上的芳草。
4、草丛中太多种类的蘑菇,有些可以食用,而有些是毒菇,一旦误食有中毒之险。大人们都能识别,而我们小孩子无法识别。只能挑一种常见常食的,至今我都不知其真名,只能用家乡俚语真接译成“绿耳菇”。这种菇长着一顶圆滑的头,淡淡的绿色中还清晰的透着一圈一圈花纹,摸上去象初生婴儿的脸一般滑嫩光洁,清炒后一定得多加点汤,吃上去,湿滑滑的,酥香甘甜,汤是浓浓的,象米糊一般粘稠,鲜美清香,这或许是众多野菜中最好吃的一种了。所以,家乡还有一首打油诗专门为它而作:远看似面镜,近看丝莹莹,好吃难传种,传种栽不成。而漫山遍野的野竹林中,随着春入佳境,棵棵竹笋破
5、土而出,小小的笋尖上顶着几叶细长的嫩叶,挖出来剥落一层层硬皮,就露出洁白的笋干,软软的,清炒粉蒸滋味都鲜脆鲜脆的。野杜鹃也在这时爬满了山涧,红红火火的在山坡上,岩石边开遍,摘一把直接放入嘴里,酸酸甜甜的,即能解渴也能充饥。 待到春末夏初,各种花儿也竞相开放。菜园的栅栏里,长着一种木柳花,有淡紫色的,粉红色的,洁白色的,不是所有的木柳花都能作菜肴,只有白色的才能食用,要在清晨时分,带露摘下,放在蒸笼上清蒸片刻,加上稍许白糖,入口即化,香甜可口。南瓜藤上,也开满了南瓜花,金黄金黄的,也要带露而摘,才鲜嫩,形色味俱全,南瓜花分雌雄两
6、种,雄花只授粉而不结果,雌花底下一般都结上了一个小小的果,所以,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否则就会毁了一个可以长成的南瓜,清炒南瓜花时,不能放太多的水,那样就会把花瓣煮烂,形味就变了,南瓜花吃起来粉嫩粉嫩的,还有一股浓香。而整个夏天,家乡的河滩上都长着野荞,野荞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挖去了又长,而夏天正是菜园青黄不接时分,所以,野荞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了。野荞的茎干都被细沙埋着,只留几根长叶象青葱般垂在沙地上。我们这些伙伴总是成群的提着一个小竹篮,一边放牛一边在沙地上争抢着抛野荞,每到傍晚回家,母亲总在等着用它下锅,野荞清炒比自家种的
7、还香,下到锅里香飘满屋。 而在秋天里,大地上野花野果更是随处可见。只是,这时自家的菜园里也正值丰收之际,农人家的餐桌上也难得一见野菜的踪迹了。只是每次上山砍柴时,我们这些小伙伴总也喜欢在荆棘丛中,草地里采摘各种野果,有野山楂、野桃,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野果子。酸的、甜的、苦的应有尽有。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总是比拼着谁摘得最多,谁的野果最好吃,挑着柴禾,一路走着,一路品着野果的百味,劳苦顿消,只飘着一路的芳香。 冬日里,万木皆枯,山河失色,大地枯黄,再也难寻野菜踪影了。而家乡的田间地头,却爬满了碗豆苗,枝头细嫩的茎叶,采摘下来,也
8、是一道不错的菜肴,味微苦中含着一缕清香。这个季节,农人家的田间地头属于彻底的农闲时节,已没有了昔日的繁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人们就可以安逸清闲了。因为在老家,那时还没有煤碳、煤气、沼气,连电也没通,所有的燃料都来自柴禾。家乡有一句古谚:十一月堆满柴,十二月好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