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

ID:12969661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_第1页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_第2页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_第3页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_第4页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杜会科学2001年第l2期社会发展综合研究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徐晓军在当前的农村问题研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频繁引用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概念.这体现出当前这些研究的基础仍停留在费先生所言的转型前的传统社会上,而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当前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作足够的研究便是追在眉睫的事情.本文试图在对中国乡村社区记忆作一纵贯考察的基础上,来把握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变迁的特点.一

2、,中国乡村社区{己忆研究的两条路径社区记忆这一名词是学者在考察Bo年代初以来的某些村庄时,发现有些村庄一反宗族复兴的盛况,既不修祠堂也不修族谱,似乎失去了对历史的记忆,从而引出了”社区记忆”这一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有用名词∞,它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阶层或社区意识与归属感,但不尽然,突出的是村庄的稳定性与连贯性以及村庄秩序的民间性.考察对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虽未明确提出”社区记忆”这一极具解释力的名词,但关于社区记忆的研究一直存在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就是以西方汉学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eeFreedman)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研究.这一传统的研究渊源首

3、先来自埃文斯?普里查德和福忒思的理论,他们在对非洲社会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了地域组织与宗族组织的完美48契合.弗里德曼对中国乡村社区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寻找非洲宗族模式的”悖论”,他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入研究,比较详尽地回答了宗族如何在中国社会的构造过程中扮演角色,中国宗族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等问题.但这些研究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第一,受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研究大多带有很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并且出于政治的需要,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与社会,政治权力与民间力量的互动等一些经典的政治主题上,很少涉及真正的纯民间的研究;第二,由于人类学的研究是从对落后民族的研究开始的,如埃文

4、斯?普里查德和福忒思对落后社区的研究,因此这些汉学人类学家在研究中国的乡村时,其研究范式也被不知不觉地加以延用.显然,将这些从落后的,简单的初民社会得出的人类学结论及相应的研究范式,运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复杂文明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所谓的”悖论”.但出于研究的需要,这些学者们在其研究中往往要么避重就轻,要么避而不谈,其结论也就值得怀疑.如弗里德曼为了构建他的”边陲社会”理论,不惜把国家在社会组织建构中的角色放在理论架构的边际地位,甚至将之削减至虚无的地步.由于过分地强调宗族组织的自在功能,从而使他的理论只具有”社会分析”的视角,缺乏对”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进一步思考④

5、.第三,由于中国的封闭性以及语言的障碍,这些学者在分析中国具体问题时,要么从中国的文化典籍中寻找理论的证据,要么就是以对我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地区与华人国家研究结论推及中国本土,这就会出现两种危险:一是典籍文化与实际的行为文化是不同的.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陈述的价值观是一套,而人们的行为文化可以是另一套,而这些学者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重大失误,便是将典籍文化直接等同于实际的行为文化,然而这一等式决没有普遍性.以典籍文化代替大众文化有以偏概垒的危险.二是以这些地区与国家的研究推及中国本土.由于这些地区与国家曾受殖民统治,在殖民者意识形态的多年统治与扭曲下,其社会

6、状况已与中国本土的状况大为不同;同时,这些地区与国家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其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地理状态的影响,它的社会状况也只能是本土大陆的变种,以其代替中国本土也是不恰当的.对中国社区记忆展开研究的第二条路径是试图从对本土的发掘来发现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特点.这一研究路径首推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它开创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研究的先河.该文也是乡村社区记研究的重要着作.以费孝通为代表,掀起了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如吴文藻的乡村研究,林惠样的乡村研究以及乡村建设运动,等等.在这一个研究高潮中,一批学者运用从西方学来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一次从学术的目的出发,对中国乡村的基本

7、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本土发掘的第二个高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农村宗族势力的大面积回潮与迅速发展,出于对这一现象的忧虑与关注,学者们及政府官员们从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出发点,对当时中国农村出现的这一现象的利弊展开了一场大争论.在此次争论的前期,受集体化思想等的影响,基本上是对其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到了后期,受思想解放和该现象实际发挥的正面功能的影响,学术界及政府官员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也开始转向中立.概观这两个研究的高潮,前一次主要是针对社会变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