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ID:33805292

大小:57.3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01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力的分解》【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屮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4)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

2、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2、教学重点、难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过程】引入: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

3、,调动内在学习的动力。同吋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新课教学: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一一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一一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对于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教学屮设计三个模型,层层递进。模型一: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模型二、放在斜面上物

4、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的分解前两个模型普遍且典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直接地观察,独立尝试分解过程,教师对分解过程规范示范,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三角支架模型,学生接触不多,经验缺乏,受力学结构的干扰,学生进行拉力的分解吋,难在“确定效果”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前血所学进行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激发新的思考。然后创造条件,利用身边的三角支架亲身体验效果。通过体验,确定效果,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交流,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再将支架变形,鼓励学生猜测效果,究竟对不对,教师用自制教具“三角支架结点拉力效果显

5、示仪”来验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牛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既消化理解新知识,有主动将理论知识带到生活屮去,为此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2)为何单手可以拉双车?作为呼应和反馈检测,请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已具备的学生解释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开放探究:请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根棉线的最大承受力。研究性学习作业:中国古人云“船行八面风”,就算是逆风,有经验的船工也可以让帆船前进,请通过实物调

6、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帆船的结构,并解释逆风行船的原理。继续启发提问:怎样分解一个力?学生思考作答。又问:为什么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综合学生观点,引导形成正确认识。再问: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力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学生尝试练习,教师示范。学生在尝试中迅速发现问题:已知对角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无数个!学生直面“力的分解”中的难题: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引导学生联系“单手拉双车”实验,具体问题屮,具体的力,会产生具体的效果,依据已知力的实际效果,力可以确定分解。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対于生活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说,最难以把握的也是力的效果。依据“发现学

7、习”的教学思想,尝试以探索,经历,阶梯、渐进为主线,使学生体验周围事物,发现问题,教师为促进学生解决设置合适的阶梯,使学生在逐渐的进步屮,满足地求知。为帮助学生将己知力的实际效果“探个究竟”,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三类典型模型,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体会力的实际效果,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简洁易行,切身实效在实践中确认力的实际效果,不搞老师代言,给学生阶梯,使学生领悟,使学生渐进。模型一:对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