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57033
大小:259.9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1
《道德内化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22卷第3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V01.22.No.3JOURNALOFXINXIANGEDUCATIONaDIIEGE2009年9月SEP,2009道德内化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白同葵(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互动的过程。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接受的过程,而是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抛弃功利性物化观念的影响,实施人性化的德育。关键词:道德内化;高校德育;主体性中图分类号:C_,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2-3325[2009)03-0004-03作者简介:白同葵(1969-),男,河南新乡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7级在读硕士,新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德内化是道德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个体道德的发生是社会或群体对个体施加道德影响,使个体学习和认同社会道德的结果;另一方面,个体道德对社会
3、道德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吸纳的过程,而是个体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道德进行比较、评价、鉴别和选择,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社会道德进行积极的加工、改造、创新的过程。首先,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运动。道德的普遍目的就是在社会联系中建立一种秩序,社会道德作为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意志的反映,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任何社会都是只有在一定秩序中才能正常运转,社会要有序运行,必须使每个社会成员遵循社会共同利益、共同理想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使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指令同个人特殊的道德情境相结合,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责任感和它自身的内在要求,形成个人的义务感和良心,才能发挥作用,
4、没有大多数个体的道德自觉,就没有社会道德的良性运行,不可能有社会道德的进步,社会有序运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道德,也是个体在社会中得以生存的条件。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4收稿日期:200帅2-23物”,不能离开社会而抽象地谈论个人、个体,只有在社会中,个人的存在才是现实的,离开了社会中的他人,个人不仅无法确证,而且也无法生存。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个体要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生活才能存在和发展。而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重要力量,是个体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生活,从而实现其作为社会存在物的规定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道德运用社会舆论,借助人们的内心信念协
5、调人际关系,润滑社会刚性管理的机制,社会成员对道德的普遍遵守保障了社会的有序运行。社会道德对个人道德的内化,体现了社会道德对个人道德控制、约束、“他律”的一方面,但是对于有理性的现代人来说,社会道德对个体道德的内化,不是个体道德对社会道德的被动的、单向度的接受与吸纳,也不是一种仅靠外在压力通过简单地复制、粘贴就能直接实现的。任何动物无论经过怎样的“教育”和“灌输”都不可能产生道德,因为动物不具有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劳动创造能力。而作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则能够通过逐渐成熟的自我意识、业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和自己具有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和方式对于道德现
6、象和道德规范进行学习、分析、评价、判断、选择和借鉴,将其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应对社会道德对他的“他律”。因此,主体对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的选择、认知与认同是自主、自觉、能动的,而并非强制、被迫的。从道德认知、道德认同到道德选择、道德实践,道德内化的全过程都离万方数据不开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因此,道德内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主体本身的内在要求和潜能与外部影响交互作用,以实现自我道德本质充分发展的过程,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目标融于主体意识,并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身心组织即品德的过程。一切道德原则和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要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
7、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把外部社会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的自主行动。只有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对现有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并在理解基础上自主选择,把人类积累的道德经验、道德知识、道德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的情感和信念,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主性的要求。因此,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于实现道德内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道德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能否被道德主体接受,道德内化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道德原则、规范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