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67400
大小:634.4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01
《手机短信诈骗案件侦查难点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22卷第6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11月JOURNAL0FJIANGSUPOLICEOFFICERCOLLEGEV01.22No.6NOV.2007·侦查学研究·手机短信诈骗案件侦查难点及对策陈蕾,缪云磊摘要:目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功能,通过编造中奖信息等多种方法诈骗财物,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生活。手机短信诈骗案件具有涉案范围广,社会危害重,犯罪主体日益呈现明确的团伙性,犯罪成本低,回报高,作案手段隐蔽,侵害对象不确定,所留联系方式存在虚拟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侦查部门侦破此类案件要准确划定侦查方
2、向和侦查范围,做好取证工作,加强情报信息网的建设,积极串并案件,加强侦查协作。关键词:手机短信诈骗;诈骗犯罪;侦查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1020(2007)06—0052—07一、手机短信诈骗的方式手机短信诈骗是传统诈骗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催生出来的新型诈骗犯罪。国内有学者从广义角度将其界定为:所有以手机发送短信的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而有学者则界定为以向不特定或多数人发送短信为手段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13显然,这里的手机短信诈骗并不包括以手机为对象的犯罪,如盗窃、抢劫手机;
3、也不包括单纯利用手机发送短信给特定对象而实施的犯罪,如敲诈勒索、绑架等。笔者认为,将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等对象界定为不特定或多数人并不能涵盖一些手机短信诈骗犯罪中出现的情况。如,有的犯罪人盗窃他人手收稿日期:2007—09-30作者简介:陈蕾(1977一),女,江苏警官学院侦查系讲师,南京,210012;缪云磊(1978一),男,江苏省公安厅反恐部工作处,南京,210024.·52·机后根据保存在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方法发短信给其亲友,假冒手机用户实施诈骗。尽管诈骗者不认识受害人,但其行为侵害对象却是特定的个人,将手
4、机短信诈骗的对象界定为不特定的或多数人显有不妥。因此,笔者认为,手机短信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短信发送设备将虚假信息发送至他人手机(包括小灵通、其他短信接收设备),使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自愿交付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归纳国内目前出现的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其方式大致可分为了以下几类:1.编造中奖信息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机短信诈骗方式。从2004年年底开始,几乎每个手机用户都曾接收过虚假的中奖短信。在早期传统的短信诈骗案件中,信息内容多为“电话号码中奖”。作案人通常利用短信群发器大范围地向手机用户
5、发送其电话号码已中奖的短信,待受害人打电话咨询时,作案万方数据陈蕾,缪云磊:手机短信诈骗案件侦查难点及对策人会通过假冒抽奖公司联系人员、部门主管、公证处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告知受害人缴纳公证费、地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款项后即可拿到奖金,当受害人汇款后,作案人会在自动取款机上把钱转帐或分次取钱,而后即会失去音讯。除上述传统的“电话号码中奖法”外,2006年国内又出现了一种利用中央电视台的知名综艺节目“非常6+1”实施诈骗的新型手机短信中奖诈骗方式。这类新型的诈骗方式先向手机用户发送其中奖的短信,留下联系方式,
6、待受害人通过所留联系号码进行咨询时,对方先用电脑语音的形式与受害人通话,使受害人增强真实感,降低防备心理,之后告知受害人缴纳一定的税款才可获取奖金。由于路途遥远,被害人通常不会亲自前往,而会选择汇款交纳税款后期望可以获取丰厚的奖金,这样便给作案人实施诈骗提供了机会。除电话号码外,不法分子还有利用身份证号码、信用卡号码、毕业证书号码、购物发票号码等等号码作为中奖号码的情况,花样层出不穷,这些短信中奖诈骗方式均是利用了受害人潜在的贪利、投机的心理。2.“友情提示”法该种方法多为不法分子编造一些“友情提示”的虚假消费
7、信息诱人上当。2005年11月1日至30日,公安部、信息产业部、银监会三部委联合开展打击手机违法信息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公安机关共受理违法短信息案件10.7万余起,假冒银行、银联名义编造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的达到4.7万余起,占到案件总数的44%。[2]‘‘友情提示”的短信诈骗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手机短信诈骗方式的主要形式。“友情提示”法手机诈骗短信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条:短信I:“尊敬的××银行客户您好!因日前发生多起资料外泄取款卡遭复制盗领,为避免盗领!请立即与某金融相关单位联系(某固定电话电话号码)”。短信2:“××
8、×您好!你的储蓄卡于上海好又多刷卡消费1980元成功,此笔消费将从您账上扣除。如有疑问请拨(某固定电话电话号码)某金融相关单位”。短信3:“××银行通知:贵用户取款卡刚刚在沃尔玛刷卡消费1980元,已授权通过,授权码1658。如有疑问请拨(某固定电话电话号码)管理部查询”。[3]在银行卡消费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主要是假冒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向持卡人发送上述类似短信,诱骗持卡人拨打短信中的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