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

ID:33844843

大小:196.5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3-01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_第1页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_第2页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_第3页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_第4页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液系疾病精品医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血液系统疾病第一节贫血一、贫血概论1.定义:贫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而并非独立的疾病。贫血是指全身循环血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贫血诊断标准(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RBC<4.0×1012/L或HCT<40%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100g/L)RBC<3.5×1012/L或HCT<35%贫血严重程度:Hb<30g/L为极重度Hb30~60g/L为重度Hb60~90g/L为中度

2、Hb>90g/L为轻度2.分类:①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为正细胞贫血、大细胞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②根据贫血病因及发病机制: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3.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疲乏无力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皮肤黏膜苍白是最主要的体征。②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系统。③神经系统及其他。二、缺铁性贫血1.概述:由于体内贮存铁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形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病因:铁摄入不足,铁丢失过多及铁的吸收障碍。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2.诊断

3、要点(1)临床表现:①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表现。②贫血的一般表现。③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2)实验室检查:①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正常。②骨髓象: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粒系和巨核系多无明显变化。③贮备铁和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3)诊断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①小细胞低色素贫血。②血清铁<10.7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0.15。③血

4、清铁蛋白<14μg/L。寻找缺铁性贫血的病因:①大便隐血、虫卵。②胃肠钡餐检查。③胃镜检查。④妇女妇科检查。(4)鉴别诊断:与其他引起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疾病相鉴别。3.处理要点:①去除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发病因。②补充铁剂:首选口服;注射铁剂,用于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失血速度快必须及时补充者(严格掌握适应证)。4.健康指导:①婴幼儿应及时添加适当的辅助食品,纠正偏食。②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每日补充适量铁剂。③多次献血的人要注意补充铁剂。④在钩虫流行地区,除积极防治钩虫感染外,应给予铁剂口服

5、。⑤对胃切除或胃次全切除者要及时补充铁剂。三、巨幼细胞贫血1.概述: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细胞DNA合成障碍而引起的大细胞贫血。分为:①营养性巨细胞贫血: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当有关。②恶性贫血:系内因子缺乏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所致。2.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①血液系统:缓慢起病,逐渐发生贫血,可有轻度溶血及皮肤黏膜出血。②消化系统。③神经系统。(2)实验室检查:①血象。②骨髓象:增生性表现,红细胞、白细胞和巨核细胞均呈巨幼改变,巨幼红细胞>10%。③胃液检查。④生化检查: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和

6、/或维生素B12均降低。(3)诊断:①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做出诊断。②测定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和血清维生素B12以明确缺乏的因素。3.处理要点:①治疗基础疾病。②口服叶酸和肌注维生素B12。4.健康指导:①改善膳食质量,改善烹调习惯,蔬菜烹煮时间不能过长。②婴儿合理喂养,改变偏食习惯。③加强孕妇、产后及哺乳妇女的营养。④对胃肠疾病患者和素食者,定时补充相应的维生素B12和/或叶酸。四、溶血性贫血1.概述: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破坏过早、过多,寿命缩短,骨髓造血的代偿增生功能不足以补偿红细胞的

7、消耗而引起的贫血。溶血的病因:①红细胞内在缺陷。②红细胞外在因素。2.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①贫血的一般表现。②急性溶血:寒战、高热、头痛、腰背痛、胸闷、腹痛,甚至发生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③慢性溶血:黄疸、肝脾大、胆结石。(2)实验室检查:①反映红细胞破坏加速的证据。②反映红细胞代偿性增高的证据。(3)诊断步骤:①有无溶血。②溶血的部位(血管内、血管外)。③溶血的病因。3.处理要点:①消除病因和诱因。②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成分输血;碱化尿液保护肾脏。4.健康指导:①G-6-PD缺

8、乏者,避免使用可引起溶血的药物如伯氨喹类,避免食用蚕豆。②家族史有死胎、流产者(可能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应做好婚前检查、对配偶作血红蛋白电泳筛选及优生优育的宣传、咨询工作。③预防机械损伤、物理、化学因素引起溶血性贫血。④预防免疫性新生儿溶血性贫血(Rh因子)。五、再生障碍性贫血1.概述: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发病机制:①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②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