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928530
大小:8.88 MB
页数:238页
时间:2019-03-01
《蕅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蕅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姓名:龚晓康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宗教学指导教师:陈兵20050101蒲益智旭净土思想研究宗教学专业研究生:龚晓康指导教师:陈兵教授智旭一生出入祥教律,融摄禅教律,而最终以净土为归。他倡导的信愿为先、执持名号之说,至今仍为净土修行的主要法门。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七章。绪论部分,论述蒲益智旭所处的明末佛教复兴的历史背景,其次对研究现状作简要说明。第一章“生平与著述”,介绍蒲益智旭的修学经历及其著述。智旭博极群书,著述宏富,共计
2、有五十三种,二百三十卷。第二章“抉择诸宗、会归挣土”,共分四节。第一节“禅教律三、非一非异”,主要阐述智旭禅教律三学一源的思想。因众生心与诸佛心,无二无别,同一体性,而此心外无禅教律,禅教律只为明此心,禅教律同以此心为源,所以参禅、念佛、止观非同非异。第二节“性相融通论”,论述其融通性相诸宗之说。佛法一味,说法性必不离法相,论法相必不离法性,法性、法相只是诸佛应机说法,不可割裂。智旭融通性相,是以天台教观为主,理论依据则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之说。第三节“禅净相分论”。智旭虽主张禅教一致
3、,然而在修法上却严格区分参禅与念佛,认为二者不可混淆。他认为参禅与念佛,俱能明心见性,俱能往生西方,但参究念佛实是禅宗修行法门,而不是净土宗往生法门。参究念佛有大利亦有大害,而净土之禅则不须参究,参究与念佛是随顺众生根机不同而施设。第四节“胜异方便、圆顿法门”。禅教律诸宗所修皆是净土之因,皆是净土之果,而净土法门高超一切禅教律,又统摄一切禅教律,所以此法门为“了义中最了义,圆顿中极圆顿,方便中第一方便”。第三耄“净土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共分二节。第一节“净主忍想豹演变”,简要论述了中国净土宗的产生
4、和发展。第二节“智旭对净土思想的发展”,主要论述餐蟾以念佛总摄释迦一代豺教,将念佛分为念自佛、念链佛、敢念自蚀佛三类。念自佛是修四念处观,该摄一切参禅止观法门;念他佛是忆念诸佛果德庄严,总摄净土宗一切观想、持名等法门;自他馔念则是托他佛以鼹本性,即《观无量寿缎》中所说“驻异方便”。此三释念佛配班西教,即有十:种念佛;又配以四种三昧,则有四十八种念佛;叉配以念佛相好、念佛法门、念佛实相,蜒共有一百网十酒种念佛,融豢7佛教的所有修符法门。第三节“戒为出要之本”,论述智旭以戒为始、以戒为本的思想。第图章
5、“净土行良之~:念囊佛”,是本文重点。教下庶观、宗门参禅与净宗念佛均是发明众生现前~念,所以止观与参禅即是念自佛法门。第一节“一念三千与一心三观”,主要以天台教瘸论念自佛;第二节“心识四分、转识成餐与三自健”,主要以唯识之学论念自佛;第三节“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主耍以《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论念自佛。第五章“净±行门之=:念他佛”,论述智趣以信愿为先导、持名为_芷行的净土修行法门。他主张以信启愿,以愿罨行,以彳子满愿证倍。第一节“信门”,主要论述六静信,鄹傣搴、信理、信鑫、信憩、债蠢、信栗。第
6、二节“愿睡”,愿为信之佐券、行之枢机,有信有行而茏愿,不能往生净土;者能囊切发愿,则是有信有杼。第三节“持名即是正行”,论述持名朗是多善掇梗德之法。不健一心称名郦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也具有无量的善根福德。其中,善根为往生岽因,福德为往生助缘。又持名一法即其闻思修三慧,闻说霹弥陀佛即闻慧,执持名号帮蒜慧,一心不乱静修慧,所以持名之对不必蕊艨参究。第四节“持名功德不可愚议”,名号即是如来藏,具愚无量清净功德,所以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慰议。若依天台教蕊褥言,诸辨名号法尔兵是兰于性程,掰耨之名,帮空瓣假即中
7、,即是一境三谛;能持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一心三观。若依《大乘起信论》所说,能持之心即是始觉,所持之名为本觉,持至心外笼镰、佛终无心,即是始本台一,这究竟赏。若依《占察善瓣业报经》而论,所称之名园能念之心而起,能念之心乡}无所念之名,所以持名即是唯心识观;蕊齄念之心与所称之名的体性本不珂褥,为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繇是真翦实揽。第五节“事一心与理一心”,论述持名的深浅。持名念佛有事持、理持之分,持名之时,若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名为事持;若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则为理持。事持与理持之分,不在是否
8、为持名,或是否为参究,丽在于所开见地差别。无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惑尽,为事一心;若持至无明惑尽,证自性弥陀,则是理一心。第六节“念佛与见佛”,主要是说众生所见佛身,为托自心中佛之身以为本质,还于自心变影而缘,仍然是唯心所现,随心生灭,非心非不离心。念佛人见好相时,若不与空观相应,或是喜动扰心,或是惊愕乱意,即是魔事;若见好相时,能助发空慧,并无取着,则非魔事。至于临终见佛,正是感应道交,所以非是魔事。第六章“净土行门之三:双念自他佛”,是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