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29251
大小:308.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3-01
《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教育思想与中国外语教育传统12史耕山周燕(1.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0;2.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以及中国学者的外语教育思想的分析,试图凸现儒家教育理念与国内学者的外语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此种联系之上,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在借鉴西方外语教育理论的同时,更需要认真面对中国本土语境下的外语教育现状,把传统中的朴素理念进行理性的升华,以便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有所裨益。关键词:儒家;外语教育;传统
2、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得到加强,我国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许多高校外语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社会外语培训也形成了庞大的教育产业。据保守估算,中国每年约有150多亿元的英语培训市场空间(程达军2004)。与此同时,从政府官员、外语教育专家到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教育成效并不满意。“费时低效”、“一壶烧不开的水”等已经成为对当前外语教育现状的普遍描述。在这种情形下,有的学者疾呼发掘外语教育传统的重要性(束定芳1994)。本文试图回归传统,从传统的角度考察当前
3、问题,看看中国教育传统的根源──儒家教育思想能够对我国外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发与思考。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的两个困境,然后结合中国外语学者的思想与实践来看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以期揭示两者之间联系。1.“言必称希腊”:从外语教育论文所引参考文献看学术界内部的话语困境一方面,目前我国外语教育方面的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笔者从CNKI全文期刊库“外语教学与研究”子库中检索到以下一组数据:1997年到2004年发表的论文分别为5284篇、5853篇、7665篇、9064篇、10373篇、10964篇、11834篇和12279篇。另
4、一方面,当我们考察一些论文所引的参考文献时,却发现其西方文献与本土文献的比例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笔者任选一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例:1997年西方文献占总文献的70%,1998到2004年的比例分别为73%、85%、80%、75%、80%、87%和84%。其中内容为中国外语教育问题、参考文献无一篇本土(国内)文献的论文有33篇,而无一篇西方文献的论文仅有1篇。总的看来,该期刊从1997年到现在共发表外语教育类论文164篇,论文所引用的西方文献共2209篇,本土文献共554篇,西方文献占总文献的80%。这样的论文在引证方面步步为营
5、,似乎无懈可击,确实做到了与国际科研范式的接轨,但这种现象有无值得我们反思之处呢?笔者认为,西方的外语教育理论多半是基于西方哲学、西方语料的研究之上的。在这样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对中国外语教育肯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因为语言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另一方面,语言又有其特殊性,语言教育环境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西方外语教育理论不能成为解释中国外语教育问题的唯一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逻辑上是错位的、无根的。长期以来,正是在这种错位逻辑影响下,学术界“过多地依傍国外的学说,缺乏一种理论上的创新意识和开疆拓域的勇气(中国语言学年鉴19
6、92:5)”。这就是中国外语学术界内部面临的话语困境。这种困境不是造成中国外语教育低效问题的唯一原因,却是重要原因之一。2.“最快、超短、秘诀”:从社会学习口号看学术界外部的话语困境与外语学术界的“言必称希腊”相比,社会上有关外语学习的话语秩序也不容乐观。在以浮躁为特征之一的社会转型期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高校的正规外语教育并不能马上为学生提供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时,许多人便开始片面追求“高效”、“短时”的外语学习模式。严峻的就业、生存压力之下,能过级、能考证,成了许多人学习外语的唯一动力,外语学习的功利性日趋明显。这时候,许多外
7、语培训机构投其所好,为了吸引更多的学员,纷纷推出了大量的“四级王”、“六级王”以及“口语王”等。以下是我们就北京5所高校一周内(2005年11月20日-26日)广告栏所贴的外语培训招生广告所作的话语分类:在总共看到的53则广告中,“短”字类话语(如“迅速”、“直通”、“快捷”、“冲刺”等)出现37次,“名师”类话语(如“教授”、“四级王”、“领军人物”等)出现42次,“最”字类话语(如“超”、“极”等)出现22次。这些话语片面夸大技巧,有意无意忽视语言学习规律,迎合学员的浮躁心理,把社会外语培训活动推向充满投机与金钱诱惑的境地。当然,
8、这些培训机构的口号似乎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但仅仅是为了克服羞涩感,只需在心理上作些调整即可(刘润清2003:13)。培训机构不断炒作学习概念,竭力揣摩学习者的心理,而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许多机构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