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27949
大小:63.5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5
《道德养成、道德内化及其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德养成、道德内化及其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摘要: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
2、育工作。关键词:道德养成;道德内化;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Abstracrtingpointternalizatntgroupsoft:Fordiffesandemphasionofmoralteenagers.rentconnotis,theformsareapplieTheypromotations,staationandindtodiffereeeachotherintwithmoralformationasthebasisandmoralernalizatilevel,hencrmannersanantimplicaevelopmentndbeginninsicmannerso
3、nastheintensificateensuringtdmorals.Thtionsformi.Aimingatmhedevelopmismechanisnorcitizenoralinternionatadeepentofpropemhasimportsfethicaldalizationagfromtheteachingofba,moraleducationforminorcitizensshouldtakegroupvariationsintoconsiderationandfollowthelawofmoraldevelopmenttopromotethecultivat
4、ionofmoralintegrity.Keywords:moralformation;moralinternalization;minorcitizens,ethicaldevelopment加强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动力和道义支持的重要任务。要使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就必须认真研宄如何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未成年人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淀为道德品质。笔者仅就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关系作些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迪意义。一、道德内化与道德养成的关系弄清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范畴的内涵及其关
5、系,是把握二者作用机制并利用此来加强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们的内涵不同。“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谓之道德内化。就是说,社会道德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它是社会集体向人们提出的种种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社会集体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认真恪守。”[1]而道德养成则是“指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2]。其次,它们各自的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道
6、德内化始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知道在具体道德情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由此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内化是一个由外向内再到外的过程,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熏陶,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变成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而道德养成则始于道德行为的训练,它把行为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起点,重点在于通过对行为习惯的训练,达到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都是与知情意行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道德内化重在“知”,通过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品质;道德养成则重在“行”,通过对行为的训练
7、,逐步积淀为道德品质。最后,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存在差异。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解释了习惯从孩童时期养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养成阶段说。《朱子语类》卷七载,他把德育和品德养成分为两个阶段:8到15岁为“小学”阶段,16到17岁为“大学”阶段。他认为,由于受教育者自身年龄层次不同,其智力水平以及心理状态就存在自然差异,“小学”和“大学”的道德教化就应该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儿童的理解能力虽差,但可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