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略论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略论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作者中文名】陈可畏;【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出处】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关键词】清末浙江;兴学运动;近代教育;【摘要】清末浙江兴学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当时社会形势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在于浙江的官绅们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基础。兴学运动所取得的成果,使浙江近代教育得以初具规模并为浙江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先驱者孙诒让【作者中文名】张彬;【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系;【文献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摘要】孙诒让是1
2、9世纪末20世纪初浙江兴学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自1896年起,先以私人名义在家乡陆续创办瑞安学计馆、瑞安方言馆、温州蚕学馆和瑞平化学馆等专门学堂,其后又以学务官身份在温州、处州两府16个县推动小学和中学的设立。他兴办的新式学堂以学西学、培养实用人才而名噪一时,也因绅商集资兴办的方式引人注目。他从事的兴学活动,不仅使浙南的教育萌发了生机,而且对全省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先导和表率作用。论近代浙江的兴学活动【作者中文名】徐吉军;郑黎平;【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献出处】浙江学刊,1997年06期【摘要】论近代浙江的兴学活动徐吉军郑黎平近代浙江的兴学活动
3、,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二是新式学堂的纷纷涌现。它们在近代浙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浙江近代教育发展初探【作者中文名】张苹;【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献出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年03期【摘要】<正>雅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浙江是受外国侵略最早的省份之一,宁波(1844年1月)、温州(1877年3月)、杭州(1896年9月)先后被辟为商埠,列强以此为基地,向浙江各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王朝统治由盛而衰,清朝浙江当局十分腐败,给人民造成
4、深重灾难。同时,浙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品经济逐步发展,产生了浙江最早的买办商人和产业工人,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近代工业,民族资本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抑下也开始艰难地发展起来。面对列强欺凌和封建专制的腐败,19世纪40年代以杭州人龚自珍为代表的部分开明地主和先进农民阶级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学习西洋,改革社会和加强教育的主张。袁世凯与清末官绅教育【作者中文名】田正平;夏益军;【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文献出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10期【关键词】袁世凯;官绅教育;参劾与请奖;官吏教育机构;游学
5、与游历;【摘要】袁世凯的官绅教育主张及活动主要包括参劾与请奖并施、设立官吏教育机构以及派遣官绅游学与游历三个方面。就地位而言,设立教育机构是官绅教育活动的重心与核心,它既是参劾与请奖活动的发展和完善,又是派遣游学与游历举措的基础及前提。参劾与请奖、派遣游学与游历分别从教育策略和教育措施上充实了官绅教育活动的内容,前者是奖惩机制,提高了官绅教育活动的成效;后者是交流方式,拓展了官绅教育活动的空间。从地域上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不仅立足于山东、直隶两省,而且兼顾中央,作用于全国官绅教育的实践。从时段上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不仅贯穿于他抚鲁督直的全部过
6、程,而且持续于"新政"改革的整个阶段。整体来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推行"新政"改革的新式行政人才,加快了山东、直隶两地"新政"改革事业的步伐,对全国"新政"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贡士庄考论【作者中文名】金甦;毛晓阳;【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闽江学院历史系;【文献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关键词】贡士庄;设立;管理;教育公益基金;【摘要】贡士庄是宋代专门为科举考生而筹资设立的教育经费组织。宋代贡士庄具有明显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主要分布于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四川一带。
7、贡士庄的资产来源主要有官府财政拨款设立、官员改拨教育田产或废寺田产设立以及官员、士绅捐资设立三种类型。贡士庄的管理则有儒学管理、官衙管理、士绅管理的形式。资料记载表明,宋代贡士庄有较为明确的管理章程。元代初年,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宋代贡士庄多被政府籍没或改作书院田产。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作者中文名】李占萍;【导师】吴洪成;【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学科专业名称】中国教育史【学位年度】2009【论文级别】博士【关键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过程;社会功能;能力限度;政府;【中文摘要】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以及教
8、育的法制化。它不仅在近代教育历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因其作为从教育制度通向教育实践的中介而具有理论和现实意