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

ID:33945229

大小:635.46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3-01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_第1页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_第2页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_第3页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_第4页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区论辩_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3社区的形态转变黎熙元 陈福平提要:本文围绕社会学理论中城市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的学术论题,使用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资料,通过量化研究讨论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形态的转变。分析结果指出,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特征是:随着城市化程度和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居民的社会支持网逐渐从社区内转移到社区外,导致了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减弱,即是说,由居民社会关系构成的自然社区向国家划分的行政社区以外扩散。这个研究结论显示,现行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社区建设模式能够达到的基层整合效果将越来越减弱。关键词:社区论辩 社会支持网 自然社区 行政社区  二

2、战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展开。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传统的、自成一体的社区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也造就了城市新的人际关系和群体、组织结构。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社区的不同类型进行研究,提出三个关于城市社区的基本论题:社区消失、继存和解放(communitylost,saved,liberated)。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在中国迅速展开,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和高速成长变化的产业对20世纪80年代以前相对封闭和稳定的城乡社区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2001年前后,中央政府在全国城市推动社区建设工作,这项以投入公共资源来强化“属地管理”的工作使社区这

3、个来自海外的概念为中国公众所认识。这样,社区在中国就获得了与西方学术界不太相同的定义,它是以城市的行政管理或政权建设的基层单位来划分或存在的;而不一定是自然形成的、邻里关系自成一体的居民区,虽然划分会考虑自然形成的社区,但两者不一定重合。那么,这样的城市社区是否也具有社会学定义的社区所具有的要素如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社区参与和社区团结呢?城市化和人口流动3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研究———作为一项社会政策的社会资本重构”(项目号05BSH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92©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

4、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论文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对这些社区产生了什么冲击?本文的讨论是围绕城市社会学中关于社区的基本论题展开的,意图讨论今天中国城市社区的真实形态与传统中国社会学以及当代西方城市社会学中的社区之间存在的异同点,从中引申出社区建设作为社会转型期一项社会政策所应有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我们的分析将根据广州市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问卷调查资料,讨论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存在状态,以及自然形成的社区与行政划分的社区在居民认知和行动参与层面的关系。一

5、、社区的论辩:消失、继存与解放在社会学论述中,社区包括四个要素:具体的地理空间、人口、关系丛和社区团结或认同。研究者发现,在一个相对封闭、人口流动性低,内部结构自成一体的社区,人们的社会关系丛和认同往往是和他们所共同居住的特定地理空间相关的,有时甚至能够清晰地划分出相互的边界。这种社区研究结果反复出现,社区中个人的社会关系丛和认同就似乎与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社区就是邻里关系。这种社区分析在观察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较低、人口流动性较低的社会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对以特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分析与实行来说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是,这种社区分析在观察城市化

6、程度和人口流动性较高的后工业化社会时就显得力有不逮。其原因恰恰在于城市化、工业化使人口流动越过了特定地域空间,破坏了稳固的邻里关系,个人的社会关系形态和认同也随之变得更具可变性。滕尼斯(FeinandTonnies)创造“社区”一词,是把它作为大型现代化社会的对照物———小型的传统社会来使用的。滕尼斯在他的原著中并没有过多强调社区的地域因素和邻里关系,而是详细分析比较了社区和社会的内在基本结构,特别是个人社会关系的特征、组织特征和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别。在当前的社区分析中,一些社会学者依然强调社区的地域空间因素和邻里关系(Gans,1962:106;Tilly,1973

7、);而另一些社会学者则更注重都市个人的社会关系形态及其认同的变化(Fischer,1972;Wellman,1979)。在关于社区的论辩中,社区消失论产生最早、影响最大。其主要论193©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学研究2008.2点来自齐美尔(GeorgSimmel)和沃思(LouisWirth)。齐美尔认为都市依靠规模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科层组织来运作,城市经常变化的环境和科层化的组织运作改变了都市人的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