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811030
大小:55.5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1
《借助预习提问架构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借助预习提问架构语文课堂引子一:陈隆升教授在全国作了一次大型的学情调查:认为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收获较大的学生仅占21%;78.3%的学生认为教师时常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自己学习已经懂了的内容;53%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自己的疑难问题不能或很少能得到解决;79.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时常存在“你懂了的内容老师反复讲,你不懂的内容老师偏偏不讲叩勺现象这些数据与回答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策略的选择,需要在“学情视角,,下展开。认识学生,把握学情,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可靠保证。把握学情,就得把握学生这一个个独立的
2、“人J在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个别差异,,之外,更不可忽略“这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地位及尊严。引子二:有这样一项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诞生了3000多名高考状元,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状元成长为卓越型杰出人才。其实,不是这些状元没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递式课堂教学没有给予他们创新思维的“种子”,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闲置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扼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简单的机械劳动。因此,中国教科院韩立福博士提出,要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那么,在
3、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尽可能全面地把握这一个个独特的人的学习、心理状态,怎样变知识学习为问题导学,进而促进其有效地学习呢?近两年来,笔者借助预习提问,得以触摸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个体”,得以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设计出了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案”一一借助预习提问,对目标确定、策略选择、教学反馈等层面作出尽可能最合宜的选择。一、目标层面:基于预习提问找准教学点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习起点”的有效把握应体现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分析学生的预习提问
4、,去探寻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找寻到那些略高于他们学习起点、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即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点。1•“学”的空白点对于某些学习内容,因为生活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会处于完全不懂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感知上的空白。这些空白点能够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预习提问中。找到这些空白点,就是找到了学生经验积累、思维拓展的教学点。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5》汇集了许多“团结力量大”的谚语。在预习提问中,全班46人,有20多人对“人心齐,泰山移”中的“泰山”非常感兴趣:“泰山在哪?”“人心齐真的能移动泰山吗?
5、”从这些问题可以探知,孩子们对泰山的认识仅是一座山,而对于“泰山”在文化意义上的认知则是完全空白的。这就是学生“学”的空白点。对此,我这样说:“泰山安则四海安。”历代统治者都把国泰民安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目标,因此,许多皇帝都会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登泰山如登天。”“山莫大于泰山。”在咱们中国的文化中,泰山的地位是极高的。杜甫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来表达诗人自信自强的坚定意志。因此,“人心齐,泰山移”,这是来源于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来源于泰山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句话,用一个形象
6、的比喻来说明只要大家团结合作,万众一心,再难的事都能克服的道理。在教学中,再让学生感知泰山这样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身份时,学生对于泰山的理解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也会在孩子心中丰盈起来,立体起来。2“学”的薄弱点分析学生的预习提问,要找寻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这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从学生角度看,是完全懂了的。但就是这些学生“朦朦胧胧”自以为已经理解的知识,事实上理解是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紧扣这些问题就可确定教学点。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学生集中
7、提问道:“小柳树为什么要骂小枣树?”“为什么小柳树嘲笑小枣树?”分析这两个问题,我们会发现,部分孩子把“嘲笑”等同于“骂”;孩子们只看到了“嘲笑”,却没有看到小柳树更多的是在“炫耀”自己。这篇课文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柳树的美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与小枣树的描写对比,让人们感受到小柳树在与小枣树的对话中的得意劲,有嘲笑,更有炫耀。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可定为“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小柳树的美与小枣树的难看,并体会对比写法的妙处。在读一读中体会小柳树得意的炫耀和对小枣树的嘲笑,并通过讨论让学生明
8、白:美丽固然值得欣赏,但绝不能成为炫耀自己与嘲笑别人的资本”。3.“学”的泛化点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称赞》一文,许多学生关注到了“迎”一一为什么小罹见小刺猬来了,高兴地迎上去?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真正的关注点在“迎”。在二年级学生的世界里,“迎”是与客人画上等号的。若是我们去阅读学生的日记,所有用上“迎”的地方,都是客人来了或远在他乡的亲人回来了。在这里,学生对“迎”字的理解是泛化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